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力還是沒興趣?為何中原王朝歷來對朝鮮半島網開一面?

靜夜史


應該是沒興趣,從唐朝以後,中國很多時候,都是有能力完全佔領的。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唐高宗時期覆滅了高句麗,並且一度派兵駐守。自此以後的朝鮮半島,基本就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尤其是元朝以後,高麗(朝鮮)採取的是事大主義,對古代中國更是百依百順。

但是奇怪的是,居然從來沒有人想著,徹底佔領朝鮮半島,將之納入版圖。

1.歷史上的朝鮮半島的北部,有大部分領土是中國的(漢四郡)。南部半島價值比較低(很多地方都是山地,像新羅,百濟一開始都是發展自這裡)。古代中國是農耕文明,要這裡明顯沒什麼用。

2.東三省的開發程度不夠

古代中國在東北的並沒有足夠的統治力(並沒有統治整個東北,像明朝的吉林省,滿族,明朝,朝鮮共存),而且當時天氣寒冷,東北並不能作為一個糧倉存在。

如果要佔領整個半島,那問題就有點大了。東北的糧食本身就不夠吃,還要再運到半島?明顯就是虧本的。

袁世凱當年給清政府的上書裡面,就很明確的說了,半島並不能自給自足,如果佔領了,還要虧錢。明顯是不划算的。

如果佔領了,還要派兵駐守,守衛壓力還要變大。加上其已經成為藩屬國,可以充當緩衝區的作用。實在沒有必要佔領。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自漢時設立四郡其後的中原王朝就一直認為那裡應該是天朝故土總有一天是要拿回來的。

只是,很長一段時間崛起的東北強權高句麗擋住了中原攻略半島的路。

高句麗很強,很強,很強,隋朝三徵高句麗而不勝。最後唐國大軍強攻不勝用了N多年時間裡應外合與新羅和百濟聯軍終於攻滅高句麗為中原王朝掃除了雄踞東北700餘年的障礙。

而當中原王朝再看一眼當年的四郡故土時……天,已經被高句麗同化成了非常奇怪的樣子😂此後唐國的室韋都護府和黑水都護府瓜分了高句麗的地盤同時新羅作為最後半島的勝利者得到了唐國的果果:保留自己的地盤。

三家一起致力於將半島重新漢化……可以說高句麗的覆滅其實對半島重新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漢化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然鵝好景不長,唐國走向崩潰之時半島重新陷入分裂史稱“後三國”,最後高麗太宗王建力壓群雄一統半島,他想起了曾經叱吒風雲的東北高句麗,於是將自己的王朝定名高麗藉以希望自己的王朝也可以復昔日高句麗的威名。高麗建國時,中原是一片人間煉獄……根本沒人搭理它,半島再一次與中原分道揚鑣。

宋朝,中國陷入了大宋大遼大金高麗西夏你來我往的大分裂局面,這時作為中原王朝的宋根本夠不著高麗。而高麗自己為了拷貝高句麗的光榮開始北上找大遼扯皮……經過將近30年的三次大規模群架之後高麗終於明白大遼不是好惹的,看來高句麗的地盤是沒戲了。1019年,最後一次火拼失敗後後高麗在最恰當的時機宣佈對大遼稱臣。

契丹人沒想到的是,高麗心裡是有鬼的。於是當1115年完顏家的大金把大遼按在地上摩擦時,眼見大遼危在旦夕,大遼火速援助的諭旨高麗就是假裝沒聽見……於是,曲線救國成功了?圖樣圖森破,大遼都打不過大金你就更沒戲了😓1125年對金稱臣後高麗沒少打大金的主意……可除了被胖揍之外並沒撈到什麼好處不說,國土還被強制壓縮到了鴨綠江……這買賣虧本,不做了老老實實當小弟吧。

高麗活了470多年……中原漢化半島故土的最後機會和時機就在這裡就徹底喪失了。

其後試圖武力讓高麗屈服的是地圖炮蒙古,蒙古九徵高麗而不可得,鐵骨錚錚的高麗在那時反而成了整個北方唯一一個與中原最像最近最親切的政權,真是諷刺……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得出,當年的大金與大遼武功應該在蒙古之上……😒不管怎麼說,這次高麗又在最恰當的時候稱臣了。

這個國……又雙叒叕保住了。

百年不到,元朝被老朱推翻。這一次,大元的馳援令高麗響應了,數代王后都是蒙古人的高麗王族覺得孃家人得救~!問題在於你的親戚你得親自救……派個外人很不靠譜。

徵明大軍將領李成桂走到威化島覺得這尼瑪坑我呢吧,調頭回來滅了高麗……史稱:威化島回軍。

高麗死於明國的遠距離恐懼攻擊。

這真的是一個歷史上最大的弔詭,半島又一次錯過了被納入版圖的機會。李成桂幹得好,明國也給你吃果果,李氏朝鮮又成了大明的小弟……

不過,從明朝開始,中原王朝找到了徹底控制半島的終極武器---意識形態。這東西對半島影響之深今日猶存。

此後的清國也依然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先後數次攻伐朝鮮,為了顯示自己也是中原禮儀之邦清國也同樣沒有併吞朝鮮。這一次,朝鮮再一次在最恰當的時機認慫……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進入清朝後,朝鮮變成了一個明朝博物館……足見明國的意識形態攻略是多麼成功,這方法被美國很好得學會了😂

至此,可以說中原王朝已經徹底失去了收回漢四郡故土的想法。中國沒這想法了,日本還依然懷著野望……於是……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用戶7001395757


不是網開一面,也不是看不上。。。而是棒子幾千年來也不怎麼主動鬧事,中原各大帝國自然也就沒什麼下定決心去毆打這個東北小國了。。。。除了因為朝鮮窮,更重要的是因為朝鮮聽話,而且也是實實在在在掌控之中

古代的中國,國力雖然無與倫比,也奉行地區霸權主義,滅國無數,但是還真是很少去奉行擴張主義,很少是為了擴張而擴張。。。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肅清周邊的威脅,在外保護自己的絲綢之路,在內安安心心種田。。。比如漢匈戰爭,唐徵突厥,宋遼宋金都是為了搶地種田而打起來的。。。

而東北那幾個小霸王,除了高句麗,幾乎沒有起過入主中原的歹心,也沒那個實力,平時表現得多聽話,不主動招惹大哥,自然大哥很少找麻煩。。。

漢代在半島設郡縣直接管理,漢四郡一直到南北朝時中原才丟了,那時候扶余人的高句麗崛起,很強很強,假如隋朝再晚幾年建立,恐怕遇到的可能是就是個跟遼金一樣的巨無霸了。。。

而隋唐看待朝鮮半島的視角,並不是單獨看的,而是把整個遼河以東單成一個地方的,那邊是漢四郡的故土,是中原王朝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

而且隋唐對待周邊還出現了新玩法,建立天朝的朝貢體系,東北的政權也同樣在這裡面,中央王朝有著一套完整的制度去維持這套東西。。。這個體系的大體原則就是,中央帝國不會去攻打藩屬國,會履行宗主國義務,保護藩國不受侵犯,藩國的土地國民包括國王,軍隊,政治全部屬於宗主國,藩國要按時向宗主國進貢,藩國的國王接受宗主國的冊封,替宗主國代為行使對藩國的行政權,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小號的分封制。。。

這套東西到了明代就變得無比成熟,按照明朝的理論,朝鮮就是明朝的領土,明朝保護朝鮮國內政局穩定,保護朝鮮不受外敵攻擊,朝鮮王室就是明朝對朝鮮半島的代理人。。。

在這套體系下,一直到晚清,中原都是將朝鮮半島當成自己的領土去看待的,為何要打?為誰而打?袁世凱曾建議清政府參照新疆問題的做法,撤朝鮮藩國,建立行省,最後李鴻章沒搭理而不了了之。。。甲午戰爭後,中國的高麗朝鮮民族自治區徹底被分離


我才是餘虞魚


筆者認為,應該說是犯下的戰略錯誤,一共有兩次。

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大多都在西北的關中平原,對於東北亞的影響力實際上並不大。與朝鮮半島發生關係最早應該追溯到戰國末期。當時秦滅六國時,燕國末代君王燕王喜為躲避秦軍曾經逃到遼東,秦軍跟蹤追擊,一直追過鴨綠江到達今天的平壤地區才算徹底將其消滅。而燕王喜居然依託遼東與秦軍周旋了四年之久!但是後來秦王朝並沒有對此進行有效統治,算是遺棄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在與匈奴進行戰爭的同時順手滅掉了半島上的衛氏政權,在這裡設立樂浪、臨屯、玄莬、真番四個郡,算是將朝鮮半島併入漢朝版圖。三國時代,隸屬於曹魏政權的公孫淵割據遼東和朝鮮半島,被曹魏大將司馬懿滅掉,重新將半島統一起來。但是隨著後來西晉滅亡後的五胡亂華,徹底動搖了漢民族對東北亞的控制,盤踞東北的高句麗於是藉機坐大,至東晉時期建立前一舉吞併了整個朝鮮半島和遼東的一部分。到了隋朝建立前,高句麗已經成為一個十分強大的政權,不僅對周邊一些親漢民族的少數民族侵擾,同時也威脅到了中原政權,於是,朝鮮半島對於中國國內穩定的作用開始凸顯。也就成為隋唐兩代近百年對朝鮮半島的討伐戰爭。

一開始,因為路途遙遠,短期內無法將其征服,軍隊一撤,高句麗隨即恢復國力繼續侵擾。唐太宗時期,改變戰略戰術,將長驅直入變為侵擾。特別是在農忙時節,部署在邊境的唐軍便衝過去劫掠一番,把當地搞成一片狼藉後揚長而去,到了第二年繼續。這一以毒攻毒的招數果然陰損毒辣,高句麗政權因此由盛轉衰,並且發生分裂。到了唐高宗時期,衰弱不堪的高句麗經不起唐軍的打擊最終滅亡。

但此時的唐王朝統治者顯然沒有意識到朝鮮半島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歷經千辛萬苦打下的朝鮮半島最終還是撤了出去,留給當地的百濟和新羅政權作為唐王朝的藩屬國來統治半島。

後來這兩個政權相互殺伐,新羅在唐朝援助下滅掉了百濟,統一了半島的大部分。但是新羅很快背叛唐朝與日本勾結,唐朝於是再次派兵入朝,順道連日本一塊收拾。雖然新羅和日本從此臣服唐朝,但朝鮮對於唐朝還是藩屬國的關係,並且一直延續下來。

因此,唐朝時期對於把朝鮮半島和中原王朝由從屬關係改變為藩屬關係不得不說是弱化了中國對半島的影響力。

如果說清王朝以前歷朝歷代對於朝鮮半島和中國的穩定關係還算有著清醒認識外,到了清王朝晚期這種認識居然沒有了。甲午戰爭的第一把戰火就是從朝鮮半島燒起,很快被日本吞併。從那時起直到新中國成立長達60餘年的時間裡,中國東北完全淪為列強互相廝殺與爭奪的角鬥場,國內版圖也一度碎片化,可謂教訓深刻!


大將軍威武K


究其主因,當時的高句麗是屬於典型的發達定居型農業社會,既有穩固的疆域和強悍的軍隊,又有穩定的人口和財政收入,而且已經邁入了封建社會,有可比擬中原王朝的城鎮規模和堅固城防;環顧當時的四周除了北方遊牧民族,就只有盤踞在東北部的高句麗有實力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並且是有打真正意義上持久戰能力的國家;隋朝前期已經徹底擊敗突厥人,並使其分化為東西兩大部,另一個地方小霸吐谷渾已經被隋滅國,土地人口已被納入版圖,大食與吐蕃當時還在發展階段,未對隋造成任何威脅;所以,隋唐兩代王朝,四任君主費勁周折,冒著亡國的危險都要滅除高句麗,就是一旦其坐大,將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且有問鼎中原的可能。


用戶104853641393


唐宋以來,朝鮮一直以番薯國存在,歲歲來朝,年年納貢,但盛唐為什麼沒有搶掠朝鮮,日本一代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中庸之道治國理政,若非外敵入侵很少攻城拔寨,而且中國統治者以漢族為主,性格醇厚,蠻夷戾氣較輕,一直以來都是靠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召周邊國家,很多窮兵黷武。

在秦漢時期,多數朝鮮幾日本民族起源於當時的燕趙等地,所以南北朝及後期把朝鮮等國一直當做流放民眾,對流放之人莫不關心,中原也比較富足,不缺衣少食,所以對周邊附屬國不感興趣,由於封建統治的固步自封,到近現代才剛剛覺醒,來往密切,但僅限經濟等文化往來。


歷史新聊



空間設計9


最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

1.漢朝、唐朝也曾佔領過朝鮮半島,但很長時間裡,朝鮮半島和中原國家地理上並不是鄰國,東北地區長時間存在漁獵民族國家,隔開了中原國家和朝鮮半島,中原王朝肯定是跟東北地區政權幹,不可能直接跳過去打朝鮮半島,東北地區歷經鮮卑、高句麗、渤海國、契丹、女真,中原地區哪有機會去打朝鮮啊,所以,也更不可能打日本了。

2.朝鮮半島也是農耕社會,能自給自足,不像遊牧民族,遇到天災,沒得吃必須到處搶。所以他們自然也不會、也沒必要招惹中國,同時,朝鮮自身實力也一直不是很強悍,攻擊力也一般。中國自然也沒把他視為威脅,能撈到好處就打,撈不到好處就不打,但歷史經驗證明打朝鮮,什麼都撈不到。朝鮮既不是什麼交通要道,也沒什麼資源,朝鮮半島沒什麼我們需要的東西,他有的我們都有。


東方藝術Art


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興趣。

而是中原王朝在計算過以後覺得這筆生意沒有性價比。你說沒能力麼,中原王朝如果集齊大軍,一定是可以打下來的。

你說沒興趣麼,他其實還是有興趣的。就好比唐太宗啊什麼的,都去撩過幾下。

為什麼我的觀點是沒有性價比呢?

朝鮮太窮。即使全部打下來。他也沒有多少稅收可以收過來。 況且打朝鮮。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朝鮮崇山峻嶺。要完全打下來要費很大的代價。打下來以後又收不到多少錢,你說這筆生意是不是沒有性價比?

明朝的時候。不去打他呢?因為朝鮮自稱是臣子。還每年向朝廷納貢。你說一個窮山惡水的地方有一個人給你管理,還每年給你錢,還不會出現動亂還不鬧事,這種地方誰想去花錢完全搞下來?

說穿了就一句話,打下來了沒有性價比呀。


稗官誌異


相比於遼闊的中原大地,朝鮮就顯得比較弱小了,但為何中原王朝一直對朝鮮半島網開一面呢?

原因有四點:位置偏遠、易守難攻、威脅不大、價值較低。

第一,位置偏遠

中國古代的本部核心區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一帶,這也是農耕文明的主要區域。而山海關以北就處於遊牧民族的區域,中原文明很難對其實行有效的管理和開發。最多隻能實行羈縻政策,讓遊牧民族實行自治。

而朝鮮雖和中國隔海嚮往,但在古代那個年代,乘船出海風險太大,更不要說是去打仗了。成吉思汗兩次渡海攻打日本失敗,就可以知道在古代海洋完全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朝鮮唯一與大陸相連的長白山一帶,卻正好處於關外,關外都是中原王朝實行羈縻的區域,那朝鮮就更加的的偏遠了。


第二,易守難攻

朝鮮作為一個半島,三面環海,另一邊是長白山和鴨綠江,天然的地理阻礙使得攻打朝鮮異常的艱難。

隋文帝時期出動三十萬人打了一次高麗王朝就沒成功, 煬帝時代更是舉國之力 動輒百萬大軍, 三徵高麗都以傷亡慘重,戰敗告終。也因此耗盡了隋之國力,導致了隋朝滅亡。唐朝李世民三徵高麗 也是三徵三敗 。

號稱中國最強盛的兩大朝代七次征伐都無功而反,這也為後世的皇帝提了個醒,不要輕易攻打朝鮮。

第三,威脅不大

漢武帝之所以要開發西域,設立西域四郡?那是為了抵抗匈奴,守護漢中。宋朝為什麼念念不忘奪回燕雲十六州?也是為了使其作為中原腹地的屏障。所以,中原王朝的歷次戰爭都是為了確保中原的安全。

而朝鮮封閉式的地理環境,雖然有利於朝鮮的防守。但正是有長白山以及鴨綠江的自然隔斷,所以也將自己鎖死在了朝鮮半島很難構成對中原文化的威脅。而歷代朝鮮政權對中原王朝還算恭敬,所以,中原王朝對半島的牴觸不是太大。

第四,價值較低

漢朝大軍曾經進入朝鮮半島,建立了漢四郡。唐朝從海路出發,也一度拿下了整個朝鮮,但後面仍然放棄了。為什麼?開發難度太大,投入大,產出低。

首先是氣候寒冷,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氣候寒冷,農作物產量很低。這也是為什麼朝鮮喜歡泡菜的原因,一是朝鮮冬季太長,很難有新鮮蔬菜。二是冬季氣溫低,適合泡菜的儲藏。

第二是山地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0%。平均高度為海拔440米。只有在東海岸,沿著江河下游有較小的平原。這樣的地形很難大面積的農耕。而作為中原王朝,不能大面積耕作的土地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

偏遠的位置、有利的地理、較低的威脅、和相對較低的開發價值。成為了朝鮮半島的四道護身符,也成了和中國相伴兩千多年的鄰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