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内容来源:这是一个写作无处不在的时代,写作的逻辑可以迁移到任何工作中。本文结合南方周末年度致敬记者陈鸣的职业履历,以及在笔记侠第三届笔记达人知识年会中的分享,从多角度分析写作。封图设计&责编 | 婷子&浮灯第 3394 篇深度好文:6413 字 | 15 分钟阅读

精华笔记•知识管理

本文优质度:★★★★★+ 口感:芝士蛋糕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如何正确理解写作?
  • 文字上的“蒙太奇”是怎么样的?


24岁,他是调查记者,出道两年,就凭一篇《碘盐致病疑云》,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推动国家碘盐政策调整,影响数亿人的健康。

26岁,他关注小人物的故事,写了一篇《父亲的家谱》,被收录进高考语文题。

27岁,他报道《差生韩寒》,因为流量过大,导致南方周末的服务器数次崩溃。

28岁,他创办公众号「咋整」,用戏谑的方式解读正经新闻,被纽约时报引用报道。

30岁,他应邀加入VC机构「峰瑞资本」,从0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打法,重新定义了VC建立品牌的方法和什么是好的标准。

他是陈鸣,一个靠写作吃饭,安身立命的媒体人、创业者。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一、世界少了一个少年作家,多了一个调查记者


2012年,对于世界来说是恐慌的一年。

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言满世界的翻飞,有人深信不疑,终日惶惶,有人不屑一顾只当流言,却仍旧被命运卷入动荡。

韩寒在这一年,就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信誉危机。

在这一年之前,他是新概念最年轻的获奖者,人们叫他天才写作少年。又因为频频在微博对政治发声,被网民称为“当代鲁迅”。作家韩寒被舆论推成了“神话韩寒”。

然而,2012年,韩寒却被网友质疑作品是找人代笔。“打假斗士”方舟子迅速加入这场“口水战”,接连向韩寒开火。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受这场战役影响的,还有就职于南方周末的陈鸣。

本来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被陈鸣一篇《差生韩寒》的报道,拉到了统一战线。

在后来的记者手记里,他把这次倒寒事件,称作“一群年纪大的人在墙角围殴一个青年。”

为了祛魅,也为了弄清楚真实的韩寒到底是草包还是天才。他跑去韩寒的高中,采访了50多个韩寒的同学、老师、好友。试图从“成名前的视角”,看到韩寒到底如何一路走来的。

在当时那个处境里,陈鸣的报道确实也拉了韩寒一把,证实韩寒从高中开始,就是同龄人中的写作佼佼者。天分和能力都是真实存在的。

实际上,陈鸣从韩寒这段高中经历里,看到了曾经高中的自己。

天天玩《星际争霸》,考试只认真做语文题,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影响,自己闷着写小说。成绩一塌糊涂。

不同的是,韩寒的母亲,在忙着给韩寒熬补药,期待自己的儿子早点开窍。

而陈鸣的母亲,给他写了一封充满愤怒和失望的信,读得他痛哭流涕。

“每天絮叨的中年妇女,才不跟你们一样报什么写作课,突然间拿起笔来却是最吓人的。”

或许是母亲这种反常的沟通方式震慑住陈鸣,他决定收心,在高三那一年认真学习。

最后凭实力迅速超车从文科班倒数1/3,考到福建省文科第七名,进了北大

有人问他,为什么当年没有参加新概念大赛?他很懊悔地说,“参加了,但是战术错误,我写了一首诗,只得了一个入围奖。”

因为这次战术错误,世界少了一个少年作家,多了一个调查记者。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从北大毕业后,陈鸣奔赴广州,加入了当时的新闻圣殿南方报业集团,和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他对未来既充满希望,也充满各种各样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刚去两个月,现实的工作就把他打得措手不及。作为记者,第一次采访,他就逃跑了。

当时,陈鸣被派去河南,调查一个被举报贪腐的女法官。

“我坐到那个法官面前,特别慌,脑子里面想好的所有事情全忘了。她还叫了两个法警一起听,两个人身高1米8,站在我身后,故意把手铐晃得咣咣响,我的压力特别大。”

陈鸣把这次采访称为“灾难般处境”,最后中途谎称自己要上厕所,然后就再也没有回到那个采访现场。

布尔迪厄说:新闻业是惶惶不安的人、贪得无厌的人、叛逆造反的人或无耻屈服的人最多的行业之一。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在广州待了两个月,小混蛋陈鸣又逃跑了,他逃回了北京。打电话告诉领导自己不回去了。原因是广州水土不服,条件太艰苦。

结果出乎意料地,领导拒绝了他的离职,又给了他一个北京分站工作的机会。但他怎么会安定下来呢?当时虽然顺势留了下来,一年后,他又想到逃跑。

原因是,当初和他一起毕业选择去美国的同学,开着跑车,各自都过上了“资本主义的腐败生活”,这种焦虑,用现在公众号的文章来说,就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他想辞职,扔掉笔杆子,去那个自由的国度,过闪闪发光的“腐败日子”。可最后,他还是逃而不离,口袋里明明揣好了辞职信,但是他在跟领导的饭局上喝了个大醉,最终没能掏出这封信。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陈鸣把这段时间,形容为“惶惶不安的两年”,经历过这几次逃跑后,他好像突然想通了,如同高中玩了两年,在第三年突然收心一样,“我决定收起什么都想戏谑一把的心态,善待一番自己的工作。”

他做了不少的调查报道,包括《圆明园兽首追讨秀》、《重庆温泉寺:商业与宗教的争夺战》,以及《东明万人肿瘤暴发疑云》。

其中,《东明万人肿瘤暴发疑云》这篇文章给他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好奇,甲状腺肿瘤和当地的环境污染没有找出关联性,那么,到底什么导致了肿瘤爆发?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采访过程中,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说山东东明是高碘地区,因为食盐强制加碘导致出现了这么多的病例。时间上刚好有关联性,所以他就一直打着这个问号。

握着这个问题,他回到北京,躲在了北大图书馆,通过大量的查阅论文,开始论证这个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出了大量的线索,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采访名单、包括资深的专家、沿海地区关注这个话题的医生、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肿瘤病人。然后再在采访的过程中,反复去推敲验证他的答案。

当你找到一个线头后,拿着这个线头再去动手,就会发现大量的关联性。

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作者说,真正好的记者不会把自己当写作的人,而是把自己当学者、研究者,这样才能真正写好一篇文章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陈鸣通过做学术的方式,完成了这篇《碘盐致病疑云》,促使国务院卫生部宣布下调食盐加碘浓度,要求市面上必须提供非加碘盐,这篇文章最后获得了当年的南方报业年度致敬。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一个不到24岁年轻人,刚毕业两年就获得了中国新闻行业的最高权威致敬。

这个致敬,让陈鸣在这一行里获得了极大的鼓励,虽然这篇在写作上不算成熟的作品,从结果看却是让陈鸣最满意的。它造福了几亿人,加上时间维度,它的影响还会一代一代延续。

对于这个阶段的陈鸣,写作是一种对时代的武器,针砭时弊,是好奇心的一把枪,用枪杆子挑起了很多被社会忽略的一面。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很多人说害怕写作,其实是理解错了写作。教育系统把我们搞混了。

我们一说写作,就想起了文学。总想能不能拥有村上春树的表达能力,他说:“吃完一桌子饭菜,空盘子摆在那,就像九大行星消亡一样。”

这个很形象,但不重要。如何正确理解写作?


二、写作的基础层面:功用性


1.如何让表达不枯燥无味?

写作涉及到很简单的技巧叫“比喻”,问题是我们的老师都没教到点子上,当时讲的比喻分为“喻体、明喻、暗喻、借喻”。但这些对于你用好比喻没有帮助。

一个好的比喻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神似,第二是形远,第三是秒懂。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①首先是“神似”。

“神似”要有一个抽象出来的“特制相似性”。比如一个太阳像大火球,这个比喻就很糟糕,没有抽象到本质上。

比如王硕的比喻,他说“人生就像踢足球,一堆人跑来跑去,最后还不一定有结果”。

这个比喻抽象出了一个神似的点——努力了但不一定有结果。这样才构成了神似。

②其次是“形远”。

钱钟书的经典比喻:“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一个人的恶毒为什么能比喻成沙子?一个是实的一个是虚的,他把抽象点抽好之后,形态离得足够远。

③第三是“秒懂”。

有人说,我们公司的年终汇报总结,就像一个莫比斯环,永远只有正面。

这个比喻非常好,但问题是你要解释,除非这个人学过莫比斯环是什么东西,不然这个比喻就没有意义。

我们曾经接受的中国式教育,里面有大量的欠缺,不是为了让你懂。就像搞传销的人,就是为了让你不懂。所以我们学习写作,要抓住要点或者内核。

通过创造一个“好的比喻”传递信息,这是写作很重要的事情。

2.文字的“蒙太奇”

苏联有一个年轻导演库里肖夫,他拍了三组镜头。

第一组镜头。

第一个镜头是沉默男人的脸,第二个镜头是一碗还没有喝的汤。他给观众看这个脸,然后迅速切道那碗汤,中间没有任何交代。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观众对男演员表演的评价是演技好,眼神很克制,但是透露出了渴望。

第二组镜头。

第一个镜头依旧是沉默男人的脸,然后画面迅速切趴在窗台上痛哭的女人。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这组镜头观众依然给出很高的评价——这个男人在强行抑制他的悲伤,但是眼神里透出怜悯和同情。

第三组镜头。

第一个镜头同样是沉默男人的脸,第二个画面是抱着小熊的女孩。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观众还是盛赞演员的演技,同时评价这个男人有深沉的父爱。

于是,库里肖夫发现,一个镜头和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镜头剪辑在一起,会产生出第三种含义。

后来,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库里肖夫效应”。而这种电影剪辑的手法被命名为蒙太奇。

把两种镜头放在一起,不去解释它的逻辑,在观众那里依然能够产生含义。

镜头可以切换得很快,于是节奏也就变得更轻快,从效果和情绪感染力上面居然还变得更好。

在今天新媒体写作环境下,大家都很焦虑,一会儿来电话,一会儿老板有什么任务,一会要报帐,一会儿想着什么七七八八,手机点来点去一篇文章都读不完。

在这个写作环境下的文体,极高概率会用到的技法叫“跳笔”——就是文字上的蒙太奇。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将第一组镜头翻译成文字,如果用正常的文字表达是这样:

男人呆坐在椅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眼前那碗热气腾腾的汤。眼神里都是对食物的渴望。


用跳笔来表达:

男人呆坐在椅上。 眼前的汤热气腾腾。


这个男人到底想不想喝汤,你不需要去解释,让读者自己脑补。

将第三组镜头翻译成文字:

一个父亲安静地看着女孩抱着玩具熊,脸上没有表情,眼中充满着慈祥的父爱。


用跳笔来表达:

小女孩抱着一只玩具熊,父亲安静地坐在一旁。


区别在于,前者交代前因后果,后面不交代。后面女孩怎么着,父亲怎么着,中间不给你任何过渡,直接切环面,依然构成的完整的表达。

中间的过渡靠读者的脑补完成了,就像看电影一样。

仔细看一下各种出爆款文章的作者,“跳笔”是惯用的手法。这在以前的报社是非常常见的技法,到了手机上的时候变得特别重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也是跳笔。

5句话,28个字。前面3句,一词一景,互不相关,单独使用绝对没有任何含义,但是却被作者剪辑组合在了一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然后再加上夕阳西下的渲染,就顺利地创造出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意境。这就是跳笔带来的一种特殊效果。

所以,当你真的理解写作时,你就会懂得,跟人沟通时不需要太多“因为、所以、但是”,有的话是要留白的。

包括跟小孩沟通,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你要表达的意图,用一些暗示或者留白,让他意识到你的爱即可,而不是经受一天两万句的语句。


三、什么样的人叫做“会写作”?


优秀的写作能力,只有两条标准:一语中的,一语入心。

一语中的是指一个人使用文字的准确性。

一语入心是你充分考虑读者,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去。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一个写作者,是在和人沟通,他一样需要准确地使用汉语,同时了解人们心中的热爱和恐惧。

人心,也是一套进化了数百万年的算法

一个习以为常的场景下抖出的荒谬包袱,会引发一阵爆笑。

历尽磨难的英雄再次归来,一定会让人热血澎湃。

一段曲折中开展的甜美爱情让人心生向往。

一个困顿中挣扎的父亲听到女儿说一声“我知道你这些年不容易”,一定会热泪盈眶 。


我们学习写作,不就是为了记录和传递这样的时刻吗?

所以抛掉那些担心,回归写作的本源,每一种表达背后,都有一系列前人总结过的技法。

看看自己写的文字,是不是足够准确,是不是符合人心的算法,这样也就足够了。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它有一系列可以严格掌握,清晰对接的路径和方法。

甚至在美国相对精英教育的学校里面只教三类课程:第一写作,第二演讲,第三种菜养猪。


成长最大的捷径,是找个好老师

他们觉得你会写作才能把自己的脑子梳理干净,而不是像一个杂草。

你会演讲才能影响大家,团结大家,达成共识,一起努力,你要先激起大家对海洋的无尽的渴望,再指挥大家干活。

第三是基本生存技能,假如这个世界退回到无依无靠的时候,你还有把自己养活生存下来的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