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秦腔须生——丁醒民

宁夏秦腔须生——丁醒民

在宁夏秦腔观众心目中,论起演须生的演员,丁醒民那可是“盖了帽”了!“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这句原本是《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的唱词,经著名秦腔须生表演艺术家丁醒民先生这么一唱,立即在观众中传开了,老一辈人几乎都会来这么几句:你听听人家老丁那洪亮苍劲的嗓音,你再看看人家老丁那提袍抓袖、抬腿亮靴的动作,是何等干净利落、潇洒漂亮,令人咂舌,那可真叫出神入化了!观众的“兴奋点”怎么不会被丁醒民那高超的演技点燃起来呢?上世纪50年代末,我有一个住在银川老市场跟丁醒民同姓的丁叔,他不但爱看丁醒民的戏,回家后还经常模仿。一天,他在家中模仿丁醒民的抬腿亮靴动作,脚下没站稳,打了个趔趄,结果一只胳膊将刚摆上桌的饭菜全都扫到地上了,气得丁大妈一顿臭骂,丁叔还咧着嘴在一旁“嘿嘿”地傻笑……过后,丁叔的“老毛病”还是不改,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天,嘴里还念叨着“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

丁醒民(1919—2007)男,汉族,籍贯陕西户县,中共党员,1988年12月获国家一级演员职称。1930年在陕西户县忠盛民乐学社学艺,1933—1939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演出,1939—1949先后在宁夏、甘肃的剧社任演员、社长、团长,1949—1986在宁夏秦腔剧团任演员、副团长、艺术顾问,1986.11退休,1991年转离休,2007.6.7于银川逝世。丁醒民是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主工文武老生,在《金沙滩》中饰杨继业,《辕门斩子》中饰杨彦景,《四郎探母》饰杨四郎,《十五贯》中饰况钟,《戚继光斩子》中饰戚继光,《周仁回府》中饰周仁,《软玉屏》中饰丁守梅,《五典坡》中饰薛平贵,《杀庙》中饰韩琪,《逃国》中饰伍员,《回荆州》中饰刘备,《五丈原》中饰诸葛亮,《赵氏孤儿》中饰陈婴,《血泪仇》中饰王仁厚等230多本(折)戏中担任主角或导演,在宁夏秦腔界被誉为“四块金砖”之一。

宁夏秦腔须生——丁醒民

丁醒民的父亲丁培寿老人,就是一位戏曲爱好者,他特别喜欢唱秦腔。陕西农村中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传统的习惯,以会唱秦腔为荣。农村的田间,村头处处可以听到秦腔的演唱。秦腔艺术也就是在这样深厚的基础出得以流行、繁衍、发展。丁培寿老人从小就学唱秦腔,他不但能唱,而且还能在村里举办的自乐班中演上几折子戏。他还会“耍调猴”(即木偶戏)耍灯影子(即皮影戏)。丁培寿老人的演技,在他们沙河寨一带小有名气。他在自己家中,亲自教几个孩子唱戏,要求的非常严格。在丁醒民七岁那年,丁培寿老人怕丁醒民长大以后不会唱秦腔惹人笑话,就亲自教他“乱弹”一家人挤在破草屋里,生活非常艰难,白天千着繁重的农活,晚上还得学戏。一天晚上,当丁醒最唱到,"五更三点月昏黄"一句时,最后的"黄"字要花脸的"犟音"来唱出,唱这个音是很赞劲的,他没有唱上去。他父亲以为他偷懒,顺手就抄起炕边上作枕头用的青砖,向他的头上打去,顿时丁醒民的头打破了,血一个劲的向外流。就这样,丁培寿老人还是不让他休息,让他跪在地上继续唱这一句,一直到把这个音唱好为至。就这样,丁醒民在丁培寿老人的教授之下,天天如此,经过了很长一个阶段的苦练,他终于掌握了许多唱功技巧,并且学会了好几折子戏,在他们本村的"自乐班“里演出了《二进宫》等戏。沙河寨一带,有一个名叫四吴的木偶艺人,很有名气。丁培寿老人就让丁醒民拜四吴为师,跟着他学演木偶戏。旧时学艺的人,拜师以后,首先不是学艺,而是伺侯师傅、每天除了端茶打水,铺床倒尿盆,还要包揽师付全家的家务活,洗衣、劈柴、买菜、做饭、抱孩子,干的不好,轻则是骂,重则是打。丁醒民在这个木偶班子里,待了近三个月天气,连一出戏都没学成。就在此时,户县的"忠盛民乐学社",在沙河寨临村的庞林搭台演戏。丁醒民同志学艺心切,就偷偷的逃离了木偶戏班,到这个戏班去考试,时有不巧,这个戏班的甲班学生己经收齐,不再收学生了。他苦苦的向人家请求,这个社有一名演员,艺名叫"辣子红",看着丁醒民人长的挺机灵又听了他的唱腔,觉得丁醒民是个好苗子,答应等演完了以后,带他到户县亲自教他唱戏。一九三零年冬天,丁醒民同志离开家乡来到户县"忠盛民乐学社"。由"辣子红"介绍,先跟这个社的甲班学生练功,学唱。不久"忠盛民乐学社》又招收一批学生,大约有三十名左右,成为这个社乙班学生,丁醒民随即被编在了乙班学生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给这个班担任主教练的是"辣子红"(本姓张),另一个是演文武二花脸的石生财教练 “忠盛民乐社“这个戏班子,是由私人办的。班主张忠是县衙门的步班头头,他办这个戏班子的主要目的;是要从它人身上捞钱刮油。他给招来的这些学生待遇很低;只是管上下两顿饭,还不给吃饱,说是吃饱了练功,一坏嗓子,二断肠子,可是他对学生的训练确抓的很紧。一般来说,学生们学上三个月,就要上台演戏。为了训练管理方便,他把这班学生,迁在农村的一座关帝庙中,从一九三零年农历腊月,到一九三一年三月,训练了三个月后,这批学生就开始登台演戏了。丁醒民在这个学社班,开始分学的行当是小生,他首场演出的剧目是《花亭会》的高文举进一角色。又演了《打金枝》等戏的小生角色。经常和丁醒民配戏唱小丑的王聚民,一天在农民家吃饭,因为吃的太饱,上台一唱,把嗓子给唱哑了,以后再也不能唱戏了,从这以后再也没人和丁醒民配着演戏。于是就将丁醒民并到了甲班,随着甲班学生演出。甲级学生的教练,由董振才担任。这一批学生中,唱的比较好的有张景民(小生)、刘福民(花旦),还有张振民、富来民、铜声民等人。丁醒民并到甲班后一边演出一边跟着师哥们学戏,他所学的戏,大部分是由甲班学生中的张振民和富来民二人所教;不但学了许多小生戏,如《黄鹤楼》等,还学了许多须生的应工戏,如《伍员逃国》,《斩韩信》,《临演山》等。开阔了他的戏路子,这也是他以后改行唱须生的起步。一九三二年期间,“忠盛民乐社“全班人员,赴西安一带巡回演出。他们在西安城外龙头镇演出时,正值这个地方流行着瘟疫,来势异常凶猛,许多乡民死于恶疾。一天晚上,他们演出《回荆州》一戏,戏刚演完,董振才教练突然死去。全班人员强忍悲痛,急急忙忙地又移到大王镇演出。到了大王镇没有过三天,严教练又突然气绝身亡。这两个教练的突然死去,使整个班社人心惶惶,学生没有了教练,变成了一盘散沙,演员惧怕瘟疫,无心上台唱戏。班主张忠,眼看着局面无法维持,就给学生们每人发了一块现大洋,打发回家躲瘟疫。“忠盛民乐社”就此散了班,丁醒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九三三年,"忠盛民乐队"又开始组班,丁醒民也被招了回去。不久,这个班社又招收了第三批学生,也就是这个社的丙班学生。因为这个戏班的甲、乙两班学生招回来的并不很多,就把这些学生全部合在了丙班之内,仍由石生财教练负责教他们。丁醒民以前就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又非常勤奋好学,石生财教练对他要求也相当严格,不久他便成为这个戏班中名列前茅的主要演员。此时他以演须生行当为主,文武不挡。如《临潼山》一戏中的李渊,《葫芦峪》一戏中的诸葛亮等角色,均较为出色。一九三四年,丁醒民的父亲,丁培寿老人不幸去世。家中的弟弟又小、他母亲让他回去种地,以务农来养家糊口,此时的丁醒民在这个班社中初露头角,很能叫座。班主哪里肯放这个刚能为自己捞钱的"戏娃子"回家务农,丁醒民趁亡次演出完,偷着跑了回去。班主知道了丁醒民偷跑回家的消息,即刻派人把他抓了回来。丁醒民发誓再不唱戏决心回家务农,承担家庭的重任。班主用尽了各种办法,恐吓,诱感、最后告诉他只要继续演戏,每月给他三斗麦子报酬,做为养家糊口的资助。这样,丁醒民同志才答应了继续留在班社内演出。这三斗麦子的报酬,只不过是班主骗人的一句空话,实际上后来一粒麦子也没有给过丁醒民。丁醒民知道自己上当受骗后、就又一次逃离了这个班社。这次他没有回家,怕回去了又给抓回来,他跑到了陕西周至县马超村的一个戏班子里搭班演戏,这个班社是由周至县衙门步班班头郭英所办。后来他随着这个班社来到户县演出时,让"忠盛民乐学社"的班主张忠知道了,派人去将他抓住,用铁链子把他拴在车上,带到了"忠盛民乐社"正在演出的天河村。当时这个戏班刚演出完,班主即刻召集起全体人员将丁醒民拉倒梆在板凳上,命令全体人员,每人狠狠的拙他五板子。张班头还手提一把剃头刀,扑上去要割丁醒民的耳朵,被刘教练抱住,其它教练和全部学生一齐跪下给丁醒民求情,在众人求情之下,张忠没有割掉丁醒民的耳朵,但打还是免不了。丁醒民不但挨了这一顿,从这以后,几乎是每天都要挨一顿毒打。丁醒民实在是忍受不了这样的虐待,在师兄弟的帮助之下,又一次逃出了"忠盛民乐队",这一次,他总算彻底的商开了他学艺的班社。丁醒民到了陕西兴平县"民乐社"搭班演出。民乐社班主任老六对艺人尚好,这里有几个颇有名望的演员。丁醒民在这里首场演出的"打炮"戏是《临潼山》。当他演到李渊有一个"马失前蹄"的大劈叉动作时,台下突然飞上来一段红绸子,随之全场观众沸腾,连声喝彩。旧社会这叫"披红挂彩",是对艺人的最高的奖励。丁醒民同志在这里首场打响了,当地人给他送了个艺名叫"十四红"。他在这个戏班里又拜钱亦生为师,他跟着钱亦生师付,学了《卖华山》等戏。陕西著名的须生王文鹏老艺人,带班来到兴平县演出时,他的演技深深地打动了勤奋好学的丁醒民,王文鹏先生演戏,他是场场必到,偷着学习王文鹏的唱腔,动作,戏路子。并且还给王文鹏老艺人演配角、如配演《辕门靳子》的杨宗保,《烙碗汁》的寅生等角色,从中收益不浅。尤其是在学习王文鹏老艺人的唱腔艺术方面,对他自己的唱腔艺术有很大的提高。

宁夏秦腔须生——丁醒民

丁醒民1952年在人民剧团获工作模范奖,1955年在甘肃省戏曲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和金质奖章,1962年在宁夏秦腔剧团获甲等工作模范奖,1974年获先进生产者奖,1979年被评为宁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文化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1980年被推选为银川城区第四届人大代表,1983年被推选为自治区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先后任宁夏文联委员、宁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91年被批准享受地厅级政治生活待遇,1995年,在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和寿星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