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千千千里马


要讨论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这还要从书法最早期的特征和用途说起,其中,甲骨文的锲刻属性是早期书体的基本特征,商代甲骨文笔画多纤细方直、遒劲有力,文字象形,抽象寓于具象之中,字形大小不一,且变化多样,章法参差错落,整体具有一种雄浑之美,



值得注意了,甲骨文就开始讲究章法了,然而章法和笔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可以把笔法理解为技法,技法是可以“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技术,但是到了西周前期,甲骨文逐渐走向整饬,字形普遍偏小,且出现了较多的弧形笔画,也就是说书法的技法(笔法)是可以改进的,至少在书法未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之前,


最早期的书法用途,也就是甲骨文的用途,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对占卜过程的记录,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很显然这“四辞”都是一种文化,我们都知道文字的诞生,人类文明就开始诞生了,文明必然和文化有关,而最早期的文字甲骨文也是书法,所以书法一开始就是文化的象征,

当书法逐渐摆脱实用性的束缚,形成独立的艺术之后,也就是书法中的“篆、隶、草、行、楷”五体全部产生并成熟之后,书法的笔法(技法)便成型,这也是笔法千年不变的原因,文字中的“点横竖撇捺,一笔一划”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可变动了。毕竟文字的结构不是儿戏,可以由着自己的个性来擅自更改,



换句话说,书法的笔法(技法)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任何一个书法家只好继续追求属于书法的最高境界,毋庸置疑,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然而文化属性非常广泛以及深远,比如书法可以让人修身养性,这也是书法文化的一种体现,“笔墨”的精髓也是书法文化……,综上所述,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诗夜城主


书法的最高境界应是忘我,是一种热爱书法文化与纯熟技法的高度统一,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怀的一种书写状态。

文化不仅仅指书法,更多的是于知识和人品而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天下行书一二三,但他们的文化也是天下一二三吗?评定的条件其首选就是技法,同时就是作者对当时情怀的表达,为什么这么说,这些书法高人流传于世的行书作品不止一件,而从中挑选一件也多从技法与书写状态入手。

当然,书法离不开文化,否则你根本不会写字。

于学书者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高境界,都有对最高境界的看法,我的理想是,写到一定程度时,笔是活的,根本无需控笔,无需念及文化知识,脑子只有想写的东西。

想今日去见老同学,同学己今非昔比,不禁感慨,遂难以入眠,一行小字,才得以心安。



读书耕田人王七






为龙书法


中华书法,发展到宋代,已是极致了,后人已经很难超越。文字是诗词歌赋的载体,但就是写字,不要称什么书法。字是门楼书是屋,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张九龄,王勃,王昌龄等都没有书法传世,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诗流芳千古。历史上就那么几个书法家,可称师表。我也天天写,天天练,但绝不屑写那些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和别人的诗词。民国以前读书人首先要把毛笔字写好。你不写好,根本不算读书人,字差应试直接淘汰。你字写得好是基础,但最终考的,还是你的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秀才写字能压死现代大师的原因。举个例子,黄金荣,杜月笙,大流氓,是吧?他们不是读书人,但他们写的字也让现在的书法泰斗汗颜。那他俩是否称得上书法家?




鉴水渔翁


书法的高境界,是技法和文化的高度统一。对于一幅经典书法而言,技法和文化缺一不可,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羲之的兰亭序的高境界,在于技法和文化艺术价值、人为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水乳交融;颜真卿的祭姪文稿的高境界在与作者心法两忘,出神入化,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笔墨技法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忠诚卫士刚正不阿的气概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价值紧密相连的。

虽然技法是行为、手艺范畴,但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即使不同书者,用同样纸张和笔墨,写兰亭序,因技法不同所体现的艺术水平肯定不同。传说,王羲之出门题书于壁上,其子王献之故意抹去一些字,然后自己临摹补上,自以为写的不错,王羲之回来看见壁书叹气道:“我走的时候真是喝醉了,有些字写的太糟。”这说明技法上子不如父,也表明技法其实也是一幅书法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以,从以上分析认为,书法的高境界取决于作者的学识涵养、业道的修行、修心,还应包括行为的修炼,即作者的个性、习惯以及技法范畴。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为书法的高境界。








陋石书艺


在我们眼中的,所谓的中国古代艺术门类其实有很多并不是以学科、类别之间的区别作为衡量尺度的,而是以人的身份作为衡量尺度的。“身份”这个词不仅由你的出身、家族、血缘来决定,而且它往往和你所从事的行业相关。

比如以前旧社会,按照旧社会的落后眼光,那些唱戏的和街头卖艺的,比如说相声、杂耍的,都属于三教九流中的末流,是属于社会最底层;与之相反,文人士大夫们的艺术活动,比如吟诗作对、舞文弄墨,就会显得“高”出其他人一等,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社会中的高层人物。

而以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那些杂耍、杂技、相声和戏曲京剧,他们与书法、诗词可能是旗鼓相当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越诗词书法,他们在艺术上的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按照以往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艺术价值的高低,是非常不公正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古人所具有的价值观、理解古代一些人文现象,就不能不先“屈服”一下,戴起古人的“有色眼镜”,这样才能体会到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理解他们的举动。

所以,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认为书法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要比“戏曲、相声”高出很多的话,那么他究竟高在哪里?为什么古代人会这样认为?

这两种地位截然不同的艺术活动群分别是由两种人所主导的。所以前现代化社会中,身份作为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分度,在社会任何一个地方都发挥着它无穷的影响力。因此,以古人眼光度之,基本上我们会形成这样一种非常粗陋的浅显认知:

什么样水平的人,就操持着什么样水平的活动。

所以,一切就顺理成章了。由于古代士大夫是至高无上的社会话语权的掌控者,所以自然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书写、文学创作)、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儒家思想)、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古代帝国的官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凌驾于一切贫民之上。而其他艺术活动,作为价值观体系的边缘人物,自然是最底层、最没落、最不受人重视的。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人之间巨大的区分点就是,士大夫们是自诩拥有当时最先进、最渊博知识的人,而底层往往是目不识丁。这虽然看起来仍然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往往确实是当时残酷社会的真实写照,穷人家的孩子自小当然没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学起京剧来也是不妨碍的。比如,陈凯歌著名的电影《霸王别姬》里面张国荣饰演的角色“程蝶衣”就是自小被父母抛弃、上不起学、认不得字的穷苦孤儿。

掌握了社会文化主动权的士大夫们,自然在他们的书法书写之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在其中,因此传统书法所带给人的“书卷气”美感、文化气息往往来源于此。

只不过在这种极致优雅的美背后,是社会无尽的不平等、不公正所带来的。只有一小撮幸运的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只有一小撮人是能够接触到当时最高知识层次的文化。

因此,这两种在古代具有截然不同社会地位的艺术群所具有的区别就是受到文化熏染的大小罢了。当然这种文化的熏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所“挑选”的。

就文学艺术的创作来说,这里面仍然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传统眼光中从事戏曲、小说创作的人是被看作为不务正业之举。即便是我们现在看起来文学艺术地位非常高的《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也被当时的人看作是不入流的东西,尽管在当时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所以,中国书法之所以很重视文化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士大夫本身的文化优越感。

然而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这个世界早就已经不是当初看重身份地位、存在诸多社会不平等的社会,那么我们还需要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学习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必须的。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其实都存在着“技法”和“文化”这两种因素。但是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弱化技法、技巧,而越来越重视其中属于文化、思想的内容。

西方艺术史上的“天才”杜尚,用一个小便池就颠覆了整个艺术世界的规则,打通了由“非艺术”通向“艺术”的桥梁。在这里,技法、技巧已经无足轻重了,理念、观点、思想更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书法家们也有类似的认识,比方说“字无百日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写书法,要想把书法功夫练好,其实不用费太大的劲,只要一百天好好练,都可以写好。

但是显然这个写好,只是说技法上的熟练、技法上的成功,在文化层面,文化背景上,仍然需要下功夫去努力。这也是为什么书法重视文化而相对忽略技法的原因。

总之,书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这根书法所具有的历史特质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跟我们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普及有关。


松风阁书法日讲


为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首先要有技法,才能称为书法。单有技法,内容却粗鄙恶俗,再高的技法,也会让人恶心倒胃。不久前,西泠印社社员写的一幅春联,内容恶俗,严重违背了当今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然,他也受到了西泠印社的处罚。


所以说,书法的境界,无论高低,文化都要放在首位。
书写的内容,必须符合世人的文化观念。不能有悖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有违时代社会价值观念。

好的书法,自然少不了技法,如王羲之《兰亭序》,调雅词清,文彩飞扬。在技法上精妙绝致的笔法,成为了流传千秋万世的杰作。颜真卿《祭侄儿文稿》,饱含痛失亲人的悲愤,无意于笔墨的工拙,却成就了这件旷世巨作。苏轼的《寒食帖》,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溶入在笔墨之间。每一件经典的书法作品,都是技法与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古人云:学书先立品。书法与文化息息相关,脱离了文化,虽工不重。



子衿书法


题主的立意很好,有水平!

首先要强调的是,书法的境界(内涵)必然包括了技法与文化,而文化素养的高度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

这个过程不但包涵了作者对技术在书写应用上的合理驾驭操控性,而且涉及了画面(章法)与主题内容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上……这一切所涉及的是个综合文化素养问题,也只有文化素养高的人,才有能力消化掉技术,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

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故事已经充分叙述了这种文化性,这也是‘’写字匠‘’万万达不到的境界。

建议书法爱好者与画家们接触与交流,有成就的画家之间基本上都不谈论绘画技术(因为彼此间都有强罕的基本功,实在是不值得一谈),所谈论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些观念与理念。很少涉及到绘画本身,就算评画也是针对整个画面效果的合理性上。


吕永亮


丑书是一种进步的力量 是值得表扬的现象, 冲破传统 西行漫记 兼容并蓄之 然 在发展的道路上 是允许犯错误的 大浪淘沙之金光闪闪 [祈祷][祈祷][祈祷]

“书 法 ” 释义 (三知定义)

一切皆有形 万物又无法

“书”是 形 是表象 看1是1

“法”是 意 是精髓 看1是0 是无限远……

是思想 是 高度 是修为 是积淀 登封造级之人生高度 能大彻大悟之大家 需潜心 修心 静心 精心 修行 千年万世 才能修到…………

(主次 虚实相生 自由自在 不刻意经营画面 随心 随意 随缘 气晕生动 字字不同 一气呵成…)

三知论书法精髓2019130徽州九华山


木易三知


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纵观古来传世的法书,能在书法史上留名的,皆以格调气质为胜,气质格调人人不同,因而会出现千差万别的书法艺术。当然了,核心的技法也是顶重要的——因为技法是表达艺术的手段。

书法的艺术情态的多样,决定于人的性格的复杂多样的。一个主体会有多样的性格,但是都有一个主体性格,而这个主体性格会决定书法艺术的区别:内敛的、外露的、沉静的、潇洒的。。。

书法艺术的艺术情态,即是书法艺术的审美表现,而这审美表现还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往往受到性格的影响,情绪的控制和表现又会受到学识修养的影响。

所以归根结底,书法艺术的最终表现,还是会受到文化修养的影响。不管理不理解,这是规律。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有洁癖的倪瓒的书法也是。


中国古代传统是轻视技巧技法的,在书法艺术中也是。虽然有大量探讨技法的论述,但是目的还是要“为己所用”,是为了写出自己的风格来。

技法是有边界的,学习到一定程度都会熟练掌握,但是文化修养是无止境的。并且,古人在技法的学习上,除了“千古不易”的中锋行笔,又创造了各样技巧,这些技巧技法也是因人而异,但是只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书法艺术审美,而不是为了“炫技”。



我以前说过,书法的技法和艺术性,是书法艺术的两面,缺一不可。但是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书法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展示书法的艺术性,而书法的艺术性决定于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有什么样的艺术修养,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书法,并且艺术修养也会决定对技法的理解。

所以呢,不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甚至书法技法的技法理解和使用,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公开资料,如有不妥,请通知撤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