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给岳飞平反,纠正宋高宗的做法,当时宋高宗为何不反对?

历史一书生


因为南宋对岳飞和秦桧的态度,就是南宋对外政策的风向标。

比如说秦桧,宋宁宗时期决定北伐,马上把他的谥号改成了“谬丑”,还把他的王爵废除了。

等到北伐失败,又改回了“忠献”。

宋孝宗是在1162年继位,刚即位没多久,马上就帮岳飞平反。

要知道宋高宗是在1187年才去世的,宋孝宗刚刚继位,根基不稳。这么急于平反岳飞,无疑是打宋高宗的脸。

那他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帮岳飞平反呢?

1.岳飞在宋孝宗继承皇位的过程中,予以支持

宋高宗本来对岳飞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岳飞本身也是出生行伍,和一般的家军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第一波裁撤家军的时候,岳家军不到逃了过去,还得以扩编了刘光世的五万人。

岳飞和宋高宗真正的矛盾,产生在立太子身上。

当时北方的金国,把宋钦宗的太子赵谌放了回去。这个无疑是给南宋的皇权,送了个炸弹礼包(金一直希望能够扶持宋钦宗,从而控制南方)。

这个本来是皇帝的家事,但是岳飞却进来插了一脚。他提议,要立赵瑗(宋孝宗早前的名字)为太子。

虽然岳飞这个提议没什么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人情世故。

当时的宋高宗虽然sheng理上有缺陷,但是仅仅才30岁。岳飞这个话,无疑是在高宗的心口上撒盐。而且,一个武将居然明目张胆的支持皇子。

宋高宗当时就斥退了岳飞,君臣嫌隙由此而生。

既然岳飞是自己人,那宋孝宗当然要帮他平反了,来表明,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大家可以放心的为我卖力,不用担心身后的事情。

2.宋孝宗本身对金的态度

1162年的前一年发生了海陵南侵,是金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南宋用兵。

当时南宋的大臣纷纷决定跑路,但是作为皇子的宋孝宗却上书,请求带兵和金国作战。但是在老师史浩的劝告下,才作罢。

宋孝宗继位后给岳飞平反,意思就是很明确了:我要北伐!

果然,在1163年,宋孝宗就发动了隆兴北伐。

在宋孝宗在位期间,南宋积极改革军制,扩张军事实力。意图,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3.手法比较温和

如果宋孝宗直接下个诏书,说给岳飞平反。那宋高宗估计能立马从养老的状态中走出来,把宋孝宗从皇位上拉下来。

所以,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宋孝宗是非常婉转的。他用宋高宗的名义下诏书,平反了岳飞。

在名义上,是宋高宗本人,平反了岳飞。可以说,是给足了宋高宗面子。

宋高宗即使心里有意见,碍于形式,也只能默认了。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 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孝宗皇帝从来没有给岳飞平反过,高宗皇帝为什么反对?反对什么?反对岳珂编造谎言?

南宋九个皇帝,没有任何一个认为岳飞无罪,孝宗皇帝大赦天下,岳飞家属是和童贯 ,蔡京家属一起赦还,难道,童贯和蔡京也平反了?孝宗皇帝为岳飞“官复原职”,赦免岳飞的罪行,但是追复诏清清楚楚写着“坐事以殁”指明岳飞是获罪被处死,一个连罪名都没有推翻的认定,居然撒谎成“平反”,想混淆视听掩盖真相的目的太明显。

岳飞的儿子岳霖和孙子岳珂到死都在为岳飞“申冤”,都是“申冤未果”。难道岳飞儿子和孙子都不知道,孝宗皇帝为岳飞“平反”了?还是岳飞生下个傻儿子,傻儿子又生下个神经病?


晓风2016


宋孝宗只是看在当年岳飞舍着老脸,劝高宗立自己为太子的情分,给岳飞恢复了一个定国军节度使的官衔,解决了岳家人生生活存无忧的问题,并给岳飞了一个武穆的谥号,承认了岳飞作为一个武人,对南宋的建立和巩固的贡献。并没有认为岳飞无罪,更没有针对岳飞的罪名给予平反,所以在岳林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嘱咐岳珂给岳飞平反,功是功,罪是罪,宋孝宗对岳飞的处理结论没有错。此时高宗赵构还话着,但是岳飞谋反案已经过去近四十年,岳飞对赵家朝廷的威胁早已不复存在,并且宋孝宗对岳飞的处理结论,也在情理之中,高宗赵构作为太上皇,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反对孝宗对岳飞的做法。但是到了宋宁宗时期,高宗、孝宗早都死了,岳飞孙子岳珂勾结当时一些文人,完全置岳珂自己录载的高宗手诏的事实于不顾,肆意 篡改历史事实,凭空编造一些千奇百怪的战绩安在岳飞头上,给岳飞抹红,同时又捏造一些没头没脑、似是而非的证据,和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听没听说不一定的证据,把岳飞的被判罪处死,说成是被谋害,并把谋害嫁祸于秦桧等人。


农夫山拳有点闲346


宋孝宗是宋高宗千挑万选的接班人,而且宋高宗刚满60岁,就把皇位主动禅让给了宋孝宗。但是宋孝宗在宋高宗还活得好好的时候,就改变宋高宗的对金策略,反对求和,坚持北伐。而且还给岳飞平反,追贬秦桧。让人奇怪的是,宋高宗竟然没有反对。

宋高宗虽然禅让给了宋孝宗,但是他对宋孝宗还有绝对的控制能力的。而且宋孝宗也非常听他的话。当最后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辞去了皇帝的工作不干,专心去给宋高宗守孝,也因此得到一个“孝”的庙号。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孝宗对宋高宗的服从程度。

秦桧可以说是宋高宗一手培植起来的,他的势力在岳飞死后,也大到了令宋高宗害怕的地步,史料上说,宋高宗在岳飞死后,每一次见秦桧的时候,他的身上都会藏一把匕首。只有这样他才会安心,他很怕秦桧会刺杀他。

岳飞的忠,宋高宗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又必须把岳飞给赐死。因为岳飞的威望太高了,武将的威望一高,若是想改朝换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毕竟他的老祖宗赵匡胤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

岳飞是宋高宗下令赐死的,执行人是秦桧。岳飞死的冤不冤,宋高宗肯定是知道的。到了宋孝宗的时候,给岳飞平反也是宋高宗预料之中的事。


Sylar弈


宋孝宗赵眘虽不是高宗的亲生儿子,死后却被上庙号孝宗,可见这个人的孝顺程度。而他对高宗的孝顺也绝非是为博取皇位而做的表面文章。这只孝顺不仅表现在自己登基之前,也表现在自己掌权之后。不仅表现在赵构生前,甚至在赵构死后赵眘立即禅位给儿子,自已决意为高宗赵构守孝三年,不久病逝。

这样孝顺的一个儿子敢于揭老爸身上的政治污点,而高宗没有反对,只能有两个可能。一是这件事是高宗授意的;二就是高宗同意的。不管是哪一种,都从一个侧面证明岳飞的冤曲,高宗在杀岳飞这件事上是心存愧疚,或者至少是难以心安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朝野的民心向背。

那些无聊的、心怀叵测地诋毁岳飞的人请闭嘴吧!


九品墨香


从宋高宗赵构的经历看,在北宋灭亡的情况下历经辛苦建立南宋,做事有章法、心事心思缜密,他绝对不是昏君。做为一个正常人,他杀岳飞必然是内心有愧的,而且试想他如果没有做出恶劣杀害岳飞的事件,甚至可谓是一代英主。

在55岁的壮年将皇位禅让给养子宋孝宗,自己当太上皇,宋高宗实际的状态是已经满足于现在的状态,需要早点享福去了。而且在自己禅位后,即同意宋孝宗给岳飞平反,说明他内心已经认错。而同意宋孝宗举兵北伐,和金朝人再战一场。宋孝宗北伐没有太上皇赵构同意,是不可能的。赵构的同意北伐,再一次说明,赵构也有强烈的收复故土的心愿。

再来分析一下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历史上给的原因很多,但个人以为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迎回“二圣”,对赵构王位的合法性直接造成了威胁,那么北伐还有什么意义;第二个更可怕,赵构其实后来已经指挥不动岳飞,跟韩世忠相比,岳飞的做为和一个现代军阀区别不大,岳家军水泼不进,派张俊去接手灰溜溜的跑回来了。想想十三道金牌撤军是什么概念,换作韩世忠,一道圣旨他就回来了。

岳飞被杀之后,上面这两个原因都不再存在,给岳飞恢复名誉又有三点好处:一、有利于重振朝纲,利用这个借口,清除秦桧的党羽。二、宋高宗自己的“黑脸”作为让天下民众不满,宋孝宗需要摆出“红脸”来重新赢得民心。说到底还是为了巩固朝廷的权力。三、岳飞被杀后二十年,在军中影响力依然不减,而韩世忠也已过世,再不平反,北伐都无人用命。说到底,杀害岳飞和给岳飞平反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皇权,历史从来没有新鲜事。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1162年宋孝宗给岳飞平反昭雪,但谥号只象征性的给了一个“武穆”,相比之下,韩世忠的谥号都是“忠武”,比岳飞高出太多。而且北伐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从今以后,除了失败,就是亡国。


东西纵横弹


“父子”不同

祝大家新春快乐,猪年大吉,猪事顺利,“佩奇”年样样配齐

分析一下高宗与孝宗两个人

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在位时,迫于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赵昚(shèn),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当时高宗没有反对的原因

首先,孝宗是以高宗的名义下诏平反岳飞冤案的,“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这样做,既做到安抚老百姓的民意,达到稳定民心的效果做一件好事,同时,又能让高宗心里感觉到是自己在做好事,不违背他作为皇帝,不能出尔反尔的金口玉言,维护皇帝的权威,也能够洗白一下高宗自己。

其次,从“孝”字就可以看出,当时宋孝宗是很孝顺宋高宗的,并且朝廷上高宗的控制力还很强大,有绝对的控制力,如果高宗要是很反对平反岳飞案,那么,孝宗是没有办法做成这件事的,说明平反岳飞案,高宗是默许的,就算反对,也是轻描淡写的一下,表面做一下,显得自己当时杀岳飞是没错的(皇帝是有错也不能说出来,皇帝是没错的)。
最后,当时高宗处死岳飞,考虑的问题是怕岳飞坐大,尾大不掉,宋太祖得天下,就是武将军权大,才成功的,同时,岳飞干预高宗立嗣的事情,还一直提迎回“二圣”。但是,从高宗前期对岳飞的态度,可以看出高宗是认可岳飞的,只是不得已,他得那样做,维护自己的皇权威严,避免武将坐大,威胁到自己。

欢迎评论交流,关注一下,谢谢


历史的吻痕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孝宗与高宗的关系,高宗无子只能过继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自己的同宗侄子赵伯琮作为皇储。虽然孝宗与高宗血缘关系并不是很近,但是孝宗却极为听从高宗旨意。

再有就是认识一下高宗杀岳飞的原因。一是僭越。武将议储宋朝重文轻武,岳飞作为外臣武将却妄自参与皇家内事,这一点触犯禁忌。二是岳飞一心北伐复国虽有忠心却不得圣意,因为此时金国还扣押着他的父亲及哥哥,一旦迎会二宗那高宗的皇位该当如何?再有就是岳飞多次悍然辞官,驳了皇家颜面。作为领袖虽然在朝堂上大度表现但是内心难免心生记恨。然而这些原因在孝宗时期就不复存在了,岳飞被处死,二宗也不复存在不会否决自己皇位的正统性。


还有就是一个重大事件彻底打破了高宗求和的美梦。1161年金主完颜亮提兵60万分四路南下。

综上几点孝宗为岳飞平反高宗也就默许了。


change8184


高宗也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但是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不得不狠心指示秦桧把岳飞害死。赵构也知道百姓痛恨这件事,百姓虽然知道赵构跟害死岳飞有关系,因为他是皇帝,不好对他发泄怨气,百姓就拿秦桧一伙撒气解恨 。当时百姓把面放入油锅炸就是寓意炸秦桧一伙。赵构如此聪明的人不会不知道。但是他自己没有办法为岳飞平冤,孝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做这事,他一定是支持的。


王秀平418


所为此一时来彼一时也。一孝宗尚是平民时已听说岳飞含冤。二孝宗本不是赵构亲生,又不是太宗后裔,是太祖嫡传有雄才大略之祖风。所以侍继父尚孝,但政事有方,果敢平反岳飞冤案。大快人心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