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还没灭亡,是什么原因?

未来btc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四十五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最长的是嘉靖的孙子明神宗万历帝,一共四十八年)。人们口中常说的嘉靖就代指明世宗朱厚熜。

关于所谓的嘉靖20年不上朝

历史上其实从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三十岁这年开始就不上朝了,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六十岁驾崩,整整三十年不正面过问朝政。很多人都说他为求长生不老而痴迷于祷醮之术(道士们干的事)所以不上朝,坊间流言常道“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那么作为一国之君,嘉靖为什么30年不正面过问朝政,大明朝还能基本照常运转?咱们接下来先分析几件事。

嘉靖帝其人为什么不喜欢上朝

第一:言官犯谏

大明朝言官端的厉害,不怕死,不贪利,前赴后继,只为求一千古诤名,搞得历代皇帝都很头疼,但又拿他们没辙。嘉靖刚上台就遇到大礼仪事件。他想追封亲生父母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最终嘉靖不顾朝臣反对,一意孤行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将兴献帝牌位尊入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为此打死好多言官,杨廷和儿子杨慎被流放云南。此事表面看上去嘉靖完胜,群臣匍匐在他脚下顶礼膜拜,其实骨子里言官们对这位乾纲独断的皇帝已经失望了,觉得他无可救药,不可理喻。因此每次嘉靖上朝言官们要么交相弹劾,要么沉默不语,搞得嘉靖特烦。后来一看见这帮家伙就烦,于是眼不见为净,干脆不上朝了。

第二:宫女犯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个宫女差点将嘉靖勒死,史称“寅宫之变”。关于这事的来龙去脉是,嘉靖不知道听谁说用处女经血入药可以长寿延年,于是从二十岁开始不停的向民间征索八到十二岁处女进宫采集初潮之血,宫女们人人自危,于是铤而走险。经此之乱,嘉靖更不上朝了。本来那帮言官和朝臣就在看他笑话,结果还出了这档子事,叫人情何以堪。嘉靖又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于是避居深宫,终日和宫女太监道士和几个亲信打交道,一直到死。

第三:无为而治

嘉靖崇奉道教,而道教讲究无为而治,韩非在《解老》《喻老》中最经典的一个典范就是:齐桓公酗酒御妇人而天下治。真正有作为有本事的好皇帝最重要的能力是居于深宫尚龙驭群臣。大明朝如果像一架马车一样,那么皇帝只需要当好驭马者,驾驭好能办事的几匹马,那么大明朝这驾马车就会正常前行。嘉靖崇尚齐桓公这样尽享乐而治天下的帝王,像太祖武皇帝那种没日没夜日理万机事必躬亲的绝不是嘉靖的偶像。

说完了嘉靖不上朝的原因,再谈谈嘉靖如何保证大明朝正常运转

第一:嘉靖统御群臣的能力

嘉靖帝是一个能力出众极度自信的皇帝,但绝不像老朱一样是一个任劳任怨的皇帝。但自不朝之后,导致其性格愈发孤癖,行事每每讳莫如深。除却能为其撰写青词(道士祭天专用文体)的个别大臣(夏言、严嵩、徐阶三位内阁首辅、次辅)之外,绝大数普通官员,就连一般国之重臣都无缘一睹天颜。其诏命传达往往简言惜文,顾左右而言他,非一般人不可解读。嘉靖一朝,能臣权臣辈出。捧嘉靖上位的权臣杨廷和、嘉靖御极之初的能臣夏言、嘉靖一手提拔的权奸严嵩、嘉靖为了制衡严嵩提拔的徐阶,这些人都是有治世经国之才,天下一等一的人物,嘉靖通过自己的帝王之术,不论结果,把这些人统统握于自己的掌中。


第二:嘉靖对国家财政的掌控

嘉靖帝虽三十年不朝会,对繁杂政务避之不及,但其对国家的财政了然于胸。因其崇尚道教,享祀弗经,需要频繁营建宫室,这些都是嘉靖的私人花销,尚且耗费颇具,更别提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花销用度。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嘉靖的命脉,世宗一朝,财政税收多少、支出多少、亏空多少嘉靖帝清清楚楚,可谓是有实无名的财政部长。

第三:用人治国之道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嘉靖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会让严嵩及其严党祸国殃民这么多年?其实这个都是咱们后人的盖棺定论。严党虽贪,但如果清流真的上台,可谁又能确保掌握权柄之后不是下一个严党,嘉靖当了这么多年皇帝,深谙此中厉害关系:“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嘉靖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也要治理,治国用人都是这个道理”,虽然大明帝国确实经历了民生艰难,内外交困,但在所有封建朝代中,到了中期阶级固化、贪墨横行比嘉靖做的好的又有几人?最起码嘉靖一朝还是给子孙培养了可堪大用的人才、也留下了复兴的契机。

回到开始的问题

嘉靖终其一生修道,虽修长生道,亦修治国道。虽三十年未正面处理朝政,但大明帝国控制权牢牢握在其手中。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不论浊清,利于良田即可。河水亦如其人,这千年的清浊又有几人说的清、道的明呢?


止于至臻


嘉靖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他不干活。明朝的中枢决策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那是一定要上朝的,否则大明真灭亡的可能性。但是发展到了嘉靖时期,皇帝上不上朝,已经不影响明朝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了。所以就算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明朝也不会灭亡。



明朝初期——必须要上朝

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后,总揽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在当时,朱元璋每天都要直面臣工,亲自处理每一件政务,全国重大政务都由他一人决断。据说,他曾经在八天之内总计批阅奏章1600件,处理国事3000多件。被累的跟狗似的。

朱元璋深感如此管理,力不从心,于是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帮助自己处理繁多的政务。不过这些大学没有参决政事的权力,大明王朝的一切大事仍由朱元璋亲自主持。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面对每天压力山大的政务也是头疼不已。为此,朱棣创立了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人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国家机密事务的决策的制度。这个制度便是明朝的内阁制度。

不过,朱棣虽然设立了内阁。但此时的内阁仍然是一个草创单位,实权并不大。因此在朱棣时期,皇帝仍然是要开朝会的。否则很多国家大事没法处理。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会”和“常朝”两种。

大朝会,也被称为正朝。在每年的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仅低于皇帝登基仪式。需要注意的是,大朝会主要是臣子向皇帝朝贺,皇帝在大朝会上并不问政事。



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即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紫禁城的奉天殿举行朝会。需要注意的是,朔望朝实际上也是朝贺的性质朝会,皇帝在那天同样是不处理政事。

真正处理政事的是“日朝”。

日朝,顾名思义,即每天都举行的朝会。在朱元璋时期,日朝就是早朝,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举行,后多在奉天门举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对日朝制度又有改革。

首先,他把仪式和奏事分开了。由于朱棣把都城搬到北京,而北京又比南京冷。如果再按朱元璋的那套制度(先请安再奏事),不仅大臣受不了,皇帝也受不了。于是,朱棣便把每日朝会的仪式与奏事分开。在简短的仪式后,大臣们到右顺门内便殿依次向朱棣奏事,有事者奏事,无事者则退还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决事”。

第二,朱棣增设了午朝。除早朝外,朱棣又增设了午朝,即午后上朝。午朝地点多在左顺门或文华殿。在午朝时,五府六部依次向朱棣奏事,然后各官退出。有密事者至御前奏事。

从明朝初期的朝会制度可以看出,明朝皇帝最早也是要上朝的。其中,正朝和朔望朝主要强调的是仪制,显示的是朝廷的威严,表现的是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独尊的地位,于王朝大政方针无实际意义;而日朝则是真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且从日朝的时间频率来看,明朝初期上朝的次数,是要大大超过其它朝代的。


明宣宗之后——上朝已沦为“鸡肋”。

明朝前期的五位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包括建文帝,他们都是青壮年登基继位。每天都上朝,对于他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压力不算大。但明宣宗驾崩,明英宗继位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明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由于英宗皇帝当时只有九岁,只是个孩子而已,不可能每天都上朝,也不可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把所有的事情的决策权都集于自己。毕竟他还小,也不会处理国家大事。

于是,从明英宗开始,明朝的朝会就做了几项非常重要的改革。

第一,停罢午朝。停罢午朝的同时,还简化早朝奏事程序。此时上朝已无实际上的意义,只是一种象征,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大明王朝的主宰,皇权没有旁落。

第二,减少早朝的次数。早朝由每天都上朝改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从每月每日上朝改为每月上朝九次。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清朝。

由于上朝从这个时候开始被淡化,皇帝也几乎不在朝会上处理政务了。于是,明朝的中枢决策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明孝宗之后——不上朝也没有问题

明朝前期的中枢决策,由皇帝一人决断,不用听别人的建议。但是从英宗之后,决策制度改成了:“廷议→内阁票拟→皇帝或司礼监批红→六科封驳→六部执行”的机制。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帝不用上朝也能统治好国家了。

那么,为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帝不上朝,明朝也不会灭亡呢?

这是因为,皇权的运作机制发生了变化。

首先,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六部执行的体制比较完善,甚至比皇帝一人决策还要靠谱的多得多。因为,内阁的票拟权是比较实在的议政行为,议政被纳入决策程序之中。尽管内阁票拟需经皇帝批红才能成为决策,但是如果没有内阁的票拟,皇帝的中旨绕开内阁传出,也同样被视为不符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回去。这就形成了对皇帝“任心而为”的一种制约。

其次,执行机构也可以对政事发表意见。明朝初期,皇帝一人说了算,大臣没有发表建议的权利。但是在内阁改革后,以六部为主干的执行机构也可以在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前,对重大的政事发表意见。具体表现在明代极具特色的廷议制度上。

根据明制,凡朝廷重大政事,必须要举行大朝会,并在朝会上进行廷臣,然后再向皇帝请旨定夺。参与的廷议官员级别不低,一般都是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史和科道官员。这些人参与廷议,往往会充分发表个人建议,不会受皇帝的影响。毕竟大家都是高级别官员,主观上是比较自负和傲气的。

如果廷员在廷议当中争执不休时,还会以与会多数人的意见为准(投票表决)。这也是明朝中枢决策的一个特色。



因此从制度上来说,明朝中期改革了中枢政务决策制度后,皇帝已经不需要上朝了。他的工作就是披红、盖印,具体的政务工作交由内阁即可。而内阁又因为派系斗争,不可能拧在一起对皇帝不利,于是明朝的内阁阁员也就变成了皇帝的高级打工仔。

总的来所,明朝初期是需要上朝的。但是经过中期改革后,明朝的决策制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时期,皇帝赋予了内阁极大的权限,当时就连太监的风头都被同一时期的内阁首辅给压住了。这一时期的皇帝就是甩手掌柜,管住内阁即可,没有再上朝的必要。

另外,严嵩的存在也是嘉靖可以二十年不上朝的关键原因之一。百年罕见的奇葩皇帝遇见了五百年难得一遇的极品背锅侠,这便是嘉靖与严嵩的君臣关系。


Mer86


因为不上朝≠不办事。

明朝发展到嘉靖帝那个时代,上朝已经变成了一个皇帝和大臣之间过家家的游戏了,有没有这个形式,其实不太重要。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朱棣时期,政务繁忙,而且由于朱元璋不让设立宰相,明太祖和明成祖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朱棣虽然设立内阁,但是当时的内阁跟后来的内阁有很大区别,当时的内阁还不足以替皇帝分担政务。所以在明朝初年,皇帝处理政务主要靠上朝。

当年的上朝,是真的办事。由于国家大,事情多,一个早朝还不足以处理完全部的事情,所以朱棣时期还设立了午朝。

事情从明英宗开始发生了变化。

明英宗继位时,只有九岁,指望一个九岁的孩子处理政务,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明英宗时期,明朝取消了午朝,早朝也开始逢单数上朝,上朝的内容也不再涉及具体政务,大臣们给皇上磕个头,说几句吉祥话就算数。

也就是从明英宗开始,明朝的政治体制完全确立了下来。

明英宗时期,明朝确定了处理政务的流程:朝廷廷议——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发部执行。


在此之前没有登场的角色是太监。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期,太监基本没有存在感,内阁也没啥存在感。明宣宗信任内阁,却不信任太监,宣宗时期,基本是皇帝配合内阁办事。但明英宗年龄太小,办不了事,替皇帝批阅奏章的任务,就落到了太监头上。

也就是从明英宗开始,明朝出现了第一个权宦——王振。

历史前进到了嘉靖朝,嘉靖已经完全拥有不上朝的条件。

经过之前历代皇帝的“努力”,尤其是嘉靖的前任,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努力,明朝的朝会制度已经基本跟政务处理没啥关系了。嘉靖帝想要处理好政务,只需要挑几个贤臣进内阁,平时管好太监就行了。

但嘉靖帝走了另一条路。

他的路是——踢开太监,统一内阁。

与《大明王朝1566》剧中演的不同。嘉靖朝,可能是明朝中后期历史中太监最没有存在感的时代。嘉靖帝本人对太监极不信任,并不给太监任何权力,而且由于嘉靖朝的内阁首辅一个比一个猛,导致嘉靖朝的太监基本没有任何发言权,历史记载都很少。剧中那几个演技出色的太监,除了黄锦以外,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吕芳这个角色则完全是虚构的。

嘉靖帝踢开了太监,自己直接管理内阁,他认为,他不需要任何人帮助他钳制内阁。

在嘉靖朝,前后换过几人内阁首辅:杨廷和、张璁(事实上的首辅)、夏言、严嵩、徐阶。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独裁者,与其他时期不同,这些首辅遇事都不喜欢和别人商量,从来都是大权独揽,自己说了算。

这种强势的首辅为嘉靖帝提供了条件,他不再需要考虑平衡内阁的派系,也不需要费心费神的处理政务提防别人造反。他只需要做一件事——盯好内阁首辅,就行了。

整个嘉靖朝,基本是首辅管朝廷,皇帝管首辅。虽然嘉靖也处理政务,但总体来说,是谈不上勤政的。嘉靖朝的首辅权力很大,开了明朝后期首辅专权的先河。

不过说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没有副作用,肯定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由于嘉靖帝长达二十几年的怠政,让明朝在优秀人才极多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军政废弛,政治腐败,这与嘉靖帝的怠政是分不开的。

嘉靖帝去世几十年后,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了一次比嘉靖帝更彻底,时间更长的怠政——三十年不上朝,而且连奏章都不怎么批。正是这次怠政的后果将大明朝导向了崩溃,万历死后二十余年,明朝就灭亡了。

所以,当崇祯皇帝败死煤山之后,后世的史官没有埋怨过崇祯,他们说:“明之亡,亡于天启(崇祯的哥哥)”,也有人说“实亡于万历”,但是更多的人说“始亡于嘉靖”。


小约翰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45年。28年不上朝。而并未导致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有两大点。

一、政府行政体系完善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和中书省,六部直接与皇帝对接,而后又设有内阁,为皇帝出谋划策,无论皇帝上不上朝,只要旨意传达给内阁,国家机构就能正常运行。还有一点明朝有锦衣卫,东厂等非常强大的特务机构,令大臣不敢有谋反之心,但是导致明朝后期宦官专权,谋害忠良。

二、明世宗不上朝并非不管理朝政

明世宗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对朝政把握的很是牢固,将众臣玩弄于股掌之间,虽最后宠信严嵩,至使其专权,贪权误国,但

最后也被世宗轻易赐死。

明世宗朱厚熜虽二十年不上朝,却仍将朝政把握在自己手中,被称极度聪明,但是这也只是会权谋之术,而非常完善国家,未做对国家自己与社会有益之事,没有建世之功。而后期更是求仙问道,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整日炼丹吃药,荒废政务。而且还对其孙万历皇帝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万历皇帝更是二十多年不上朝。

小编认为明世宗虽未使明朝灭亡,但是也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明朝开始走下坡路,世宗以后一位位皇帝都制造一些烂摊子,直到最后想收拾烂摊子已无力回天了,至使明朝灭亡。



历史时刻录


1、首先我们所认识的上朝并不是开大会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上朝准确的说就是一大群臣子凌晨去宫里给皇帝请安,然后皇帝也得凌晨起来接受臣子们的请安。能去上朝都官员都不是小官,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官员必须跪着等皇帝说平身才能起身这种早朝制度我相信没有几个大官是愿意上的更别说是皇帝了。

2、不上朝并不是不理政务的表现;能跟皇帝开会的也就内阁那几个阁臣跟那几位尚书,明朝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每天都要见内阁官员但是已经形成一种默认的制度,嘉靖皇帝虽然20年不早朝但每天都会召集阁臣跟尚书处理国家大事,认为不上朝=不理朝政只不过是人们常识上的认知错误因为电视剧里都是在早朝议事的。(皇帝见内阁大臣议政没有固定的地点正常情况下不超过五人)

3、到了清朝之后早朝就变成十天一次,不过皇帝每日都会见内阁军机大臣。明清两代都有明文规定奏事必须跪着不过正常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臣子真的跪太久的,一般跪下来不久皇帝就会说爱卿平身然后臣子开始奏事。像早朝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不上也就不上了并不会对国家安危造成什么影响,认为不早朝=不理朝政只是常识性的错误。嘉靖也好万历也罢虽然几十年不早朝但是他们并非不理朝政。如果一个皇帝二三十年不理政国家必亡并且会有被权臣篡位的风险,嘉靖跟万历只是人们常识性的不理政事实际上他们都是非常勤政的皇帝。


苟或


一个公司,董事长不上班,公司就会倒吗?那可不一定,只能说,董事长只是换个方式掌握公司的运营。

只要人事制衡做得好,财权抓得牢,不愁公司会倒,因为底下有职业经理人,公司运营还是可以的。

就算职业经理人们打起来了也没事,正合董事长心意,如果都打不起来,那就太不给面子了,所以底下的职业经理人们不想打也得装着打。

职业经理人太牛逼了控制不住怎么办?于是派了自己身边地痞出身的秘书去搞定,让他下点阴招损招给那些职业经理人,当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调停,谁强罚谁,谁弱赏谁。

公司的生态就是这样,不管怎么斗,还是有人干活的,当然不会倒。

崇祯倒霉就倒霉在遇上一堆拿钱不做事的职业经理人,制衡又不会,只能董事长亲自上阵,然而董事长很久没做过业务了,把一切搞得乱七八糟,基层员工因为欠薪,罢工搞不定,外部竞争对手想方设法收购公司股权,蓦然回首才发现没有钱反收购……这时候基层员工包围了公司办公楼,保安都懒得管了,因为保安也好久没拿工资了……于是董事长就跳楼了。


云泛青冥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说句实在话,嘉靖皇帝20年不上朝真的不算啥,他的孙子万历三十三年不上朝,大明朝照样还是没完蛋!除了一些玄学的东西以外,还有些命里注定的因素在里面:1、嘉靖并没有丧失对朝政的操控:嘉靖虽然人躲在西苑炼丹,但是他从来没有失去过对朝政的控制。实际上,嘉靖算得上是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父子俩以外,对朝政控制得最好的皇帝了。从他上台伊始扳掉杨廷和开始,到他临死前几年杀掉严世蕃、废掉严嵩,明朝的中枢基本都被他玩弄于股掌间。

2、大臣给力:有些皇帝虽然强势,但是搞到最后手下全是傀儡废物,一个顶事的都没有。但是嘉靖朝不一样,历任首辅个顶个的能干,就连严嵩都曾是一代能吏。嘉靖虽然不想管琐事,但是他的管家却是实实在在的有能力。

3、慢性自杀:当然你要说嘉靖一点毛病也没有,那个肯定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嘉靖朝的问题很大。但之所以没有导致明朝灭亡,就是因为矛盾的积累还仅仅停留在量变的阶段。等到他孙子朱翊钧再积累一下,玄孙朱由校一发酵,终于也就不可挽回的覆灭了。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罢了。



青言论史


其实说白了,明朝时候的上朝其实就是开大会。

不开大会就办不成事了?

未必。不开人代会还有常委会嘛。



虽然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人品不怎么样,但他的脑子还是很够用的。当初他杀掉了所有的宰相和想当宰相的大臣,把这个管理国家的行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发现,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事情就越多,工作也就越累。他一天到晚累得老牛喘气,精力也不敷分配。劳碌程度不亚于现在的高三后半学期。

他就搞了个内阁制,把行政权力分一部分出去,让大臣来分担他的工作量。

大臣们把各地的奏折审阅后,拿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来,交给皇帝,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拿红笔签字,盖上章,照此办理。要觉得不好,就扔回去让他重写。皇帝就从写作业变成了批改作业,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后来逐步发展,明朝又增设了司礼监,作业都懒得批改了,让太监们负责改作业和签字盖章。



明朝大臣愿意上朝吗?其实也不愿意。明朝前期,上朝是个很危险的事情,早上去上班,晚上不一定能回了家,一句话说的不对,明天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了。

明朝皇帝看你不顺眼,就找个理由揍你,这叫廷杖。你的生死就掌握在那些拿棍子的执刑人手中,平时没有处理好关系,他们一顿就能把你打成喉咙以下的高位截瘫。

到了清朝,不廷杖了,改成训斥。派人堵到你家门口骂街,街坊邻居都围着看热闹。有些大臣觉得羞耻,就自杀。但只要脸皮够厚,生命还是可以保障的。

所以,明粉都愿意穿越到康乾时代去当官,若让他们伺候偶像朱元璋和朱棣,他们坚决不干。



别看明朝大臣们嘴上说的挺欢,一个个义正辞严,其实他们也不愿意上朝。

朱元璋,朱棣以后,明朝皇帝们的脾气就稍微好点了,一般情况下,也不怎么杀人。明朝大臣们就胆壮了。而且,八股取仕选出来的官员往往是二杆子和一根筋。到了朝上,顶着个大嘴巴,什么都喷。不和他一般见识,他就得寸进尺,不同意他的意见,他还以死相胁。

嘉靖皇帝看着也心烦,没有一天是高兴的。就不愿意上朝了。不上朝也有很多好处:

一、皇上清静,不需要与大臣发生直接冲突。

二、大臣安全,不会被打成高位截瘫。

三、工作效率高,不需要一群人互相扯皮了。

四、上朝其实就是集体抒发感情的咏叹调,不上朝就减少了很多内部矛盾。

五、最重要的一点,不上朝可以很方便地培殖和扶持某个势力。这个势力就是用来抗衡和打压众臣的。比如严嵩,比如魏忠贤。



即然朝堂的局面还可以掌控,事情也能处理,上朝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皇帝的个人能力如果够牛,智勇双全,就上朝,就写作业,批改作业,签字,盖章。这就是皇帝全面掌握,像朱元璋和朱棣。

如果皇帝个人能力一般,就不写作业,只批改和签字,盖章。这时候搞得好,大臣是张居正,搞的不好,大臣是严嵩。

如果皇帝个人能力很差,身体也不好,就什么都不参与,而是用对人就可以了。让有能力的人替他写作业,批改和签字盖章。这就容易出魏忠贤。



而当皇帝,一定要用对人,一定要控制住人。

皇帝真正的任务是选好写作业的人,批改作业的人,还有签字盖章的人。也就是说,从老师又变成了校长。

但是,问题总是会有的。

不看作业,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开会,处理方式也往往是一厢情愿,不能综合考虑的。犯一两次错误,还能纠正,错误多了,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会出大事。



嘉靖不上朝,是他对朝局还能基本上把握。但是,他开了个很糟糕的先例。从此,明朝政府的错误开始不断地积累,最终走向彻底的破败。


馋嘴肥猫铲史官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古代皇帝能做到明嘉靖这种大佬20年不理朝政,并能保证国家大局不乱那样的人很少。

我觉得他能够这样做,首先必要的条件就是。现前国家的大局总体稳定,人们的生活过得比较踏实,社会治安比较两好。

还有就是他能够很好的把握好和那些臣工们的关心。用帝王之术把控好手下的那些同事们的关系,让他们能用各尽其责,合用其能的好好的打卡上班。

像明嘉靖这种每天基本上都忙着烧炉炼丹的修仙大佬。他能够做到这点,肯定也是有着非常能干的各部门的经理了,这些经理们都是精挑细选的忠于公司业务精英。

再说了,我们这位明嘉靖大佬也是经历过百家之学思想的人。他老是炼丹修仙,所以我认为他肯定是非常赞同道家思想的,所以出个无为而治(不理朝政)的治世局面,那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觉得当时他是这样子想的:只要权力还集中在自己手中,并且把控好朝野之间的权力平衡那就行了,我把控好臣工之间的勾心斗角就行了。

本文属个人观点。不足的地方还望各位朋友们多多指点,谢谢!


黄鳝窝


皇帝不上朝并不意味着皇帝没干活,就算皇帝没干活,也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不在运转。皇帝,一个看上去至高无上的职业,天下所有大事都由他裁决,但实际上,完全是一个随时可以换掉什么都不需要做的角色,古代设计的最完美的皇帝形象就是垂拱而治,也就是什么都不做,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这是古代农业实社会一个经典的悖论,什么叫好皇帝?什么都不做的可能就是最好的皇帝,国家政府只要不过多的干预小农经济,他们自然会发展的很好,各种企图通过主动做点什么事情,来达到国泰民安的,那往往都是适得其反,想把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这看起来诡异的论断才是真实的古代社会。

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权力还是牢牢把控着,利用太监监视着群臣,二尺宽的条子又随时可以处死太监,权力不能离开须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