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一个人的历史


暂且不论诸葛亮厉害与否,在我国古代史中有哪位大臣的祠堂是修建在君王坟前的?恐怕除了成都汉昭烈皇帝墓前的武侯祠,再也没有了吧?光凭这一点就足够说明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卓越能力。



战略家

说诸葛亮是战略家,并不是隆中对里提出的天下三分之策,因为隆中对是否真由诸葛亮自己所想,并不敢肯定,因为鲁肃在江东向孙权提出“江东对”的国策更为早一些,又有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在东吴任职,不敢排除是否诸葛瑾在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告诉过弟弟这一战略设想。而“江东对”提出的以东吴为根基,夺取荆州再图益州的策略与隆中对太过于相似。


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不局限于隆中对。在刘琮接任刘表家业的时候,诸葛亮是劝刘备夺取荆州的,他向刘备指出了刘琮必保不住荆州,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如果此时夺取荆州真的会让刘备少奋斗至少五年,然而赤壁之战也许就不会发生,东吴的势力也许就进不了荆州。

当刘琮投降后,刘备南逃,依旧是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的计划,虽然鲁肃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人物,但诸葛亮对全局形势的判断也是非常准确的,深知东吴的眼光是在于荆州,而刘琦依附于刘备,东吴抗曹的目的在于保境安民,但更远的层次就是进取荆州,这是孙刘能够达成联盟的基础。因此,孙刘联盟就不需要演义里的“舌战群儒”,因利益需求都看的明明白白,联盟是必然的结果。


诸葛亮北伐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被冠名为穷兵黩武,实际上,我认为这也是诸葛亮战略眼光独特的地方。自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就立马恢复了孙刘两家的关系,为北伐解除东面的威胁。而北伐的目标真的不是中原地区,五万兵力就敢打中原那就是痴人说梦,而诸葛亮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就是吃下关中陇右地区,这一点上是对“隆中对”计划失败的一个补充,既然荆州已失,那么以益州为根本,占领关中地区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刘邦就是平定三秦以关中为根基才图得天下的,因此蜀汉不愿意偏安一隅,就只能走北伐这条路。

政治家

这一点上的争议并不大,先主征战于外,足兵足食就能够说明诸葛亮的治国之才。诸葛亮治蜀也是很有一套,创建《蜀科》,法为本、德为据,吏治清明;南中蛮荒地区冶炼、制盐、茶业都成为经济支柱。内政治国,在于三国时期,诸葛亮、荀彧应该算最有能耐的人了。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不光在于内政,还在于外交。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以大局为重,重新与吴国结好。孙权称帝时,诸葛亮面临了很大的问题,就是承认不承认孙权称帝的合理性,因为蜀汉以汉立国,意图代表汉朝的正统地位,从而在政治上诋毁魏国的篡逆行为。但孙权称帝就打破了这个局面,如果诸葛亮承认了孙权的帝位,那么就否定了蜀汉的正统性,如果不承认,又无法维护两家的关系。最终,诸葛亮只能委曲求全的承认了孙权的帝位,但作为条件,诸葛亮迎回了被东吴俘虏的蜀国名仕张奕,这种政治博弈中的交换,也体现了诸葛亮在外交上从来不做亏本买卖,如果非要失去一个东西,那就让他失去的更有价值!

军事家

诸葛亮虽然没有像演义里那样用兵如神,但也绝非后世诟病的那样没有一点军事才能,反而我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出类拔萃的。诸葛亮在前期是没有参与过重大战役,平定南中地区也是正规军碾压蛮夷部落,这都没什么好说的。那么北伐期间,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细节中展现的军事谋略,是被司马懿称为“真奇才也”的。


曹真也非演义里那样的无能之辈,反而是夏侯渊阵亡之后,魏国西部战区的顶梁柱,见于正史中其统兵之才不下于张颌,这样的帅才大小战役三败于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北伐皆因粮草问题而退军,这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相持渭南时司马懿选择坚守不出的原因,打不过就不打的战略是戳中了诸葛亮的痛处,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而其留下的木流牛马和诸葛连弩都成为当时战场上最先进的装备。



出师表的文笔虽然没有三曹的辞藻华丽,但那是一代名相的鞠躬尽瘁,是诸葛亮一生才智的映照,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留给后世一座忠义的丰碑,屹立在三顾茅庐的君主墓前,继续守护着知遇之恩的主公刘皇叔!


棍哥观史


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最惨的人其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吹的最多的诸葛亮。有人要问啦,你是不是胡说八道,诸葛亮都被三国演义吹上天了。其实三国演义并不是把诸葛亮吹过头了,而是把诸葛亮吹成妖了。以至于鲁迅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实际上正史中的诸葛亮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种神棍形象。正史的诸葛亮除了不如演义诸葛亮那般神棍,其他方面碾压演义诸葛亮。

演义吹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但是正史诸葛亮军事也不差,三国演义没有告诉我们蜀汉总兵力不过10w,每次北伐带兵不过数万。可就是这数万北伐军,居然打的数十万魏军龟缩不前,排除神话部分,这战绩比起动不动三十万大军北伐的演义诸葛有差么?演义中,出陇上诸葛装神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说的是诸葛亮兵至祁山,军中缺乏粮草,于是设计迷惑魏军,出现几个“诸葛亮”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十分害怕,仓皇逃窜,诸葛亮得以收割陇西小麦。这段故事其实原型是正史中的上邽——卤城之战。

限于篇幅,这场战争的详细过程就不介绍了,只叙述下最终结果:上邽之战,郭淮败退,北伐军收割陇右小麦。卤城之战,司马懿丢盔卸甲,从此不敢与诸葛交锋。演义中空城计虽然子虚乌有,但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却是真的。正史中“死诸葛走生仲达”记载的情况让司马懿比演义中更丢人。演义中说“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可是正史中,司马懿连诸葛亮的木像都没见到,只是杨仪“反旗鸣鼓”,就不敢追击。可见“畏蜀如虎”,名副其实。

演义没有说比起军事,诸葛亮更强大的是政治才能,当刘备被打的走投无路之时,是诸葛亮出使东吴,力促孙刘联盟。当吴蜀联盟破裂,是诸葛亮力促蜀吴重修于好共抗曹魏。可见诸葛亮强大的外交才能。。蒋琬、廖立、庞统、马良、马谡、董允、蒋宛等重要人才,都是诸葛亮推荐的,出师表中更是推举了很多人才,可见诸葛亮知人善任。刘备攻取益州,离不开诸葛亮在后方调度粮草,益州初定,又是诸葛亮联合刘巴制定蜀科。诸葛亮几年之间,外平南中叛变,内修政理。让千疮百孔的蜀汉变得民殷国富。三国志说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不下于管仲萧何的,算无遗策的贾诩都评价诸葛亮:诸葛亮善治国。

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散文家,著有《出师表》《戒子书》等精美散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戒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发明家:木牛流马,诸葛连弩,都是丞相真正的发明,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书法家。如此种种,不计其数。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可是正因为他只是人,却比三国演义中的神诸葛亮更加伟大。刘备当时颠沛流离一无所有,有的不过是兴复汉室的大义之名和未知真伪的帝室之胄。当时曹操几乎统一北方,良将千员,带甲百万。三分天下有其二,放眼天下再无敌手。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制其兵。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为之谋。而刘备兵不过万,将不过十,武将够看的只有一直追随自己的关羽张飞,谋臣没有能够和曹操相比的。诸葛亮不会奇门遁甲,不能未卜先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人的诸葛亮依然出山辅佐刘备,无疑比三国演义中的神诸葛更加伟大。诸葛亮一介凡人,居然敢临危受命,身使东吴,连吴抗曹。颠沛流离的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如鱼得水,先后夺取荆州益州,甚至在正面战场打败了昔日强大的对手曹操。关羽失荆州,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基业毁于一旦。

白帝托孤,又是诸葛亮,再次“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扛起蜀汉大旗。诸葛亮一介凡人,却能力挽狂澜,只用了三年时间,让千疮百孔,濒临奔溃的蜀汉国治兵强。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却敢以弱小的蜀汉主动北伐强大的曹魏,还打的魏国丢盔卸甲。

正因为他只是人,这样的诸葛亮,难道不更加伟大么?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诸葛亮,难道不比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完美么?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亭殿阁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更是呼风唤雨,神机妙算。而事实上,诸葛亮那些在军事上的传奇功绩大半出于作者虚构,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对于一名三国迷心中的一代武侯,到底与真实有几分真假?

例如小说中著名的赤壁大战,除了“草船借箭”是转嫁孙权的故事之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计”、“借东风”等精彩情节,皆为作者虚构。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当然了,在演义中是“气量狭小”的周瑜成心为之。

“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赤壁之战五年后,孙权驾船自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曹操生性多疑没敢贸然出战,而对面的孙权见到此情况同样不敢再进一步。

于是,曹操下令放箭,孙权战船因受了箭,渐渐向一边倾斜,不得已调转船头,用另一面接箭。最终,双方不欢而散。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如果说草船借箭跟关公斩华雄是异曲同工,那么周瑜的“气量狭小”则是天大的冤案。

戏剧舞台上周瑜是小生,而诸葛是老生扮相,但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小6岁。而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历史真相远非年龄错位这么简单。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容貌出众,风流儒雅,讲求生活品位,还是一位胸怀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孙权赞他“有王佐之资”,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至于其气量,简直可以用宽容大度来形容。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刘备一次与孙权谈及周瑜,也说他“气量广大”。所谓“三气周瑜”,只不过是小说家的杜撰罢了,却成为周郎身后数百年来的最大冤案。

从赤壁之战到周瑜仙逝,诸葛亮和周瑜根本没有碰过面,吊丧的反而是庞统。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刀墓手札


正史中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一相,两千年以下一直是古代读书人的楷模和偶像,尤其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无人不是诸葛粉,苻坚得王猛自比是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但是最近几年,也可能是《三国演义》神化的台厉害了,在很多只是粗略或者没有看过《三国志》的人影响下,大有从诸葛粉向诸葛黑极端转变的趋势。

正史中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军事、谋略等方面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高屋建瓴的东西,本文并不想谈太多。

今天我们只来谈谈诸葛亮会什么,能做什么,做了什么,来看看诸葛亮又多厉害。

制定蜀科

刘备入蜀之后,以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同制定律法蜀科,蜀科主要贯彻了诸葛亮“以法治蜀”的方针,以‘先理强,后理弱’的方针来扭转蜀地乱局,法、礼并用,恩、威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将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教化相结合。并制定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约束官员的执行条章,使蜀汉吏治清明,效率上升。

东晋桓温灭成汉时,遇到一百岁老人曾在诸葛亮治蜀期间为小吏,桓温问他诸葛亮如何?老人回答道:“当年丞相在的时候没有感觉,但是现在看来,后人比诸葛亮都差远了。”

设立锦官

诸葛亮有感于魏强蜀弱,想要北伐必须要先解决蜀汉内部的经济问题。诸葛亮根据益州当地特点,设立锦官一职,官方正规化、规模化、标准化鼓励蜀锦的生产和销售。当时不仅魏国偷偷购买蜀锦,诸葛亮还将其销售到印度、中东等地,大大解决了蜀汉的经济问题。

诸葛亮恐怕是我过最早开始赚外汇的了吧。后世成都亦被称为锦官城,便是与诸葛亮设立锦官有关。诸葛亮去世时曾说"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这桑八百株就与他鼓励种桑养蚕,发展蜀锦的政策有关。

盐铁官营

汉代之后,盐铁官营是历代财政的主要收入,诸葛亮自然对其非常重视,设立“司盐校尉”专门管理盐务。同时,还设立“司金中郎将”,专门管理兵器和农器的制造。

仅仅将盐铁统一管理是不够的,诸葛亮在不停巡视和了解中,改进和推广了火井煮盐技术,利用地热天然气代替原先的柴火煮盐,大大提高了盐产量,一斛水得五斗盐。

在铁器方面,诸葛亮重用炼铁高手蒲元,集中建立数个较大的冶铁中心,使兵器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在军事科技上大大领先魏吴两国。史料记载:“诸葛亮铜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设立堰官

都江堰建成后多年来一直缺乏管理,到诸葛亮时期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多处堵塞,失去了很多原先应有的功能。于是诸葛亮设立堰官,并调拨1200人专门负责都江堰的维护,并制定了一些列都江堰的管理维护章程和方法。这一套措施被后来的统治者一直沿用,其中很多方法知道现在还在使用。

诸葛亮对都江堰的管理富有成效,经过治理成都平原上的粮食产量每亩提高了三十斛左右。

种植茶树

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后深感不能简单依靠武力统治,更要收拢人心。他派遣大量人才教导当地少数民族先进的耕种技术以及汉族文化。诸葛亮更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教导当地百姓种植茶树,制作茶叶的技术,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喝的普洱茶。

因此在云南地区,诸葛亮被当地人供奉为茶祖。

推广饮茶

在汉代茶叶主要还是当做一种药物来使用,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有感当地疫病横行,于是在军中推广煮茶作为日常的饮品。果然士兵的体质得到改善,得疫病的情况大大改善。

医药成就

我之前学习中医的时候,曾学习过一个经典药方叫做武侯行军散,功效主要用于用于夏伤暑晕,腹痛吐泻,现在我们在药店还能买到。听名字就知道,这味药传说便是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针对士兵水土不服发明的。

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由诸葛亮的后裔建立而成,以八卦排列,外人进去很容易迷路。而村中诸葛亮后裔一直秉持着其遗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该村学医者非常多,而且世代出过很多名医。

所以想不到诸葛亮还是一个良医吧。

建筑发明

诸葛亮看到剑门关地方险峻,易守难攻,于是主持建设了剑门关这一天下第一险关。

另外诸葛亮还根据木匠中的卯榫结构,发明出了一种益智玩具孔明锁。

军事影响

和其他成就比起来,诸葛亮的军事成就也变的普通了,但是他的军事发明和理论依然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武庙十哲可不是靠的《三国演义》。

诸葛亮总结完善的八阵图实际是一种军队训练、作战、行进的阵法,后世所有阵法基本上都离不开八阵图。西晋名将马隆根据八阵图建扁厢车大破秃发树机能,后戚继光再辽东针对骑兵的方法实际也借鉴于此。

另外,诸葛亮关于军队指挥、通讯、侦查等一些列的制度和规范在西晋被所有将领广泛学习。

科学发明

列举下诸葛亮的科技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锁、孔明棋、馒头、搭桥抢等。

书法家

诸葛亮能写,篆书、八分、草书等多种书法。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虽然诸葛亮的书法大家知道的不多,但是却是历代书法家眼里的珍品。

东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很多名人喜欢临摹诸葛亮的书法,其中以王羲之为最。

画家

诸葛亮的画比其书法更加出名,张彦远《论画》称:“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音乐家

诸葛琴魔的音乐水平,大家应该是没有质疑的吧?《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时就好为《梁父吟》,而且不光会弹琴,还会制作七弦琴和石琴。甚至有传说曾写过《琴经》,但是已经不可考了。

周易占卜

著名的《马前课》就是诸葛亮所著,这也是为什么在民间演义中,诸葛亮常被描绘成一个能掐会算的道人形象。

只有真正了解正史上的诸葛亮之后才知道他的恐怖,更不要提我们曾经被《前后出师表》支配的恐惧了。央视曾经拍过一部记录片《中国通史》,通过100集来讲述整个华夏历史,其中就有整整一集专门介绍诸葛亮治蜀,想要更详尽了解诸葛丞相厉害之处,安利大家观看。


潘不安讲究史


一、先说说关于对正史的理解。所谓正史,我的理解应该是官方修订的历史教科书或是官方承认的历史教科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后来的史学家认为这部著作尊重历史事实可以做为历史教科书。它不同于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版本各异;也不同于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可以想象与虚构。它是严谨的,比较真实的,可以经的起推敲,让大家普遍接受的历史著作。

当然,正史,是不是一定可以还原全部真实的历史?我看不一定。因为史学家的个人立场问题,因为要考虑政治原因,还因为收集的史料存在片面性,所以正史也不完全靠得住。以《三国志》为例,它是一部公认的研究三国历史的正史。但是,它以曹魏为正统,对曹魏的相关记载文过饰非,袒护曹魏,这也是不可取的,其内容也是不完全可信的。所以,易中天先生说: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关于诸葛亮的正史资料大体包括:《诸葛亮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进诸葛亮集表》《资治通鉴》《三国志注》等。

二、再来说说题目“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回答这个问题,只要将诸葛亮的“厉害”讲清楚就可以了。所谓“厉害”,也就是过人之处,别人不会的你会,别人做到了,你做的更好。所以他的生平过往也好,他的历史贡献也好,在这里都可以不加以分析了。

我认为诸葛亮的厉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外交能力出色。何以见得呢?根据《进诸葛亮集表》记载:“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他27岁作为刘备特使出使东吴,联吴抗魏,表现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的才能。小说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都不是史实,但成功出使东吴,形成吴蜀联盟,共抗曹魏,为夺取赤壁之战的胜利以及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第二,政治才干杰出。蜀汉的政治是什么,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一生都是为了这个政治目标鞠躬尽瘁。联吴抗魏也好,北伐中原也好,励精图治也好无不是为了这个政治目标服务的。哪怕是孙权称帝后,他特意派人祝贺,采取“二帝并尊”的策略,也是基于这个政治目的。他的政治才干还表现在他出山之前即准确地预见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形势。此外,在刘备死后,他铁腕治蜀,将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等不同派系的人团结在一个政权之下,绝非等闲之辈。

第三,治国能力突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管仲、萧何是一个层次的。刘备西取成都,诸葛亮在大后方,坐镇荆州。后来“而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都充分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创业和主政时期,他扮演了萧何的角色:筹备粮食、扩充兵源、处理后方日常事务。他治国能力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呢,根据《进诸葛亮集表》记载:“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你想想,能够让一个国家政治清明、让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这绝不是只有一般能力的丞相能够做到的。

第四,创新能力无双。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这句话是说,他发明了连弩、木牛流马、八陈图。能够发明创造这些超智慧的东西,拥有这样的能力,诸葛亮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文史资料选辑


现如今信息发达,各种达人充斥网络。围绕历史名人的讨论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人才疏,浅析一下名相诸葛亮以飨读者,不周之处还望赐教。

先来一首杜甫诗《蜀相》以颂之。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是:诸葛亮身为相国,安抚百姓,以身作则,使百官各守其职,朝廷政治清明,开诚布公,赏罚分明,不循私情。在治理的区域里,人们既畏惧他又爱戴他,刑罚虽严励,但被罚之人不恨他。真是治国良才,管仲,萧何都不如他。

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和其家人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陇亩。通过潜心学习,精通战术兵法,熟知天文地理。年轻时就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常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刘备按照《隆中对》提出的战略:占荆,益二州,联孙抗曹以三分天下。以后促成刘备与孙权联军将曹操击败于赤壁,巩固益州根据地,使魏蜀吴成三足鼎立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汉帝,任诸葛亮丞相,录尚书事,总理国家大事。

由于东吴偷袭荆州,关羽被杀。张飞为报仇也被叛将所杀,刘备为报仇,冒险犯敌。在夷陵被陆逊击败。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临死对诸葛亮说:依你之才十倍于魏主曹丕,定能安邦治国以成大事,若太子能辅则辅,若使不才,你可代之(刘禅)。亮涕曰:臣当尽力,效忠皇上,虽死亦不足虑也!刘备又下诏书告诫刘禅:与丞相处,需待之若父!太子刘禅即位后,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成立丞相府,不久又兼任益州牧,事无巨细.,皆由亮决定。

诸葛亮深知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北方的曹魏。而恢复与东吴的关系则极为重要。由于历史仇恨问题,他还是力促两国联盟。经过谈判,孙吴断绝了与曹魏的关系,与蜀重新交好。两国使臣来往频繁。自此,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夷,多次与吴联手对魏。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大后方。其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让善于处理民族事务的安远将军邓芝处理该地区,获得较好成绩。平叛中还上演"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釆取安抚民心,引进汉族地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其成为蜀汉稳定的财政收入。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它物资被大量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和军需。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荆州帶来的旧属,同时笼络原刘璋部下的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学者也大力任用。被称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赏罚分明,参军马谡因失街亭,他深深自责,以用人失察而自请贬官。益州豪强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大,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也毫不容情,从而保障了蜀国政治的清明与统一。

​​

为了统一,诸葛亮先后五伐中原。在军事中有胜有败,对整体三国局势无改变。按当时蜀汉偏居一隅的形式,北伐很有必要。他与于己四倍土地,五倍人口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马懿这样的名将,其北伐无功,也属情理之中。虽然未达到预期目的,但他的军事才能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能成为历史名相又被后来多朝奉为武庙十哲的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人无完人,历史名人也有他的局限性,很多事身不由己。用完美主义要求肯定有失偏颇,有才能的人只有碰到开明的主才会发挥他的最大作用。

我不是专家,客串一回。我姑妄说之,各位姑妄看之,不喜勿喷,可以讨论。



BMLGGZSGCS秋水长天


诸葛亮的厉害表现在他实际上是一个背叛了自己阶级的人。

琅琊诸葛氏在魏晋时期是一个世代簪缨、连陈郡谢氏都看不起的世家大族,当然,这个家族后来的更加辉煌,天下荣之,和一门三方为冠盖也就是诸葛瑾在东吴担任大将军,诸葛亮在蜀汉担任丞相,而诸葛诞显名于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早在汉末,琅琊诸葛氏其实就是琅琊阳都的名门望族。

对照之下,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和政治诉求其实是非常吊诡的,这是因为他致力于建设的是一个法家主导寒门秉政的政治体制。

实际上,诸葛亮的政治路线和曹操走的路线是一样一样的。

诸葛亮如此作为,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很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他早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诸葛亮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亲都已亡故,他从此被叔叔诸葛玄抚养,10来岁的时候遭遇曹操屠徐州,后来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郡守,诸葛亮跟随叔父赴任,穿过了人相食的淮南地区,抵达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但很快诸葛玄遭遇兵祸,客死他乡(一说自己辞官带着诸葛亮前往荆州后病故)。

诸葛亮发现:所谓的家世尊贵、所谓的学问渊深、所谓的雅人深致,在兵荒马乱的乱世面前都没有用,一点都没有用,诸葛亮或许因为这样的一些磨砺和契机,加上之后的自我提升和修养,成长为一个『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的政治家。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所有的厉害都是在冰与火之中淬炼出来的。


谈古论金


正史上的诸葛亮一点都不厉害。打仗不行,治国不行,谋略不行,连写文章也比不上曹操他们。害苦了四川百姓。

我喜欢诸葛亮,是因为他与汉光武帝刘秀、周恩来,称得上中国人品最好的三个人。说人品好,非常重要的衡量点在于,在女人、教子方面无可指摘,私德无亏。

我游武侯祠时,听导游在那里读那副著名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实,这个对联是对诸葛亮的讽刺,因为他一条都没有做到,把天府之国的四川弄得民穷财尽。三国时期,整个中国只有不到2000万人。而在汉朝的繁荣时期,人口曾高达6000万。那时,魏吴的境况都比蜀汉要好。


个人体验心理学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就是个神人,无一不通,无一不晓没他不知道的。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有副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涵盖孔明一生。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又怎样呢?

咱就说说他的拿手绝技——口才


舌战群儒——是真有的,噎的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哑口无言。


柴桑吊孝——三气周瑜不是诸葛干的,但是柴桑吊孝确实是诸葛亮:“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从此天下,更无知音...”这是演技派啊,好演啊。


骂死王朗——“...我有一言,三军静听...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直接骂出了脑血栓,王朗死于马下。

足以证明一句名言——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我来问道


在正史上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讨论,一个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另一个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政治才能: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六大政治家之一,古人对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评价,从未否定过,就连管仲、萧何治国都比不上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的治国到底有多厉害,既然厉害为何蜀国又第一个灭亡?

诸葛亮的治国才能究竟有多强?我也不知道,从史书来看你,能让百姓生活到夜不关门,道不拾遗,罚者无怨,奖者满意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时代,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臣立庙的开创者吧,也是中国历史上百姓主动要求立庙的唯一一个人;在制度方面,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留下的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依然在使用,治蜀制度被延续使用近两千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制度,即使现代科技发达,但是在云贵川少数名族地区,依然会发现,很多百姓依然使用三国时期诸葛亮留下的耕种技术、织布技术、炼铁技术、都江堰维护制度等,如果对诸葛亮治蜀感兴趣,可以去看《中国通史之诸葛亮治蜀》,进一步了解。

诸葛亮治蜀如此厉害为何蜀国第一个灭亡?其实对于这个问题,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国力问题,从诸葛亮六次北伐来看,损失程度,魏国远远比蜀国损失的多,姜维十一次北伐,也是魏国损失的多,总得来多,诸葛亮与姜维北伐期间,魏国的损失远远超过蜀国,但是魏国国力强大,即使消耗了部分国力,但是根基没有动摇,谁叫人家君主是明君呢?从曹操、曹丕、曹睿、司马昭、司马炎,哪个不比刘禅强?蜀国的灭亡输的不是国力是君主的无能,曹真举二十万伐蜀,被诸葛亮击退,钟会、邓艾举二十万伐蜀,被姜维以五万挡在剑阁外,谁知刘禅不听姜维劝告,撤走阴平守军,被邓艾偷袭,直接导致蜀国灭亡,如果刘禅听了姜维的话,死在阴平的就是邓艾了。

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不是蜀国国力上面,而是输在君主的无能之上,春秋战国霸主为何屡屡更换?最主要原因在于君主的才能,君主有才能,会用人,会招揽人才,得民心,则国强,反之,亲小人,远贤臣,失民心,失人才,则国网。东吴后主孙浩,荒淫无道,在蜀国灭亡之后,紧跟着快速灭亡,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中,每个朝代灭亡都是君主无能造成的,也就是所谓的失天时,这是最主要因素。

军事才能:

军神李靖说过:乐毅、韩信、诸葛亮攻必取,守比固;可见诸葛亮军事才能,确实非常高,而且李靖还是诸葛亮粉丝,李靖精通诸葛亮兵法,研究诸葛亮阵法,使得在战场中百战百胜。但是在现代,很多人说,六次北伐无功而返,军事才能不行,真如陈寿说的,奇谋为短;

但是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不正确,第一北伐失败不代表无功而返;第二北伐失败不代表总是吃败仗;第三北伐失败跟评价军事才能没有关系。这些本身是不矛盾,诸葛亮北伐确实是失败了,但是评价一个人的军事才能,不是用北伐的结果来评定的,是用用兵过程来评定,或者说用一场战役的结果来评定的,作为武庙十哲之一,经历不断更替,诸葛亮纹丝不动,诸葛亮难道就没有战绩而言吗?能稳居前十,没有战绩而言,怎么在武庙立足,下面就来看看诸葛亮一生的军事战绩:

未出山定三分天下;联吴败曹;戏耍名将周瑜,巧夺荆州;取益州;定川蜀;平南蛮;七擒七纵;挥师北伐,夺阴武两郡,迁入汉中,曹魏震动;斩杀大将王双;败名将曹真,抑郁而死;败名将张颌;败名将郭淮;败大将费曜;败军事家司马懿,破甲三千甲首;射杀名将张颌;更打出让一个军事家畏蜀如畏虎、千里请战、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十万大军的千古无二战绩;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存在的事情,从来没有哪位军事家打的另一位军事家,怕到如此地步,而且是在占尽各种优势的情况下。不要觉得魏国军队很弱,魏国军队是非常强势的,魏国拥有精锐的铁骑,魏国有多强,看看东吴几次出兵十万都被魏国打的大败而归,你还说是东吴的统帅无能?还是说魏国军队太强?东吴十万大军都被轻松击败,无功而返,那诸葛亮几万大军又如何更魏国对抗呢?又怎么打胜仗呢?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他的一生战绩已献上,自行参考,毕竟仁者见仁,下面在献上诸葛亮一生摘得的头衔:

诸葛亮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书法家、文学家、发明家等

中国历史上拥有杰出头衔最多者

中国武庙十哲之一

中国历史十大军师之一

中国忠诚的代表

中国历史十大谋士之一

中国战略家的代表

中国历史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国儒将的代表

中国历史十大出将入相之一

中国智慧的化身

中国历史十大儒将之一

中国第一贤相

中国历史十大名相之一

中国历史古代名将通史前五

中国名人圣贤之一

中国文庙大儒之一

中国历史同时入选文武庙者之一

中国历史上击败名将最多者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做到一人敌十万大军

中国 “ 智圣 ”

如果需要更深了解诸葛亮政治才能,可以看《中国通史之诸葛亮治蜀》;如果想要更深了解诸葛亮军事才能,可以看《中国古代名将通史》榜诸葛亮在第五;如果全方位了解诸葛亮,可以看《智者孔明》,从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用人、科技等多方面介绍诸葛亮;

最后用钱穆大师一句话来总结诸葛亮一生: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诸葛如两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