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军队?慈禧这样做!

在清朝前期和中期,清朝的主力军队是八旗兵和绿营兵,但在中期以后,八旗兵和绿营兵腐坏堕落,战力低下,根本不足以应付国内外的军事作战,尤其是席卷全国十余个省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廷的主力军队很快就崩溃了,之后平叛靠的是地方团练组织起来的湘军、楚军和淮军等。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军队?慈禧这样做!

没了自己的军队,清朝朝廷如何维持自己的统治呢?慈禧太后给出的答案是制衡。

太平天国起义兴起之后,清朝朝廷能够控制和调动的军队,很快就被击溃了,然后就是湘军兴起。但仍然有些朝廷派出来的将领在率领朝廷的军队作战,比如胜保,僧格林沁,他们的军队都是朝廷能够直接控制的。

而且,在消灭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除了湘军之外,楚军和淮军也起来了,战斗力也不低,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受曾国藩控制,这是曾国藩在镇压完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没有造反的一个原因。

到征剿捻军起义的时候,湘军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完全没有办法控制捻军的流动作战,朝廷改为由李鸿章的淮军来主要负责,湘军基本上就慢慢衰落下去了,而淮军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兴起,成为绵延二十多年的清朝军队的主力。楚军则在左宗棠率领下,远赴西北去收复新疆。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军队?慈禧这样做!

湘军、楚军和淮军这种从团练起家的军队,在规模小时,粮饷可以由乡绅自筹,但当规模壮大到一定程度后,乡绅的钱是决定不够的,必须要依靠财政支持来解决的。战争期间,朝廷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辖区范围内直接截留财政税收,征收钱粮自己用。但战争结束之后,朝廷很快就通过官员调整,把已经平定了的地区重新掌握到自己手里了。

所以,无论是湘军、楚军还是淮军,虽然他们能够控制军队,但军队的粮饷都是要有朝廷的命令,地方官员才会解送给他们。否则他们就算是人数再多,也没有办法维持。

比如左宗棠率领淮军在西北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他是在得到朝廷和慈禧太后的支持,才筹措粮饷来支持战争的,在这之前他只能干着急,跟本解决不了问题。

到甲午战争的时候,淮军也不行了,朝廷又派袁世凯在天津按照当时欧洲先进的军事训练方式编练新军,也就是北洋军。北洋军虽然只服从袁世凯,但是朝廷没乱的时候,袁世凯的北洋军的粮饷也都是朝廷供给的,袁世凯最多只能算是借鸡生蛋而已。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军队?慈禧这样做!

同时,朝廷在看到小站练兵有一定成绩之后,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开始搞新政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让全国各省都自己筹措经费,编练新军。所以,各省都纷纷自己筹措经费,派人出国考察,回来之后就按照欧洲的新式操法编练新军。这样,在各省都有了自己的新军的情况下,北洋军在全国军队中的比重也就下降了。

所以,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朝的朝廷权威一度受到严重挑战,但在慈禧太后实际控制朝廷之后,很快就重新建立起了对各地的控制。她所用的主要办法无非就是掺沙子,扔石头,面多了兑水,水多了加面。反正到底是兑水,还是加面,都是她来控制的,地方上就算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都控制不了。

曾国藩的湘军强盛的时候,朝廷故意扶持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的淮军势力太大,朝廷又培养张之洞、刘坤一这些人。李鸿章办洋务的时候,在长江中下游办,朝廷就让张之洞在长江上游的湖北地区也办,左宗棠在西北也开始办。总之就是扶持相对弱小的,来平衡相对比较强大的。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军队?慈禧这样做!

哪怕曾国藩有不世之功,剿捻不力也还是得被批评,得承担责任,李鸿章功劳再大,势力再大,朝廷一句话,他也只能一会儿两江总督,一会儿两广总督,一会儿又北洋总督,一会儿又到朝廷中枢,始终是被朝廷控制着的。慈禧太后死后,当时北洋军近在畿辅,朝廷一句话,袁世凯就收拾行李回老家钓鱼去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朝廷长期依靠扶持更多的地方势力来平衡一枝独大的地方势力,结果反而是各地的新军里混进了不少有革命意识的年轻人和激进分子,最终才在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朝廷无力镇压,还是只能仰仗于北洋军,而各地的新军则观望形势,不愿意出境作战。最后,在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的压力之下,朝廷只能同意逊位,清廷才算寿终正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