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有意境的一首诗词是什么?

易云天飞


意境是意与境即我与物,主观与客观二者相结合,主观是指人的情感,而客观是指所描绘的景物。有境界的作品,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存馀堂诗话》中写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说到有意境的诗词,我推荐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古至今,这首诗收获了无数的赞誉。有人赞它是:“骨力豪上,句格天成”;还有人说它是:“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自一片,故奇。”;苏东坡也曾说道:“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孤舟,一位渔翁,不怕天寒,不怕雪大,独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而“孤”与“独”二字既塑造了渔翁清高孤傲的形象,更是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句话用来形容这首《江雪》十分合适。


阅读与思维


我喜欢宋代王观的那首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留春住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用水波形容美人的眼神,用黛峰远山描绘女人的眉毛。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用眉眼盈盈四字就把青山绿水写得妩媚动人。下阕写出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但想到若到了江南他还能欣赏没有远去的春色,也就没有了悲伤之情。这首词语调轻快,意境优美,别致精巧,是我心水的一首宋词。


花之语86


最有意境的一首诗词是什么?说起诗词的“意境”,突然想到了“意象”,有关系吗?应该有吧,那就简单聊一聊吧。

1、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呢?有人会认为,意境嘛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景象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产生出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如身临其境一般。

2、如何营造诗的意境

从技术层面上说还是有办法的,就是营造意象,包括营造大自然的意象,景物的意象,以及营造社会环境的意象,通过叙述事物,描绘场面,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等手法。所谓境生象外,境随象生的道理,没有意象,意境可就无从生发。正如你所知的

没有姹紫嫣红,咋有春意盎然。

没有小桥流水人家,咋有恬静闲适情致。


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就没有萧索衰败气息。

没有断肠人在天涯,就没有孤苦无助境界。

3、譬如

a、郑板桥的“胸有成竹”

此处的竹已不是一般竹子的形象了,而象征着一种坚强挺拔、不畏风雨的坚强形象。当一根普通竹子的形象被赐予这种品质时,它已催变成了一种意象。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的太好了,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都并列在一起了,通过这几个词语的描绘,给我们的感觉已不再只简单的事物和物象了,而是让你融入了作者凄悲悯的意象中。诗人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些意象组合,来构建出一种羁旅愁思,道路辛苦”的意境来。

c、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中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绘画出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感,你会想到诗中没有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的画面来说明这个场景,乍眼一看,字面上好像句句写景,但实际上确是句句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厉害)。

最后想说意境的美,它已经超越了我们那些所谓的形式了,以诗情为主,折合意境,勾勒出一种意境,让你感觉深邃悠远,雄浑飘逸,这就是诗情最大的意境啊!我们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的营造意境来渲染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欣赏前人优秀的作品时,也要仔细揣摩人家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



娑婆记


我认为最有意境的诗莫过于唐朝诗人王之涣作的《凉州词》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诗题是凉州词,其实是一首七言绝句诗。诗人开篇就语出惊人,黄河远上白云间,作者采用长焦距的镜头,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滚滚黄河,汹涌澎湃,从遥远的天际,倾斜而下。只要到过黄河壶口瀑布的人就可以想象出那犹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感人景象。众所周知,黄河乃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明,哺育和繁衍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为此,中华儿女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革命组歌《黄河大合唱》就代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首句黄河,白云,色彩鲜明。一个远字,点明了黄河之长,白云之高,画面开阔,意境深远,给读者予无限想象的空间。

次句,采用对比手法,先用动态的黄河,白云与静态的孤城,山峰对比,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使所描绘的画面增加了立体感。从而使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再用反衬手法,用万仞山反衬一片孤城,加深了凄凉之感。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诗人抓住西域的特征事物,羌笛,杨柳,羌笛是西域人专用的乐器;杨柳即胡杨,耐旱,生命力极强,是西域的特有植物。一个怨字,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所在。诗人有好些话想说但又不便说,所以用何须来表明。真是少少语胜多多语,言有尽,意无穷。让读者自己去揣摩,领悟,想象,发挥。这也是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匠心独具。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是中原出西域的要隘之关。此关一出,茫茫沙海,漫漫戈壁,满目凄凉!这与中原的锦绣河山,繁华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有天壤之别!难怪诗人会生出如此感慨。末句,诗人的情感如黄河之浪,喷薄而出,汹涌澎湃,一发不可收!也把全诗推向高潮,诗人情感的爆发,就象乐章的旋律,定格在蓝天之上,白云之间!








清风明月76777296


好诗好词虽说都是文字,但一读过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幅立体感特强的图画,有时这诗词的意境竟好此强烈,强烈到看到某人或事,看到某物或某色,都会跃出相同的诗词于胸。人一生不可能只读一诗一词,如要在众多自己喜爱的诗词中择优意象冠军,很难很难!但在都有常浮于胸的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很能体会情人相别时千言万语堵在喉咙说不出只有哽咽抽泣之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窗口看你……卞之琳的《断章》”给人的却是风景中另有风景!但意象太过明朗的无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叫人看到千年前城中大腹便便或纨绔子弟的满身绫罗绸缎和穷人薄衣饥体的景象……青菜白菜各有所爱,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意象深刻比比皆是,非此所述,但此确是叫我不时浮现的图画……



奈何难得糊涂


文无第一,每个人观点不同、心境不同、看法不同,赞誉自然不同,我还是比较喜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一幅荒凉、凄凉景象,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乃至酸楚,那种孤独悲伤气息跃然纸上,扑面而来,回想自己一路艰辛走来,竟隐隐感同身受,心生共鸣,实在是曲中佳作,意境深远。


汉水依依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豪爽,洒脱的心境让人顿感轻松,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何不及时行乐而困扰在各种烦扰忧郁之中呢?醉酒之后的酣睡,无忧那是多么的惬意啊!今日我们就不醉不归吧!


大风起兮偶飞扬


我认为最有意境的诗词、就是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我很喜欢作者的这篇待词:这篇《石壕吏》内容写的特别生动,让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事件,描写的特别透彻。人物的形象很真实,就象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一样。充分反应了当时社会的背景,正处于战乱时期,所以到处抓壮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连一件完整的遮羞的衣服都没有,怎么能出去见人呢?太悲惨了,太可怜了,也让人太伤感了。所以我认为这篇石壕吏,是最有意境的诗词。


棋迷53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是月高而乌隐,构成一派静谧的世界。一月落,一声啼,在毫无准备间,如何就惊扰了这满天的幽怨。江枫渔火,一夜难眠!永夜默默,寒山寺外,那远来的客人呀,你心幽幽,是乡愁,是情愁,怎么任由那夜半的钟声在心上敲呀敲的余音袅袅……


化钟神


《人生》

生身落地心肢体,体健情暖养育恩,

恩字意懂因压心,心托因字口中大,

大由口出孝无根,根缘口围心中大。

为人善心情爱暖,暖情心生爱无限。

诗词歌颂人生路,路行坎坷勤耕云,

云雾风雨春暖身,身心得悟天地宽。

诗颂春夏秋冬情

情理春生爱有行

行身夏暑难心寒

寒霜落叶🍂秋风凉

凉爽本木叶离身

身枝苦恨三九冬

冬寒霜冻雪峰山

山峰雪景情缘渡

渡世天地化心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