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中國有些大統一王朝沒有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晨曦清風16


千百年來,朝鮮半島都臣服於中原王朝,雖為藩屬,但除了唐帝國、元帝國之外,中原甚少將朝鮮半島納入領土範圍之內。

是國力不夠麼?顯然不可能,那中原為何不將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收入囊中呢?


第一,入不敷出,買賣賠本

朝鮮半島面積不算太大,但五分之四的地區都是高原山地,僅有西部與南部沿海有少數平原。自古以來,朝鮮半島都是比較苦寒的地區,人口比較少,而且物產貧乏,是比較窮困的地方。

即便到了明清時代,朝鮮半島與中原進行朝貢貿易,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銅礦、皮毛、人參、高麗紙、粗布等一些土特產,對於富庶的中原王朝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第二,異族之別,統治不易

雖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然而朝鮮半島上的民眾始終都是另外一個民族。半島之上,地形崎嶇複雜,在冷兵器時代,想要進行統治是非常困難的。

外來駐軍想要長久駐紮,也非常耗費精神。即便元朝,也只能使用高麗人來制約高麗人,所謂的“徵東行省”也是名存實亡。

第三,忠心臣服的藩屬國

朝鮮半島歷代王朝,都醉心於中原文化,尤其後來朝鮮王朝建立以後,更是對明朝奉行“事大主義”,到了清朝即便心不甘情不願,仍舊是清朝的第一藩屬國。

朝鮮國王稱王而不能稱帝,與明朝郡王同級別;王妻稱王妃,得中原王朝允許可追封王后;儲君稱作世子,必須是嫡出由中原冊封,朝鮮王朝作為宗藩體系與朝貢制度的重要象徵,中原王朝自然呵護備至。


澹奕


首先這是個偽命題。朝鮮自古以來都隸屬於中國中原王朝的實際控制之下。朝鮮自古以來為中國藩屬,奉行事大主義,與宗主國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互為表裡。自漢朝至明朝,中原文化對朝鮮半島具有強大的統治力與影響力,古朝鮮對中華文化尊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一直忠心臣服於中原王朝並向其朝貢,朝鮮新王上任必須向覲見中原王朝天子必向其述職請求給予國名,朝鮮的政權更替必須得到中原王朝承認才算合法。例如李成桂滅掉王氏高麗後建立李朝後,明太祖朱元璋親賜其國名為朝鮮,譽意朝日鮮明。

因為朝鮮半島境內多山,長白山脈、狼林山、金剛山、太白山脈縱橫其間,東西南三面臨海,戰線太長不利於運輸物資,所以隋朝因三徵高麗而元氣大衰。再者自漢朝至元朝,朝鮮近六成的領土皆屬於我國的實際控制之下,根本沒有必要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朝鮮半島歷史政權變遷:箕子朝鮮[周朝諸候國之一]→衛滿朝鮮(燕國大將建立)→漢四郡[漢朝轄地]→帶方郡[遼東公孫氏轄地]→高句麗→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後三國時期→安東都護府轄區、熊津都督府[唐朝轄地]→統一新羅時代→王氏高麗(王建)→崔氏高麗(前朝大將崔忠獻獨裁政權)→徵東行省[元朝轄地]→李氏朝鮮(李成桂建立)。

在商朝初期,朝鮮半島屬於我國東北從事漁獵的古肅慎政權治下的化外之地。商朝即將滅亡之際,商王室貴族箕子因反對其長兄商煬王的暴政,出走朝鮮建立箕氏候國,成為接受周天子冊封的諸候國之一。戰國末年,燕國派大將秦開開闢遼東及朝鮮北部地區,後來燕國大將衛滿滅箕子朝鮮建立衛氏朝鮮;漢武帝時率軍滅衛氏朝鮮設漢四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全部。東漢末年公孫氏一族雄踞遼東,貴族公孫度發動反叛滅漢四郡並殺其郡守,廢漢四郡設帶方郡管轄朝鮮中北部。後來魏國的曹操統一北方時高句麗一時興起,高句麗東川王便與魏國聯手攻打公孫淵,後來東川王與叛變偷龔魏軍,魏國監軍司馬懿、大將毋丘儉平定遼東公孫淵叛亂,並一舉擊潰高句麗國都丸都山城。唐朝時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局面,百濟聯合高句麗在唐的屬國新羅攻城略地,唐朝大將蘇定方率軍滅百濟,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大唐在半島設安東都護府管轄朝鮮北部、設熊津都督府管轄百濟(今韓國西南部);唐初大將薛仁貴東征,遂後他在安市城之戰所向披靡最終滅了高句麗一國。唐太宗時期,日寇在熊津偷襲唐軍的駐地,在今天韓國忠清道錦江入海口爆發了白江口之戰,大唐名將劉仁軌、劉仁願展開絕地反擊,用僅僅170餘艘戰船殲滅了日寇千餘艘戰船,用火攻之術以少勝多;唐末後新羅大將王建建立王氏高麗政權統一半島。元朝時窮兵黷武一舉征服朝鮮,設置徵東行省管轄朝鮮半島全境,並將濟州島納入版圖設立養馬司。派遣長官達魯花赤協助管理,實權由高麗國王掌控,但其元朝規定王世子成年後必須去蒙古草原學習騎馬等遊牧技藝,適應騎射生活二至三年,後來朝鮮來的太監樸不花、奇皇后亂政是致使元亡的內因。明朝時,李成桂在半島建立李氏朝鮮政權,成為明朝十大不徵國之一,成為最忠誠的藩屬國,萬曆皇帝執政時期,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水師入侵朝鮮半島最終攻陷平壤,朝鮮亡國,萬曆帝即刻率大明海軍增援朝鮮,派大將李如昖、鄧子龍、陳璘聯合李舜臣的龜船等與曰寇激戰,在露梁之役獲捷,最終在鳴梁海戰中擊敗了日軍,萬曆朝鮮之役的獲勝使朝鮮得以復國,但明朝的國力也損耗殆盡。清朝時國力最衰,李氏朝鮮成為主權國家,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朝鮮半島在近半個多世紀內成為日本殖民地。

綜上所述,自漢至元朝鮮半島大部分皆隸屬於我國管轄,明朝時為忠心不二的藩屬國,從白江口之戰、萬曆朝鮮之役中國出兵朝鮮打敗日寇光復朝鮮、唐滅百濟之戰、薛仁貴東征,以及李氏朝鮮政權採用明朝服飾與禮儀,不難看出朝鮮半島與我國的關係非同一般。朝鮮半島有時一直把中原王朝視為救世主,對中華文化也有著發自內心的崇拜,自號為“小中華”。

例如,明亡時朝鮮肅宗李焞為為了報答壬辰倭亂時派大軍援助朝鮮的明神宗的“再造之恩”,遂於1704年(即明朝滅亡60週年之際)下旨修建大報壇,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朝鮮英祖時大報壇的祭祀對象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禎帝。大報壇祭祀每年進行一次,肅宗以後朝鮮歷代國王幾乎都曾親自參與,是朝鮮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表達了朝鮮對明朝的感恩與思念。

在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朝鮮半島大部皆屬於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朝鮮對古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有著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再加上半島境內山脈縱橫、東西南三面臨海易守難攻、戰線太長,所以古代中國根本沒有必要對朝鮮半島進行形式上的絕對統治。











晉熙郡王逍遙遊


中原王朝歷史上多次因為支援朝鮮半島而亡國,朝鮮沒有能力保衛自己,多次給中國招來亡國滅種之禍,唐代之前,朝鮮原本只佔據半島南方的五分之一領土。第一次,為保衛鮮羅和日本白江口之戰,而後和高句麗,百濟作戰多年,最後幫助鮮羅滅掉了高句麗和百濟並在朝鮮半島設置安東四郡,但安史之亂後,鮮羅不斷向北拓展蠶食大唐在半島內的四郡疆土,最終鮮羅在唐朝後期將唐軍勢力完全趕出了朝鮮半島。第二次,明朝時抗倭援朝,導致大明元氣大傷國庫空虛,最後無力阻止後金滿清建奴崛起入關,使得華夏被滿清奴役了三百多年。第三次,清末援朝抗倭,甲午戰爭失敗,清朝對日賠款一億兩白銀而後很快亡國。第四次,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從朝鮮半島進入東北,在全面侵華時,有18萬朝鮮籍士兵參加侵華日軍並直接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第五次,抗美援朝,新中國犧牲了幾十萬精銳部隊並消耗了巨大國力,和美國在東北亞冷戰對峙70年至今。


洛神崑崙


因為朝鮮北部多山,且冬季非常寒冷,交通不便。這一點如果瞭解抗美援朝戰爭的話,對此應該有所瞭解。


古代環境下,朝鮮半島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古代王朝更喜歡華北平原這種能種莊稼的地方,或者長江中下游、嶺南、關中、蜀中這些經過改造後能種莊稼的地方,對於土地改造過於麻煩的地方,除非處於地緣政治目的,否則一般都不感興趣。所以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並不喜歡西域、青藏高原、安南、漠北、夷洲這些周邊區域,就是因為這些土地沒啥價值,統治起來,產出還不如投入,經濟上很不划算,中央必須持續不斷地投入,王朝興盛的時候還好說,王朝衰敗的時候搞不好會把王朝拖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