李云龙全歼山崎大队,3600颗手榴弹扔向日军阵地,真的可能发生吗?

牛桂森


按照原著小说中的,好像是没什么问题。倒是电视剧中拍的不是那么合理的了。

先看原著,原著中的山崎大队开到了李家坡,八路军一个师和一个纵队包围了山崎大队。前期七七二团的进攻受挫,但同时山崎大队也伤亡过半了。这场仗八路打的很惨,这其实不是八路战斗力不行,是山崎太聪明了。

李家坡的地形差不多是个梯形,而山崎把阵地并没有设在棱线上,他把阵地放在就反斜的位置上。这样做是很有优势的,他的阵地距离棱线有80米,八路在下面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开炮根本不知道怎么瞄准,而山崎的阵地前边是一片开阔地,八路只要一露头,立马挨枪子。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次进攻全失利,下面躺了一堆尸体的原因。

而李云龙的掘进,将自己的视野直接就摆在了和山崎同一个平面。这个时候,李云龙开始让翻译用日语吸引注意,而等掘进了一段距离后,山崎发现了企图,直接开炮,立马炸死了几十个八路。而李云龙手下是有个炮兵营的,是他从师里借来的,直接听他的指挥,根据他的指挥,炮击立马砸到了山崎的阵地。而山崎的炮兵开始压制八路炮兵,双方开始对射,日军炮兵的注意力不在掘土的八路那里了。而等李云龙进一步掘进,山崎已经发现,自己的迫击炮已经没有办法打掘进的八路了,距离太近,四五十米,迫击炮垂直发射,惊慌失措的日军十有八九会打到自己,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能反冲锋,第一,人不够,第二,你站起来,八路就开火。而且他也没有想到李云龙会扔手榴弹,他以为的是八路会跳起来冲锋。一大堆原因下来,直接导致,山崎眼睁睁看着自己眼前的开阔地被八路蚕食了。

再看武器火力上的问题,这场战斗,也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八路调来129师和决死一纵合围,而日军,也在外围开始针对八路进军,总共调动了一个师团和三个旅团,准备和八路决战。一旦,山崎拖住了八路,那么就可以里应外合,消灭这个地区所有八路。小说中,这场战斗关注度特别高,板垣征四郎外加四个派遣军司令官都在关注,这场仗,意义重大。八路这边也一样,只是总部直接下达的命令。所以对于李云龙的支援是非常大的,他前边从军需那里弄来二十箱手榴弹,又借调一个炮营,火力完全够用。能把炮营给他,这就说明总部是非常重视的。虽说八路穷,但是对付山崎大队的炮弹还是有的,师里的炮营炮弹不够,完全可以再从别的地方借调。而八路前期吃亏,就是吃亏在迫击炮根本看不到山崎的阵地,想打,不知道打哪,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李云龙把阵地挪了上去,这就容易了,可以直接炸压住山崎的反扑。

所以说,原著上,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电视剧的这个拍摄上,这是硬伤了。

电视剧中,对李家坡的进攻,八路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发动突击,伤亡大,归结于山崎火力猛,压根没提什么阵地位置之类。李云龙掘进过程中,日军也发现了,山崎组织了炮击和反冲锋,最大的败笔就在这个反冲锋。李云龙掘进的距离是五十米,掘进终点距离山崎的阵地是30米。也就是说,日军准备反冲锋的时候,距离差不多有六十米。

六十米的距离,士兵冲锋是很快的,也就顶多十秒钟吧。电视剧中,这个时候旅长开炮支援,把日军压住。这就是败笔,从旅长下达命令到开炮,起码半分钟,这个时间足够山崎冲到坑道里了。这个时候,坑道里的八路拿的是铁锹,枪背着呢,而鬼子在上面,有枪有刺刀,这会儿就是单方面屠杀了。旅长怎么开炮?一起炸?消灭了山崎,捎带着干掉了李云龙?这好像得毙了,而不是撤职了。

其实,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是有问题的,原著在于他圆的不错,而电视剧根据各方面原因,根本包不住了。原著中的灵感来源于关家垴战役,这场仗,集结了八路所有的精英指挥官,并没有任何章法去打,没办法,士兵就是拿命去填的。


军武文斋


亮剑里面其实有很多的败笔,尤其是这一段,我来为大家分析,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咱不说手榴弹的事,就说说这坑道。

按照小说里描写挖掘能容纳一个营同时投弹的坑道,就是在鬼子阵地前50米距离环形的挖一条,这个坑道要能容纳360人,就按照平均有一米深,半米宽才能让一个战士既能躲子弹又能投弹。那么我们独立团的这个坑道不算之前垂直掘进的部分,光是环形部分就要完成360*0.5*1*0.5=90个立方米的挖掘量。首先你不能几百人站在地面拿着锄头甩开膀子可劲挖,你只能从鬼子打不到的地方先垂直掘进到鬼子阵地前方50米,然后再向两边同时掘进各90米,深度一米,宽度半米,这个操作得蹲在坑里完成,半米的宽度只能供两个人同时挖一头。我们就算这土里没有石头,就是现在所谓的一类土吧,人工挖掘的话,身体强壮技术熟练的工人,1小时能挖1方土,四个人就是4方,90方土我们战士得挖23小时才能完成。90方土是个什么概念呢,双桥车一般能装18方土,一方按2吨算,就是180吨,把五辆双桥自卸车装满。

再说说挖土,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没有激光定向的设备,你想挖直不容易,也不可能有人在高处观测指挥纠错,想站起来看?按老李的说法鬼子枪法可不赖。那么有没有可能再提高效率呢,可以,再垂直挖掘一条坑道,效率提高一倍,那么多开辟几条垂直坑道,不好意思,每增加一条垂直坑道,挖掘量同时也得增加几十方。

大家按照书里的描述,画一张李家坡的草图,就明白有没有可能在鬼子眼皮子底下完成这样的工程。总之,不管老李怎么安排,这坑道作业没有一天他都完不成,鬼子增援部队在路上,打援的兄弟部队多难啊,让彭总看你独立团挖一的土?

最后,本人纯属抬杠,大家切勿较真。


LW441


那是不可能的!当时的李云龙安排是让一营的360人来扔手榴弹,360颗是安排每个人扔十颗。在二战战场上,每个士兵的的间隔大约是1~2.5米左右。也就是说,要想让360个人同时扔手榴弹至少得挖60条战壕(按6个人在同一个壕沟里扔手榴弹),战壕按最低的50公分宽深1.5米,50米远,总共需要挖土4500立方米,相当于1.2万吨。当时的李云龙团也就1000多号人,平均每人挖土并运土12吨,这得挖多少天啊,等挖好坑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去挖土。

其次,根据亮剑剧情安排,一营的土工阵地是在距离日军环形工事30米的地方,在这种距离上埋伏是不能做到的。日军92式重机枪可以打穿67厘米的混凝土,也可以打穿120厘米厚的土层,按着这种计算方式,只要机枪手对着战壕边线1米以内的地方射击,那么子弹就可以钻入土层并从战壕里射出,击杀躲在战壕里的士兵。

第三点,日军当时是有迫击炮的!只要让迫击炮在战壕内爆炸,那么足以引爆战壕里的手榴弹,这样的话炸的就不是日军而是我们自己了。


优己


这种情况只能存在于影视剧中,真实的战场不会发生。第一,把战壕挖到距敌人三十米处,你以为鬼子那么傻,安安生生的等你挖过来打他啊?鬼子的编制,每个小队至少两具掷弹筒,中队和大队还有迫击炮等曲射武器,我就想问问导演,你小子知道曲射武器的特点吗,在对方曲射炮火炮击下,你怎么挖?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我军是挖了不少战壕,但距敌都比较远,而且是在炮火完全压制了对方的情况下。在当时的八路军严重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把战壕挖到三十米处,基本没有可能。第二,在三十米处把手榴弹扔过去,不错,力气大的娘们也能做到,但是你娘们都能做到的事,鬼子做不到吗?你能扔到他的头上,他不能扔到你的脑壳上?而且这是佯攻,敌方居高临下,扔起来更省力,准确性也更高。第三,当过兵学过步兵战术的都知道,在敌方步兵没有大规模进攻之前,一线战壕除了警戒人员,其实是没有多少人的,这是为了防止敌方的炮击,只有看到对方开始进攻,才会从隐蔽部出来进入战位,所以不会有那个傻乎乎的指挥员在进攻前朝着没几个人的战壕猛扔手榴弹,当然,除了导演。

抗战时期著名的关家垴战役,八路军六个团上万兵力围攻日军冈崎大队五百人,指挥作战的更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怀刘伯承,苦战三天也未能全歼。难道这些著名战将就想不到这点办法?不是想不到,而是根本做不到。


老陈64085716


个人认为不可能,当时一个团不可能调动3600枚手榴弹直接投入战场上,并且还一次性将如此多数量的手榴弹投完,这在当时是及其不现实的做法(当然如果每个投弹手都可以把手榴弹扔500米之远的另当别论)此外还有很多的槽点,比如扔完手榴弹直接上刺刀打白刃战,并且在短短几分钟内用白刃战就直接灭了日军,整场战斗也只打了十几分钟就结束;这些在当时都是及其不现实的,算是属于神剧的范畴了。

这一幕的来源是《亮剑》中山崎大队在山里迷路,结果误打误撞找到了八路军的军工厂,之后将其摧毁;然而闻讯赶来支援的八路军部队却由于山崎大队占据有利地形而久攻不下;最后是李云龙决定采用向山崎大队所在的方向挖战壕,之后再通过向山崎大队的阵地扔手榴弹的方法来攻击处于上方的山崎大队,最后全歼了山崎大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场仗的原型应该就是现实中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役了。


当时由于日军指挥部对百团大战第一,二阶段受到的损失及其恼火,便命令日军对各地区的八路军进行疯狂的反扑和扫荡。这其中,日军的“冈崎大队”(亮剑中的山崎大队)也参加到了扫荡当中。

然而这支部队在参与扫荡的途中误打误撞的迷了路,在1941年10月下旬,这支“冈崎大队”由于迷了路,便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跑进了太行山中的黄崖洞中。要知道,黄崖洞中可是有着被八路军称为”掌上明珠“的军工厂;其一天就已经可以制造大约300~400支步枪和不计其数的武器弹药!!这要是让日本人发现了可如何是好,当时八路军高层听到了这个消息,极为震惊;立即派部队前去太行山截击这支部队并防止他们炸掉军工厂。

冈崎大队在遭受了当地根据地军民的阻击后便向黄崖洞向西方向撤退,撤退到了关家垴附件一带;当时驻扎在关家垴一带的是刚刚打完榆辽战役的129师。当时彭总便命令这支部队前去与冈崎大队作战并歼灭这支日军部队。要知道,关家垴地势险峻,东西两面都是陡坡,易守难攻;尽管“冈崎大队”被八路军129师386旅下辖的16团、38团和25团合围,但是由于被合围的日军有着强大的火力网,再加上四周前来支援的日军以及日军飞机的不定时轰炸,八路军一直久攻不下,而且伤亡也越来越多,留给386旅的时间也不多了。后来是刘伯承想出的办法,通过挖战壕的方式慢慢推进日军阵地,虽然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挖掘和进攻登上了高地,但是由于前来支援的日军人数实在是太多,最后不得不撤退。

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和日军激战两昼夜,其中129师386旅共损失了2000人左右,而冈崎大队只损失了280多人左右(全队一共500人)战役结束之后不久,日军便对关家垴附件的60000多名平民进行了残忍的屠杀。而那个兵工厂由于日军见八路军已经赶来支援,在里面只是烧了把火而已,并未受到特别严重的损坏。


二战吐槽君


用铁锹和锄头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在山上挖那么深那么长的沟,真不是一般的扯淡。

咱们先来说说挖掘难度,北方的山体都是巨石林立,怪石嶙峋。人在巨石面前等于蚂蚁撼大象,没有任何可能穿越巨石。绕过去?鬼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巨石挡住你。要在山上挖这样一条壕沟,依当时的条件,可能性为零。

再来说说假设挖成功了鬼子会怎么防御,同样五十米的距离,鬼子居高临下,并且可以灵活躲避对方投弹。八路军密集在壕沟里,要付出几倍的体力往高处投弹,并且无法躲避鬼子的投弹。鬼子每颗手榴弹都能发挥到最大作用,杀伤力不言自喻。

继续假设,如果这条壕沟是纵向的,挖到离鬼子五十米处,八路军能在五十米之内投弹的不过区区几人,对鬼子形不成威胁。反之鬼子一颗手榴弹过来,壕沟最前边的八路军战士恐怕一个也剩不下,鬼子每一颗手榴弹都能发挥最大杀伤力。这样八路军前赴后继,除非鬼子手榴弹投光了,否则一个八路也上不去。如果在离鬼子五十米处挖一条横向壕沟,那就看有多长了,总不能围着山头挖一圈,这么大的牛皮恐怕导演也不敢吹。3600颗手榴弹同时投出就需要3600个战士,一个战士需要五十厘米的投弹空间。这条横向壕沟就得挖1800米。在手工作业的年代,这两条壕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再说鬼子也不会让你自由自在的去挖,五十米,鬼子不用开火,光是滚木礌石你也受不了。

俗话说,拉呱拉呱,一个听一个拉,不能较真,亮剑里的这个桥段属于众多抗日神剧里的一个神操作。看完呵呵一笑就完了。


随蜂起舞1


本篇文章参考都梁原著小说《亮剑》及我军相关战史资料。

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在故事情节中有夸张的描写是正常现象。都梁的小说《亮剑》里为了烘托人物性格,虚构了许多夸张战斗故事情节,比如李家坡之战和野狼谷白刃战。



李家坡之战讲述的是八路军针对孤军深入的日军山崎大队进行的一场围歼战,八路军调用一个团(七二二团)的兵力攻击盘踞在李家坡高地上的日军一个营,久攻不克之后换成李云龙的独立团继续攻击。也就是说此时日军一个营的兵力已经抵挡了八路军两个团的攻击,这是符合抗战时期的实际情况的(中日战死者交换比是27:1,以两个团的兵力消灭一个营的日军是相当了不起的战绩了)。



但是独立团以土工作业向李家坡山腰掘进攻击的故事情节就脱离了实际,实战中攻击方为仰攻,采用掘壕而进不切实际,原因是:首先,手榴弹的投掷距离,普通士兵投掷手榴弹最远距离30米,优秀投弹手可以投50米;我们以独立团一营战士全部为优秀投弹手来计算,假设李家坡高地海拔500米,一营战士需要从攻击起始400米的位置掘进两条宽0.5米、深1.5米的壕沟至距离日军环形工事50米的地方,一营以每小时掘进5米的速度(假设土工作业者都是麒麟臂),掘进50米需要连续作业10个小时。



大家注意,此时386旅接到的命令是“在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之前消灭狗日的山崎大队”,前期七二二团已经攻击数小时,如果独立团在土工作业上花去10个小时,功克阵地用1个小时,那么李云龙就需要11个小时来打这场攻坚战。问题是11个小时以后日军的增援部队可能已经干到,山崎少佐的“中间开花”计划都得逞了,所以说李云龙的土工掘进作战在实战中不切实际。



我军确实有土工作业这方面的优势,但是发挥这种优势的环境是在防守阵地,对时间没有迫切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朝鲜战场上我军坚守阵地时为了防住美军凝固汽油弹的攻击而疯狂挖掘防火沟;在攻击上使用土工作业的战例是国军在云南龙陵对日攻击,在近一个月久攻不克的情况下从山脚挖地道至山腰然后埋设大量炸药直接将山头炸平。



野狼谷白刃战讲述的是八路军以压倒性的气势与被伏日军展开刺刀拼杀的故事情节,八路军李云龙部一个营300人对战日军300人,战至最后日军被全歼,李云龙部仅剩十余人。实战中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对敌人成功伏击,就应该发挥伏击战优势迅速消灭处于劣势的敌方。



我军对日作战最成功的伏击战是“平型关大捷”,而且消灭的并非日军野战部队而是一只日军后勤运输部队。平型关伏击战是在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指挥下开展的,林彪调集115师下属的5个团,总兵力12000人对战日军后勤辎重部队1500人,战果为:115师歼敌12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马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但是这场战斗中,虽然面对日军辎重部队,由于武器弹药等劣势,八路军团营干部5人负伤,以下2000多人伤亡。



可见,八路军在十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及有利地形的情况下攻击一只非野战部队的日军仍然要付出两千余人的伤亡,所以李云龙部是不可能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发起对日军野战部队刺刀见红的白刃战的,如果这种战斗真的发生,后果必然是我方被全歼,而非全歼日军;况且以老李的精明,这种赔本买卖怎么能做呢?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就像老李当着马天生的面举枪自尽、老赵夫妇双双自杀、田雨狱中割腕一样,只是为了烘托人物灵魂而使用的夸张描写 不能当真。


兵器知识谱


如果你是导演就知道现实如何!

首先日军要根据你的臂力把阵地集中在80米至30米之间的范围,其次我军要在靠近阵地前挖个千人坑,好让部队能同时扔手雷。另外要和日军商量好不能提前炮击我们的千人坑,反冲锋也不行。最后我军扔出的手雷要有延时功能,没扔到战壕里的手雷请日军都拾到战壕里放在屁股底下。我的安排估计还不够全面,请大家补充。


空手嘚瑟郎


日本人都是傻子,在战壕里等死的货。居高临下的防守方都不知道先扔几颗手榴弹扰乱一下对方,也不知道在对方全心全意挖壕沟的时候来一次猪突冲锋,板载冲锋。

反正导演说了,小日本,你们只许老老实实的待在阵地上等死,不许乱说乱动。


寻常巷陌寄奴曾住


整个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战斗,挖隧道偷袭敌军倒是经常有。电视上永远都是主角用手雷用地雷炸敌军,但敌军笨的什么都不会。这场战斗的原型是关家垴战斗。2万人包围了500人的日军。打了两天,没攻下来,被迫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