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聯為什麼沒有打掃戰場?

不忘初心145627047


首先,蘇聯人是打掃戰場的,而且還很細緻,甚至在部隊的編制中專門有一支所謂的戰利品部隊,就是專門負責打掃戰場,收集雙方遺留下來的各種武器裝備。


這本老書裡邊說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不過對於俄羅斯這種地廣人稀的國家來說,當年遺漏掉的地方很多,所以現在挖土黨才有這樣豐富的收穫。

在蘇聯人自己編寫的偉大衛國戰爭中的蘇聯武裝力量後方勤務一書中,專門有一章是寫戰利品的,就是各種被遺留在戰場上的武器裝備。蘇聯人定義的戰利品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武器,裝備,作戰物資,給養,軍工設備以及敵國能夠用於保障其武裝力量的各種原料和成品儲備品等。按照這本書裡邊提供的數字,蘇聯人一共收集到2461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72204門各種炮,炮彈122199556發。這個數字是很大的了。

不過就像前邊說的,蘇聯包括現在的俄國地廣人稀,而蘇聯人成立的戰利品收集部隊人數不多,所以漏掉很多也是正常的,況且在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打完仗以後沒有人回去回收一些武器裝備什麼的,所以現在挖土黨經常挖出來一些武器裝備也不奇怪。

象中國對於戰場打掃的徹底主要原因是有人,中國的人口密度遠遠超過俄國,在戰鬥以後,大部分遺留在戰場上的物資,不用軍隊動手,當地的老百姓就給收集了,畢竟當時太窮了,象衣服各種生活物資都是平時老百姓也需要的,這種情況蘇聯也有過。就是現在各種衝突過後的戰場也還是這樣,當地人從被毀的各種武器裝備上拆下來各種零件自己使用。而人越多的地方,這種事情發生的越快,畢竟打仗的地方都很窮,能夠利用的物資都會用上的。


有痰


蘇聯最開始的時候雖然比我們強大不少,但是相比於其他的列強,他們的工業是非常落後的,那龐大的國土映襯下,是落後得可憐的工業。

沙俄時期,俄國最主要的經濟結構是農業,而在斯大林執政之前,蘇聯的情況也是如此。

不過在斯大林執政之後,隨著他加大力度推展蘇聯的工業發展,蘇聯的工業開始急速發展了起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爆發的時候,雖然蘇聯的工業發展也才不過十幾年的時間,但是他們的工業水平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

然後再加上他們國內各地區礦產資源的充足,使得他們早期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被德國人狠狠地打翻了一個跟斗,但是憑藉著這些優勢,他們很快就站了起來,在度過最危急的時期後,對德國進行了反擊。

在蘇聯幾年的衛國戰爭爆發期間,他們龐大的國家機器轟隆隆運轉,無數的大炮、飛機、坦克、槍支被製造出來,極大充裕了他們軍隊的作戰能力。

美國二戰中對蘇聯的援助

除此之外,美國人通過租借法案也向蘇聯提供了非常巨量的武器支援幫助。

美國當時援助蘇聯的各種類型飛機達到了1.4萬架、運輸卡車40多萬輛、摩托車數量達到了3.2萬輛、衝鋒槍10萬支、各種類大炮7000多門。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石油、橡膠、鋼鐵、食物罐頭、工業生產的機器等等,數量簡直是是無法估計的。

據估算,美國當時一共向蘇聯提供了1600萬噸的軍事援助,總價值達到了110億美元。



而要知道,美國當時援助、租憑給我們的物資價值也才僅8億美元左右。

可見美國當時給蘇聯提供了多麼龐大的武器、資源幫助。

蘇聯沒打掃戰場的原因

在美國人的援助以及蘇聯本身的水平充足下,蘇聯在戰爭後期的時候幾乎是不怎麼缺乏武器的。

所以在激烈的作戰過後,面對著德軍遺留在戰場中的武器他們是不怎麼看得上眼的。


如果戰局並不是特別激烈、人員比較充足的話,他們倒會從德國人的戰爭遺留中尋找一些沒有被損毀、價值比較高的武器。

但是如果戰局比較緊張、這些德國武器掉落位置比較偏僻、他們後勤人手也比較缺乏的話,他們就會直接忽略掉這些德軍遺留武器,直接趁著剛升起來的火焰,向德國人反殺過去。

而在戰爭結束後,因為他們國內人口的損失嚴重、各地遭受創傷的巨大,他們是沒有太多閒心去清理那些戰爭遺留的,他們需要把所有力氣投入到戰後恢復中。

現如今俄羅斯的武器探索熱

正因為以上種種,蘇聯的荒郊野外中就留下了很多的武器殘骸或者保存得比較完好的武器。

蘇聯的天氣是極為極端,冬天的時候,他們的土地會在嚴寒天氣下直接變成凍土。

但是一旦到夏天、秋天,在大量的雨水降臨過後,他們的土地就會在雨水的洗禮下變得非常泥濘不堪,甚至形成一些沼澤。

因此,在多年過後,這些二戰遺留下來的武器就大多被掩埋進了土裡,或者被各種植物給包裹了起來,等待著一些武器愛好者的發掘。


俄羅斯現在就有許多這樣的人,專門遊蕩在各種荒郊野外的原始叢林中,只期望著能找到未被挖掘的歷史遺留。

他們一般會找到一些生鏽的槍支、火炮或者刀具,運氣好的,甚至能找到一些被黃油紙包裹未曾生鏽的武器或者報廢的坦克,對於他們這樣的武器愛好者來說,尋找過程中其樂無窮。

所以說這就是二戰中蘇聯之所以沒有打掃戰場的原因,最主要原因還是他們後期武器充足,對這些遺留武器的需求並不是很大。


孤客生


蘇聯人不是不打掃戰場,而是很多地方來不及或者根本沒有精力打掃。

首先要說的是,蘇德戰爭,是名副其實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雙方都是重工業極為發達的工業國,在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上都是極為強大的,幾乎是不會面臨武器裝備短缺的情況的。

首先說裝備,蘇軍的武器裝備生產數量極為龐大,甚至在戰後廣泛出口給友好國家依然有大量庫存,所以在這方面而言,蘇軍是沒必要打掃戰場的,因為並不缺乏武器,而且即使拿了敵人的武器,彈藥的供給以及作戰時的識別都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當然,游擊隊等在敵後活動的武裝力量是肯定需要使用敵軍武器的,也就需要打掃戰場。

其次,當事雙方的作戰主要就是裝甲兵航空兵等混合作戰,不是純粹的步兵作戰,而在這樣的高機動作戰條件之下,打掃戰場實在是浪費時間,而且極為耽誤戰機,極有可能出現還在打掃戰場,敵人就又反擊過來的局面。再比如乘勝追擊,不可能再去打掃已經被己方控制的戰區,重要的是去追擊逃竄的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其次就是規模了。蘇德雙方的作戰地域極為廣大,很多還是人煙稀少的森林草原等地區,在這種地區,即使是經過了幾百萬人的廝殺,殘留下來的戰場在相當的時間內是沒有人過來打掃的,在這點上不同於中國,中國人煙稠密,無論是敵後戰場還是正面戰場,附近總是有很多百姓等。

而且重要的是,當時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是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打完仗肯定是要打掃的,將還可以使用的武器裝備等收拾起來繼續使用,以及繳獲一些後勤物資等。

而這種情況在蘇聯是無法想象的,於是就造成了打完仗之後遺留下來的東西無人清理和打掃,直至今日,在廣闊的俄羅斯土地之上,依然偶爾能夠挖到很多當年的戰爭遺蹟,包括武器裝備,士兵殘骸等等。


戰爭之王


在俄羅斯,有一個特殊的團體,他們喜歡遊蕩在曾經蘇德兩軍激烈廝殺的戰場,發掘那些和戰爭有關的物品,並且收穫不菲,這些人被稱作“挖土黨”。之所以挖土黨可以挖出數量如此之多的物品,除了蘇德戰爭參與人員數量巨大外,蘇軍和德軍不喜歡打掃戰場的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那麼,為何蘇軍不喜歡打掃戰場呢?

同時期的中國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都有打掃戰場的習慣。一段戰事結束後,通過搜索陣亡軍人的遺物,往往可以快速補充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運氣好的話還能發現一些絕密的情報,可謂百利而無一害,這也是中國軍隊當時的重要的補給方式,也是日本軍隊維持持續作戰、減輕後勤壓力的必要手段。

有一句話說得好,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對於中國軍隊很有好處的打掃下場,在蘇德戰場卻不一定適用。當時的蘇聯和德國都是工業化極高的國家,武器的產能遠遠不是中國和日本這種農業國家或者低端工業國家可以比擬的,所以他們也不用通過打掃戰場這種方式來快速獲得補給,人家的後勤體系完全供應的上,如果因為打掃戰場而錯過了戰機,是非常得不償失的,畢竟對於工業化國家組建的高度機械化的部隊而言,戰機往往都是轉瞬即逝的。

蘇聯也並非一點戰場也不打掃,只是很多戰場來不及打掃而已。蘇德戰爭的交戰區域非常大,交戰人員眾多,發生了不計其數的小規模衝突,即使蘇聯有心去打掃,也會有很多地方根本光顧不到,戰後幾十年沒人去刻意發掘都有可能。再加上戰後的蘇聯損失了大量的勞動力,小半個蘇聯也被打成了焦土,清理戰爭留下的廢墟都顯得人手不夠用,更不用說去打掃那些當時被認為是垃圾場的戰場了。


蘇聯冰天雪地的天氣和遍地的森林沼澤也是打掃戰場的重大阻礙,輕武器掉在地上不用多久就會被積雪完全覆蓋,坦克火炮汽車這類重武器故障後也不好維修也不好託運,天氣轉暖後還會掉進沼澤,以後再想發現都難,挖土黨們挖到成噸的嶄新武器、大量的軍需物資,甚至汽車裝甲車坦克,就與此有關。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作為讀者,看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去致敬那些挖土黨。雖然他們像盜墓賊一樣利用現代金屬探測儀去挖掘各種二戰遺物,打擾死者的安寧,但是同時他們也致力於幫助那些被挖掘到的失蹤士兵確定身份以及歸鄉入土為安,不管他們是蘇聯紅軍還是納粹軍人,這種對於戰死軍人的態度,值得我們去尊敬。


諸葛小徹


打掃戰場,是在一場戰役結束後,敵我雙方都要考慮的一件事。打掃戰場都是在幹嘛呢?其實不外乎是收集戰場上敵我雙方的武器等物資,以充實己方的軍備,彌補作戰物資上的損耗。

這些收集起來的作戰物資,雖然在作戰中已經消耗了一些,但是還可以爭取二次利用。打掃戰場還有其他目的,就是為了救治己軍的傷員,以及將敵軍的傷員和給裝死的人補刀。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打掃戰場一般是勝利方,勝利方這時不止要掩埋己方死者,還要埋葬敵方死者。這除了是尊重死者,讓死者得以入土為安外,也是為了防止屍體腐爛,引起瘟疫。

但是二戰時,蘇聯在蘇德戰場上就沒有打掃戰場,這是為什麼呢?(上圖是隨機掩埋的德軍裝備被重新挖出來)

實際上,蘇聯是一個資源充足,工業基礎十分雄厚的國家。一打起仗來,後方的錢糧彈藥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方。所以蘇聯軍隊不缺武器物資,不用去撿戰場上敵人丟棄的武器。再說了,戰爭那麼激烈,許多武器,例如火炮、坦克在受到轟炸後,都損毀嚴重,收回去也只能當廢鐵,還得用許多大卡車拉回去。

(蘇聯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沼澤中腐爛)

何況當時在打戰,蘇聯雖然打贏了蘇德戰爭,但不是打贏了就可以了,還得乘勝追擊,消滅納粹德國。所以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為了點戰利品浪費時間,不斷追擊敗退的德軍直至將其徹底消滅,哪來得及去打掃戰場。作戰就是為了勝利,打掃戰場雖然重要,但是也得考慮實際,將最大的精力用在打擊敵人上!


利刃巨透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蘇聯是屬於在工業實力排行第四位的國家,但是所有國家都知道當時蘇聯是個瘸腿的工業大國,所以都認為其實遠不如納粹德國。

所以在與當時世界上工業實力排名第二的德國交戰中,本該處於劣勢地位,那麼對於號稱“精英武器”的德軍裝備,為何置之不理呢?其實就是為何蘇聯不喜歡打掃戰場呢?難道是看不起德國造嗎?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我們且來一談。

首先蘇聯和納粹德國在東線戰場上的交鋒,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機械化全面戰爭,所以說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的軍事衝突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面機械化大戰。

“扮豬吃虎”的蘇聯軍事工業

而一個國家進行機械化作戰肯定需要有非常強悍的工業實力,特別是有關鋼鐵機械製造和化學工業這種基礎性的行業領先地位,德國自然就不用說了,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

而此時的俄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國家,到了斯大林時期通過集中力量來建設重工業基礎,勉強在工業總量方面可以與德國相提並論,可是技術上依舊十分薄弱,到了1942年,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因為戰爭更是降到了德國的1/3。

表面上或許是確實是這樣,但是事實上蘇聯對外信息封鎖是比較嚴密的,外界並不能真正的瞭解它的軍事實力。尤其是在衛國戰爭之前的兩個5年計劃裡,蘇聯的軍事工業是以一種火箭的速度在發展著。這種發展源自他們的國家體制。

比如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動用了幾萬共青團員,在遠東的一片荒地上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便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場之一,也就啊共青城飛機廠,直到今天這個企業還是世界著名的蘇-27,蘇-30戰鬥機的生產基地。

在舉國體制的強大優越性下,他們很快就軍事工業以一種令人咋舌的恐怖速度發展起來,所以蘇聯雖然工業瘸腿,但是在軍工方面實力不俗,人家只是扮豬吃老虎,哄住了希特勒。

強悍的蘇聯製造和生產模式

雖然在1941年蘇聯損失了70%的工業生產能力,基礎工業產量只有德國記得戰區的33%,1942年蘇聯鋼鐵產量為德國的25%,銅產量和鋁產量僅為百德國的20%,炭產量更是低至17%,但是恐怖的事情在於蘇聯有極強的恢復能力,941年他們組建後撤疏散委員會,2593家工業企業轉移到東部地區,很快他們就恢復了生產水平,而且大大超過德國。


蘇聯武器製造業有一個名言:能夠大量生產和使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因此對於蘇軍而言,根本不缺威力巨大和數量龐大的武器。與德國人精密嚴格的精英武器”不同,蘇聯人的生產原則就是適合高消耗,需要不斷投入巨量武器的大戰的一些“群眾武器”,所以蘇聯根本不缺武器,相對來說,需要打掃戰場的更應該是德國軍隊。

德國一向以嚴謹著稱,因此在整場蘇德戰爭中,德國只共生產了4.2萬輛坦克和8萬架飛機,蘇聯卻生產了10萬輛坦克和多達13萬架飛機,此外蘇聯還得到了英國美國的盟國的援助,多達1萬輛坦克和2萬架飛機。尤其是後期作為德軍的主戰坦克“虎型”和“豹”型,加一起生產了7300輛。蘇聯的主戰坦克t—34生產了近5萬輛。

且不說蘇軍的T-34可以在一公里以外摧毀任何一輛德軍坦克,單就是德軍坦克的生產數量上就對蘇軍沒有任何吸引力,再加上蘇聯人有自己的坦克建造體系,當然也有適合自己坦克的戰術戰法,突然加塞德軍坦克反而會形成干擾。於是德國的“虎型”雖是二戰時期最出色的坦克之一,但是對於蘇軍而言,食之無味,只不過是雞肋。

戰爭形勢的要求和自然環境的要求

眾所周知的戰爭的爆發,是以閃電戰為開始的。德軍所制定的羅巴巴羅薩計劃,就是依靠著閃電戰採用以坦克為集群的機械化作戰模式展開快速攻擊,然後把蘇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再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而在實施的過程中一開始確實比較順利,德軍在基輔一戰殲滅蘇軍66萬餘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此後德軍大規模進攻莫斯科的行動用動用了100萬兵力,光坦克就有1700輛。在這種大機械化作戰條件下,所以一開始的時候蘇軍是被追著打的基本,沒有勝利也就談不上打掃戰場。

德軍慘敗是在莫斯科戰役的關鍵時刻,蘇軍抵住了德軍的強烈進攻,並在冬季來臨之時,把德軍成功抵禦,隆冬時節,蘇軍通過維亞濟馬戰鬥戰勝德軍,這邊是著名的蘇軍的大炮兵主義戰勝了德式機械化坦克部隊,此後大蘇聯更是依靠大縱深戰略,依靠縱深國土來有力抵住閃電戰的鋒芒。

德軍閃電戰破產,吹響“藍色行動”號角,進入相持階段。德軍打算集中兵力進攻全蘇聯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的巴庫油田;在藍色行動期間爆發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曠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巷戰共計兩方軍隊付出了200萬人在戰鬥中傷亡的代價,這是500年來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一場戰役。最終以蘇聯軍隊的勝利告終,但是這種戰場上的勝利已經沒有打掃的必要了,因為舉目死人,比活人還多。

此外蘇聯的自然環境也決定了他們似乎並沒有打掃戰場的必要。蘇聯地處高緯度地帶,再加上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寒冷之極,一般情況下戰場之後的人們會擔心傳染病和瘟疫的流行,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人民人們似乎並不需要擔心,因為積雪和冰凍很快就掩埋了一切。

反撲過程的蘇軍來不及也無心打掃戰場

1943年以後蘇軍開始進行了戰略戰略大反攻,尤其是在追擊潰敗的軍士蘇軍輕敵冒進,作戰部隊戰線拉的過長,在人員裝備嚴重缺編的情況下,步兵和坦克部隊脫節十分嚴重,很多坦克部隊在步兵來不及跟上的情況,一下就直插德軍中心,一心想著多殺敵的蘇軍又如何回在乎哪些德軍的破銅爛鐵呢?當然這期間他們也吃了輕敵冒進的虧,被人家暗算了八萬人!

自1944年1月3日開始,蘇軍對德軍開始進行了10次戰略性的大規模進攻型戰鬥,1944年蘇軍已經全面收復了本國的全部領土,奉行大縱深戰略理論的蘇軍,此時終於可以在廣袤的國土上奔馳不息,並一口氣把戰線推移到德國本土,此時的德軍陷入多面包圍之中,一退再退,潰不成軍。

蘇軍開始全力加速向德國的首都柏林進發,為了搶在美國之前率先攻佔柏林,時間就是一切,馬不停蹄的蘇聯坦克爭分奪秒還來不及,哪有時間去打掃戰場呢,再說此時的蘇聯軍工開足馬力,再加上全國體系下的戰爭支持,根本不缺任何裝備!


歷史好奇怪


打掃戰場是由於後勤補給的需要,如果後勤補給充足,且軍事行動時間非常緊迫的情況下,來不及打掃戰場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蘇聯聯軍大規模機械化裝備的使用,使得戰場上的部隊要麼在大戰,要麼在去大戰的路上,根本來不及進行全面的戰場清掃。

二戰時期的蘇聯戰場,是一場大縱橫、機械化的典型戰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由於閃電戰戰術的運用,使得時間成為戰場上最重要、最珍貴的資源,這不僅僅是對於德軍來說是這樣,對於蘇聯來說同樣如此。

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從1944年1月開始到1945年2月,僅僅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裡,投入了超過二百萬的兵力,在北起巴侖支海,南到黑海大約4500公里的防線上,連續對德國和它的僕從國實施了10次殲滅性的打擊,即著名的“十次打擊”。

在這十場戰役級大反攻裡,德軍損失兵員160萬人,坦克6700輛,火炮和迫擊炮2萬8千門,飛機1萬2千架。

這麼長的戰線、這麼大的戰場、這麼緊張的戰役部署、以及這麼短的時間,使得蘇聯軍隊根本就沒有辦法停下來進行戰場清掃,能將德軍的軍火庫或者儲存點搬空就不錯了,至於遺留在戰線上的那些單兵裝備,根本就沒有時間來進行收撿,這也是為什麼在蘇德戰場上,會發現大量的德軍武器裝備遺留的主要原因。

蘇聯在美國的援助下,軍事裝備的補給十分充足,根本就不需要通過清掃戰場來彌補補給的空缺。

在二戰期間,美英為了讓蘇聯能夠在戰爭中堅持下去,對蘇聯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向蘇聯海軍援助了400多艘各類型魚雷艇、潛艇和護衛艦;

此外還向蘇聯提供了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8700多輛拖拉機、8218門防空炮、5800多門反坦克炮、4.7億多發(枚)子彈(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臺機床等。

在援助各種軍事裝備的同時,同盟國還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工業原料,其中保留炸藥132237噸、鋼材2589766噸、鋁26110噸、石油2622357噸、化學品631017噸。

蘇聯方面則利用這些援助,在莫斯科以西的廣袤地區建立起大量的軍事工廠等後勤設施。憑藉強大的工業實力生產出成千上萬的坦克、飛機大炮,這才扭轉了敗局。

因此在大反攻的時候,蘇軍的後勤補給可以說十分的充足,根本就不需要進行仔細的戰場打掃來彌補後勤補給的不足,再加上蘇軍的軍事部署時間緊、任務重,因此蘇軍在前進的過程中,只能夠粗略的打掃一下戰場之後,就必須立即前進,畢竟在戰略目標面前,戰場打掃這種事情很顯然就是次要任務了。


落下m


首先看看蘇聯在二戰中獲得多少援助,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這個問題。這裡先看看美國的部分援助清單:

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藥: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艘

至於服裝,糧食等等物資未一一列舉。其它盟國給於的援助也未列舉。

實際上根據美國國會1941年通過的《租借法案》,二戰期間(1941.3——1945.9)美國援助其它盟國的物資總價值為516億美元(當時經濟總量排世界第二的納粹德國,鼎盛時期的年GDP,為430億美元)。其中援助蘇聯的物資總計為109億美元,佔比22%,是獲得美國援助最多的國家(超過英、法等國)。並且根據這個法案的修正案,這些援助物資蘇聯有權自由使用(而其他國家包括英國、中國等等的美援物資的用途和使用情況,需要接受美國國會及總統代表的嚴格監督)。另外蘇聯還接受了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總數不低於30億美元的援助。

反觀中國在二戰期間獲得的援助總額為接近16億美元,其中70%以上的資金物資,被指定裝備中國遠征軍,使用於東南亞戰場。剩下真正用在中國戰區的,只有區區不到6億美元,而且其中絕大部分物資,還是通過艱險異常的駝峰航線運輸過來,想想看真正能夠送到重慶政府手中的還會剩下多少。而就這些,卻是當時中國政府堅持抗戰,賴以生存的全部外援。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中國在抗戰中,獲得等同於蘇聯的軍事援助,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呢?也許我們也不會因為幾支破槍、幾箱子彈、幾盒罐頭而失去痛打落水狗的寶貴戰機。也許日本鬼子早就會被打得哭爹喊娘,滾回海島上了!

最後補充一下:這些援助物資的分配,兵員、戰力的投入,都是由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決策者,在“歐洲為主戰場,亞洲戰場牽制配合”的戰略構想下所決定的。


手機用戶14891576527


事實上,是蘇聯和德國都不太願意打掃戰場。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蘇聯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他們的心態是,我與其花時間打掃戰場,還不如一鼓作氣,窮寇急追,這樣可能還會獲得更好的東西,如果一直停留在原地打掃戰場,萬一對手援過手來,再打過來,恐怕戰場上的那些勝利果實也保不住。

看過《偉大的衛國戰爭》片子的人一定發現,蘇德戰場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雙方都在邊境上埋了很多地雷,一旦蘇軍進攻得手,德軍選擇轍退,蘇軍如果再想打掃戰場,很可能會踩上地雷,遭到無謂的損失,所以與其停下來,還不如一直追下去更加實際一些。

此外,在抗日戰爭片中,我們的游擊隊最愛打掃戰場,因為他們手中啥都缺,能把日軍打跑了,自己再掃掃戰場,不僅可以獲得很多吃的罐頭,還可以擁有更多的槍支彈藥,所以我們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愛打掃戰場,記得亮劍中的李雲龍團長還通過打掃戰場,逐步裝備起遠超一個團的上萬人編制的部隊。

再回到蘇德戰場上來,蘇德兩軍武器制式不同,蘇聯人不習慣使用德軍武器,因為德這的槍械太精密,稍不小心就要壞掉,不如AK47槍那麼管用。再加上蘇軍的武器裝備有英美兩國源源不斷的提供,而德軍也不喜歡用蘇軍的裝備,覺得蘇聯人的東西太粗糙,不專業。於是雙方都在不差武器裝備的情況下,大家都懶得再去打掃戰場,收繳武器了。


不執著財經


我是錟錟,這個問題我來答,本文1241個字,閱讀時間大約4分鐘

蘇聯在二戰的時候,面對著與德國發生過戰爭後的戰場,從來都是極少地去清掃戰場上的武器與物資。

蘇聯此舉從那時候就被世人所質疑,因為對於戰爭物資以及武器來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是缺乏階段,例如當時聯合國的中國就是其中一個,人多武器少。

但從二戰結束後,從各種數據來看,蘇聯不打掃戰場,其實也有著他自己很科學的原因在內。對於在二戰時,以大量機械作戰代替落後的大量步兵的蘇聯,可能真的不是很需要打掃戰場。

蘇聯和美國,當時可以說是世界上的兩個巨頭國家,而法西斯戰爭,也因為這兩極的加入,從而使戰爭天平傾斜,聯合國一檔最終獲勝。其中蘇聯則是以武器出口為最主要貢獻,除了自己投入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對抗法西斯德國,還為其餘的盟國供給裝備和技術。

而蘇聯的豐厚的武器存量,也讓蘇聯得以讓自己的軍隊裝備精良而統一,不像落後的遊擊散軍,武器雜亂,編制模糊。對於二戰中戰鬥後的打掃,蘇聯是沒有必要去收集一些不符合自身規格的武器來補充自己的。加之當時的戰場十分緊張,比起武器的稀缺性,蘇聯的士兵時刻的戰略轉移或許更加的重要,所以蘇聯衡量輕重,是沒有必要進行戰場打掃的。

二戰時期,除了熱兵器的大量應用,主要戰場國也都是出現了大規模,大體積的戰爭工具,例如坦克,飛機,裝甲車等。除開美國的海洋戰爭,空中戰場和坦克戰場,蘇聯應該是為最激烈的了。

對於坦克和裝甲車類的戰爭武器的加入,這類大體積武器進行過後的戰場,幾乎是面目全非的,難以大量完整的物資可以拾回,而且這種情況下,步兵投入的人數不多,戰場範圍過廣,不集中在某一區域,打掃起戰場來,不僅遇上延遲性爆發因素的風險過高,也極度浪費時間,不適應當時高頻快速的戰爭風格需要。

其實不打掃戰場,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因為蘇聯的軍隊士兵數量過少,人均物資十分充足,對於有生的戰鬥個體,投入打掃戰場並不合理。而當時蘇德的戰鬥,主要也是在蘇聯本土進行的,例如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等城市,戰爭後廢墟掩埋,視野不開闊,營救或許成為比打掃戰場更為重要的工作。

如果蘇聯士兵多,物資條件匱乏,戰場視野和地形適於進行快速有效的打掃戰場,那麼相信蘇聯也不會放過這些機會來對能再用的武器和資源進行回收。但既然沒有這樣做,也是側面反映出了,那個時代戰爭的殘酷和無奈

畢竟除開了戰場上的武器資源,打掃戰場最重要的也還是將己方烈士的遺體收集回來,但蘇聯並沒有對於的人力和時間可以這樣去做,對於蘇聯的軍隊來說,在當年這種事情也是給予他們很多的痛楚。

所以蘇聯不打掃戰場不僅情有可原,更多是自己都難以言表的一種無奈,所以後世有人撿到遺留下來的武器和士兵遺體,蘇聯政府都極力回收和保管,用一點行動,來彌補當年那些來不及的遺憾。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有什麼想問的歷史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哦,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