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书法?

孙梓景


2019年2月初,我带着孩子去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贾平凹故居旅游景点参观。孩子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贾平凹的书画作品都是喷绘的呢?

这个平台分几部分展示贾平凹的各种才艺,包括文学作品,喷绘书法作品,喷绘国画作品,大屏幕展示贾平凹商洛方言演讲和讲话。

我回答孩子的提问:

第一,贾平凹的书画作品很贵,这里不敢展示真作品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偷盗。网上流传一个图片,贾平凹2017年元月的告示上明码标价:书法,四尺十万,四尺斗方或三尺七万,匾牌一字四万。

第二,展示出来的喷绘图片尺寸比较大。因为我是一个练书法的人,我知道,大字书法和小字书法是不一样的,擅长写小字的人,不一定擅长写大字。有可能是因为写不了大字,所以喷绘出来做成大字,小字书法追求精致高雅,以秀美动人,大字书法追求的是力量雄浑,以气势动人。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擅长写小楷和中楷。我们常见的,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字,都是通过原稿扩印放大的效果。虽然在气势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因为启功先生温文尔雅的修养,娴熟老道的用笔和结字规律把握,先生的这种书法,仍然可登大雅之堂。

在甲平凹故居正房客厅的墙壁右侧,悬挂着巨幅的孔子画像,由此推断,作家贾平凹的内心世界应该是遵从孔子儒家思想的,那么下面我重点,从儒家中庸美学角度,讨论一下贾平凹的书法。

《中庸》中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世间事物根本的属性;“和”是天地万物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和之道既是个人修养,为人处事之道。当然中和之道也同样可以解释中国书法之道。

《中庸》至少提供了中国书法美学中的中和自然的美学观点。我是一个书法人,在我的理解里,字体的粗细转换,变化无常,曰疏密,曰刚柔,曰轻重,曰枯润,曰肥瘦,曰骨肉,曰内外,曰浓淡,曰阴阳,曰天地,曰消长,曰收放,曰开合,曰远近,曰黑白,曰聚散,曰简繁,曰虚实,曰争让,曰呼应,曰顾盼,曰俯仰,曰巧拙,曰正倚,曰藏露,曰曲直,曰中偏,曰险夷,曰平奇,曰急缓,曰同异,曰庄媚,曰纵横,曰君臣,曰主宾,曰高低,曰正反,曰顺逆,曰断连,曰动静,曰方圆,曰浓淡,曰上下,曰左右,曰转折,曰先后,曰古今,曰行列,曰首尾,曰始末,曰写形写意,曰点线面体,曰大小长短,曰起承转合,曰抑扬顿挫,曰精气神力,曰有常无常。

在楷书世界:颜体竖画粗,配以中宫开阔,篆书中锋。欧体短画粗,配以中宫茂密,铁画银钩。瘦金体转折粗,乃收放、疏密、节奏之需。柳体点画粗,点点呼应重心。褚体横画粗,笔笔侧锋律动,隶书遗韵。启功体左部粗,乃蓄势待发,阴阳转化。皆成风景,皆成生态,皆开天地,皆传今古。

我们把书法称为中国文化之核心。书法美学的价值观就是这几十个关系的处理。说谁写一手好字,就是说谁凭借自己的功夫把这几十个关系处理妥当了。

那么贾平凹书法作品,有没有处理好这几十个关系呢?首先贾平凹毕竟是一个读书人,书法里能够避免的明显的,容易的错误和缺陷,他仍然是避免了。贾平凹书法作品里的格式,文字表达和措辞还是不错的,至少我并不比贾平凹高明!

看一副严肃的书法作品,我们首先要看他师从谁谁谁?周围有人说贾平凹的字,外形丑拙,但是神韵高雅。可是我知道一点,如果书法作品想做到大巧若拙,必须先掌握,笔法和结字的根本规律,具体到贾平凹的风格就应该是先掌握北朝书法碑刻的简约,纯净,洗练,斩钉截铁,雄壮豪迈的美学特质。

而贾平凹的字的笔画缺乏粗细变化,缺乏黑白变化,缺乏刚柔变化,缺乏轻重变化,缺乏肥瘦变化,缺乏映带变化,缺乏浓淡变化,缺乏阴阳变化,缺乏疏密变化,缺乏提按变化,缺乏收放变化,缺乏枯润变化,缺乏消长变化,缺乏开合变化,缺乏聚散变化,缺乏动静变化,缺乏启承转合,缺乏抑扬顿挫,缺乏精气神力。

贾平凹2017年的毛笔书法和他早年的钢笔手稿相比较,四五十年过去了,并没有明显的突破和提升,我们说30年可以练就一个书法家,至少和30年前相比贾平凹并没有认真从古代书法里汲取营养,因此可以说贾平凹的书法只学到中国书法的皮毛,而和中国书法的精髓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有南辕北辙之嫌。

贾平凹的书法并没有很好的遵从孔子的中庸美学思想,并没有对汉字的线条进行中国美学的处理,而在结字,墨法和章法上也没有突破和建树,甚至可以批评说凭借一己蛮荒之力一条道走到今天。

用开玩笑的话说,这30年间可能是忙着到处题字去了,并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学写字,毕竟中国书法之路是一条寂寞的路。

我是一个商洛人,和贾平凹一样,我深深地爱着商山洛水这片土地,深深地爱着中国的书法艺术,深深地爱着中国传统美学精髓,也深深地爱着孔子的儒家文化,在这些方面,我和贾平凹并没有不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晚辈儿,我愿意安静起来,虚心起来,认真起来。

正月里来,丹凤县棣花镇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我带着孩子昨晚贾平凹故居,已是黄昏时分,站在贾平凹故居正房的客厅里,匆匆照完最后一张相片,操着一口浓浓商洛口音的管理人员提示我们旅游景区就要关闭,旁边有一位游客喃喃的说:“这里都是炒作”,那个管理人员生气的反驳道:“你也来炒作试试!这儿凭的是真本事 ……”我并没有插嘴,带着孩子严肃的走出了贾平凹故居。

在这里我建议认真学书法的朋友,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同样是在贾平凹故居里,我们可以看到商洛文化人孙见喜先生的书法作品,孙见喜先生的书法由于汲取了颜柳书法一派的特质,正朝气蓬勃的展示在商洛人民的眼前!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贾平凹的国画和文学等艺术作品,容我以后一一解读。本文但求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诚请指出,谢谢!








汲古书法


贾大作家曾经说过:“我现在写书法、画画比写长篇收入多得多。我养家的方式不是写书,而是靠卖字画,写字画比写书法简单。”

据说贾大作家上午写书,下午卖字。据说他一下午赚的钱比一个普通作家一年赚的还多。

贾平凹是个聪明人,他不当企业家太可惜了,中国可能又少了个马云。

贾大师通过写文章,弄了个大作家的名头后,转身一头扎向书法,卖起字来。字写的好坏无所谓,他卖的是他的大作家名头,不是字,是通过字这个载体,将大作家名头带来的附加值卖了出去。古语说挂羊头、卖狗肉,大约就是如此。

有人问,他的字不好,能有人买吗?

中国不缺有钱人,中国不缺需要送礼的人,有钱了,家里挂张大作家的字,显得自己多有文化,贾大师是替有钱人站台的。所以贾大师从来不缺市场,不担心市场。

现在的名人写写画画的多了,这不,前不久,马云先生画了张符,不也拍出个天价?

马云的符

平凹的字


千年兰亭


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你,你这幅贾平凹的字是假的。

贾平凹的字虽然达不到专业书法家的基本要求,他的字缺乏用笔和节奏的变化,书法线条是从钢笔字直接移植到毛笔字中,笔画没有力度,也看不出有什么传承。但由于他经常写,笔底下的感觉还是练出来了,也有自己一定的章法和布局,他的书法多少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最起码,贾平凹的字看起来比较流畅,没有那种滞涩、停顿和拖泥带水,书写中不间断的气息还是有的。

再一个,他的字笔画粗细一致,大小长短也相差不大,给人看起来比较厚实,有一股朴拙味道。

而你这个字,写得非常扭捏,不够流畅,明显是书法初学者照着贾平凹的字描出来的。而且没有掌握要领,在运笔中左顾右盼,没有形成一个书写整体,描得毫无神采。即使书法外形也描得不到位,起笔和收笔拖泥带水,不够自然。

像这样的字,在西安书院门,50元都难以卖掉。书院门贾平凹差不多的赝品,大约在150元每幅,比你这个要好看得多。


鸿鹄迎罡


作为一个既写文章又练练书法的小青年,我觉得先不说书法不书法,贾平凹先生的字,可以至少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来看:

一、当做文人交游怡情益性,自我修养和情趣可以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文字之外表达自己情趣爱好的方式,有人喜欢花花草草,有人喜欢游山玩水,有人喜欢烟酒,也有人喜欢写写画画。这不但可以有,而且应该有。在这个层面来说,是向内的,不求好坏高低,不求声名利益,不求赚钱物质,怡然自得,才会潇洒自在。这样走就对了,那不管你写的怎么样,人生的境界都会高起来。


从这个境界上来说,贾平凹的字还是有其天然的乐趣,个人觉得有拙朴憨厚,不事工巧的味道,颇能体现其文人性格、自身涵养和基本审美。绝不是那种哗众取宠,故作惊奇,随波逐流的东西。


二、把情趣变成书法家的声名和书法的高低那就走偏了。

文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被人喊了几声大师,说自己是书法家,说自己写得好,写得有境界就得意忘形了。应该认清自己,时时不忘那个初心。从这个角度来说,贾平凹后期经干脆少写文章多卖字,似乎还频频曝光,显得蛮享受,我觉得就有点走偏了。可能有其无奈,也有市场的推动,本来无可厚非,但多少是变味的感觉。他被推到酱缸里,那么自然也就少不了酱缸味了。

三、从专业角度说,贾平凹的字尚未入门

作为一个也练过十来年书法的人来说,我还是能一眼看出其基本功不足,临帖读帖太少,笔画、结构、法度都没有来源,没有传统的问题。要不是有其文章的声名和涵养做支撑,几乎会让人以为是江湖书法。


四、我这里真心是为贾平凹先生惋惜啊

先生浪费了大好的时光,不去千年碑帖的深处翻滚翻滚,反倒是天天在这个书法的门外徘徊不前,说得好是文人情趣和个性,说的不好是边都没沾着,简直贻笑大方。


否则以先生的文采风流,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睿智通达的涵养,一入真正的千古碑帖大家的海洋,从历代大师巨匠处吸收营养,然后将思想、技法、情趣、智慧熔于一炉,点画之间都是内涵乾坤,形成浑然的大师气象,其成就真会是不可限量了。


何至于现在良木当了柴烧,千里骏马当了拉磨的驴,还惹得我们这些庸俗之人肆意点评指摘。真是不该,真是可叹啊,不知先生是如何想的。当然也有可能高处不胜寒,众人基本吹捧为主,不好得罪直言,才使得先生在歧路上约走越远,难以回头。


我是犀利而文艺的“李艺泓西平王后裔”欢迎关注我


李艺泓


贾平凹作为作家,著作等身,确实是文坛的常青树,影响力甚远……

作为书法,中肯地说,有点过犹不及,介于写字与书法之间。

所谓书法,专业性极强,要求极高!还要有古人的底板!这些都是贾缺失的!不信的话,让贾的作品参加中书协的展览,一定第一时间落选!

所谓写字!不按书法套路走,无所谓学谁临幕谁,从古人的哪一位继承出新!就是写好看,练习结构、线条也会提高质量!至于章法、墨法,看到书法作品就吸收一些。

显然,贾平凹的书法应该定位为文人字,不是文人书法!他利用文学的影响力,忽悠了大量的不懂书法,拿写字当书法的粉丝们(说实话,书法粉丝专业的都少之又少),使得其字大卖特卖,还真是赚到钱的大法宝!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行为走向市场比较早……那时候,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相对滞后,居然让她捷足先登,打开了市场……后来的陈忠实、莫言,文学水平远在他之上,因为晚了几年,便被市场所不太接受!



陈天哲


这让我联想到一则消息,一位书法爱好者,写了30多年书法,却日子过不下去,对书法如痴如醉,而误了人生前途,连基本生活都没保证,书法的回报率为零,甚至负数。

这就是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之差别。这些不公平现象,不怨天怨地,不必责怪社会不公,自古有之,各行各业,习以为常,何况书法呢?

一、书法真的不能以投资回报率来衡量。和这位朋友一样,30多年书法投入不见回报的大有人在。如果要养家糊口,生活保障无着落者,千万不要迷书法,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书法只能当作业余爱好,靠书法升官发财,毕竟是少之又少。

二、书法有法,法来自于传承,来自于社会的重视。从古至今,书法的本质和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书法之法。这个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近年来,在传承古法上的不够,导致了社会对传统书法的不重视,浮躁、功利和急功近利思想盛行,对传统书法缺乏敬畏,盲目创新,引起书法浮夸风、标新立异风和千姿百怪风。

三、古人把书法分为书法家和善书者。两者区别在于懂不懂书法之法。而如今是一些书法家也不懂法,给善书者有机可乘。

有位恩师曾讲他年轻时,国画就有很高的造诣,有人问及为何不画了,老师回答说:“不能占的太多,书法写写好就够了,不要与画画的人强饭吃。”话意简单,话理深刻。隔行如隔山,不是自己所长,更需有敬畏之心。

当然,也有皇帝不急 ,太监急的现象,希望旁观者也净化一下心灵,做好护花使者。



陋石书艺




小说家贾平凹擅长书画,其画形似丑拙,质却富有神韵,被誉新文人画。看他画作中的《服装与花》,突然想到前天在清华艺术博物馆看的西方名画500年展的《抽象理念》,两幅画实在太神似了,区别只是形上的一中服与花,一西服与苹果,是同工异曲?还是异工同曲?

附《抽象理念》资料: 抽象理念 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 1966年 布面油画 41厘米X33厘米

这颗绿苹果因马格利特而闻名于世,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年少时毕业于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之后从事墙纸设计以及海报、唱片等平面设计工作。1927至1930年他在巴黎居住,与安德烈·布勒东等人交往甚密,成为了一-名超现实主义画家。 绿苹果和身着黑色正装的模式化人像,是马格利特绘画中常出现的形象。在创作中,他并不对画面中出现的物品进行变形处理,却将它们以戏剧化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构图极为冷静规整,产生十分怪诞的神秘气氛。这幅作品的人物身着没有特点的现成制服,被抹去了面部,这样一来虽然它是一个人,但它与人类本身是抽离的。同样,飘浮在空中的苹果也抹去了个性。两个没有任何性格的物体,乍看并无关联,实现了的具体化只有在绘画中才能出现,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典型的马格利特及其他超现实主义者描绘“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碰撞”的经典例子。它打破了常规的意识,产生令人惊奇的超现实感官体验。


大洲文苑


贾老师是著名作家,不要搞错了!


睁眼看西安


贾先生的书法算是文人书法,也可谓名人书法。不可要求过高。


旧地远方


传统是要传承,在这创新的时代有需求就有市场啊!存在被大多数人接受就有他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