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元、清這樣疆域遼闊實力強大的王朝沒能把朝鮮半島完全納入中國版圖?

墨臺明月


任何作戰都需要成本,除了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尚有天下一統,化四海為一家的情懷之外,大多數君主對外作戰基本就遵循兩個原則:1、有利可圖;2,守邊衛國。

中原王朝傳統上是農業帝國,對於適合耕種的土地有著天然的追求。在王朝勢力強大時,幾乎把東亞區域內所有在400毫米等降雨量以上的地區全都拿下來了。在史書上經常會有東至蓬萊,西涉流沙,南及滄海,北達大漠,反正就是四合之內,只此一家的意思。

可是在東北往東,還有一片大約20多萬平方公里,後來我們叫做朝鮮半島的土地,一直遊離在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之外。這是為什麼原因呢?

(衛滿朝鮮國土面積不小)

按照之前說的中原王朝佔領土地的要求,朝鮮半島的土地質量確實難稱上乘。繞是如此,在商王朝晚期,箕子就帶著不願意服從周人的殷商遺民前往遼東。由於當地土著還沒有開化,這些從中原來的人都被作為最有學識的人,被土著頂禮膜拜,於是他們就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鮮的國家。

不過這個國家由於孤懸在外,缺少與中原文明地域的文化交流,文明發展程度很低,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還是尚未開化土著部落制國家。秦朝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南伐百越的事都要比朝鮮半島重要的多。

燕王盧綰叛漢,漢高祖帶領大軍平叛,盧綰打不過,就帶著幾千人亡入大漠。盧綰手下有一個叫做衛滿的將領。他帶著1000多人向東逃到了朝鮮地界。箕子朝鮮的國王名叫箕準,竟然無法擊敗衛滿,被趕到半島南方去了。

衛氏朝鮮原本對漢朝採取事大原則,可後來隨著國勢強大,萌生了獨立的想法,不把剛剛封禪泰山的漢武帝放在眼裡,屢屢製造事端。漢武帝於是派遣樓船將軍楊僕攻滅衛氏朝鮮,在半島上設置了樂浪、玄菟等四個郡,從國內移民過去,將半島中國化。

如今朝鮮半島北部發現了六座規模較大的漢式城址土城,是當時的郡縣治城。其中,位於平壤市南郊大同江南岸的土城裡土城,就是公元前2世紀至3世紀漢代的樂浪郡治所。城市的城牆大多為夯土築成,周長約2400米,面積約31萬平方米。

半島南部與北部地區完全不同,當時並未進入漢王朝的統治範圍之內,漢王朝的勢力範圍也沒有達到這裡,三韓諸國在政治上與漢王朝沒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文獻也少有記載。秦漢時代,半島南部正處於由氏族社會向國家演進的時期,來自先秦與漢代的移民大量參與到了這一進程之中。
(西漢武帝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兩漢之際,東北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高句麗地域政權,在遼寧以北地區發展勢力。直到漢末三國時,中原大亂,高句麗趁機南下,佔領了漢四郡的土地,中原勢力最後回遷到遼東。高句麗一開始還向遼東的公孫淵表示臣服,後來司馬懿徵遼東後,為了將遼東地區永絕叛亂後患,內遷漢民4萬戶。高句麗進入了一片權力真空地帶,很快就佔領了遼東、朝鮮半島北部、吉林一帶,成為東北地區強權。

三國之後雖然也有幾次征討遼東的軍事舉措,但是遼東地區已經不再為漢地所有,魏兵一撤,高句麗人重又佔據遼東。到西晉滅亡,東北鮮卑人入關,高句麗更是沒了管制,開始大量圈地,終於在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了東北地區的霸權國家,效仿起中原王朝,強迫附近國家和部族進貢稱藩。他們甚至還有野心干涉中原戰事,收留中原叛將。

高句麗漸起的野心,以及他所佔據的遼東、遼西故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很容易使一個勢力坐大。因此隋唐三代皇帝,都持續不斷對高句麗用兵。相比於遊牧民族一戰而定天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的戰爭潛力強大,中原王朝花費了半個世紀,才在高句麗出現內訌的情形下果斷出兵滅掉的。


(唐朝收服朝鮮半島)

高句麗滅亡後,唐朝一度收復了漢朝故地,並且在朝鮮故地設置了安東都護府、熊津都督府進行管轄。然而,半島由於失去王化太久,已經形成了地域、民族認同,新羅逐漸蠶食唐朝的領土。唐朝意識到用偏師經略的辦法是不能制服新羅的,而唐朝當時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西線,吐蕃成為其主要對手,劉仁軌、薛仁貴、李謹行等東征主帥全部調到西部防備吐蕃,唐朝很難再派出主力大軍東討新羅。因此,面對新羅的謝罪請求,唐朝自然也樂於接受,重新接納新羅作為自己的藩屬國。

由於唐朝已經佔領遼東、遼西,朝鮮半島缺少進攻中原的跳板,而且後來在東北地區又興起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唐朝西部危機重重,無法再應付東北邊事。因此,儘管據有遼東,唐朝卻難以在遼東再行王化,改土歸流。唐朝的河北地區,甚至都因此沾染了胡人的習氣。

此後,中原王朝有契丹、女真、大元、大明、大清,國力累世強盛,朝鮮半島上的王氏高麗、李氏朝鮮都不敢再對遼東起覬覦之心。在中原王朝內亂時,他們趁機從大同江流域往北進展,一直到達鴨綠江流域。一旦收到中原王朝的警告信,他們立刻就派遣使者表示認罪。伸手不打笑臉人,中原王朝地大物博,也不在意一個東北半島邊上的彈丸之地。只要朝鮮半島的政權沒有掌握遼西、遼東,對中原就不會構成威脅。因此,中原王朝也比較少關注朝鮮半島的事。

(高麗王朝的疆域只在大同江以南)

清朝入關前曾兩次攻破朝鮮都城,但是隻滿足於朝鮮稱藩,進貢財物。朝鮮半島,雖然號稱“小中華”,但是已經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心理,清朝要想直接統治,會費很大的心思,遠不如扶持代理人統治實惠的多。

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能夠從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內脫穎而出,實現獨立的地位,與朝鮮半島的人們堅韌不拔的個性,國小卻堅的品格分不開,也與朝鮮半島早就形成了農耕文化有關。與越南類似,他們都是建立了政府管理體系的朝廷,不是遊牧民族那種逐水草而居的秉性,中原王朝要想恢復對那裡的統治,少不得一番動作。直到明朝,在雲南、貴州,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改土歸流。到了清朝,雲南南部還有很多土司沒有改土歸流,後來因這原因在清末,都讓英國人給佔走了。

(中原王朝滿足於控制遼東、遼西)

國內的土地還沒開發好,對於一個邊緣地帶的半島勢力,中原王朝的皇帝們實在提不起興致。


而知而行的歷史


早在周朝,朝鮮半島就是中國領土,分封土地時是萁子的領地。西漢時,前109年漢武帝在那裡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東漢時迫於滅貊、馬韓的壓力,放棄了玄菟郡的全部和樂浪郡的一部分,轄境內縮。東漢末公孫氏佔據樂浪郡,向南發展並設置了帶方郡(治今朝鮮黃海北道沙裡院之南)。公孫氏和後來的曹魏、西晉還基本上控制了今朝鮮北部北大峰山脈以東地區。不久,高句麗崛起,日益強大,到西晉末年完全佔據了樂浪郡,同時南方的馬韓政權也吞併了帶方郡。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設置正式政區的歷史從此結束。高句麗繼續向西侵奪屬於前燕、後燕的遼東、玄菟二郡(時玄菟郡遷治今瀋陽市東),404年還從北魏手中奪取了遼水以東之地,427年它遷都今朝鮮平壤,中原王朝與高句麗劃遼水而治.隋煬帝三徵高麗沒有恢復中原王朝在遼東的統治.668年,唐與新羅聯軍攻擊高句麗,大戰一月,唐高宗終於完成了太宗遺願,滅亡高句麗,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下轄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不過至676年,唐軍就被迫撤出朝鮮,安東都護府治所也遷移至遼東(今遼陽).邊疆政權渤海興起佔領今中國東北北部、朝鮮北部和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後為遼所滅.遼的疆域也擴展到朝鮮北部.取代遼的金也沿襲了遼在朝鮮東北的疆域.蒙古(元)強大起來,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王氏高麗成為元朝附庸.明太祖朱元璋將朝鮮列為永不征討之國,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此後中朝一直以鴨綠江為界.


武穆後裔嶽明揚


朝貢體系的“普天之下,皆是王土”決定了不會用兵征服周遭已經臣服的蠻夷。


草民879


儒家思想為正統,只要番邦屬國當政者願意臣服、歸順、納貢……中原王朝的皇帝是不會為難他們的。

朝鮮半島是大體上是聽話的。

在隋唐時期一段時間高句麗不聽話了,所以隋煬帝、唐太宗收拾了一番,七世紀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所滅。


鳥言夷面


中華朝貢體系不以武力而靠驕傲的文化力量維繫!此外,朝鮮高海拔被認為是不毛之地夷狄所在,故不屑於佔領!再者對方一般都乖乖臣服!具體朝代又有具體的原因。


漫步世界歷史


朝鮮一個半島地形,三面環海,造船業自然也不會差到哪去,等攻打到他的復地的時候, 他完全可以退居海上,等待合適的時機進行反攻。而中原地區距離太遠,往往會由於後勤補給跟不上最終都在朝鮮半島吃了敗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