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道光一朝,有君无臣?

历史好奇怪


道光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道光帝这位皇帝,在后世评价中也颇有争议,因为,在道光帝在位期间,当时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作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道光帝,对这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应负主要历史责任。但话又说回来,作为皇帝的道光帝,如果是国家大事的话,总该与自己的朝臣商议,而道光帝的朝堂,是否如问题所问,“道光一朝,有君无臣”呢?




关于这个,首先要说说道光帝这个人,道光皇帝相比于他之前的皇帝来说,并无什么太大的建树,并且他比较中规中矩,因循守旧。

而对于朝臣来说,不管是想要辅助皇帝处理国政还是去谄媚,大多都要去顺着皇帝的心意去做。而道光帝性格如此,朝臣们自然也会顺着来,如当时的朝堂重臣曹振镛就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做法;而在道光朝深受宠信的大臣郭佳·穆彰阿,更是被评价说“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甚至于在鸦片战争战败后,前方将帅还不断谎报战绩,掩败为功。道光帝朝堂如此之情景,也难怪晚清时期重臣曾国藩批评道光帝时代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如此之朝堂,与“无臣”何异?

但是,道光帝时期,是真的没有值得称道的大臣吗?不是,还是有的,这位大臣,我想很多人都熟悉,他就是“林则徐”。林则徐,
道光帝时期的大臣,使得后人熟知他的事件便是“虎门销烟”。但“虎门销烟”事件被英国作为借口入侵中国,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也因为这件事,满腔热血、一心为国的林则徐被道光帝革职、流放。

道光帝之朝堂,有大臣在,但是,又与“无臣”何异呢。


說与山鬼聽


道光帝,名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他是嘉庆皇帝的嫡子。39岁继位的道光帝,在他执政30年时间里,见证了一个万里帝国由盛转衰的悲剧。他本人,虽非圣主,却也不是个昏君。如果不是碰上鸦片战争这一大变局,他或许还可以做个安乐守成的皇帝。

清朝的腐败到了道光时期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有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地方官是三年一个任期,一个知府一个任期就能搜刮十万两白银之多,可见腐败之严重。

道光皇帝上任之初,清查陋规,整顿吏治,励精图治,续写盛世,然而,那帮既得利益集团怎么舍得让他们搜刮到的财富变成非法的呢?最后,官吏们的贪婪让道光无可奈何,整顿吏治的新政就这样流产了,道光面对腐败,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他徒有皇帝的风光,实际上他只是周围一大批人的傀儡,那些贪官污吏顶着他的名字大捞自己的好处。

所以说,道光一朝,有君无臣,贪官多,奉承官多,能臣少,忠臣少。林则徐,户部尚书王鼎算是能臣、忠臣。而以琦善、穆彰阿为代表的是一大批糊弄皇帝的贪官。

再说道光皇帝自身也有弱点——优柔寡断。鸦片危害军队战斗力,影响政府税收,禁烟是经过道光授意的。然而随着禁烟的持续,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鸦片战争开始的时候,林则徐认为,只要道光帝励精图治,君臣一心,文武协力,这朗朗乾坤未必不能扭转,然而时局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林则徐的意料,道光帝竟然听信军机大臣穆阿彰的谗言,为了息事宁人,把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充军。

所以说,道光帝不是一位名君,更不是一位圣君。


品读春秋001


道光帝时期的政策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和清代其他皇帝时期的政策有很大区别,他努力的守住其祖宗的基业,不求有伟业只求安稳,他平定张格尔叛乱(大和卓之孙),努力维护国土完整,保持着“天朝上国”的风度,但当时的世界形势是不允许他这种闭关自守成者安稳存在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作为“天朝上国”的大皇帝,他从来没有想过会输,他讨厌战败,所以他的臣子琦善等人就只能上蒙下骗,假造胜利,一方面又私下里和英国人议和,当时的清朝臣子们没有一个人敢让皇帝知道前线战败的真相,他们之所以不敢,就是因为失败之后,皇帝可能会让他们一无所有。就在这样打打和和下,清王朝最终失败了,也没能达到道光守护国土完整的目标——割香港岛给英国。

而最坏的结果是,道光帝到死都没弄明白为什么前期接连"胜利",最后却只能割地赔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