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多尔衮府

摄政王多尔衮府

崇德八年(1643年),睿亲王多尔衮拥立世祖为帝,被封为摄政王。翌年,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在明皇宫内住了一段时间后,决策定都北京,并迎世祖入京。多尔衮便选择了在明代南宫旧址上营建王府。明南宫,又称小南城,明初为皇城东苑,皇帝常游幸于此。明景泰朝,被俘的明英宗放还回京后幽居于此。

摄政王多尔衮府
摄政王多尔衮府

嘉靖四十年,大火焚烧了皇帝居住的西苑,宫殿化为一片废墟,应如何善后,大臣中发生了分歧,严嵩居然出了一个作死的注意:“建议皇帝迁往南苑(重华宫)”这里是曾经关押皇帝朱祁镇的监狱,世宗皇帝又是一个极讲忌讳的人,对严嵩的建议耿耿于怀。这一切,都被徐阶看在眼里,他已经暗中察觉到皇帝对严嵩的厌恶。于是,他半夜三更派人通知御使邹应龙撰写好弹劾严嵩的奏疏。果然,徐阶的判断极为准确,皇帝接到了奏疏,立即下旨:“勒令严嵩退休,逮捕严世蕃,流放边疆。”

摄政王多尔衮府
摄政王多尔衮府

土木堡之变

摄政王多尔衮府

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 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刺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瓦刺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刺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文字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