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武靈王在世,由他來指揮決定秦趙命運的“長平之戰”,結果會如何?

gaodaf21


長平之戰是秦趙的最終對決,而趙的失敗不但是軍事上的失敗,還是外交和內政上的三層失敗。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的風生水起

長平之戰(前262年)的時候趙武靈王(前295年)已經去世33年。六國早已攻破齊,幾乎滅亡齊國,齊秦東西兩霸,只剩秦一個。公元前283年當樂毅攻破了齊國之後,秦國就開始一力向東擴張,先後兩次圍攻魏國都城大梁,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相遇,與趙修好,並派白起攻入楚國都城鄢,這個時候東方六國有力與秦國一戰的僅剩趙國一個。

而就是在這個階段,由趙惠文王主政的趙國,援魏抗秦伐齊伐魏伐東胡,過的還是風生水起。燕趙兩國的聯軍兩次解決大梁被圍的難題,並在同一年,由廉頗帶領的趙軍奪取齊的陽晉,在公元前280年由趙奢帶軍攻取齊國麥丘,雖然這一年秦國白起攻取了趙國代和光狼,但是失之於秦取之於齊,趙國依然不虧。公元前276年廉頗攻取魏國幾,公元前275年廉頗又攻取魏國防陵,公元前274年攻取齊的昌城和高唐,公元前273年攻取東胡歐代,公元前271年藺相如伐齊到平邑。魏國在秦趙的兩方的進攻下在公元前273年和趙國結盟,共同伐秦,被秦國擊敗,史稱華陽之役。而就在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69年,趙奢和廉頗分別在閼與和魏幾擊敗秦國,然而這時距離趙惠文王去世僅剩3年。這個時候秦國另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就是應侯范雎,公元前268年秦昭王聽取范雎的建議,派五大夫綰伐魏,這時候的趙惠文王毅然與齊楚聯合三國出兵,秦國退去!

在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范雎奪去了魏冉的權力,也就是在趙惠文王即將去世的時候,秦國確定了滅掉六國的大政方針,就是遠交而近攻。並在公元前264年提出“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這也是後來長平之戰,秦國殺人如此之多的原因。

趙國外交的失敗

范雎在秦國日益得勢的時期正是孝成王即位的時候,他剛一即位就遭到了秦國的猛烈攻擊,因為齊國的援助而解圍(觸龍說趙太后)。之後秦國不斷進攻韓國,而趙國此時毫無作為,以至秦國奪取韓之上黨,釀成長平之戰!


由上述歷史來看,在孝成王即位之後,趙國在合縱連橫的國家戰略上就開始輸了,公元前263年,六國曾有合縱抗秦的需求,卻因范雎的賄賂合縱失敗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秦相應侯曰:“王勿憂也,請令廢之。秦於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貴耳。王見大王之狗,臥者臥,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與鬥者;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於是唐睢載音樂,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會相與飲,謂:“邯鄲人誰來取者?”於是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與者,與之昆弟矣。

  “公與秦計功者,不問金之所之,金盡者功多矣。今令人覆載五十金隨公。”唐睢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與鬥矣。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入韓上黨,長平之戰拉開帷幕!趙孝成王繼續在外交上失敗,當廉頗在於秦軍正面交鋒失利的情況下趙孝成王試圖與秦國講和,虞卿認為與其直接和秦國講和不如賄賂楚、魏,造成趙楚魏三國合縱的形式,再於秦國講和。然而趙孝成王因為廉頗的失利已經開始恐慌,他覺得這樣做太過耗費時間,不如找秦國來的直接了當。結果被秦昭王玩耍,秦昭王用最隆重的禮儀接待了趙國的使者,並向楚、魏等國展示這次隆重的外交事件,向他們表明秦趙講和的假象,卻拒絕了趙國講和請求。這次外交孝成王輸的徹底,失去了和六國結盟的機會,只剩下和秦國一戰到底一條路。

在這個時候,無論換誰,都難挽救趙國的失敗,只是如果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再生,或許能夠減少趙國的損失,不至於讓“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秦國殺傷趙國有生力量。

如果趙武靈王在世還會不會發生長平之戰?

再換個思路看如果趙武靈王在世,秦國是否還能如范雎“遠交而近攻”的願望我們是該打個問號的,尤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一意發展趙國,他雖然與秦國和宋國結盟對抗齊韓魏,但是在公元前298年齊韓魏三國攻秦,並攻入函谷關的時候,已經成為趙主父的武靈王並沒有援助秦國而是在對抗婁煩和中山開疆拓土!“魏襄王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谷。”試想這樣的趙武靈王如果還活著,他能允許秦國不斷進攻韓國實現“遠交而近攻”的戰略嗎?

就算趙武靈王能夠避免長平之戰的發生,也很難避免趙國的滅亡(這是趙國內政的失敗)

秦自孝公變法之後,秦國內的政治活力和向上的精神是其他六國不能比肩的,我們單看秦國的人才結構,白起由庶人而起,張儀是魏國人,范雎是魏國人,並且這二人同樣是本國的庶人,魏冉掌權時期,秦國的公族有些死灰復燃(昭王的兩個弟弟),也被秦昭王輕易除去。反觀趙國,把持朝政的多為公族,趙武靈王之死就與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叔)有莫大的關係。隨後在趙國秉持朝政的人是平原君,是趙豹(趙孝成王的叔叔)是趙禹,在是否接受上黨的時候,秦惠文王倚重的重臣藺相如廉頗,竟然沒有參與決策,“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這與秦國的政治相比是何等的差異!

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反對聲最大的就是這些公族,”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雖然在趙惠文王一朝,廉頗藺相如趙奢受到重用,然而僅僅因為孝成王的即位,趙氏公族竟然取得如此大的政治勢力,以至於藺相如廉頗受到冷落!可見趙國變法之不徹底。

如果趙武靈王在世,無法根治趙國公族頑疾,無法與秦國一樣徹底變法,無法蕩平趙國內政濁氣,它的敗亡是既定事實!


目西


趙武靈王和長平之戰已經是三代之隔,為契合題意,我們就默認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如果主角是趙武靈王則有很大幾率拿下長平之戰。

首先說下七個關鍵:長平之戰背景和趙武靈王;嬴稷、趙丹、白起、廉頗、王齕。

長平之戰: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將領白起率軍攻打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使韓國的上黨郡同韓國的聯絡切斷,上黨郡太守馮亭以上黨郡歸附趙國。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國派左庶長王齕奪取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國在長平屯兵,準備接應上黨的百姓。四月,王齕藉此進攻趙國。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 ,嬴姓趙氏,名雍(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中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死後諡號武靈。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

嬴稷: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1],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趙丹:趙孝成王(?-前245年),華夏族,嬴姓趙氏,名丹。趙惠文王之子,東周戰國時期趙國第八代君主。前266年即位,在位21年。

白起:秦一代殺神,戰國後期,天下約2000萬人口,列國士卒死於白起者約一百萬。

廉頗: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 於諸侯。

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

下面言歸正傳:

趙武靈王的諡號很特別,有“武”和“靈”兩個。“武”:美諡,代表武功卓著,以威服人。“靈”:惡諡,代表行事荒唐。

從趙武靈王的生平和諡號可以看出,趙武靈王是一個生性堅毅,有膽魄、遠見,面對壓力時有戰略大局觀,但功成之後不免飄飄然,理想主義。不考慮如長平之戰獲勝後,“靈”屬性會不會發作,但在戰時的巨大壓力下,發揮作用的多半是“武”屬性。這點非常重要。當時,趙的國力戰力雖為山東六國之首,但始終略低於秦。以弱抗強,戰略目標一定要清晰,戰術實施一定要果決。

而趙丹作為才登基的小青年,雖然在同輩之中已為佼佼。但比之登基四十餘年的嬴稷之老辣,始終缺乏應對經驗,以及抗壓能力。同時,文臣方面虞卿、趙勝在謀斷方面比之範睢相差一籌。武將,廉頗雖是良將,但稍遜同為戰國武將T0團隊的白起、李牧、王翦,為T0-。廉頗在齊的戰場上百戰百勝,但面對秦始終有所畏懼,對秦“不敢戰”,而不自信導致最多不敗,卻不可勝。而當時趙在“伐交”上的一系列搖擺不定,導致外交合縱徹底失敗。同時,因為趙地多山而少平原,導致人口、糧食產量等綜合國力始終弱於秦。因此,在無外援的情況下,長平的三年對峙給趙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同時在間諜謠言的煽風點火下,對廉頗的不滿徹底爆發,做出了臨陣換將的蠢事。

那麼,如果當時當政的是趙武靈王,那又會如何呢。

上黨的地理位置對於趙來說實在太過重要。既然接受上黨馮亭的投誠,那麼以趙武靈王的性格就必然做好了會招致秦大舉報復的準備,而不會心存僥倖地等秦打上門來了才倉促應戰。有準備的戰和沒準備的戰完全是不同的。

第一,在外交上堅決主戰。首先,不可能犯下一邊合縱,一邊卻向秦乞和,關鍵乞和之事被秦宣揚得沸沸揚揚卻最終沒有達成,同時也導致其他國君對於合縱猶豫不決。其次,趙雖產糧不如秦,但重商金銀錢財多餘秦,周邊各國都是產糧國,做好外交工作,至少能買到糧,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再次,當時除秦、趙外各國國君大多或昏庸,或懦弱,或糊塗,但還是有如魏無忌、黃歇等明白人。因為秦一旦獨強,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將很難遏制,而趙不同,所以如果許以利益很有可能在戰前就達成同盟。那麼,一旦開戰,秦必敗。如果,聯盟達成,而秦不來,聯軍甚至可以主動攻秦。因為趙已經拿到了上黨,可以許諾諸國,攻秦掠地,趙可不取一分。只要能穩住上黨,其後攻伐代國(因為代是狄人之國,滅代不會導致如齊滅宋那樣的嚴重後果),只要吃下這兩地,趙的國力就會在合戰後和秦持平。

第二,如果前期外交失敗。上黨、長平一戰如期展開。因為一開始就準備打,就不會在軍備上猶猶豫豫。白起作為秦四貴一系,雖為秦國戰神,實際卻被嬴稷和範睢猜忌,所以才會每次派遣王齕等人為主將,目的是想培養白起之外的軍中戰神,以替代白起。但王齕雖然是秦國宿將,但實力較廉頗等戰國四大頂級戰將頗有差距。在趙武靈王和廉頗的配合下,極有可能在上黨給予王齕重創。

其次,如上黨之戰未盡全功,秦發全國之兵,來趙決戰。會有兩種情況。

情況一,秦繼續用王齕為將,其實趙可以出戰,王齕為中庸之將,在軍力相當的情況下其實是有機會獲勝的,至少不會敗。因為廉頗用兵謹慎。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國力的過度損耗。

情況二,秦暗中換將。以廉頗的謹慎是不會被大敗的。因此,如果進攻的苗頭不對,那麼就得迴歸到歷史上的死守長平。這時以趙武靈王的堅韌是不會出現歷史上趙丹的驚慌。後面就看兩國的自身的硬實力和外交手段了。總得來說,還是趙的贏面更大,因為在趙武靈王的用人方面不應該會出現趙丹的安排錯誤。


星空之下


戰爭發生在趙孝成王時期,也就是男主角的孫子了,比男主角低一輩的秦昭襄王也是一大把年紀了,假如趙雍能活到這個時候,估計創造了古代帝王的吉尼斯。以趙雍的睿智,贏稷肯定不是他的對手,因為他這個大王也是老趙給保送上來的,老趙段不會讓戰爭發生在這個位置,極有可能,這個時候打的不是長平之戰,而是咸陽保衛戰。

咱們先來科普一下歷史,趙武靈王,名趙雍,生卒年: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由於老爹走得早,12歲就挑大樑,老爸一堆好朋友上來要好處,這小子應付自如,17歲娶了韓國公主,至於後面再婚生子之事就暫且不詳述了。因壯年禪位於趙惠文王,兩個兒子都想當大王,導致沙丘事件發生,才45歲就駕崩了,假如這事不發生,按照長平之戰發生事件公元前260年,哎喲喂,老趙都80了,執政68年,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吉尼斯紀錄保持者,然後這仗還打了3年,就執政71年了,執政時間都不比現在人均壽命差哪去。

在看看秦昭襄王這小子(不好意思,在趙雍眼裡,只能稱小子),名贏稷(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這兄弟,他老媽是八子,出身不咋地,流放到燕國當質子,人生最低谷啊,但天生命好,在這種情況下,居然能遇上趙雍這貴人,靠著老趙的天下第一騎兵,屌絲逆襲成秦國大王,好不威風。但她母子倆有多少斤多少兩,趙雍是心知肚明的,然後老趙假扮侍衛深入秦境,秦國山河人情已瞭如指掌,滅秦規劃初具藍圖,北方那幾個郡可不是弄著玩的,直接騎兵就可以殺進來的,假如老趙不過於自負導致沙丘事件發生,老趙一直這麼發展,秦國就會一直被壓制,沒有東出的希望。

看看當時各國情況:楚國外強中乾,懷王也是出名的敗家子,韓魏早些年都給秦國打趴了,老趙省心得很,燕國不入流,齊國經過那場復國之戰後實力巨損,根本就沒有比趙國強的國家存在,這也是老趙自負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競爭對手秦惠文王贏駟薨了,天下再無對手,所以他才敢在壯年禪位於二兒子,自己做主父,既然題主讓老趙能指揮這場仗,那麼沙丘事件就不用考慮,老趙可以活到這時,80歲的老王啊,勵精圖治68年,趙國會是一個什麼樣級別存在呢?按照老趙向胡人要地,以及他胡服騎射的政策,再加上先祖本來就有狄人血統的存在(三家分晉時,趙國君主趙無恤,他老媽是狄人),趙國一統塞外胡人的可能性很大,趙國本來就是北胡南漢的國家。接下來我們可以看看後面漢初時,匈奴怎麼虐西漢的就知道了,直接騎兵殺進來就完事了,簡單粗暴,漢步兵根本無法抵擋,秦國北方沒有函谷關這種天險可守,六國多年無法攻克的函谷關在趙國眼裡,可以忽略不計。到這個時候了,還有有長平之戰發生的可能嗎?秦國自保都已經偷笑了,斷無能力對外發動軍事,應該發生的應該是咸陽保衛戰,又或者是秦地盡失,在西蜀接受楚趙夾擊做最後的掙扎。

但歷史沒有如果,即使趙武靈王勝利了,只是個人能力的反映,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統一天下仍舊是一紙空談,趙武靈王之後,他的子孫沒有能力撐起他的帝國,就好比秦始皇一樣。


七師兄2


如果趙武靈王指揮趙軍與秦軍大戰於長平,我想結局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原因只有一個:趙國之敗是敗於國力,而非敗於軍事,天命如此,非戰之罪。


我們來梳理一下背景: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戰略決戰。
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結果:趙國幾乎全軍覆沒,秦國慘勝。兵力:趙軍約四十五萬、秦軍約六十萬。傷亡情況:趙軍傷亡約四十五萬,秦軍傷亡超過三十萬。

很多答者和題主的立足點是一樣的,大家認為趙軍之敗是“人敗”,是由於錯誤的將帥或者錯誤的戰術而導致的失敗,這個出發點就是謬誤。

秦國方面:

昔日王翦伐楚,秦軍傾巢而出,不過六十萬人。如今長平之戰秦軍就出動六十萬人,可以斷定也是舉國之力了,長平大勝後,白起沒有長驅直入擴大戰果,也是因為秦軍也已遭到重創,力竭難以再戰。

趙國方面:

同樣傾國之力與秦軍對壘,但國力對比差別在趙軍的體現尤為明顯,廉頗意圖消耗秦軍補給使其退兵,但實際情況是趙國反而更經不起消耗,這一點只負責軍事的廉頗一定沒有趙王本人更清楚,所以無可奈何的趙王只好換將趙括。

消耗戰時不可能造成秦軍大規模殺傷,那麼致使秦軍傷亡過半的結果只能是在趙括的統帥下完成的。

對陣白起,以劣勢兵力(45萬)抗衡優勢秦軍(60萬),最終由於補給被截斷而戰敗,並且造成秦軍(至少30萬)戰損,戰敗原因實在不能歸罪趙括。

哪怕是趙武靈王上陣,指揮劣勢趙軍面對白起指揮的秦軍,補給缺乏,國內催戰文書一封接一封,他怕也是無力迴天。

綜上所述,非戰之罪。

換誰也沒用,國力不如人,正面戰場,打不贏的。


走路的蘿蔔


在金老所著《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的一段情節描寫:成吉思汗在聽完郭靖敘述南宋名將岳飛的英雄事蹟後,發出“恨不早生百年,與這位英雄交手”的感慨!

那麼,秦昭襄王贏稷會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期望自己早生幾十年,與趙武靈王趙雍來一場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呢?秦昭襄王肯定不想,因為趙武靈王和自己一樣雄才大略,他比他的孫子趙孝成王難對付得多!



不想歸不想,如果遇上了,要怎樣獲勝呢?仔細分析敵我形勢後,秦國勝算更大:

其一,秦國百姓尚武之風久矣,不輸趙國:秦人先祖一路篳路襤褸,從西部戎狄的重重包圍中浴血殺出,個個剛毅勇猛——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活下來的秦人也會是要身體有身體,要膽氣有膽氣的壯士。雖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但秦人血性,不輸於趙。



其二,商鞅變法後,秦國國本雄厚: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國生產力得到很大發展,軍中將士為了獲得更多的封賞,在戰場上奮勇拼殺。並且秦國擁有關中平原富庶之地,秦惠文王時期滅掉的巴蜀兩國,也被秦國完全消化。趙國此時只是滅了幾個遊牧部落,草原人以放牧為生,生產力低下。所以,在戰爭資源調度和後勤保障方面,秦國佔優。

其三,趙氏雖以武立國,卻不是殺神白起對手: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但這時的趙軍,以輕甲兵為主,擅突襲、追擊,若結陣而戰,趙軍頂多和兵種配置成熟的秦軍打個平手。 秦國此時大將雲集,統兵將領方面,仍是秦國佔據上風!



其四,秦國縱橫捭闔,外交手段更為老道:對峙上黨的三年期間,秦國已通過各種手段堵截了趙國向其他各國借糧的渠道,並不斷離間趙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拉攏魏國,並放出要與趙國握手言和的信號,使各國懼怕秦趙和好後秦國騰出手來對付自己,不敢援趙。而且,秦國的間諜情報部門也比趙國發達的多,一手信息的重要性,就不必贅述了!

有的讀者會認為趙武靈王由九原、雲中直插秦國腹地的想法很成熟,但實際上秦國上郡治所膚施作為鎮守秦國北大門的重鎮,是駐有重兵把守的。即使趙軍戰鬥力強盛,攻佔了膚施,趙軍也會遭到沿途諸如陽周、高奴,雕陰等秦國重鎮的節節抗擊!趙軍飛騎講究來去如風、以戰養戰,若在秦國境內打起消耗戰和持久戰,後勤保障跟不上不說,趙軍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勝利的天平仍會向秦國傾斜。



綜上所述,秦國國力、廟堂、人馬、糧草、將領、外交,樣樣強於趙國。所以即使是趙雍再世,趙軍也難逃敗北厄運!


布書公子


春秋無義戰,是一個充滿“貴族精神”的時代。趙武靈王在世,估計秦國也不敢跟趙國叫板,跟何來的長平之戰。可以參考趙國當霸主時候的秦趙關係。

還有就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也沒有真相。秦國長平之戰的勝利是個偶然,不能說雙方那國必勝。

長平之戰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糾紛問題,一方要雄起,一方要打壓。此消彼長,再者戰爭的發動和結束很大程度上是當事雙方的領導人決定的。

底層的百姓多數是不願意看到戰爭,不過秦國變法後製度很變態,充滿侵虐性,以至不少人瘋狂迷戀戰爭,這也為秦滅亡埋下禍根,國雖大好漲必亡。

這次戰役趙武靈王在世,估計他是不會發動的。以他的謀略估計會不戰而屈人之兵吧。


隱士晚歸工作室


沒有用,那個時候秦國打得非常堅決,傾盡全國之力硬剛趙軍。

軍隊上,秦軍數量佔優,而且有白起指揮。

經濟上,關中和蜀中糧食充足,秦軍已經開始水上運糧,而趙國的地理位置明顯劣勢,支持不了持久戰。

戰爭打到最後就是拼國力,拼決心,趙國都完敗。

趙國的問題不在於誰來領導指揮,而是在於能不能拉外援,比如魏國,比如韓國這兩個近的國家,還有齊楚,如果外交搞得好,沒準就不會失敗了


華衣夏服


那秦國應該不敢進攻趙國,趙武靈王剛剛即位時候五國統兵來弔唁,都能從容的退掉,後來經過胡服騎射,戰鬥力大大提高,一時間左右當時的政局,秦王,燕王都是趙武靈王所立,如果是趙武靈王指揮,最大可能是乘著秦軍圍攻韓國時候偷襲秦軍。


歪史


長平之戰不需趙武靈王對秦王。僅僅趙惠文王足夠了。因趙惠文王慧眼識英雄。不會聽信反間計。李牧是趙惠文王所識,委任到代郡戍邊防匈奴的將領;趙奢是趙惠文王信任而擊敗秦兵的名將;廉頗將軍更是趙惠文王依重的戰神。還有布衣出生的藺相如任趙惠文王的上卿。綜合上述特點:長平之戰趙絕對不會換廉頗更不會任趙括為將。所以,廉頗將軍即使不勝秦兵,也不會全軍覆滅。澠池會盟就是鐵證。但時李牧將軍在,嬴政不易定江山。


依山傍水65486


趙武靈王是不會讓長平之戰發生的。長平對峙3年後,誰來也扭轉不了此時綜合國力之間的差距。趙武靈王當初所定的戰略目標是北擊胡人和匈奴,從秦國雲中郡南下由大規模騎兵突襲秦國腹地(思考漢朝匈奴之患和唐朝突厥之患,此方法屢試不爽)。只是趙國的後人沒有執行罷了,不知不覺的把北部騎兵全部南調至長平,形成對峙局面。長平之戰本來就是趙國君臣異想天開所造成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