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张淑苗


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来说都是一场煎熬,一定会造成生灵涂炭、死伤无数。很显然,战争中士兵的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但奇怪的是,在二战后期,德国的兵力是越来越少,而苏联的士兵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何呢?

令人敬畏的闪电战

我们先来看看苏联和德国的人口数量对比:1939年,苏联的总人口为1.7亿人,而德国本土的人口数量,加上被他吞并的奥地利和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后也没超过8000万人。

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决定了德国的动员兵力数量是无法和苏联相比的。也就是说,德国想要和苏联打,在人口上是吃亏的。何况德国面对的还不止一个苏联,还有法国、英国、比利时、波兰等等的国家。

因此,要想扩大势力,并且减少损失,就必须想出好的办法来才行。于是,可怕的闪电战,就这样被实践了。

闪电战是由德国著名军事专家古德里安创建的一种战争模式,它的作战理念简单的说就4个字:静、快、准、狠。我要用相对隐蔽的做法来迷惑对手,让对手不知道我的进攻方向,然后在短时间内快速攻击,将敌方的重要目标精确的摧毁掉。

同时,派出的地面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向前推进,突破对方防线,让对手在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时候就结束这场战争。

闪电战的理念在二战中被德国多次的使用,屡试不爽。在人口等战争资源上,德国自知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非常认同闪电战的理念,在短时间内对敌方进行攻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尽量减少人员的伤亡。

德国使用闪电战的战果,可谓十分的辉煌:号称是“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被德国在39天之内征服;不仅如此,德国在27天内将波兰消灭,5天之内打败荷兰。最可怕的是打丹麦,德国竟然在一小时之内拿下了丹麦。如此可怕的战绩,不得不让人感叹。

所以在二战爆发的初期,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可谓一马平川,如入无人之境。

苏联不是好欺负的

闪电战对于小国人是一种噩梦,但苏联是一个大国,要想在短期之内歼灭苏联,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苏联在经历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实力大增,工业产值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对于德国来讲,这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就是在远征俄罗斯的时候失利的。

苏联面对来世凶凶的德国,一开始确实是束手无策。但是后来他们想到德国迫切想要速战速决,是因为他们缺乏战争资源。

只要让他们的进攻陷入停滞,德军很快由主动化为被动。并且对于苏联来讲,它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它的战略纵深大。我的土地多、场地大,我可以用空间来换时间,拖延战争的时间,同时给自己减少人员损失。

于是,苏联在做前期和德国的交战中,不是一味的和德军拼命,而是有理智的往后撤退。看似德军好像是没费多大力气占领土地,实际上是自己在减少战争的兵力。因为每占领一个地方,你都要有兵去驻守,占领的土地越多,能够打的士兵就越少。

就这样,德国往前推进的过程中能打的士兵是越来越少,而且德国的对手还不仅仅是苏联一个,他必须要提防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军和逃亡过去的法军,因此他无法将所有的兵力都派往苏联战场。随着后期英法的反击,德国在西边的部署也随之加强,在苏联战线上的士兵就更少了。

苏联方面在经历了大清洗运动之后,失去了许多优秀的指挥官和将领。虽然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损失还是很惨重的。但苏联的人口多,他发布了全国动员令,要求15-60岁之间的人都要上战场,男女都一起上。这使得苏联一下子就增添了大量的士兵,每多一个士兵,就多了一份力量。

到了战争后期的反攻阶段,苏联解放了一些被德国战争占领的领土,比如波兰,苏联通过吸收当地的人民来增添自己的兵力,使得自身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而德国方面是不断败退,兵力越来越少,迎来失败的结局。

人口少、兵力不足,是德国最大的硬伤,再加上和苏联僵持了好长时期,使得自己越来越不利。而苏联是动员了全国的人民参与战争,兵力越来越多,越战越勇。最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胜利。


小小嬴政


首先,苏联的人口比纳粹德国多。截止到二战爆发前,苏联的人口是德国的两倍。人口基数决定了苏军的暴兵基础。

第二,苏联的动员时间比德国早。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就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德国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才开始总动员。时间比苏联整整晚了一年半。

第三,苏联的动员效率比德国高。苏联连妇女和老人都被强行动员参战,德国呢?能看到妇女和老人参战么?


一、苏联的人口优势

根据苏联和纳粹德国的人口统计。纳粹德国在二战前的人口总数约八千万,此数字包含了奥地利、苏台德区、萨尔、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德意志人;苏联在二战前的人口约为1.7亿,是德国的两倍左右。

虽然在苏德战争之前,德国还吞并了西欧四国和北欧两国,但是苏联也吞并了半个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双方的人口都在上升,比例没有变化,依然是2:1。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大片国土沦丧。德国占领区的苏联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大约是8560万,其中一大半是农业人口,三百多万是产业工人。

这个损失数字如果放在德国身上,那么德国就铁定灭亡了,因为没人了嘛。但是苏联人的底子厚,人口多,损失了八千多万人,在未沦陷区还有一亿多人。这就是典型的底子厚,损失得起。



二、苏联动员时间早

苏德战争之前,苏军的正规部队是五百万人左右(480万),跟德军差不多。但是大战爆发后,苏军迅速进行全国总动员。从1941年至1945年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将近三千万人参战,而且都是作战人员。

相比之下,德国就差远了。打败法国后,希特勒还嫌兵太多了,主动裁了十几万人。虽然后来打苏联又重新征召入伍,但是德国一直都没有进行总动员。

一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面临兵源短缺和打大仗的需要(库尔斯克会战),希特勒才开始进行总动员。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国家推行新政策都要有一个准备期,不是说希特勒今天下命令,第二天立即就能蹦出几百万士兵出来的。

其实,苏联和纳粹德国的工业化程度是差不多的。既然都是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水平也差不多,那么动员能力也必然是差不多。苏联动员了三千万士兵参战,德国以八千万的人口也动员出了将近1500万的士兵。

但问题在于,德国进行动员的时间晚,当动员初见效果时,盟军也在诺曼底登陆了。德军被盟军两面夹击,东面要对付苏联,西面也要布置重兵防御英美盟军。这一下,兵力也就不够用了。

并且德国还到处分兵,挪威有二十多万德军一直搁在那里闲置,没起到什么用。

如果德国一开始就马力全开,直接动员一千万人砸死苏联,也就不会一步被动,步步被动的局面了。



第三、苏联的动员“效率”更高

这是苏军越打越多的直接原因。

苏德战争前期的大溃败后,苏军面临了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填坑,斯大林也是急眼了,下令疯狂搜刮兵员,征召了大量缺乏经验的新兵入伍。

在1941年6月22日—7月1日这9天时间里,苏军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与65万预备役军官,这种动员能力简直疯了。(这也是苏军在被德军突袭重创后,没有崩溃的原因)

后来,苏军每收复一块领土,苏军就在当地竭力得搜刮一切看上去能当兵的人参军,补充损失。包括把在当地坚持战斗的游击队也收编到正规军。打到德国本土时,苏军连之前被德国虏获奴役的苏联苦力、战俘都不放过,都要编入部队补充损失。

这些还都是男性壮丁,苏联连女人的价值也要榨干。当时苏联的女人不仅要劳动,工厂和田间地头处处都可以看到女性劳动力的影子。男人去打仗了,女人就得干活。并且苏联的女人还要参军,要负责后方的警戒任务。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的就是苏联女兵的故事。



因此可以说,苏军为了打赢战争,可谓是掘地三尺,疯狂抓壮丁。很多变态政策在西方国家看来,简直就是“反人类”。

反观德国呢?简直就是一团糟。德军的动员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于苏联来说,存在严重的体制问题。

德军的管理体制四分五裂,海军、空军在名义上归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管,但实际上是自己另搞一套。也就是说,德国的海军和空军跟陆军抢人,从陆军掠夺大量的兵员组建他们各自的海军岸防部队和高炮、探照灯防空部队、空军野战师等部队。浪费了大量的陆军兵员。

并且党卫队也要插一杠,在党卫队系统里建立武装党卫军,组建了好几个师。

另外纳粹党还有人民冲锋队,这是纳粹党搞起来的,不归德国国防军、陆军管理,全归纳粹党当地的首脑管。这些老弱病残既没有配备可用的武器,也没有接受良好的军事训练,更没有得到有效的指挥。一上战场就成炮灰。

所以别看德国也武装了1500万人,但实际上跟苏联前期一样,大部分都是炮灰。

当时的德国跟当时的日本神似,有力气拧不成一股劲。纳粹党政权在各个方面的管理效率都不如苏联。



总的来说,苏联的优势在于底子厚,态度很端正,动员能力变态。而德国的问题在于动员效率低,态度很不端正,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过于放松了。前期本来有机会一招掐死苏联,但是态度松懈,没把苏联放在眼里。待到形势不对了,认真起来的时候,又发现要面对的是两个敌手。

如果说苏联和德国是同样的两根蜡烛,谁先烧完谁先死。苏联虽然是先开始烧,但是苏联是从头烧到尾;而德国虽然是后烧,但德国是两头都一起烧。于是,德国这个后烧的蜡烛就先熄灭了。


Mer86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

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希特勒及纳粹德国的军队是极为自信的,在他们的计划里,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彻底击败苏联,并逼迫其投降。而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德国军队的表现也不负众望,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就将苏联欧洲精华地区大部占据,德军更一度抵达莫斯科郊外。

巴巴罗萨计划

而战前拥有高达500万大军的苏联红军,经过战争初期的惨重伤亡之后,已经不足一半儿,仅基辅会战一场战役,苏联红军就损失了60万之多。一般情况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遭遇了过半的伤亡和损失,仍保持建制就殊为不易,自然不会残存多少战斗力。

但是,令希特勒和纳粹军队意外的是,苏联的军队仿佛永远都打不完,前线战场上,苏联军队成建制的被德国军队消灭,然而后援的苏联军队仿佛无穷无尽,始终能及时补充。他们甚至犹有余力的发动了一次次反攻。这极大的出乎了德国的意料之外,也使得德国两个月内速战速决的愿望彻底破产。

斯大林

战场上,为什么遭遇惨重伤亡,一直趋于劣势的苏联军队却能越打越多呢?这其实与苏联的动员体系有极大的关系。虽然斯大林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拥有诸多弊端,但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动员体系上,确实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苏德战争爆发之时,苏联国内的人口约为1.8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极限动员,以苏联的战争潜力,甚至能够集结2000多万人的兵力。倚仗现代化科学、有效、快速的动员体系,苏联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庞大的苏联红军

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随着前线部队的严重伤亡,斯大林下达了全民动员的命令。当时,苏联每个月就可征兵超过50万,而这50万新兵经过简单的训练之后,就会被送入战场,补充遭遇了惨重伤亡或被消灭的军队。

事实上,纵观苏德战争,哪怕是战争后期的1943年和1944年,在纯粹的战斗力对比中,德国也很少落于下风。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即使苏联军队取得胜利,其遭遇的伤亡也要大于德国军队。但是,苏联正是靠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超过德国两倍的人口潜力,生生用钢铁洪流和人海淹没了纳粹军队。

狂热的纳粹德国

强大的动员体系和后勤补给能力,也成为苏联最终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也并不少。例如,秦末战争之中笑到最后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论功行赏之时,功劳第一的,不是“攻必克、战必胜”的“战神”韩信,也不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而是默默无闻、一直为汉军做后勤的萧何。可见在汉高祖刘邦的眼里,一直为汉朝牢牢的守住后方,并源源不断的为汉军补充人力、物力、财力的萧何,才是功劳最大的人。

苏德战争时的苏军也是如此,前线的将士浴血奋战,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固然贡献极大,但是,一个完整全面的战争动员体系,才是一个国家最终笑到最后的制胜法宝。强极一时、曾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军队,与其说战败,还不如说败在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


鸢飞九天20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中最生灵涂炭的一场战争,在战火燃烧的时候,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一众法西斯国家化身成为了四处散播战争的魔鬼,使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沉沦进了他们架构的地狱之中。

纵观漫漫的二战,苏德战场中爆发的战斗毫无疑问是最为激烈、实力碰撞最为强悍的。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士兵死亡量

在整场苏德战争中,德国人一共夺走了800多万苏联正规军队士兵的性命。

当然,这还只是苏联正规军队士兵的死亡人数,如果算上苏联其他死去的百姓和不算在编制中的民兵,那苏联将近有2700万人因为德国人的缘故丢掉了性命。


而要知道,在德国人刚进攻苏联的时候,德军的兵力才500多万人而已。

当时人口规模比苏联多了两倍的我们,在抗战结束时国军部队才430万人、敌后部队也才120万人而已。

从这种种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苏联正规军队的伤亡量有多么巨大了。

苏联的反败为胜

按照苏联在战争中如此庞大的死亡量,他们的军队人数原本是应该随着战争的发展大规模减少的。

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是如此,在苏联人挺过了德军的闷头重击后,他们的军队人数不仅没有丝毫的减少,反而如同被火焰燃烧过的野草一般,开始大规模野蛮生长了起来。

最开始的时候,苏联军队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确实受到了德军的惨重冲击,差点就遭遇到了亡国的危机。

只不过在苏联人挺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后,战争却走向了一番让德国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景象。


在苏德战争中后期的时候,苏联凭借着急速喷发的军队人数、凭借着自身发达的工业水准与资源、凭借着美国的援助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接下来他们不再单纯地只能承受德军的进攻,而是直接雄起对德军进行了反攻,在最后,他们甚至和英美联军合力一同夹击攻下了柏林,逼迫希特勒饮枪自杀在了地下室中。

苏联士兵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原因

在了解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就产生了疑惑,疑惑苏联到底是怎么做到士兵越打越多的。

关于苏联士兵为何在战争中越打越多,我觉得大概有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庞大,在二战爆发的时候,苏联全国的人口加起来达到了1.7亿人左右,相比于德国那6000万的人口,这个人口数字算得上是极其庞大的,正因为人口的庞大,他们后来才能持续不断地为军队补充了那么多兵员。


第二个原因跟斯大林的铁血手腕有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世界上有的国家虽然人口庞大,但却一直无法很有效地利用庞大的人口优势、无法集中所有力量参与到战争中。

苏联与这些国家不同,在斯大林铁血的手段以及高压的策略下,整个苏联根本就没有人逃得过征调,在严密而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下,所有的苏联人口都被调动了起来、被各司其职地被送到了战场中。

一般能打仗的男性当时基本上都被征调到了前线战场中。

而女性虽然很少被送到战场中打仗,但苏联也给她们安排起了各种后勤工作,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有用的人口资源。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苏联在战争中才做到了士兵越打死的越多、死的越多人数补充得越多的奇迹。

不过也正因为苏联这台战争机器在二战中运转得太过于负荷了,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后遗症就显露了出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陷入到了缺少男性劳动力的僵局之中,原本很多由男性负责的工作,开始被他们迫不得已的安排给了女性,他们为了解决劳动力,甚至强迫了50多万日本关东军在西伯利亚干了几年免费的苦活,50年代才把这些半死半活的日本关东军给放回了日本。

所以说这就是苏联军队之所以在二战中越打越多的原因,人口基数的庞大是首要原因,强有力的征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孤客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所以觉得苏军会越打越多,这是因为德国人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

德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的人员数量高达1.8亿,以苏联的人口可以组建1千万以上的部队。

德国人口要少得多,毕竟也有80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联虽然高达1.8亿,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苏联的。

而比如中亚等很多国家,名义上和苏联一体,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所以,苏联人力虽有很大优势,但也在德国预料之中。


在德苏战争初始阶段,苏联就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5个月时间内苏联损失了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还有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

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连妇女都有80万上了战场。

希特勒最大失误,在于低估了苏联人军工生产的庞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战中士兵不仅仅要有步枪和子弹,还需要有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认为他们只需要将现役的两三百万苏军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苏军是无法在一二年之内恢复实力的。事实证明,苏联军队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得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苏军。然而在莫斯科会战后期,苏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德军。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苏军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军。尤其重要的是苏军的重武器质量虽然稍差,但数量上却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一场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无疑苏联才是最后胜利的一方。因为持久战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持久战能力!苏联人的坦克虽然没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先进,生产总量却是德军坦克的好几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压垮德军。可以说苏联人才是真正掌握战争实质的胜利者。

我们看看苏联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数量。

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

轻、重机枪:9.54万挺

火炮:83.4万门(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

飞机:158218架

汽车:20.5万辆

其中,德军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样打仗,哪里能赢呢。


萨沙


先看苏德两国在战争中的伤亡。

德军:死亡和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其中死亡人数占德军在二战总体死亡数的六成以上。

苏军: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此外,还有1740万苏联平民和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火。

以上数据说白了,苏联的胜利,是结结实实靠无数的生命杀出来的,苏联军队伤亡之惨重,主要源于开战初期的极端被动、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指挥失当所致,而苏联平民的惨重伤亡,主要还是德国人对苏联人实在太凶残(这样导致了苏联攻入德国本土后,对德国平民展开了报复,德国人在二战中死了800万,其中士兵600万,平民200万,平民几乎都死于东线战场)。

相对苏军,德国人在战争前2-3年其实还没那么被动,大多数时候在兵力数量和质量方面总体还处于优势。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1943年前,德军并没有两线作战的困扰,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苏联,在前线的部队即使被苏军打残了,往往还能调回本土,休整几个月,重新再组织开往前线作战。

由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被德军长期占领(即使到了1943年初,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仍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这段时间也是苏军由全面被动转向战略反攻的时间,而苏联能控制的人口实际上不足一亿,刨去老弱病残和女性,实际能征发的士兵不足2千万,当然,苏联为了挖掘人力,在保证工业生产和国家运转的基础上,不光把适龄的男子不断送上前线,还组织了近百万妇女上战场服役,在战争前2年,苏联人力资源相当紧张,但就是这么紧张的人力,在苏联高效的动员体制下,得到了最大效率的使用。

从1943年开始,苏军转入大规模反攻,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相继解放,苏军解放一个地方,就尽可能地征召当地人当兵,所以苏军越到后期,人力资源越加宽裕,而德军正好相反,地盘越来越少,可控制的人力自然越来越少。

最悲惨的是,德军人力资源不断越来越少,而且面临着三线作战的窘境,战略形势愈加恶劣。

1943年,盟军进军意大利,1944年,又开辟了西线战场,德军丢了北非,仅有的几百万军队,既要对付不断强大起来的苏军的愈加频繁的反攻,还要分兵意大利,去保护已经日落西山的墨索里尼,若不是盟军在西线的推进速度犹如龟爬,希特勒恐怕撑不到1945年中。

面对好几百万苏军的强大推进,德军仅有的人力资源根本不足以抵挡,部队几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被俘虏,大量有生力量成了战争的炮灰。

1944年夏天是希特勒最心疼的时候,随着盟军登陆,苏军乘势发起大规模反攻,两边一夹击,德军在东边西边总共损失了上百万军队,法国也丢了,白俄罗斯也丢了。

东边消耗,西边消耗,德军就这么被消耗殆尽,苟延残喘,等着末日来临。


云中史记


德军:打垮了苏联一个师,立马又来十个师,这仗没法打了!!!

二战苏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打不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初期,1941年6月,苏联一个星期动员了530万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苏联总共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虽说兵员素质一般,但是起码人多,可以进行消耗。

苏联将工厂里学校里面的青壮年都动员到了军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军那个村子中,仅仅瓦斯科夫一个壮年的男子,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抢手货。原因只有一个,青壮年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苏联妇女也响应斯大林的号召走进军队,不光在苏军的机关中,有很多还在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中冲锋陷阵。

还有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线冲锋陷阵,在古时候这叫充军。发一身就是军人,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

缩短训练时间

正常情况下,士兵要上战场,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然而,1942年的苏军基本上就是学会开枪就要上战场。还有很多动员兵都是直接上战场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专业训练的德军根本没法比。

对于苏军的坦克兵,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不过也是T34确实好操作,而且还是拖拉机厂生产的。

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的士兵,日后都成了主力,边打仗边训练。这点和当时的国军差不多,不过很多士兵也都是抓来的,简单训练之后就送上战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战斗力低。换句话说,头一天还在家种地呢,第二天拿枪就上战场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就是,往往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要保家卫国了,政府宣传动员一下,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军。当年中国抗战是这样,苏联也是,到纳粹即将灭亡时,很多德国人也是组建了人民冲锋队,去保卫国家。

苏联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谁让德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赶鸭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赶鸭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过送死归送死,苏军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可以通过人数去消耗敌军。


军武文斋


二战期间的苏德战争开打之初,苏军的节节败退让纳粹德军一时尝到了甜头。但是紧接着,苏联强大的战时动员能力使其瞬间战斗力爆棚,它将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死死地拖住,并将其一步步地拉向灭亡的深渊。最终在1945年,苏联红军反攻至柏林城内,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顶端。

在1941年,苏联共拥有人口1.93亿。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动员将近3000万人,共同维持战争机器的高效运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军总兵力达到1136万。然而,在这胜利的背后,苏军死亡、失踪将近1000万人,另有17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

苏军如此强大的动员能力,自然离不开苏共对军队的有效领导与积极动员。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初,苏军因之前的大清洗造成对军队指挥系统的深重打击从而导致节节败退,但是之后,苏共不断向前线派送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分别高达150万与350万人。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苏共对基层军队的动员与领导,大大激发了苏军的战斗潜力。

此外,俄罗斯这个民族,由于信奉东正教的缘故,特别善于利用苦难去激发自己。虽然在战争初期表现得不怎么样,但是一旦被逼到一定境地,战斗民族那股洪荒之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将它的敌人打得屁滚尿流。这似乎也说明了,与俄国的博弈,通过施加苦难并不能将之压垮,反而会使其激发出更大的潜力。


兵说


在二战苏德初期,德国人通过坦克和飞机的闪电战,在人数和装备的劣势不利条件下依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仅从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开始到1941底苏联人的战斗伤亡损失已经上升到了400万人,然而就在德国人眼看就要进攻到莫斯科时,斯大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数十万部队以及大量武装成民兵的青年生力军,很快就将逼近莫斯科的德军全部击退,甚至还对莫斯科附近的德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要知道在整个苏德战争的前期,德军的战斗素质和战场配合远远大于苏联红军,即使苏联红军在战场上获得优势也是用惨烈的牺牲换来的,每当德国人取胜时,总会以为苏联人即将溃不成军,但是迎接他们的确是源源不断向他们涌来的苏联红军战士洪流。

那么为什么苏联士兵越打越多,苏联人的战争潜力为什么这么大呢?

苏联人培训时间段,赶鸭子上架

德国人对士兵要求严格,他们战术配合军事修养和服从性都世界领先,但是这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他们培训一个合格士兵需要的时间太长,德国人的训练体制和人口集数很难迅速培养合格士兵,这样就给人一种假象,德国人数下降极快,而苏联人就不一样了,简单训练一下,换上军装扛起枪就上战场了,在一两个老兵的带领下,喊着乌拉就向前冲,所以苏联人军队能够得到快速补充和扩充。

苏联人口基数大,分母大了分子自然就大了

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就是一个拥有15个加盟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了,苏联拥有的人口有2亿多人,苏德战争前苏联就有1000万的常备部队,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就发布了全国动员令,15-60年龄之间的人都去参战了,当然包括女人,甚至紧急情况下,还未成年的小青年都上战场,苏军进行的是全国动员性的战争所以动员起来的兵力非常多,甚至出现武器紧张人多的局面,甚至经常出现两个人共用一把枪的情景。

而德国人总人口只有7000万人,全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而且德军一开始并没有广泛动员,直至有了败退迹象后,才动员妇女老少参战。

德国人铺的摊子太大,兵力分散,而苏联人只专注一个战场

二战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一直是胜利状态,先后征服北欧、西欧、南欧,甚至还把部队派往了地中海南岸的北非,摊子太大,没占领一个国家都要派兵驻军,分兵严重,西欧要驻军防守英国人登陆,北非要有军队同英军作战,南斯拉夫还有游击队骚扰,最可怕的苏联却总是打不死,虽然在正面战场获得胜利,但是自己的精锐士兵也损伤不小,而苏联人只需打好苏德东线这一个战场,源源不断的美英武器装备了自己庞大的生力军。

从远东抽调,将原本应对日本关东军的部队抽调到欧洲作战

要知道二战前苏联的部队其中75%在欧洲,还有25%将近250万兵力在远东以应对日本关东军的威胁,当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本的战略选择特别明晰就是选择向南而不是向北,斯大林就特别放心的把原本应对日本的远东军队抽调到暨需兵员的苏德战场。

此消彼长,战争后期苏联不断瓦解德军仆从国,并从原本德属国家征召部队

到了战争后期,苏军不断解放德国之前占领的领土以及东欧国家,苏军采取释放政治犯,严格约束军队纪律主动吸引当地人进入队伍,队伍越来月壮大,同时苏联还威胁德国东欧同盟国退出战争,甚至投降苏联反攻德国。

所以苏联人的雪球越滚越大,到柏林战役前,苏联总兵力达到惊人的1000万人。

综上几条原因,所以德国人觉得苏联人越打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