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我这么勤勉却还是成为亡国之君,冤吗?其实你一点也不冤

一、懒皇帝留下的烂摊子

崇祯帝之前的祖爷爷、爷爷、爹爹,都非常懒。最懒的,就是崇祯帝的爷爷万历皇帝。万历在位48年,其中有30多年都不上朝,国家大事直接甩给别人处理。

更为不幸的是,万历儿子,也是崇祯的爹泰昌皇帝,在位不仅不理朝政,还荒淫无度,乱吃丹药,即位一个月就去世了。在这之后的天启皇帝,又是一门心思的想当一个好木匠,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了大太监魏忠贤,搞得朝廷上下腐败透顶。经过了从万历到天启这么祖孙三代的不作为,原本已经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

崇祯接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朝廷内部腐败加剧、国库空虚,水旱灾害导致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朝廷外部,北方女真虎视眈眈,隔三差五地在边境地区骚扰抢劫。

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先是处死了大权独揽的太监魏忠贤,接着就是整顿朝政。他在工作上也很勤勉。根据后来的史料记载,崇祯皇帝一生勤奋,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批改奏章,平均每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换成今天就是14到16个小时。

崇祯皇帝生活上也非常节俭。这里面有客观因素,就是国家确实缺钱。他这一辈子,不炼丹药、不选美女、衣服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

崇祯:我这么勤勉却还是成为亡国之君,冤吗?其实你一点也不冤

二、勤快节俭的皇帝未必是好皇帝

但是治理国家还是看能力。好人不一定能当好皇帝。那么崇祯皇帝有哪些缺陷呢?

1.生性多疑

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崇祯最大的问题,却偏偏就是生性多疑。他在位十七年,朝廷的头品大员,甭管是有才能的没才能的,有品行的没品行的,在这位崇祯皇帝手下是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对于稳定朝廷的局势,肯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朝令夕改,政策缺乏执行力

明朝末年,国家主要面临两大危机,就是粮食不足和国库空虚。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搞得农民吃不上饭,朝廷又没有足够的粮食进行救济,最终把农民逼上了起义造反的道路;同时,朝廷在北方和女真人作战,需要大笔军饷,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又不足以支付这笔费用,导致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人提出了"因粮"和"清屯充垧"两项政策。可这两项政策都没有坚持下去。

崇祯:我这么勤勉却还是成为亡国之君,冤吗?其实你一点也不冤

三、"因粮"半途而废:农民刚减负,又增负

"因粮"政策,是在崇祯六年,由当时的名将卢象升提出来的。

卢象升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朝廷之所以缺粮,不是因为种不出粮食,关键原因是粮食的税收制度不合理。朝廷按照统一比例向所有人征收粮食,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穷人为了给国家交粮,经常被搞得家破人亡,而那官绅们,不仅可以轻松完成自己的份额,富裕的粮食还能多到在自家仓库里烂掉。

卢象升的因粮政策,就是按照交税者贫富状况,分别划分赋税。说白了就是从富人手里收多点钱,穷人手里少收点钱,和我们现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逻辑差不多。

卢象升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率先试行了这个这个政策,效果非常显著,当年就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原本空空的粮仓,也被填满了,老百姓也都有了活路了。这个好消息,让崇祯皇帝高兴得不断下诏表彰,立马就把这"因粮"政策当做先进经验,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

然而,这项政策只推行了3年,就被崇祯皇帝更改了。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政策要想在全国起效,总还是需要点时间的。可是崇祯等不了。为了实现其快速剿灭农民军的大计,他在崇祯十年,悍然加征了二百八十万两"剿饷"。

这本来也没什么,关键问题在于,在一些反对 "因粮"政策的大臣的鼓动下,崇祯把"因粮"又改成了"均输",又回到了大家平摊税费的老路子上。这样的结果,就又是让全国各地的穷苦农民们来背锅了。于是,大量无力负担高额赋税的农民们,纷纷参加农民军,国内局势就此失控。不夸张地说,李自成领导的百万农民军义席卷中原的景象,简直可以说崇祯奉一手打造的。

崇祯:我这么勤勉却还是成为亡国之君,冤吗?其实你一点也不冤

四、"清屯充饷"半途而废,军队做主的官员惨被撸

"清屯充饷"政策,是由当时的陕西巡抚孙传庭提出来的。在明朝,陕西一直是朝廷的兵源地,明王朝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军户。军户就是职业军人家庭,朝廷给他们发放土地,让他们平时屯垦,战时从军,同时免去他们的税负。

可是到了明朝末年,原本发放给军人家庭的土地,被大地主们先后兼并和霸占了。军人家庭没有了土地,就只能逃亡造反了,就算是勉强被朝廷招募入伍,那战斗力也是低得可怜。另一方面呢,这帮大地主打着军屯土地的旗号,各种偷税漏税,搞得政府财政紧张,连军人们的军饷都发不出来。

崇祯九年,陕西巡抚孙传庭来到陕西上任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无兵无钱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他使出了铁腕手段——"清屯充饷",就是把军人家庭失去的土地还给他们。孙巡抚按"祖制"——本朝太祖时期分给军户们时说了'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让豪门官僚们尽快归还霸占的土地,超期不还,军法处置!

靠着这样的铁腕手段,孙传庭愣是按照土地卷宗,一块块清理了陕西全省的土地,该归还的归还,该补税的补税。在付出了得罪满朝文武的巨大代价后,孙传庭不仅稳定了军心,还额外凑出四十五万两白银的军饷。凭着这样的政策,他让萎靡多年的陕西官兵,终于在粮草充足后焕然一新。在这之后,他就带着这支满血复活的部队,将席卷天下的李自成农民军,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让本已经奄奄一息的大明朝,仿佛又看到了那么一丝丝的曙光。

遗憾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皇帝又出来添乱了,因为弹劾孙传庭的奏章一封接一封地递上来了。面对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又退缩了,他下旨将孙传庭逮捕入狱,"清屯充饷"政策也宣告结束,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又一次走上了下坡路,至于朝廷的局势,也是一路下滑止也止不住了。

因粮与清屯充饷政策,在推行之初,还是得到了崇祯的大力支持的。然而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在政策执行方面的优柔寡断。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者,特别是末世王朝的执政者,他非常需要有耐心的气度和直面困难的勇气,还要有愤然改革的决心。可惜的是,崇祯却偏偏缺少了这些重要的素质。

大明王朝,也就在他的急躁和犹豫中,一次次错失了历史给予的机会。崇祯本人,也付出了丢失天下与自身性命的沉重代价,让我们这些后人在回顾之余,不能不有所思考。

崇祯:我这么勤勉却还是成为亡国之君,冤吗?其实你一点也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