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告訴你:好的婚姻需要門當戶對,更需要三觀契合

中國傳統婚配習俗特別講究門當戶對,相似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男女雙方一旦結合在一起,融合起來會更容易。這也是“批八字”、請媒婆這樣的事盛行的原因。但如此結合之後的男女雙方就會幸福嗎?答案卻是不一定。這需要雙方的包容,也需要雙方三觀的契合。

01

宣統元年,姚木蘭出嫁,這一年,她二十歲。姚木蘭與曾蓀亞的婚姻,可謂門當戶對。曾家為官、姚家從商,兩家都富有。為了這次婚姻,兩家都珍而重之。不管曾家送龍鳳貼,還是姚家的回禮,都按照禮儀極其正式。男女雙方同意大事鋪張,要辦成北京城空前壯觀的婚禮。

曾家二兒子曾經亞與牛素雲的婚姻就辦得有聲有色,曾蓀亞的婚禮當然不能遜色,而是以此為基礎,能添則添。曾家一大片房子裝飾得煥然一新。請的賓客成百上千,有高級官員,滿族的王公、公主。姚木蘭按新風俗,用馬車當花轎。

《京華煙雲》告訴你:好的婚姻需要門當戶對,更需要三觀契合

姚木蘭的嫁妝送過來時,曾家二兒媳牛素雲卻氣惱了。牛家給了女兒四十八箱陪嫁,已經很風光了。姚家送過來的嫁妝卻是七十二箱,她被比了下去,頓覺十分不快,甚至跑回房裡生悶氣去了。這是曾家兩個富有兒媳的一次暗中較量,無疑姚木蘭佔了上風。

受人矚目的新娘姚木蘭在新婚當晚又令人嘖嘖稱奇,她不怕鬧新房的小夥子們吵鬧,主動要求人家再表演一個節目,還向人家道謝。

相比過去的普通新娘,姚木蘭幸運多了,她十歲時因為被曾老爺所救,便與曾蓀亞相識,兩人之間有很多共同的回憶:第一次見面、論泰山大小、吃花生粥等。兩人新婚也不會因為陌生而尷尬,反而因為共同話題而將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02

生活在大家庭裡,過好兩個人的小日子固然重要,取得大人們的歡心更加重要。姚木蘭作為曾家最小的兒媳婦很快就得到了曾太太的信任。這與姚木蘭本身聰慧,具有理家才能是分不開的。

母親教給她的當家本領讓她在曾家這樣的大家庭很是適用。熟知人情事故的她,不肯將事情管理比之前更好,但也不會讓家裡的管事矇騙過去。這樣,她很快就在曾家佔穩了腳跟。

相對於姚木蘭,牛素雲則讓曾家長輩很失望,因為她只管她和曾家二少爺經亞兩個人的事,對大家庭的事並不熱衷。

這一方面的差別也使兩個人以後要走的道路大相徑庭。

尤其是因革命興起,牛家失勢,社會地位大不如前的時候,牛素雲頓時感覺失去了高人一等的資本。她覺得在曾家總有人在背後議論紛紛,而經亞也無法讓她滿意,她便大部分時間都跟著孃家人跑到天津去住。這是她的個性使然。

03

牛素雲不喜歡受規矩束縛、不願意承受大家庭的管束,她還有不滿足的野心。她把自己的思想潛移給了經亞。

正如姚木蘭,也通過共同生活影響著曾蓀亞。蓀亞說不會做官,她不強迫。對於這個自私沒有雄心壯志的男人,她說:“我想咱們也不會捱餓的,你若真這麼想,我也不會怪你。”甚至設想日後若是窮了,就和蓀亞去擺船。蓀亞當船伕,她當船孃。她還說:“我給你洗衣裳做飯,我很會做菜呀!”

富有之家的公子小姐,哪有幾個身在福窩裡就會設想以後窮了怎麼辦?姚木蘭看到牛素雲家的遭遇就會想到自身,甚至還會往最壞處想,為那種也許永遠不會發生的“窮日子”做生計打算。

這對於蓀亞來說,實在太新鮮了,他笑得聲音很大,說木蘭異想天開,還為她起了個外號,叫“妙想夫人”。

《京華煙雲》告訴你:好的婚姻需要門當戶對,更需要三觀契合

木蘭雖說是妙想,但對未來不管是窮是富,都將蓀亞設計到生活裡,做好生活打算。蓀亞感受到的自然是長長久久的未來,是他們兩個人一生一世都不分開的安全感。

這段婚姻給了她新的滿足感。她並不是特別安靜、特別宅的女子,而是喜歡出去玩。這一點與蓀亞一拍即合。已婚身份讓她和蓀亞享受著遊山玩水的樂趣,還享受出去吃小館兒的福氣。電影這種新鮮事務傳到北京之後,她還將守寡的曼娘也帶去觀看。

因為木蘭和蓀亞有共同的愛好,木蘭沒有因為結婚、生子而徹底放棄這些愛好,這也使得她的生活始終有滋有味。既不同於曼孃的足不出戶,也不同於牛素雲的時髦不羈。她在舊式生活的束縛中打著擦邊球,在遵守禮教的縫隙裡尋找陽光,既不離經叛道,也不壓抑自我,反而將生活與享樂融為一體,把日子過得充滿情趣。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愛的激情在婚姻裡湮滅,我們該如何面對?或許也可以學學木蘭,不對愛情偏執,反而用心經營,既尊重對方,也不放棄自己,讓兩個人始終有共同目標、共同話題,能夠彼此理解、相互包容,從而過上平和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