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凌迟袁崇焕毫无悔意,自缢前却悔恨错杀一名太监,是谁?

崇祯皇帝凌迟袁崇焕毫无悔意,自缢前却悔恨错杀一名太监,是谁?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灭亡。长久以来,人们对崇祯报以深深的同情,甚至认为他非“亡国之君”。同时,崇祯皇帝的遗言也着实让后人感动一番,“朕凉躬圣意,有伤天德,死去无颜见祖宗。故去面冠,以发覆面,任贼分割,无伤百姓一人!”

对老百姓如此“仁爱”,可崇祯一生杀人无数,他杀掉的大臣中,最有名、对明朝国祚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袁崇焕和魏忠贤。颇有意思的是,错杀战功赫赫的袁崇焕,崇祯毫无悔意,可杀掉奸臣魏忠贤,崇祯却颇有悔意,这是为何?

崇祯皇帝凌迟袁崇焕毫无悔意,自缢前却悔恨错杀一名太监,是谁?

崇祯三年八月,取得宁远、宁锦大捷的袁崇焕在北京城被凌迟处死。在崇祯的授意下,官方对袁崇焕大肆抹黑,将他视为“通敌卖国”。一时间,北京城老百姓人人皆希望袁崇焕被处死。

史书记载,袁崇焕是在北京西市被公开凌迟的。行刑当天,刑场周围人山人海,老百姓都在等待袁崇焕身上割下来的肉,“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

崇祯皇帝凌迟袁崇焕毫无悔意,自缢前却悔恨错杀一名太监,是谁?

据说袁崇焕被刽子手一共割了3000多刀,到了最后肉不够了,刽子手使出了浑身解数,“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以这样的方式被处死,崇祯至死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错,坚持认定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反观魏忠贤,崇祯一登基就将他除掉,要知道当时的魏忠贤权势滔天。

崇祯皇帝凌迟袁崇焕毫无悔意,自缢前却悔恨错杀一名太监,是谁?

魏忠贤被杀,可谓崇祯登基后的第一把火,无论群臣,还是老百姓都颇为赞赏。按理,崇祯诛杀魏忠贤是顺应民意,奈何到了崇祯十七年,他彻底后悔了。崇祯后悔的原因是李自成兵临城下时,自己南迁想法被群臣一再反对,就在这时太监曹化淳发言了,“忠贤若在,时事决不敢坏至此。”

崇祯对曹化淳颇为信任,甚至赐御书“公清直亮”,可见曹化淳与崇祯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曹化淳的话崇祯还是听得进去的,而曹化淳在崇祯自缢后还曾亲自为崇祯入殓。听了曹化淳话后,崇祯似乎如梦初醒,“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