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太源村

“雙獅聳翠、江天遠照、玉砌迎風、疊石遺蹟、疊嶂晴嵐、半亭高眺、虯松引道、巖雲應雨”—— 不用說這些古南岫八景裡那一幀一頻的詩情畫意,就是一座青石壘起的村寨,也足以讓久居鬧市的我們心馳神往。於是,我們慕名來到了洋江鎮,從集鎮的路口右拐向北,先沿楊溪路抵達禮臺小學的門前,再右拐朝東穿過臺上村。一路向前,就走進了這座位於洋江鎮東北5.5公里處的太源古村。

遊記——太源村

太源的村口是二道山脈之間的一塊空曠平地。草坪南面秀立著二叢參天的古柏,並蒂連理,生長的蔥蔥郁郁;後面是一棟人民公社時期建成的村禮堂,老舊斑駁地橫立在二道山脈之間。村口東邊的山腳下二棵風華正茂香樟,側展著一冠翠綠,扮演著太源村裡迎來送往的角色。

遊記——太源村


一塊新農村建設的宣傳牌和一個箱式垃圾箱,不合時宜地參雜在其間,顯的有些突兀和零亂。西邊是一座新落成的“黃氏宗祠”,坐南朝北,雕樑畫棟,氣勢恢弘,彰顯著太源黃氏的興盛。

遊記——太源村


這第一眼的映像,顯得的普普通通,其貌不揚,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古村石寨的場景。如果不是柏樹前面堆砌著的幾塊岩石,刻寫了二個鮮紅的大字——“太源”,甚至於我們都有些懷疑,這裡是不是我們所要探訪的太源古村。

遊記——太源村

帶著疑惑,沿著灰白的水泥村道,我們朝村裡走去。一陣家犬的聲聲狂沸,就打破了這山鄉里原本的平靜,也讓我們這群不速之客,有些膽怯地放緩了腳步。隨著幾聲吆喝聲從路邊的老屋裡面傳出,這幾隻因為陌生而顯得不太友好的土狗,立馬停止了它狂吠,乖巧溫順地平靜了下來。話音未落,只見到房門裡走出了這二位年長的女主人,不知是婆媳,還是母女,但顯然是二輩人。一位是體形略胖,年青一些,卻一頭銀絲白髮的老年村嫂;一位是腳步有些顫顫悠悠,手裡柱著木杖,卻精神抖擻,一色烏黑青絲的老奶媽。慈眉善目的面相,就在這目光交融的那一個瞬間,我就真真切切感受到,這目光裡沒有陌生的戒備,這微笑間沒有市俗的虛假。和藹可親的笑容,這一刻無需要言語的表達,就在這無聲無息的一眼交流間,我就實實在在感受到,這古村裡沒有封閉的冷漠,這山裡人淳樸不改的熱情。

遊記——太源村


於是我就一步,一步地走進了太源村,用目光去追尋這座古村的歷史足跡。沒有想到從第一眼的稀疏平常,到走進村裡漸行漸濃的古風餘韻,一幅漫漫歷史的長卷,就繪聲繪色在我們面前,總是讓我們意猶未盡。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於是我就一次,一次地六進了太源村,用心靈去感悟這座古村的歷史脈絡。沒有想到從第一次的走馬觀花,到觸及村裡前塵影事的源遠流長,一幀悠悠歲月的長歌,就餘音繞樑在我們心間,總是讓我們欲罷不能。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南岫山坐落在太源村的最南端,整條山脈呈∩型走向,由南向北延伸,蜿蜒有幾里之長,好似左右二支環抱的手臂。這座世外桃園裡的太源村,就依山而立,從山腰到山底,從南向北連綿,集中在左邊東側這道山脈之上。

遊記——太源村


太源古村以老的“黃氏宗祠”為中心,按坐落的房屋和建造的年代歷史分佈,大體分為南北二個部分。宗祠的南半側,全都是土木和磚瓦結構的村舍,這些青石土屋就是古村的特色所在。從村口的山腳下到宗祠為北半部分,房屋建築的年代就表現為新舊參差。如此這般由南向北,由山腰至山腳的村舍分佈和建築形式的變化,就將太源村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一走進村口的北半部分,從低矮空寂的百年老屋,到光鮮矗立的小洋樓;從交錯層疊的青石牆基,到密不透風的竹籬小院。一幅古韻新篇交融的景象,淡然述說著太源村裡的前世今生。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遊走在這裡,這裡是一幢青石壘起的人家,那裡是一間陡坡矗立的土屋。下一個巷道的拐角,等待我們的是一簾古韻悠然的片段,還是一目農家生活的場景,總是令人欣然向前。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行走在這裡,眼前是一條青石蜿蜒的小道,身邊是一道竹枝圈起的菜園。下一處院牆的背後,展現我們的是一道古風遺影的片斷,還是一卷小村恬淡的畫面,總是讓人滿懷期待。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在北片這些新舊參差的建築裡,有一棟獨特的紅磚瓦房。兩邊普通居所之間,赫然聳立著兩面馬頭牆,門楣上書寫著“七家眾廳”幾個字。據說洋江鎮的三千黃氏,都是源於這座太源古村,只是眼前這座黃氏分支的“眾廳”,至於他是黃氏的支祠,還是分祠,我們不得而知。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這一棟全木質結構的老宅,是村北片區裡最老的建築,也是太源村裡現存最久遠的古建築。它位居村北的最高處,只是古宅下的原有通道已經被一片小杉木和菜園所隔阻。所以到達這棟古宅的線路,只能是從村中祖祠下的那一條向北小道,到此一遊。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一眼望去,這座穿鬥式結構的老宅,南側牆頭上的柵板已經所剩無幾,屋頂瓦檀條也垮塌了下來,只有縱橫的房梁,依然在風雨中堅挺著這它的筋骨。廊道里的青石板已經殘缺,落沒地沾滿了塵土的昏黃,流露出頹廢的無奈。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通廊邊整條的木柵欄保存基本完好,牆基下悄悄攀爬而上的青藤,肆意穿梭在圍欄間,散發出勃然生機。老宅正廳的門柵已經不見了蹤影,靠南面的兩間房,雖然保存著原有的木結構,但僅存只是幾塊零散的木板,幾根光禿的房梁。而北側的外牆,原本的木質結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整體翻修成為了土坯牆體,這迥然不同的土木混搭形式,記載著這棟老宅變遷的滄桑。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在老宅的西北端開了一道門,想必此處是主人當年進出的主要通道。一棵碗口粗的楠木樹,筆直秀立在門檻口的青石平臺邊,山腳下的鱗次櫛比的村落,鑲嵌在眼前的綠蔭的畫框之間,不由自主間你就會停下腳步。任一縷清風愜意地輕拂臉龐,憑一眼土牆青瓦的悠然在心頭泛起。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一條五尺見寬的石階折轉而下,當年蜿蜒而去的青石小道消失在一片小杉樹林裡。屋前的牆基高有二丈之餘,屋後也是一面完整的壘石碼起的山牆,前後這二面拔地而起的壘石牆,層層疊疊都足有百餘平米,可見當年築屋時的繁複艱辛。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如今只有藤蔓和青草的翠綠,在吟唱著那首歲月不老的清歌,陪伴著這幢老宅的風燭殘年。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老宅的北面有一條小道在山腰間起伏,隨著山脈一直延伸到了村口邊。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曲徑通幽的小道,眼前是茂林秀竹的蔥蘢,耳邊是泉吟鳥語的宛轉。遊目騁懷的流連,遠處是綠掩村舍的虛實,環顧是古村安然的恬靜。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黃氏宗祠”坐東朝西,屹立在村落的中央。上面是那高聳雲端的馬頭牆,威風凜凜的青石獅和梁下高掛的紅燈籠;下面是一堵石板堆砌的高牆,一道折轉而上的青石階。在一眼的仰視間,歷史滄桑的風骨,新舊更替的交融,就突顯出這座太源祖祠,在太源人心中那種神聖莊嚴的地位。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拾級而上,朱門斗拱在歲月間悄然淡卻了曾經的鉛華,只有鮮紅門匾上,那“黃氏宗祠”四個溜金大字,依然在風塵中熠熠閃爍著一個家族的光鮮。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據瞭解,自太源村開山鼻祖——臻公,於元泰定五年(1328年)遷居太源後,肇基正寢一棟的小祠宇,至明崇禎十六年(1637年)第一次毀於戰亂。清朝初期族人仿原貌重建,後於康熙己亥年(1719年)翻修並擴建了前廳,成為上下二晉。光緒辛卯年(1891年)因邊上的私房失火,殃及受損,隨後光緒壬辰年(1892年)重修至今,期間跨越了690的歷史。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如今這座歷經百年風雨,內外樸素,簡單而不失莊重的宗祠,隨著2016年村口那一座三晉,726平米的新祠堂的華麗落成,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但我相信,這座承載著太源人千百年精神寄託,見證著太源歷史發展的老宗祠,必將以家族歷史豐碑的形式,依然屹立在這裡,屹立在太源人的心裡,陪伴著太源村的發展和變遷。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緊靠祠堂南側的是一幢磚木結構的老宅,上下二層的結構,居高臨下佔據著比肩祠堂的區位。老宅走廊邊的木柵欄,稀稀拉拉地洞開了天窗;底層長廊裡的青石板,也已經所剩不多,坑坑窪窪,殘缺的部分泛起的浮土將青石板著染上了一層黃土色調的滄桑感。二樓上的擱橋走廊,保存完整,只是欣然登高遠眺的願望,還是一聲嘆息在那拐角後支離破碎的扶梯斷橋前。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通往南片古村的路徑,都集中在以老祠堂為中軸線的南側,以房前屋後的通道而自然形成,或寬或窄分成了上、中、下三條線路。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最下面的這一條線路,是從村口一路走到陡坡上,在一眼看到祠堂的這裡,有一條右側斜插向南的小道為起點。幾步之間,左邊一道門前的青石臺階,一棵掛滿碩果的柚子樹就出現在我們面前,向前就是一道呈弧線狀的青石壘牆。這裡以小道為界,西面山溝裡是村民的小菜園,房屋集中在東側的山坡上。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轉過路口柚樹下的這道弧形石牆,直行,前面的路基下有二口緊靠在一起的古井。不規整的青石層疊交錯,參差不齊,保持著它最原本的古樸風貌。只是整個井沿四周新澆築的灰白水泥護坡,影響了它原本應有的古韻。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南片區中間的這一條線路,位於祠堂下二棟房屋之間,是古村的一條主通道。土牆青瓦的老宅,高低錯落,屋簷下的紅燈籠,正在悠然自得地輕搖著;鋪滿青石的巷子,起伏蜿蜒,安之若素地縱深著。一幅時光定格的畫面,不禁就讓人腦海裡演繹出的那一幕幕古村恬淡的生活片斷。

遊記——太源村


也許你的眼前飄然而過的是一個青衣女子的翩翩身影,也許你耳邊響起的是一陣肩頭上起伏的扁擔吱啞聲。


遊記——太源村

或許你的身邊匆匆閃過的是一個漢子荷柴的健步如飛,或許是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緩緩走過的牛鈴叮咚聲。

遊記——太源村


縱深的巷陌,一條青石小道橫貫小巷其間。左邊是層疊宛轉,步步高昇,蜿蜒指向南片區的上行線。右邊是行雲流水,筆走龍蛇,款款去連貫著南片區的下行線,。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前面的拐角處,懷春的姑娘倚靠在牆邊。是相戀已久,為了等待著那個心許一生的互訴衷腸?還是情竇初開,只為了轉角彼此相逢一眸的那個偶遇?遠處哥哥的腳步聲,似乎已經攪亂了姑娘的心緒,小鹿亂撞的無措,粉面桃花的嬌羞。。。

遊記——太源村

巷子裡的穿堂風,夾雜著一縷炊煙和飯菜的氣息,陣陣飄來,石巷裡,靜靜佇立著一個翹首的背影。青山悠悠,小巷深深,正午的此刻,我似乎看到了屋簷下,這娘子一臉傾耳拭目的神情;也彷彿聽見了山林裡,那夫君一串歸心似箭的步履。。。

遊記——太源村

沿著石牆,走上臺階,向左朝東的方向,穿過兩棟老宅的巷道,與南區上線相通;這些村裡難得一見的明清老磚,似乎始終難以融入古村石寨的風俗,滿身青蘚地落沒為了小巷裡的路沿。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直行向前,走過一棟老宅,一堵二米多高的石牆,擋住了我們的視線。在石牆和老宅之間有一條清澈的山泉,從東面山坡的樹叢中悄悄而來,向西面山谷橫流而去。小溪來無蹤,去無影,只有耳邊那些“嘩嘩啦啦”的歡快旋律聲,輕輕迴盪在寧靜的山谷間之間,賦予了這座山村的生機與靈秀。太源村南片的中線,就以這道山泉小溪和青石壘牆告以了段落。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繼續南行的線路,以小溪的東西二座石板小橋為起點,又分成了左右二條小道。走過右邊的石板橋,眼前的壘石牆緊護著山坡,延伸向西,長的有近20米,短的有也有幾米長,高高低低、斷斷續續,隨著山坡高度的變化而起伏,圍繞在山腰之間。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這條向西而去的小路,左側有幾處可以向南而上的石板臺階,有的層疊完好,有的只剩下殘缺的幾層一段。沿著左側的石板臺階向上,幾步之間,眼前豁然開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處空曠平坦的大草坪。草坪背靠南岫山,面向村口,坐南朝北位於二山相狹之間,有幾百平方米的面積。

遊記——太源村

空曠的草坪上沒有樹木,翻開閒花野草,可以看到一些青石牆腳的遺蹟。西南角上是一個四壁透風的牛欄,傾斜的支架已經搖搖欲墜;攀附的青藤悠悠哉哉地隨風輕搖,荒涼中流露出些許山村的野趣。

遊記——太源村


北邊的草地上豎立著二組石碑,相隔3米左右,初看一眼以為是古墓碑,只是沒有那個墳頭隆起的特徵,加上這些石碑是各開個二個小方孔,類似於古時的繫馬樁,我們也就好奇地看了個究竟。這二處石碑,每一組石碑分別由二塊碑石組成為一組,二塊豎立的碑石之間約有十幾公分的間距。令人費解的是這二組石碑的碑文盡然文字內容相同,朝東的碑面上刻著“同治乙丑年”,朝西的石碑上刻有“貢生黃觀槑”,(貢生;由府、州、縣學推薦到京師國子監學習的人,槑;音同“梅:méi”,《康熙字典》:槑,古文梅字。)如此簡單的一個年號,一個姓名,這石碑背後的故事就讓人心生一份好奇。。。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清風徐徐吹來,居高北望而去。遠處土牆灰瓦的村落,掩映在綠色的山谷之間,那藍天下的一抹青綠、那青翠間的幾筆紅黃,宛如一卷歲月更替的圖畫,描繪著古村的春秋。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走下這塊草坪,繼續向西,就走進了山林之間。林蔭下蜿蜒清靜的小道,以一道S型的曲線,指向了太源村西側這道山脈的密林深處。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可惜這條看似平常的山路,每次在此折返的小道,在我們第六次太源返程的時候,才聽說這道山樑的背後,還隱藏著一條通往鄰村的古道。這條保存最完整,青石連續360多層階的古道,只等日後再去一睹它古韻悠長的風采。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從中線小溪左側的石橋,踏著石階而上。青山、老宅、池塘,一幅歲月靜好的山村詩畫,就一步一頻進入了眼簾。

遊記——太源村

歲月淤積的泥沙填滿了水塘,看不到清澈的水面,青青的雜草將池塘變成了一塊綠洲。塘口洗漱石階這個角落裡殘存著一灣淺水,一片綠油油的水葫蘆,幾枝藍色的花朵,在秋風裡悠然綻放著它們的春色。沒曾想到這偏僻的小山溝,也有這泊來的物種,在此蓬勃著生機。只是不知道眼前這口泥沙侵佔的池塘裡,這些嬌豔的花朵,還能在此盛開幾個春秋。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池塘對面的這二棟老宅,是太源村裡僅有的二幢坐南朝北的人家。如此背靠一面青山,門前一池綠水,遠眺青山黛瓦,相比村中那些房屋接踵,前後交錯的擁擠,此處倒是獨有一份清淨和詩意。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一排房門緊鎖,一棟堂門洞開,人去樓空的老宅,冷清孤零。原本以為,只是這山裡清寂的日子擋不住外面的繁華,沒曾想到“源遠流長”的門匾上,那幾個“站在家門口,飛到天安門”的斑駁小字,就讓我們在會心一笑間,讀懂了山裡人心存高遠的胸懷。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每每至此,曾經在心裡總會閃過一個疑問;這老屋的人家,是否還記得門前的那一棵青柚樹,是否還記得春天裡的那一縷花的濃香,秋天裡的那一絲果的酸甜。當得知眼前這個懷抱幼童的小女子,就是回家裡的這棟老屋來看看的時候,我就讀懂了太源人眷戀故土的情懷,堅信了他們心底從未遺忘的那一份鄉愁。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從老宅的西側,沿著池塘邊的小道繞行,西面就是那處立著石碑的草坪,向北是連接著小橋西面的那條線路。如此這村南的一角,你可以任意從小橋這邊進,那邊出,都不會不遺漏這裡的景色。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通往南片村落的上線,是以祠堂南側這棟老宅的走廊為起點。穿過走廊,眼前的青石小道就指向了三個方向。一條蜿蜒向下的線路,橫貫連接著通往南片的中線和下線。朝前是通往一片殘垣斷壁的空曠地,瘋生漫長的雜草擋住了去路。向左,穿過土屋的小巷一路向上而去,就進入南片地勢最高的幾幢老宅。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一面色澤褐黃的老牆,一邊光影明暗的青石,逼仄的巷道,遺忘的角落,只有零零散散的青草,在屋簷下的那一縷陽光裡,淡淡散發著生機。退去紅塵的層臺累榭之間,留下了一抹素色如錦的安然。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一道壘石築起的山牆,八字的石階兩邊向上,清冷的小道,偏安的一偶,只有鬱鬱蔥蔥的柚樹,在階牆上的那一片荒蕪間默默吐露出芳華。煙火漸遠的頹垣破壁之間,抖落下一樹鄉愁的柚香綿綿。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沿著尺寬的石階向南而去,就是村裡東面最高的幾間老屋。由於此處地勢高,加上屋前原來的老屋都夷為了平地,居高臨下的視角也就變得格外的開闊。如此,聽遠處,一屏青山,幾聲鳥語,青松瘦竹聲沙沙;於是,看眼前,幾許滄桑,一抹悠然,土牆灰瓦歲年年。我們就怡然在這一幅笑青吟翠,歲月如歌的場景裡。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從老屋前的土臺上折轉而下,就是一條橫在了面前的青石小道。朝下連接著村莊,朝上就進入了山林,這裡就是南片區上行線路的最南端,也是通往南岫山的起點。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只見一塊塊若隱若現的青石,婉轉悠然,好似一條鮮活的小青龍,遊弋起伏在這片山腳下的綠草間。小道間,一條從山坳裡渲洩而來的山泉小溪,經年不息地從青石板下匆匆流過,留下了山風裡幾聲輕吟低唱的歡快聲。小道邊,有一棵高大的山桃樹,傾斜著身軀,伸展出一枝遮掩小道上的綠蔭。一陣秋風吹過,不時有幾枚青黃的落葉隨風飄零而下,靜靜撒落在石階上。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此時,或許是那一條青石古道的線條,也或許是那一眼青綠畫卷裡的身影,悄悄撥動了你的心絃。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此地,也許是那一曲流水潺潺的婉轉,也或是那一眶桃紅柳綠間的遐思,靜靜放飛了你的心情。這裡,總有一個腦海裡閃過的片段,剎那間,就讓你陶然在這浮想聯翩的詩意之間。

遊記——太源村


向下穿過這條巷道,就來到了老宅之間的小十字路口。繼續直行朝前,一屋之隔就與村子裡的中線相連接;向左朝南,跨過小溪,就是通往村南一偶的池塘和那二棟老宅的線路。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轉身朝右是一條寬約近3米的臺階,這是太源古村裡最寬的一處青石臺階。舉首望去,層層的石階背後,當年的那戶老宅人家已經不見了蹤影,留下了一抹天空裡歲月無痕的蔚藍。荒廢的青石階裡,當年那一粒主人遺落的青柚籽,已經悄然長的枝繁葉茂,默默站立在臺階上,守望著故人。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這條通往南岫山頂的青石古道,因為灌木雜草的阻隔,每每都是讓我們望而卻步。有幸的是,當我們第五次走進太源村,得知村民們已經為我們清理出上山線路的那一刻,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奔著南岫山而去,儘管此行我們並沒有做好野外登山的行裝準備。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腳下蜿蜒的小道,一段青石臺階,一程羊腸土路,斷斷續續,交錯更迭在杉林之間。行至山腰的一個拐角處,陽光靜靜灑落在大樹的枝椏之間,蔽天的枝葉彷彿圍成了一道洞開的山門。小道的蜿蜒、挺拔的老樹、明暗對比的光影,還有那山風吹起的淡淡薄霧,宛如神境一般的畫面,讓人不忍心去驚擾這份山林的恬靜,只想遠遠的看著它,看著它,任詩意流淌在我們心間。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貌似香樟一般挺拔的老樹,走近一看,其實只是酸棗樹。儘管這山野裡尋常可見的酸棗樹倒不足為奇,只是長成這需要二人合抱的百年老樹,倒是第一次所見,並且這裡還是相伴而生的二棵。不知道在杉木林裡僅存的這二棵老酸棗,是它的幸運,還是我們的幸運,反正那些樹下的酸棗,就成了我們蜂擁而上的戰果。

遊記——太源村


這裡收穫酸棗的熱情而未退卻,前面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樹,又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楠木!珍稀的楠木!好奇的隊友們就聚集在這棵楠木周圍。一冠墨綠油亮的葉片,灰白挺拔的腰幹,風流倜儻,散發著雄渾剛毅的氣息。或許第一次相遇的慶幸,也或許是相識第一面的熱情,一次掌中的愛撫,一個敞開的懷抱,人與自然的感情也就親密無間的流露了出來。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一路走來,前後漫山遍野都是人工種植的杉木林,只有這一峰巒交匯之處的方寸之地,聚集生長著這些原生態的酸棗、楠木和老油茶樹,儘管數量不多,面積狹小,這一小片夾縫裡倖存下的原生林,也讓我們領略了南岫山裡樹木的珍貴、多樣和神奇。

遊記——太源村


走到這裡,原來僅此一條的山路,就變成了一個岔路口。左邊是一條向下彎延而去的坡道,向前的小道穿行在油茶林和杉木林之間,右邊則是一道彎延而去的山路。只是眼前這三條小道,除了向下這條線路可以排除,向前還是向右,就讓我們搞不清了方向。電話求助以後,如此我們才知道,登頂南岫山的線路,就隱藏在岔路口上這片翠綠的杉林裡。這一處砍去了雜草和杉木枝杈,顯露出一些紅土杉林的地方,才是上山的小路。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走進這片杉木林,貌似一路平緩向上的林間通道,在十米開外又是一處不太起眼的小道。從此向左爬坡而上,林間原本的小道就漸漸變得清晰可見,隨後的山路也就踏著前人的腳步,順風順水的一路而去。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當眼前一道透過杉樹的空隙傾洩在我們眼前時,踏著最後一截殘存的青石臺階,我們就登上了南岫山之巔。半個多小時的輾轉,唯一讓我們略感遺憾的是,一路走來這古南岫上那“半亭高眺,虯松引道”的畫面,已經蕩然無存,隨風而去。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南岫山上,首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二座山峰之間的一片殘牆斷壁。歷史上南岫山上建有二座庵堂,一座叫福慧庵,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一座叫長興庵,明朝萬曆年建。這二座香客遍及分宜宜春一帶的庵堂,據說都是在1954年間被拆毀,延續了近四百年曆史的香火,就此畫上了句號。山風裡梵音不在,禪香散去,幾十的歲月依然沒有抹平這道歷史文化的創傷。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只是隨後在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的《太源黃氏族譜》中,從這一張古太源全景圖之一的記載裡,這南岫山上只有“長興庵”唯一標註的情況看,那座“福慧庵”似乎至少應該毀於1897年之前。

遊記——太源村


南岫山,海拔318米,是洋江鎮裡最高的山峰。只是原本東南的主峰遠眺分宜縣城,西北俯瞰袁河宜春的最佳視角,如今都被二座矗立的信號鐵塔霸佔去山頂的最高點,這領略古南岫山八景的夙願,我們也只能透過樹叢,盡力去體味一番古人的詩意情懷。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極目遠眺,朦朧的遠山,影影綽綽,籠罩著一層輕紗,在淡渺的雲煙裡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水墨,抹在藍色的天邊。古南岫“江天遠照,疊嶂晴嵐”的畫卷,也就盡收眼底。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俯瞰山鄉,寂靜的古村,悠悠然然,散發出一份詩意,在濃綠的山林裡忽隱忽現,若明若暗,宛如是片片彩霞,飄落綠色的山谷。古南岫“玉砌迎風、疊石遺蹟”的韻味,也就盪漾心頭。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渴覽群山愜素心,半亭伴我白雲深;已堪領略江天景,再上高峰聽禪音。”——這首太源貢生黃觀梅,當年登頂南岫山感懷的古詩篇,儘管“半亭”不在,“禪音”遠去,這古村往事的流風餘韻,這山河依舊的雲蒸霞蔚,酌古斟今之間,心也就美在了這南岫之巔。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如此一番,我們也就算是基本走遍了太源古村的每一個角落,當然如此遊歷在太源村,不在村裡吃個農家飯,時間肯定是不夠。好在第一次到太源時,就有朋友為我們推薦了“農家飯”的聯繫方式,所以一個事先的聯繫預約的電話,就解決了我們每次太源之行的後顧之憂。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即使你是第一次冒然走進太源,你也不必因為陌生而擔心。在這偏遠的太源村裡,我們遇見的每個人,人人都是笑臉相迎,言談甚歡。我們走進的每一戶,家家都是淳樸善良,淳樸好客。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所以到太源遊玩時,隨意討一懷熱水,歇歇腳,拉拉家常;任性摘一個桔柚,解解饞,聊聊過往。一種天涯一家,賓至如歸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所以在古村遊歷時,隨手取一件農具,作作秀,憶憶當年;好奇搭一把手,過過癮,說說曾經。一種城鄉一家,夢迴故里的情緒,就溢滿心頭。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老祠堂下的這座二層小洋樓,就是我們每次“定點農家飯”的人家。屋主老黃,是留守在村裡為數不多的一對中年夫妻,子女都走出了山村在外發展,老夫妻倆一邊經營著家裡的五畝土地和一片野生山油茶林,一邊幫孩子看管著小孫兒,過著忙碌而充實的農家小康生活。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如此,看看古村石寨的古香古色,嚐嚐太源人家的山野風味,聽聽太源村裡的前世今生,再順帶捎帶回一些農家土特產,這古村石寨的一行,總會讓你收穫滿滿的鄉村情趣。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從老舊的茅草棚、全木房、土木屋,到現代的磚瓦房、小洋樓。一部太源生活變遷的片段,就如此一字一句,娓娓向我們道來。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從堅實的石板橋、壘石牆、青石階,到散落的牛馬槽、青石礅,一目古村歲月往昔的脈絡,就這般一筆一畫,歷歷在我們眼前。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而那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青石小道,亦然就是這太源古村千古流淌的血脈;那一堵堵層疊屹立的青石壘牆,已然就是這太源人千年挺立的脊樑。也正是這份堅毅,這種堅守,賦予了太源人在歷史變遷的風風雨雨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超然灑脫。

遊記——太源村

遊記——太源村

不知是在我們進村時,那種興匆匆的心情,急匆匆的腳步,還是曾經側看一眼時的平凡,而被我們疏漏了在這裡。走出太源的時候,村口山坡上袒露的一片灰白,引起了我們注意。這些灰白色調的岩石,大大小小,條塊斷續,古怪嶙峋,約有二三十平米,混雜在雜草和黑土之間。遠看,就有如扒了皮以後風乾的老樹樁,也形同一段栩栩如生的龍骨化石。細瞧,岩脈起伏,線條流暢,灰白明暗的岩石層脈,仿若碼起的一疊古冊籍,又好似一頁譜寫在白紙上的五線譜;讓人浮想聯翩,妙不可言。

遊記——太源村


細細品味一番,這方寸之地的岩石,就不僅僅只是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妙趣;更最重要的是,這種南岫山獨特的頁岩,讓我們領悟了古太源人,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的大智慧。

遊記——太源村

蒼海橫流,地老天荒。走過古村青石編織的經緯,遇見盛開的彼岸花,我更加好奇太源古村裡那些流年往昔的故事。

遊記——太源村

感謝您閱讀我的文字,如果喜歡,歡迎您分享和轉發。也請您關注《美圖新餘》頭條號,今後您將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發布的旅行分享;瞭解更多的新餘風土人情。如果有興趣,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走遍新餘戶外群”, 《美圖新餘》——期待您的關注! 感謝您的分享!


下篇預告——《太源軼事》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