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赭山遊記

蕪湖赭山遊記

蕪湖赭山遊記


如果在蕪湖市區選擇一登高望遠的地方,那非赭山莫屬了。

赭山位於蕪湖市區中心,土石殷紅。相傳戰國時代,楚國鑄劍師干將曾在東南面一里許的的赤鑄山鍛制寶劍,那鍛劍的熊熊爐火竟把赭山的山石都烤紅了,成了赭色,故名赭山。

由於時間有限,加上我不喜歡熱鬧,一覽亭也要到兩點半才開放,所以那些大爺大媽們或載歌載舞,或吹拉彈唱,或鬥唇合舌的“凝芳園”、“海棠園”、“杜鵑園”等山下的景點我不再去想。在大門入口處,我看了一下景區導遊圖,最終選擇了“戴安瀾烈士墓”、“廣濟寺”、“舒天閣”、“劉希平烈士墓”及“一覽亭”等景點。

戴安瀾將軍墓在小赭山南坡半山腰,墓地正面對著大赭山。墓地依山而建,呈半圓形,四周蒼松翠柏環繞,墓地前有寬敞的神臺,墓前豎立著一塊一人多高的墓碑,碑上鐫刻著“戴安瀾烈士”五個大字。關於戴安瀾將軍的事蹟,筆者不再多述。


蕪湖赭山遊記

蕪湖赭山遊記


我在無為洪巷鎮工作過很多年,有一段時間就分工在“戴氏宗祠”所在的排形行政村(現合併到陡崗村),由於該村地處深圩區,從鎮政府去排形村還要渡過一條河,所以經常留宿在該村,當時排形村村部就設在戴氏宗祠。詞堂三進五開間,配有附屬房。宗祠的前半部分及天井兩邊的廂房保存得還算完好,油漆斑駁,彩繪陳舊的粱柱,仍能顯示出昔日的華貴和曾有過的輝煌。後半部分早年被政府徵用當過糧庫,由於年久失修,風雨侵蝕,加之糧庫棄用後又少有人管護,已是殘破不堪。倒塌的地方草木葳蕤,遍地瓦礫,小樹有一人多高,盡顯淒涼。門楣上橫懸一塊“濡南望族”匾額,由癸亥年時任無為縣縣長的戴端甫所書,兩邊的對聯早已忘記了。據悉,洪巷鎮黨委政府對戴安瀾故居的保護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還在鎮政府對面建立了綠樹成蔭、阡陌縱橫的戴安瀾廣場,這對安瀾將軍的在天之靈也是一種慰藉吧。

瞻仰完戴安瀾將軍墓,其他景點均在赭山的南山頭,中間有一段比較長的山路要走。

靜聽山下隱隱約約的歌聲、琴聲、人聲,我猶如行走在雲端,有一種天上人間的感覺。山路兩邊盡是些或能叫出名字或不能叫出名字的樹和灌木,而那些沒有凋落完的紅葉和四季常青的濃翠,色澤斑斕鮮明,富有詩情畫意。而我獨喜歡那一片片枝幹虯曲蒼勁,黑黑的如纏滿了歲月皺紋的苦楝樹林。那些苦楝樹早脫盡了葉子,褐色的枝條赤裸地在寒風中哆嗦,有序伸展的各種造型看上去也是悲愴的。稀有的幾顆幹黃的苦楝子不捨得跳下樹來。我在疑惑,冬天都已經來了,你還在等待什麼呢,凡事都有自己的歸宿,現在落下來,明春你又將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走著想著嘆著,這時,撞鐘伐鼓聲起,梵音嫋嫋而來,遠遠望去,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背便撞入我的眼眸,這就是廣濟寺了。著名的“蕪湖十景”之首“赭塔晴嵐”便在其中。


蕪湖赭山遊記

蕪湖赭山遊記


據傳唐開元年間,韓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大唐,沿江而上,在蕪湖棄船登岸,在赭山南麓結茅建廬,修行數年,後去九華山。寺院背北朝南,依山而建,殿堂相接,層層高疊;尤其是出大雄寶殿登八十八級古臺階,高聳陡峭,級級攀升,給人以登天的感覺。而赭塔依山擁寺,氣勢雄偉,四周茂林修竹,芳草萋萋,每當雨後,嵐光飄渺,景色倚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為之傾倒,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雨後斜陽,登臨遠眺,便能領略“大江煙外動,春鳥渚邊鳴”的詩情畫意,這或許就是“赭塔晴嵐”的來歷。赭塔為磚石結構,五層六角,每層外牆均嵌有磚雕佛像。傳說大風曾將塔頂吹落,雨漏不止,一日突然飛來一口大鍋扣在塔頂,從此便成了現在這副模樣。清代詩人黃鉞的“飛來覆塔尖穿,風鐸無聲不計年”寫的就是這個傳說。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於是我問清了去主峰的路徑。在樹林中一路逶迤前行,此時正值兩點左右,陽光透過樹葉或枝丫間照射下來,有時像繁星在空中閃爍,有時像一片飛瀑直瀉而下,那些光影若隱若現的左右悠揚地婆娑著,透著不可捉摸的靜謐。這時便見一座高大的牌坊式的大門立於前方,上書“江城入畫”四字,入門後有“古藤纏雙龜”景點,這座雕塑給人以過多的排斥、束縛和被摧殘的感覺,總覺得那雙龜有著衝破羈絆追求自由的衝動。

一路向上,走過約五十米,便見一座古色古香磚木結構的二層樓建築,匾額上書寫“吳楚天舒”四字,這就是“舒天閣”了。舒天閣屬於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飛簷鬥角,雕樑畫棟,古樸典雅,氣勢宏偉,取“極目楚天舒”之意。

步入大廳,迎面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面鐫刻著“江天一覽”四字,落款是乾隆歲在辛末仲春,據說是清乾隆皇帝御筆,字體渾厚蒼勁。登上二樓,只見正面廊簷下懸掛的匾額上書寫著“舒天閣”三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尹瘦石所書。


蕪湖赭山遊記

蕪湖赭山遊記


舒天閣的左前角是“劉希平墓”。劉希平,原名蜿蘅,字蘭香,安徽六安人,在蕪湖首先倡導“學校社會化”,提出“學生要到社會上去”、“學生要和平民交朋友”等主張。在筆者看來,這觀點放在今天仍然是正確的。

1929年,劉希平靈柩被安葬在赭山之巔,1932年人們又在山頂上為先生建築了一座石亭,名“愛晚亭”,取“哀輓”之意。亭兩旁柱子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朝霞菲微枯草泣”,下聯是“秋風搖落故人稀”。

山頂最高處是“一覽亭”,取名於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著名詩句。遠遠望去,該亭六面三層,飛簷圍廊,登上頂層極目遠眺,可見大江東去,弋水迴環,蕪湖長江一橋和二橋如飛虹一般連接著大江南北。

清朝胡應翰在《一覽亭記》中寫道:“邑北諸山,莫如赭阜為雄。山迤北益高,陡其癲則大江在襟帶,而遙睇諸山,皆羅列如兒孫”。赭山雖然沒有杜甫詩中“一覽眾山小”的氣魄,但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鬧市區,有這麼一塊遠離塵囂,讓人們看透浮雲開闊眼界松馳心境的地方,真的要感謝大自然的恩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