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沙俄一战时期不堪一击,苏联却在二战所向披靡?

梦隐晨


沙俄在一战中也不是废柴,而苏联在二战中也同样有过不堪回首的岁月。

一战时期沙俄军队规模庞大,但是实际战斗力并不强。由于工业生产力不足、经济落后等问题,沙俄军队的装备水平很差,连一个士兵一条枪都很难做到。然后训练组织上也存在严重不足,比如坦能堡之战就是因为俄军组织配合成问题,才会被处于兵力劣势的德军各个击破而最终失败。

但是沙俄也不是废柴,仅仅是庞大的兵力就让德国等担忧,所以德国、奥匈帝国一直派兵防守东线,无法全力投入西线的作战。而在1917年的勃鲁西洛夫攻势中,德国损失惨重,奥匈帝国军队更是直接崩溃,这都有力地支援了协约国西线的作战。

而二战中的苏联,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和发展,工业、经济、科技等方面实力大大提高,至少武器装备是不成问题的。不过二战之初苏军由于大清洗缺乏军事人才、战术上的失误以及高层的错误判断等,还是在德军进攻下损失惨重。

但是苏联承受得起如此惨痛的损失,而且斯大林吸取经验教训,不再过于干预作战,让部下自行决策,因此苏联一大批优秀将领才能得以发挥,再加上在军工生产、资源分配上的合理措施,最终苏联越打越强,二战后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强的军队之一。


前沿阵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一战沙俄不是不堪一击。

实际上沙俄总体作战还是不错的。除了明显打不过德军以外,俄军对奥匈帝国并不落下风。

俄军一度杀入东普鲁士,距离柏林不到200公里。

而且一战沙俄的任务不是击溃德军,因为他没有这种实力。他的任务只是拖住德军,使得德军陷入两线作战,最终崩溃。

事实上,直到沙俄政府垮台,俄军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虽然损失惨重了一些。

第二,苏军也不是所向披靡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被德军打的一塌糊涂,溃不成军。

一个基辅会战,苏军被歼灭70多万大军,这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惨败,创造了世界记录。

苏军之所以能够顶住,完全是依靠人力和物力的优势。

苏德战争中,苏军死亡男性士兵高达900多万,德军死亡人数还不到苏军的一半,可见苏军损失多么惨重,换成别的国家恐怕都亡国灭种了。

即便如此,直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军和苏军基本是均势,苏军没有获得什么大的优势,甚至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德军打的狼狈不堪。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90万人,德军也不过才50万。

德军真正的崩溃,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根本不是这个庞大联盟的对手,顾此失彼,对付苏军就对付不了美军,对付美军就打不过苏军,最终迅速垮台。

所以沙俄军队没那么弱,苏军也没那么强。


萨沙


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为什么仅仅相隔五十年,清朝能被八国联军把首都给端了,而共和国就能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

苏军和沙俄军队,都是俄罗斯人组成的军队,但是共同点也仅仅如此而已。

苏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可是对于沙俄军队在一战中是个什么形象,大家可能不太了解。



沙俄军队的特点就是腐败,绝对彻底的毫无保留的腐败!

虽然在中国的近代史观里,沙俄属于我们眼中的“列强”之一。但是沙俄在欧洲人眼里其实完全算不上真正的帝国主义,俄国被马克思称为“帝国主义中最薄弱的一环”。

俄军在一战中的陆军大臣苏霍姆利诺夫将军,基本可以代表俄国在军事方面的态度。

作为沙俄帝国陆军的核心指挥者,这位陆军大臣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一个人身上——一个比他小32岁的情妇,是他费尽心机从一位省长哪里搞来的。对于军队事务,他几乎从不处理,全部推给下属,只有在需要向沙皇汇报时,他才会想起自己陆军大臣的身份。

当然了,面对沙皇,他完全换上了另一幅模样。这个矮小的胖子在沙皇面前表现的十分干练,其实他对于军队现状一无所知。可是他非常善于溜须拍马,让沙皇对他信任无比。

这位陆军大臣曾经参加过1877年对土耳其的战争,他当时作为骑兵军官在这场战争中表现英勇。可是这次成功的经验居然被他运用了一辈子,直到四十年后一战爆发,他还在坚持一个理论——火枪是懦夫,刺刀是好汉!

面对军官们补充火力的要求,他嗤之以鼻。他说:“火力?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战争是不靠火力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在整个一战过程中,他没有给俄国军队添置过任何重火力装备。

对于他,俄军外交大臣评价到:“要他干工作固然很不容易,可是要是让他说句老实话,简直是难比登天!”

(俄军士兵)

在这样的人的领导下,俄罗斯整个军队体系都腐败的不成样子。

这个庞大的国家动员了超过六百五十万大军,可是火力严重匮乏。一些前线部队,甚至要三个人共用一杆枪。《兵临城下》里两个人用一杆枪的场面,对于苏联是谎话,可是对于沙俄则是写实。

俄军中的各级军官,都享有着极其丰富的供给,前线的中高级军官每天在酒会上流连忘返。而普通士兵只能吃着黑面包就凉水,因为这些贵族军官根本没有拿士兵当人,他们称士兵为“穿着灰色制服的牲口”。



在俄军军队中,体罚极其普遍,军官们体罚士兵“像鞭打牛马一样简单”,士兵们普遍敢怒不敢言。可是战场上枪子不长眼,体罚士兵的军官们怕士兵打黑枪,根本不敢上战场第一线。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整个一战中,俄国士兵不断伤亡,不断补充,最终居然伤亡了超过六百万士兵!比英法德三个国家还多。士兵们士气极其低落,认为自己被人像畜生一样驱使着去送死。最终,沙俄的暴行导致了国内的革命。



而苏联上下,且不说工业能力比沙俄强出多少倍。单单是苏联的士兵们,就个顶个都对侵略者有着刻骨仇恨,苏联军队中也完全没有沙俄的等级制度,这样的两支军队,战斗力又怎么会相提并论呢?


小约翰


一战的时候,伟大领袖斯大林因为抢劫造反等罪名被沙俄政府判了刑,正在监狱里关着,没能发挥作用。当然,这个只是说笑啦(实际上是因为斯大林手掌的缺陷,不符合入伍条件,后因继续搞事情,在1916年被捕,流放到了阿钦斯克)。

严肃地说,究其原因,主要可以看这么几个方面:农业国和工业国的战争潜力、国内团结稳定的政权、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和大量输血式的援助。

第一、农业国和工业国的战争潜力的不同。

战争潜力包括各种资源、工业生产能力、人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等等。

一战时期的沙俄算是各个列强中的“后进生”,经济结构单一,工业生产能力差,既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器装备,也没有过硬的工业生产力,导致前线的配备跟人家比,都差着档次。

虽然沙俄中上层贵族早就“与欧洲接轨”,雇佣法国家庭教师,法语说的比俄语溜,当官的都有在西方接受教育的经历;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老百姓基本都是一贫如洗的文盲、半文盲,大部分从事伺候贵族老爷、挖土豆或者养猪放羊等低端活动,非常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只有“铁匠”、“木匠”这样的手艺人。

再看二战时的苏联。苏联从诞生起就一直被世界各大国视为“异端”,恨不得灭之而后快。因此,苏联自身的危机感非常强,一直感觉“有刁民要害朕”,几十年如一日的勒紧裤腰带,不管不顾的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不断的扩充军备。

在资本主义世界被29-33年的经济危机折腾的精疲力尽之时,苏联的“五年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俨然建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丰富的战略资源,极大的提升了苏联的战争潜力。

比如,战争初期,苏联的军备量是大得很,但是品质不是很好。在巴巴罗萨开始阶段,较为低端的武器装备不太占优势。这点纳粹德国看得很清楚,此时,德军虽然在实力上强于苏军,但在增长速度上落后明显,所以选择先发制人。毕竟,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可是大大超过德国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到了相持阶段,苏联不但技术提升的快,而且效率更高,装备的量更大了.....

第二、国内形势不同。

一战是维多利亚的几个大孙子和外孙子、侄孙子、大外甥之间的互殴,即,所谓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老百姓只不过是是沙俄贵族老爷的棋子和炮灰。结果,逼急了的老百姓忍无可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仗打到半截国内闹革命,先是二月革命,后就是惊天动地的“十月革命”。一边对外战争,一边收拾国内革命残局,放谁谁也受不了。

到了二战,苏军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左手掐德国纳粹,右手干日本鬼子。这自然离不开苏联国内政权强大的号召力和控制力。

二战对于苏联军民来说,那是个险些“亡国灭种”的战争,国耻家仇互相交织。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西部地区有不少老百姓箪食壶浆的迎接德军,甚至还主动加入了党卫队外,苏联广袤的领土上的一百九十多个民族都自发的尽其所能,团结一致,坚壁清野,誓死抵抗。
下图,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全列宁格勒的老百姓挖战壕,众志成城一致对外。
最典型的是1941年11月莫斯科红场阅兵,莫斯科被围城,岌岌可危之际,斯大林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莫斯科(尽管撤退用的飞机和火车都已经准备好了),之后成了苏联和俄罗斯几十年如一日cosplay的重要节目。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苏联政委在战争中的作用。

政委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授权直接枪毙逃兵),专门拿手枪对准临阵脱逃者,一律杀无赦。督战的情节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被不断的过分演绎,甚至往往被妖魔化,成了“黑”苏联的一大卖点。

苏德战场上,德军的规矩是,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所以,在卫国战争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因此,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带头冲锋,乌拉乌拉一通鼓动,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躯保持着苏军旺盛的战斗力。

第四、苏联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

先看对手德国人的国防动员。二战德国还深受着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希特勒也不例外,他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甚至不提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建议妇女就应该美美哒呆在家里,生孩子、带孩子,伺候丈夫,美其名曰“以理家和生育的形式支持国家发展”。

因此,“二战”时期的德军建制中,是不存在女性的。身穿军装制服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做国防军女助手,多是话务员或者随军护士,并没有上前线的机会。甚至在战后的西德军队,直到1970年代才有了正式有军衔的女军人。
在42-43年德国的大规模国防动员中,也是只抓男的,大量宝贵的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当炮灰,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明显影响。


而对比苏联的国防动员,苏联意识到了高技能人才的宝贵价值。毕竟,培养一名技术工人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而培训一个女战士几个月就可以了。所以,苏联在保障军工生产的同时,动员了大量少数民族牧民,妇女上战场。这样,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乌克兰大学生柳德米拉(下图),在战争开始后成为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而且,早在开战最初的几个月,苏联已经花大力气,把西部各大城市的工厂迁入了乌拉尔山以东的大后方,一刻不停的高速运转着。留在城区的部分,在城市巷战中都还坚持着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甚至出现了工人饿着肚子,活活累死在生产线上的“光荣事迹”。

第五、美国大量输血式的援助。

“乌克兰粮仓”被德军占领之后,苏联几乎到了“命悬一发”的危急关头。而恰好是此时西方盟国的大量援助,才使得苏联度过了难关。 举个例子,下图,描述这段美国援助历史的俄罗斯电影《歼灭任务》。
电影讲的是,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大批武器装备和物资,一个运输线就是通过阿拉斯加用飞机到苏联远东地区,转运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时间长了,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和美国运输机女飞行员还发生了跨国恋。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执行转场任务的女飞行员并非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正式军人,只是妇女空勤飞行队WASP(Women Airforce Service Pilots)的志愿者,直到1977年,她们的贡献才获得美议会的正式认可。二战期间,美国妇女空勤飞行队一共飞行了6,000万英里,转场12,650架各型飞机(包括非常难以驾驭的B-25,B-17这样的4发轰炸机),牺牲38人。所以,美国对苏联付出的,可不单单是肉罐头。

此外,美国还援助了大量的铝材和优质航空油料,各种复合金属,特种钢,锡板,镍,镍铬丝;英国也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紧缺的高级原材料,保证了苏联发动机产量和质量;

还有95万公里电话线,5899部先进无线电系统和348部雷达,50万辆卡车和吉普等等。这些无线电设备,汽车和电话线,让苏联有了重建大型装甲集团的基础。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对手德军战线拉的实在太长,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尤其是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兵力,这样导致战争动能分散各地;而苏联是大部分时间是本土作战,有主场优势。再加上前面提及的几点,苏军自然是所向披靡,一口气打到了柏林,最终把红旗插上了德国议会大厦。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这就是有共产党的领导与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本质区别!

也是为沙皇家族而战还是为苏联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幸福而战的本质区别!

有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和为国家为人民而战,就可化腐朽为神奇,就可凝聚出排山倒海的超自然之力,去打击侵略者去改天换地!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又是为沙皇私家利益而战,若政策及组织上又没能有效补充,再多精兵强将,遇到艰难或风险,很快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天马行空第三


沙俄在一战时,被称为世界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其工业生产水平低,社会组织动员效率也不高。法国和俄国结盟,规定两国一旦收到攻击,另一方需要即时发起攻势,并对投入军队数量作了规定,法国是130万,俄国是70万到80万。

俄国的主要战场方向在欧洲,且人口达到1.7亿,但是考虑到俄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也没有太指望指望俄国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国的想法是,俄国在东线尽力拖住德军就好,等待英法联军在西线的胜利。

俄国最大的优势是国土纵深,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在遇到俄国的广袤土地时,其在欧洲进行的战场规则就会完全失效。欧洲社会发展水平高,路网发达,而俄国境内都是乡下土路,一到下雨,连机动兵力都无法派出,进攻速度被迟滞,紧接而来的就是脆弱补给辎重线。

俄国最大的劣势是国内政局不稳,革命党收到了德国的资金支持,蠢蠢欲动,而且国内民族众多,沙俄还没有时间去把新占领的土地都给消化掉。一旦大军倾巢而出,社会控制力度减弱,极容易造成内乱。

一战时俄国面临的德国是其综合军事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德国隐忍发奋图强20年,称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陆军和海军实力都很可观。在西线,英法联军拼尽全力,仍不能占到一点便宜。自1917年后,法国已经差点亡国,组织不起任何一场大型的攻势了,完全是靠着英国在撑。在东线,德国仅用百分之十的兵力,就将俄军逐出了东普鲁士,后期德军腾出空来,更是把俄军赶出了乌克兰。到1918年德国投降前半年,英法都已筋疲力尽,认为德军也将如此时,德军又发起了春季攻势,这给了英法美联军极大的震撼。

所以,俄国在一战,是用俄国最弱时对抗德国最强时,表现就是不堪一击。

到了二战时,已经变身为苏联的俄国,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亿人口,世界第二的工业产值,500多万常备军,独裁体制,实力早已与一战时不可同日而语。苏联在西方没有闲着,北上打芬兰,南边打罗马尼亚,中间打波兰,几年时间,将国土纵深往西方推进了200公里。

德国已经不是一战时的德国了,在凡尔赛被肢解后的德国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和人口,军队是在二战前几年武装起来的,军事工业依然强大,但是海军已经没落,不能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所以,一方实力上涨,一方实力下降,是德国和俄国二战前的整体态势。但德国胜在军事理论先进,一波流的闪电战打的苏联内出血,差点死在手术台,靠着美国的输血勉强缓过来。德国在攻入到苏联境内时,发现苏联的土地道路情况太差劲,跟之前的调查报告不相符,火车和汽车机动都很困难,雨季麻烦,冬季更难熬。

德军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消耗战里。


而知而行


这个说法不准确,无论是沙俄不堪一击还是苏联所向披靡都太夸张了,如果沙俄不堪一击当初德国总参小心翼翼制定“施里芬计划”是干嘛的?而苏联所向披靡也太过吹捧。

当然,苏联在二战时的相对实力绝对要比俄国在一战时强的多。因为苏联的经济基础和工业水平相对沙俄时期提升了太多。

可以看到1913年时沙俄的钢铁产量是4.8个百万吨,而德国是17.6个百万吨,只有后者的27%,而1938年时俄国就已经达到德国的78%

苏联的增幅是一战后所有国家增幅最大的,其1938年时的产能相当于1913年时的857倍,而德国则是150倍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938年时的纳粹德国其实相对实力和1913年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没什么变化,仅仅是1.5倍,而苏联此时却是达到了整整8倍多的增幅,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苏联和日本的实力提升是最夸张的。

同时沙俄的工业和经济与苏联相比除了体量的差距,还有自主参与度的差距,沙俄的经济严重依赖外国企业和资本,对于本国资源的开发度远远不够。其在1914年时90%的采矿业,近100%的炼油业,40%的冶金业,50%的化学工业,甚至28%的纺织工业所有权都归外国。



而苏联政权则是工业产权国有化,自主化,尽量将外国技术学为己用。

我们可以发现,在苏德1941年之前短暂的蜜月期中,苏联的用意很简单——用它的资源交换德国的技术。

凯特尔曾经抱怨过,苏联人对德国产品的需求,尤其是对制造军火的机器设备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了,1940年2月11日,苏德双方达成协定,俄国从德国那里除了卢佐夫号巡洋舰和俾斯麦号的蓝图外,还将得到海军重炮和其他装备,约30来架最新式的德国飞机,包括麦塞施米特109型和110型,以及容-88型俯冲轰炸机,此外苏联还会得到石油和电力工业方面的机器,火车头,涡轮机,发电机,还有很多德国武器的样品。



古德里安也曾经提到过,苏联代表团来德国坦克工厂考察,迫于资源压力希特勒下令把最先进的技术IV号坦克都展现出来,而苏联人却嚷嚷着不相信,认为德国人藏了一手,后来开打了古德里安才发现原来苏联当时已经研制出了更强的t34。

所以说,相对一战时的俄国,苏联自身实力的确强大太多了。


普鲁士之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苏联一种代号为“斯大林之锤”的“怪兽级”武器中窥探一二。

1945年4月28日,苏德柏林巷战已到最后关头,坚守兰德维尔桥头堡的德国掷弹兵在希特勒的号召下誓死保卫元首,而苏军方面则投入了200个师团,250万人的巨大兵力分两个方向对隐藏在柏林巷道内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争初期苏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进站到了柏林郊区,然而,随着苏军向内纵深的推进,德军士兵凭借着手中先进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并借助巷道掩体优势给苏军的坦克机械化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恼羞成怒的苏联军事委员会统帅斯大林命令军部调集几十台异常恐怖的攻城利器驰援前线,当德国士兵无数次以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打退兰德维尔桥头堡疯狂进攻的苏军坦克集群后,一名德国老兵在炮队镜中发现对岸的苏军坦克群开始仓皇撤退,几十个庞然大物在拖拉机和坦克抢救车前拉后推下一字排开。

“大家赶快离开!快!我们跑不掉了!”见识过这种“怪物”的德军老兵绝望中发出了阵阵疾呼,此时的军中早已乱作一团纳粹德军四散溃逃,就连党卫军督战官连杀数名逃兵后也无法阻挡住洪水般的溃逃大军。

而正当德军士兵四散逃跑之际,一阵山崩地裂的呼啸声像撕裂空气般向德军阵地袭来,霎时整个阵地上泛起万丈火光,巨大的爆炸让兰德维尔桥头堡转瞬从地球上抹平,烈火的烧灼声和爆炸的冲击波响彻方圆几十里,德军阵地宛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

“钢铁在燃烧,大地在颤抖”,这是劫后余生的纳粹士兵心有余悸的描述,从德军士兵后来的讲述情况来看,貌似德军阵地遭遇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袭击。然而,在苏军内部除了拥有喀秋莎火箭炮这样惨绝人寰的魔鬼级武器,其实,苏军还有着一种被敌手纳粹德军称之为“斯大林之锤”的恐怖性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B4榴弹炮”。而德军在此次阵地攻防战中所遭遇的致命性打击就是B4榴弹炮的杰作。

B4榴弹炮,苏联红军使用过的最为怪异的大口径重型火炮。这种火炮于1930年11月由列宁格勒的波尔舍维克兵工厂制造,该炮口径203毫米,总重15.8吨,炮管长度5087毫米,最大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度更是达到惊人的607米/秒。

说这种火炮的“怪异”在于该火炮是在斯大林的亲自督导下由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而开始着手研制。当时的斯大林极度偏爱大口径火炮,并强调“大火炮”作战思想指导意图,因此,在他的亲自授意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足马力组织科研人员立即进行火炮的设计和生产。

从1928年1月火炮设计图纸完工到1930年11月完成组装B4榴弹炮的出产历经波折,然而,此时的B4榴弹炮尚处于试验阶段,苏联炮兵设计局也对此作出了多达146处的修改仍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斯大林的严厉督促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始了成批量的生产,而在1931年至1941年间,B4榴弹炮由于体积过于笨重且未经实战检验,因此更多是在例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尔科夫等诸多阅兵式中充当“门面”。

正是由于斯大林对B4榴弹炮的狂热和偏爱,B4榴弹炮自出产后立马被编入由中央直辖的直属预备队炮兵营,可见斯大林对该火炮的喜爱。

B4榴弹炮虽然体积笨重在战场上难以及时有效躲避敌军的炮击,但后来设计师根据B4榴弹炮机动性能缺陷严重的情况给B4榴弹炮加装了履式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共产国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地盘,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时速大约为15千米/小时,这对于总重15.8吨的庞然大物来说机动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种火炮虽然存在着体积笨重的致命缺陷,但在其它方面堪称火炮中的经典大口径杰作。比如B4榴弹炮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所谓“双重驻退复进系统”就是第一部分采取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第二部分则在于B4榴弹炮的炮床可沿炮架的滑轨手动自由滑行,这样就便于火炮在作战射击的过程中能根据敌军阵地的转移作出相应的角度调整。

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射击B4榴弹炮的高低射界可达-2至+60度,而左右方向射界可延伸至30度。开炮时其底盘后段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

为了使B4榴弹炮发挥出最佳恐怖威力,B4榴弹炮在射击之初就采用5087毫米长的炮管,而其中刻有膛线的炮管就长达3981毫米,内壁膛线多达64条,光炮管重量就高达5.2吨,说这样的火炮配备是“怪兽级”的显然丝毫不为过。

除了本体发射装置的“高配”,苏联人同时也为B4榴弹炮设计了两种著名型号的高爆弹,一种是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1米左右的尾翼稳定炮弹,这种炮弹的材料密度非常高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弹体末端有4片弹簧收缩精钢弹翼,并以外筒包裹。当炮弹自炮口发射出来后,外筒自动脱落,4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展开,从而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4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而另一种炮弹就是混凝土穿透弹,这种炮弹的最大作用就是专门对付厚实的高标号水泥修建的碉堡,只要炮弹命中水泥建筑瞬间化为灰烬。德军对B4榴弹炮因此还有一个“来自死亡的咆哮”的惊悚称呼。

由于炮弹长度在1米左右且非常笨重,显然依靠人力输弹根本无法完成一次炮击过程,因此布尔什维克厂还给B4榴弹炮量身定制了以T-18坦克地盘为原型的装弹车,这种装弹车的出现就很好解决了B4榴弹炮的装弹问题。

正是由于苏联装备了B4榴弹炮这样恐怖级的大杀器,使得苏军在此后的哈尔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和但泽等苏德攻坚战中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将纳粹德军杀的尸横遍野、残肢断臂。而也是因为苏军依仗着手中的“斯大林之锤”才彻底轰碎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狂妄,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

然而,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维持了4年之久的B4榴弹炮生产线全面宣告停产,取而代之的2B1自行榴弹炮登上了军事舞台。但B4榴弹炮却以其独有的方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人类迎来了一个祥和、美好的明天,在这一点上B4榴弹炮的历史功绩永远无法抹杀。现今陈列于圣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馆的B4榴弹炮似乎在诉说着人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让人类明白了只有珍爱、携手共进方能拥有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参考资料:《来自死亡的咆哮》、《苏德战争史》


历史侦查处


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是因为有了思想,而军队之所以强弱有别,也同样得益于思想的武装。一个被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往往会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很多以弱胜强的军事案例的主要原因。

沙俄时代的军队,都是君主集权下的奴隶,是一群没有思想的野兽。

当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爆发之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就开始步入了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并由此催发了西方各国的政治体制的变革,从过去的君主制转变成为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开始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君主个贵族则逐渐退居幕后或者次要地位。从此西方国家开始变得文明,思想不再是精英们才可以理解的名词,国家个民族的意义也逐渐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扎根。

但是这一切都与俄国无关,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已经完成了变革的时候,沙皇俄国仍然还处于封建君主制的状态之下,在当时的俄国,更多的地方实行的甚至是更为落后的农奴制度。

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沙俄军队中的士兵都是由农奴组成,这些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就像一群野兽一样,一切都遵从于本能行事。因此指望这样的军队能够有多少战斗力,是一个比较不切实际的想法。

事实上在西方历史上,俄罗斯的军队的战斗力一直都是“弱鸡”的代名词,如果不是因为其广袤的领土和严寒的气候,估计这个国家在拿破仑时代都已经被法国消灭了。

十月革命给俄罗斯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解放了俄罗斯人的思想,让他们从野兽变成了人。

我们今天在讨论苏联的时候,往往会去分析他会解体的原因,然后以此来嘲笑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是何等的错误。

但是我们并没有去想一想,1917年的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在俄罗斯取得巨大的成功,苏联为什么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人类进步思想的代名词的原因。

1917年的十月革命,不仅仅给俄罗斯人带来了进步的曙光,这一缕阳光也同样照亮了世界上的其他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因为相对于资本主义思想而言,社会主义思想要更能够解放人的思想,也更能够让人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红色苏联在其建国之后,就很快的迸发出了惊人的发展潜力,迅速改变了其落后的国家发展情况,以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速度,走到工业化道路上来。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之后,其军事战斗力也同样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从此这些军队中的士兵开始明白自己并不是野兽,也懂得了自己正在为谁在拼死战斗。

在二战的苏联战场上,为什么德国人始终攻不下莫斯科,并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士兵背后是督战队的手枪,而是他们明白自己是谁,自己正在为谁战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参战的苏联士兵和平民才会不顾生死,与武装到了牙齿的德国士兵进行搏杀,用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

沙皇俄国的士兵和苏联的士兵虽然都是俄罗斯人,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却是兽与人的区别,是没有思想和有思想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在沙俄时代不堪一击的士兵,会在苏联时代战力惊人的主要原因,哪怕他们可能都是同一个人。


落下m


<strong>因为国体不同。

沙俄本质上是封建王朝,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罗曼诺夫王朝,说白了和满清是一丘之貉,都是代表其所在家族利益,一个是罗曼诺夫家族,另一个是爱新觉罗家,只不过人家在与其余列强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资本主义,不断地西化,使得其比满清的近代化更全面,更深入,所以比满清存活的更长。但是由于利益集团的阻挠,使得俄国的资本主义改革是迟滞与不彻底,国力与其余列强相比差人强意。

以莫辛纳甘步枪的装备量为例,由于俄国本国的军火厂无法及时向军队供应所需枪支,导致俄国人被迫将相当一部分的生产外包给法国人去做,以此满足俄国本国的武器装备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人做出来的还比俄国人自己造的更加可靠。

一战中,沙俄不敌德国,多次被鲁登道夫和兴登堡的德奥联军击溃,经常是成建制地被消灭,这直接导致了沙俄国内的物资匮乏,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演变为革命,在炮火声中,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数百年的统治。

苏联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现代国家,在政治理念,经济发展,军队建设等等和沙俄截然相反。正因为这样,苏联的经济发展比沙俄更快,工业化进度更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有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得苏军的武器装备能够从厂家手里保质保量地拿到手中。

尽管德国人在苏德战场上前期一路高歌猛进,打得苏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几乎打进莫斯科。即使形势如此危急,苏军还是有资本反攻,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成功翻盘,开始了漫长的反推过程,从莫斯科,反推到柏林一线。工业化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真是惊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