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六掃朱元璋墓,為什麼要三跪九叩?

楓梧簫楠


康熙“三跪九叩”只是為了他的大清朝可以安穩的統治著這片土地罷了,哪有那麼多的為什麼?

康熙對朱元璋的陵寢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只是在第一次祭拜的時候做過,其餘五次都沒有。

康熙的會對在祭拜朱元璋的時候弄得如此的隆重,甚至不惜以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去跪拜朱元璋,無非就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明朝的繼承者,自己是代替明朝來繼續治理這個天下的,我們滿漢實乃一家人,你們看我都屈尊去跪拜你們曾經的主人啦,你們該滿意了吧。其實言外之意就是向整個天下的人說“我是代替你們曾經的主子來繼續統治著你們的,你們不要反抗了,你們乖乖的聽我的話,我會讓你們過上安穩的日子的”。

沒看見康熙在祭拜朱元璋的祭文中這樣說道“自古歷代帝王繼天立極,功德並隆,治統道統,昭垂奕世,朕受眷命紹贊丕基,庶政方親,前徽是景,明煙大典亟宜肇修,敬遣遄官,代將牲帛爰昭殷遮之忱,聿偁飲崇之禮,伏惟格歆,尚其鑑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康熙這個帝王是上天賜予我的,既然是老天賜給我的,那我就勉為其難的去治理好這個國家吧。所以今天作為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我就特意來祭拜朱元璋你,我一定會好好的繼承你的衣缽的,現在就有我來繼續統治著你曾經統治的這片土地,所以希望你能保佑我治理的國家能夠國泰民安。看到了沒人家康熙去祭拜朱元璋的時候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他來祭拜他,是因為康熙把自己看成了朱元璋衣缽的繼承者,他跪拜朱元璋,只是向人全天下的人都表明他是繼承朱元璋來繼續統治著這片土地的皇帝。

而事實上,康熙的這種作秀的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當時他第一次祭拜朱元璋陵寢的時候,他不走皇帝專用的御道,而是做百官們所走的甬道,並且在還沒有到二門外的時候,就直接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禮。可以說康熙的這種作秀般的操作可把那些江南的百姓們感動的是稀里嘩啦的,在此時的百姓的心中,他們想的絕對是“你看這位皇帝還是不錯的,對我們的太祖都這麼尊敬,看來他對他們滿族曾經的主子太祖皇帝還是保持著恭敬的心的,那這樣讓他們來治理這個國家也未嘗不可啊,畢竟都這麼尊敬我們漢人的皇帝啦,那對我們漢人肯定不差。”

同時他不但在祭拜朱元璋時候弄的很隆重,而在平時也十分在乎朱元璋的陵墓,不但親手書寫“治隆唐宋”的牌匾懸掛於殿上,更是親自下令修繕朱元璋的陵寢。可以說康熙這些一系列的操作極大的緩解了江南百姓對於滿清的牴觸情緒,且越來越多的明朝遺民們也都開始相信大清是不錯的,他們一定會讓我們過上的好日子的。也就這樣康熙的這種作秀最終帶來的結局就是自康熙之後,滿清對於中原的統治開始逐漸的穩固,越來越多的漢人開始習慣了滿清的統治,並最終成為了順民。他們似乎也開始忘記了滿清曾經對江南所造成的絕大傷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殺似乎都因為康熙的作秀而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請記住康熙對朱元璋如此重視,只是為了他自己和他的王朝

現在網上很多人都在說康熙之所以會對朱元璋如此的重視,甚至都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是因為康熙看重朱元璋,是因為康熙是明君,他有著非常大的帝王的胸懷及過人的氣度等等,但是這裡我只能說別自欺欺人了,也別再為康熙的臉上抹金了。康熙哪裡是什麼重視朱元璋,哪裡是有什麼帝王的胸懷,他之所以會這麼做純粹只是為了做給當時的漢人看的,因為在康熙初期全國各地反抗滿清的統治還是接連不斷,南有吳三桂等三藩,北有噶爾丹,東有臺灣明鄭政權,你說如果滿清的內部此時還有漢人作亂,還有漢人反對他的統治,滿清還能活嗎?由於康熙為了大清可以繼續的維持著對於中原的統治,你說讓他做幾次秀,對一個死人磕幾個頭就能讓中原的漢人們對他是感恩戴德的,你說康熙為什麼不做呢?試想下是天下重要還是面子重要呢?當然是天下。



沒看到康熙自從平定天下,天下基本都臣服於大清的時候,他就再也沒有祭拜過朱元璋了嗎?試想下如果他真的看重朱元璋,會不繼續著隔幾年就祭拜朱元璋的行為嗎?要知道最後一次祭拜朱元璋的時候才是康熙四十六年,而康熙可是六十一年才去世的,這之中可是還要十五年的時間啊,不然跟我說可能是康熙身體不行了,所以就沒去,大哥你覺得一個六十幾歲都還能造娃的主,他身體能差到哪裡去?所以他不再去祭拜朱元璋的原因就只有一個,其實他肯定就看不起朱元璋,或者說他根本就是因為重視朱元璋才去祭拜的,他會去祭拜朱元璋的原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王朝和他的統治需要他去這麼做,僅此而已。


澳古說歷史


先給題主糾正幾個小錯誤,題主配圖錯誤,你問康熙帝,配一個他兒子雍正帝的頭像作甚?第二康熙帝確實在任期間六下江南“南巡”,但並不是每次都親自前往,也不是每次都三跪九叩,我列舉一下康熙六下南巡的時間和幾次中做的事兒,大家可一目瞭然。

(此為朱元璋)

六次下江南的時間分別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親自祭陵,並以超常的三跪九叩禮節對前朝太祖特殊禮遇,史載南京百姓有數萬人在場,被感動得流淚)、二十八年二月(康熙親自祭陵,但無三跪九叩)、三十八年四月(康熙親自祭拜,並且手書‘治隆唐宋’立於陵前,無三跪九叩)、四十二年二月(康熙未去,派遣大學士馬齊代為祭明孝陵)、四十四年四月(康熙親自祭陵,並率領諸位皇子隨祭,無三跪九叩)、四十六年三月(康熙親自率領文武百官祭明孝陵,無三跪九叩)。

此圖為康熙親自手書“治隆唐宋”

之所以康熙如此重視祭祀前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有研究學者認為孝陵在當時已經成為明遺民寄託舊有政治認同和前朝記憶的符號,從而被賦予了與新王朝的統治秩序隱然對抗的意義。康熙此舉顯示了他政治意義,畢竟在清初的多爾袞執政之時的剃髮令幾乎傷害了江南所有士族漢人的心,如果還堅持舊政,對清代皇帝的統治只能是有害無益,康熙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極強的安撫及籠絡人心,用以懷柔滿漢矛盾的文化策略,而且在文化禮節之上對正統儒家文化也表現出極強的親和姿態(例如不推行滿文,而是推行漢文)這樣的舉措更進一步溝通與漢族士人的文化心理距離,以便於消除對抗,更利於統治。


老豬的碎碎念


有去過南京明孝陵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墓前立著一塊大石碑,上面刻著“治隆唐宋”。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條,風調雨順,更勝於唐宋。而這四個大字正是出於康熙之手。

康熙向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禮

康熙七年,康熙南巡時和鴻臚寺正卿周之桂前往南京明孝陵祭明太祖,並親賜祭文:“我康熙受先帝之傳位,兢兢業業,為民親政......今天前來向你洪武帝前祭祀,向你獻上糧食和牲帛,行最崇高的禮儀,願天下繁榮。”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為爭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為拉攏江南明朝遺民人心,為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他從甬道前行,並行三跪九叩禮直到二門外,又在寶城前三奠酒,當時南京數萬在場百姓,全都感動流淚。

康熙二十八年,他再次南巡,又一次親自祭明孝陵,並賞賜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淮陽水災,康熙下詔南巡,到達境內後吩咐官員開倉放糧,康熙所到之處,軍民夾道歡迎。次日祭明孝陵,見明孝陵殘垣斷壁、牆壁傾倒,回來後下旨阿蘭泰、張立書負責修繕,並賜御書“治隆唐宋”四個大字。康熙這一舉動受到省文武官員以及南京百姓的擁護,立碑時,前去觀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學士馬齊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這也是康熙最後一次祭明孝陵。

如今明孝陵殿內陳列五塊石碑,正中間一塊寫著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所立。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六次南巡,六次祭明孝陵,被世人傳為佳話。六掃明孝陵,一方面康熙敬佩朱元璋為大明江山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康熙博大的胸襟、不凡的氣度與謀略。雖然康熙時,滿漢依舊矛盾不斷,但他掃墓的舉動拉攏了漢民人心、獲得江南士子的支持,以表示滿漢一家親。


大國布衣


康熙皇帝,作為中國歷史最為偉大的君主之一,被譽為“千古一帝”。他在位六十餘年,曾六次南巡。而在這六次南巡中,他曾多次祭拜過明孝陵。

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初二,謁明太祖陵,親作祝文。過明故宮,作《過金陵論》,次日令地方官加意防護明太祖陵 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六日,往明太祖陵祭奠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十五日,命巡撫宋葷、江寧織造曹寅修明太祖陵,康熙帝為明陵題“治隆唐宋”殿額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二十六日,由陸路至江寧府。次日,遣大學士馬齊祭明太祖陵,賜駐防兵丁銀兩。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月二十三日,遣戶部尚書徐潮祭明太祖陵。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1707)三月初九往謁明太祖陵,率諸皇子在演武場射。

由此可見,康熙帝六次南巡中,有四次親往拜謁(以前的皇帝也會拜謁前朝皇帝,但只派官員),兩次遣官拜謁。

其中在第二次南巡中,史料記載:康熙帝至門前,下龍輦步行,行三跪九叩禮。至陵前跪下,奠酒三爵,行三叩頭禮。完了之後,再賞給了守陵人一百兩銀子。以及在第三次南巡中,親自題寫“治隆唐宋”四字,交大學士刻碑制匾。


康熙這幾次拜謁可謂是身體力行的表達了對朱元璋的敬佩,但是,他祭拜朱元璋僅僅是敬佩嗎?反觀明朝一代,帝王很少親自拜謁明孝陵,相比之下,康熙卻是更為注重,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

瞭解清朝歷史的朋友知道,在康熙皇帝即位之後,乃至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以後,清朝可謂是完全統一了中國!但是,他統一的僅僅是中國的領土,在此期間,無論是南明政權的苟言殘犬亦或是前朝遺民遺臣的奮力反抗都說明了“滿漢”之間存在著與生俱來的民族矛盾。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說:“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原漢族文人對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的反抗情緒。很明顯,康熙皇帝意識到了這一點,前有蒙元入主中原對漢族人士排擠壓迫落得統治不過百年的教訓,康熙皇帝通過祭拜明孝陵,一來是安撫了朱明後裔的報復情緒,二者是拉攏了漢族的士大夫。而唯有如此,民族矛盾才能得以緩和,他對中原文明的統治才能更加穩固,國家發展也更加安定。


兩代君主跨時代的對話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同時他也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推翻蒙元統治,使得漢族文明得以再次迸發生機。無論文治武功,朱元璋的功績在中國歷史上眾多皇帝之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康熙皇帝幾次拜謁明孝陵,一是表達了對朱元璋的敬佩之情,可謂是英雄惺惺相惜。

二者,筆者認為,康熙皇帝在朱元璋陵墓前,除了表達敬佩之情之外,更多的是想在朱元璋面前“炫耀”他的功績,告訴朱元璋,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能夠做得更好,同時,也告知朱元璋,你的臣子臣民,你的江山,我能將他打理的更好。

《清世祖實錄》

《讀通鑑論》


舊時樓臺月


康熙作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個皇帝,他還面臨著很大的麻煩。雖然經歷過了順治的努力,清朝基本確立了自己在中原的統治,但是根基還不算穩定 ,在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亂便是很好的例子。



康熙是很想有一番大作為的,但是他面臨的局勢卻不容樂觀。在清朝的東北部,沙俄正在虎視眈眈;在清朝的西北部,準噶爾部也是伺機而動;在清朝的西南部,有吳三桂在蠢蠢欲動;在清朝的東南部,鄭氏家族盤踞在臺灣。

但是這些,並不是最嚴重的,真正嚴重的是清朝還沒能完全獲得百姓們的認可。清朝是一個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在其統治區域的百姓卻是以漢人為主體。

當年,清朝的統治者為了征服漢人,發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在經歷了江陰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的慘案之後,迫於清軍的武力威脅,漢人們只能選擇臣服。但是,那並不是真心的臣服。



可以說,康熙掌權時,大清帝國看似一片祥和,但是內憂外患一直都存在,一個不好,便會把清朝推入萬劫不復的的深淵。

康熙算得上是一個有所為的君主,他心裡非常想要穩固清朝的統治,必須要藉助漢文化和漢人知識分子的力量,必須要消除漢人百姓心中的仇恨。當年元朝的前車之鑑還在眼前,元朝的統治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非常排斥漢文化,最終導致了元朝的短命。


康熙親政之後,開始了主動的漢化,推行“以漢治漢”,在有控制的條件下,任用了大量的漢人知識分子,比如說把張廷玉這樣的漢人大臣提拔進上書房。甚至連康熙本人都親自穿上“儒服”,以儒學大師自居。

康熙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倒不是因為康熙被漢文化所折服,一切都是為維護自己統治的需要。所以,康熙為什麼多次去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朝是清朝的上個政權,而且是個漢人政權,當時很多百姓心中還依舊懷念著明朝。而明孝陵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代表著明朝。

康熙多次祭拜明孝陵,甚至在明孝陵題了四個大字:治隆唐宋!康熙此舉,無外乎是在向天下人表態:我是真心認可漢文化的,清朝是明朝的繼承者,而不是顛覆者!

說到底,還是康熙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所需要罷了!


小鎮月明


祭拜朱元璋,是康熙南巡的主要工作之一。

祭拜朱元璋是康熙帝南巡主要的工作之一。

康熙帝南巡的基點是整治運河和漕運。從北京出發,沿運河南下,一來巡視黃河和運河 的河工;二來巡查江南吏治,穩定江南社會。

祭拜朱元璋便是穩定江南社會的重要途徑。

因為清朝統治時間不長,需要安撫江南的官員和百姓,獲得江南士族的認可。

康熙帝一共六次南巡,因此有六次祭拜朱元璋。

康熙帝通過祭拜朱元璋穩定江南士族的做法,和清朝初年為崇禎帝以帝體改葬,收攏民心類似。


五味社


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有一個氣勢恢宏的帝王陵,那就是元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墓前的一塊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清朝皇帝康熙所書。一個大清皇帝為何要為前朝皇帝的墓碑刻上這樣四個字呢?
據史書記載,大清皇帝康熙在位期間,曾六次南巡,每次南巡都會到南京的朱元璋墓前行三跪九叩大禮。一般情況下,後來建立的政權,都是大書特書前朝政府的腐敗、昏庸、無能及殘酷統治百姓的各種罪狀,而康熙卻對一個被推翻的前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令人不解。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康熙在朱元璋的墓碑上題“治隆唐宋”四個字,是對朱元璋執政期間治理國家能力的讚譽。朱元璋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在整治官吏貪腐方面,曾制定了嚴厲且聳人聽聞的懲治手段,為元朝統治二百餘年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認為朱元璋治理國家的手段和能力高於唐、宋兩朝。當然了,明朝是否高於唐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 康熙對朱元璋墓行三跪九叩大禮,這也說明康熙有著帝王的胸懷、過人的氣度。是對朱元璋能力和功績的認可。不管前朝多麼的不好,但是,好的一面後人就要學習和借鑑。
3. 康熙執政年間,滿漢兩族仍有不少的矛盾。康熙到明孝陵掃墓,也是向世人表明,滿漢是一家,這對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可謂是一種策略和手段,也的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康熙中國歷史上是一位能力出眾、智慧超群的帝王,大清王朝在他的治理下,才有了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王朝。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朱元璋稱帝位不久,就選擇南京獨龍阜為墓地。1381年(洪武十四年)開始營建,次年地宮工程竣工。農曆八月,馬皇后病故,便先行葬入,因馬皇后諡號“孝慈”,遂命所葬山陵名叫孝陵。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與馬皇后合寢。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一,康熙帝抵達江寧(南京),次日一早就前往明孝陵,為了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他由甬道旁前行,並行三跪九叩禮至二門外,又於寶城前三祭酒,在場的父老百姓一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

康熙帝南巡,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為爭取江南士大夫的支持和拉攏明朝遺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於是,康熙帝每次南巡經過南京,必祭朱元璋陵墓,也就有了康熙帝“三跪九叩”“6祭朱元璋墓”之說:即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

也就有了朱元璋的墓前那塊大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大字,這是康熙帝題寫的,意思是說朱元璋整頓吏治,反貪打虎,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勝過唐宋盛世。

按理說,清軍入關奪了大明的江山,應該“賊膽心虛”才對,為什麼康熙帝還會對朱元璋大加讚賞呢?“治隆唐宋”真的是康熙帝有感而發?

也許,康熙帝認為治國不易,朱元璋對明朝200多年的江山確實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對歷史有重要的貢獻;

也許,康熙帝所處時代的滿漢矛盾十分突出,尤其他大興文字獄,主要針對漢人的,怨氣沖天,他想通過為漢人皇帝掃墓,表示滿漢一家;

也許,康熙帝聰明過人,喜好“面子”文章,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作秀”;

所以說,康熙帝6祭朱元璋墓是完全出於政治上考慮,為了增強漢滿民族的團結,為了顯示自己的不凡胸懷和過人氣度,進一步鞏固滿清的統治。(網絡圖片)


[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內容]


天寧閣


小玥來回答:

我個人覺得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或政治需要,向大眾傳達“滿漢一家”這樣一種政治宣傳。

康熙六次南巡毎次經過南京都到明孝陵對朱元璋陵墓行三跪九叩大禮,並立碑寫讚美之詞。康熙大帝六掃朱元璋之墓,表明對朱元璋在歷史上功勞和貢獻的肯定。也彰顯了康熙大帝的肚量、胸懷、氣度和謀略。另一方面也表明滿漢是一家,都屬中華民族。


康熙還在明孝陵前的石碑上提了“治隆唐宋”。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來讚美朱元璋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比唐朝宋朝還要好。


小玥歷史


在中國的歷史上,王朝的興替也是很常見的事情,而當新王朝站在舊王朝的屍體上後,抹黑前朝,抬高本朝,這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新王朝會大力的把前朝抹黑的面目全非,而為了彰顯正統也會弄一些事蹟來抬高本朝。

但是在康熙皇帝時期發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康熙皇帝六掃朱元璋皇陵,並且還行三跪九叩大禮。這就讓人感覺很不懂了,以往的皇帝看不都不看前朝皇帝,而康熙身為九五至尊竟然會屈尊行如此大禮。難道真的是因為對朱元璋的尊重嗎?原因可沒有那麼簡單。

在朱元璋的陵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治隆唐宋,這可不是朱元璋後人寫的,而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寫的。這四個字也充分的表彰了朱元璋的治國水平,康熙評價他治理的國家勝過唐朝和宋朝。當時是很多人都不理解康熙的所作所為,都覺得康熙太不可思議了,竟然會這樣評價一個前朝的開國皇帝,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反抗異族元朝統治的漢家皇帝啊!我們結合一下當時的情況,你就能理解了。

康熙在去南方巡視的過程中,先後祭拜了禹陵、孔陵、明太祖陵。看著是康熙一路南下順便去祭拜的,其實是康熙的有意為之。在康熙祭拜朱元璋陵墓的時候,當時康熙親自在朱元璋陵墓先行三跪九叩大力,此時在南京的數萬百姓都感動的熱淚盈眶。此時康熙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了,康熙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拉攏江南鄉紳們的感情。

滿清入關之後對漢人其實是暴力統治,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原本滿清以為這樣就可以逼漢人乖乖就範,但是隨後吳三桂造反,各地爆發的反清復明運動,這些都讓清朝統治者大感頭疼,因為他們發現漢人的脊樑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堅硬很多,漢人身體裡還有著一種東西叫民族氣節。當時江南的一些士子們都不接受清朝的任命,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也都紛紛歸隱深山老林。

清朝皇帝在想了許久之後才開始慢慢的拉攏漢人,一些政策也開始慢慢的安撫漢人的負面情緒。祭拜朱元璋陵墓這一方法奏效之後,康熙沒事的時候就來祭拜一下,先後一共祭拜了六次朱元璋。而滿漢之間的矛盾也慢慢的緩和,一些漢人就陸續的接受清朝的任命,這也是漢人被奴役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