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传正谈历史


其实在三国混战的时候是有外族的入侵的,只不过还没等到他们有大规模入侵的机会,就已经被三国各自扑灭了,因为虽然天下三分,战乱不断,但是三国的军事实力都不是那些外族的实力所能比的,那么三国混战时期都有哪些外族入侵的呢?

曹操剧照

先说北方,自古以来北方的异族一直一来都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但是为什么在东汉三国时期却少有大规模的异族入侵呢?首先是要感谢公孙瓒,刘虞这两位,一个严打,一个怀柔,把北方各族治的服服帖帖,袁绍也是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到了后来曹操的军事上的大力打击,加上暗杀,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难以对中原造成什么威胁,主要代表就是鲜卑。

而南方的孙权,刘备也是遭遇过异族入侵的,尤其是东吴,山越的不间断入侵牵制住了东吴大半实力,使得东吴偌大家业,在赤壁之战面对曹操的时候,却也只能抽调出来数万人马对抗,只不过限于山越自身的实力,以及东吴的实力,使得他无法做大,最终被东吴收服消灭。

至于刘备那,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南蛮的入侵,只不过蜀汉的实力依旧强大,成功的抵御并降服了南蛮,使得他不在成为蜀汉的危害。

所以说,不是没有异族入侵,而是虽然天下三分,但是中原政权的实力依旧是远远凌驾于异族之上的,他们被打怕了,打服了,不敢入侵。


Y一花一世界YB


三国魏、汉、吴混战期间,是有外族对中原进行入侵的。只不过当时的魏汉吴三国,都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特征,军队的战斗力彪悍。因此当时的蛮夷部落稍稍冒头,立刻就会引起三国的注意。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军事高压下,三国时期的蛮夷部落,规模普遍都不大,没有机会成为像西汉、两宋时期的匈奴、契丹、蒙古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蛮夷部落联盟,甚至是汉化政权。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魏灭高句丽,曹魏派人刺杀鲜卑番王柯比能;蜀汉征南中蛮夷;东吴围剿山越和南征交趾



先说曹魏团灭高句丽之战。其实曹魏和高句丽原本不接壤,中间还隔了辽东公孙康。当年曹操在灭袁绍家族后,由于急着南下征荆州,便没有继续东征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向曹操称臣纳贡,两家变成了臣属关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起兵抵抗曹魏,并自立为王。这一下,可就给了曹魏出兵讨伐的借口。

公元238 年,曹叡派太尉司马懿领兵攻打公孙渊,一举灭了公孙氏。辽东遂归曹魏,北方地区也彻底统一。

当时,高句丽也派兵协助了司马懿,共同攻打辽东。但曹魏攻下辽东后,由于当地的汉人死伤无数,曹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统治形同虚设,没有在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建立有效的统治,于是高句丽王便觊觎辽东,打算乘机吞并这一地区。


正始四年(243 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侵袭六安,魏国南线吃紧;次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主动征讨蜀汉,结果陷入苦战,魏国在西线也吃紧。

高句丽的东川王见曹魏两线吃紧,便借机终止了与曹魏的联盟关系,并发兵袭击了辽东的西部,还攻下两城。高句丽大臣沛者得来以绝食的方式死谏,劝东川王不要惹恼了大魏,以免招来亡国之运。当时东川王骄横跋扈,拒绝了大臣的死谏,并继续增兵,又攻陷一城。于是曹魏国内群情激奋,纷纷主动请缨要去灭了高高句丽。

正始五年(244 年)秋,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奉诏东征,领步骑兵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

高句丽的东川王闻悉后,也亲率兵马两万余人北出沃沮,在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通沟河一带布防,随后西进迎敌。

几天后,东川王所领兵马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的江口村与毌丘俭所率的魏军遭遇。双方各自在军前布阵。随后进鼓,进入厮杀。

两军交锋后,曹魏的骑兵一马当先,步兵负责扫后。毌丘俭自领一队骑兵在前冲杀,魏兵皆以死相搏。高句丽军根本抵挡不住,随即陷入大溃败。

事后在打扫战场时,魏军一共斩获了高句丽军近一万多首级。

高句丽军在主力被重创后,东川王率残部退回沸流水重整兵马,准备再进行反击。但是毌丘俭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在初战大胜后,继续向高句丽腹地追击,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东川王,并在当地再破高句丽军,再次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人。

连遭两败后,高句丽的东川王带着妻子及千余残兵逃往东沃沮,打算坚守丸都山城,与魏军进行周旋。

魏军在追到丸都城后,采取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侵袭的战法。选派了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爬进了城内,这些人与城外的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丸都城。

但是魏军在攻城功臣中,高句丽的东川王在军士的掩护下,再次突围,逃往了东濊。

魏军在攻破丸都城后,毌丘俭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并对南沃沮的高句丽部民,采取烧光杀光的策略。因此一时间,丸都附近百里之内,尸横遍野,三韩震慑。

第二年,为彻底平定东北。毌丘俭再次率军东征高句丽。东川王得知消息后,一路逃到了现在朝鲜半岛,打算避其锋芒。

但是魏军决心很强,丝毫没有退兵之意。东川王逃到哪,魏军就追到哪。并先后在沃沮和东濊再次斩杀一万多高句丽军,几乎将高句丽的主力打废了。

魏军将国境线从鸭绿江推至现在韩国北部地区后,吓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土著。于是韩族部落纠集各部反魏势力,与魏军在现在的韩国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龙坪地区进行决战。

决战之初,魏军失利。但是很快魏军便重整激士气,杀的三韩土著哭爹喊娘。最终大破三韩联军,韩族遂向曹魏臣服。

于是,朝鲜半岛至西汉灭亡后,再次整体向中原王朝臣服。平定高句丽的大将毌丘俭在班师回朝时,曾刻石纪功。这个碑,在清末时期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至于逃亡的高句丽东川王,他在逃亡中惊恐不安,很快就抑郁而亡了。

再说说魏国平鲜卑王柯比能。其实柯比能最早也是曹魏的盟友,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才毫无后顾之忧的统一了鲜卑部落。

但是后来,轲比能的势力太强,曹魏不想看到轲比能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其他鲜卑族的首领,如素利、弥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发展。结果效果并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报复。不仅下令宣布所有鲜卑部落中断跟曹魏的互市,还继续吞并其它的鲜卑部落,大有统一草原的意图。

大约在233 年前后,轲比能将草原上对他威胁最大的步度根击败,他个人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点。

眼看鲜卑将要实质上被轲比能统一。曹魏终于稳不住了!于是曹魏的并州刺史毕轨派将军苏尚、董弼等率军讨伐轲比能,结果魏军被打得全军覆没。

至此,当年那个依附袁绍和曹魏才能生存的柯比能,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草原霸主。如果不能对他进行制约,谁都不知道他会不会变成昔日匈奴冒顿单于式的人物。

公元235 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决定对柯比能进行打击。他看穿了鲜卑人观念原始、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结盟,但缺乏真正的政治组织的漏洞,便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

于是刚刚统一的鲜卑部落,因此又重新分裂为一盘散沙,不再对曹魏有什么威胁了。

从曹魏对付高句丽和柯比能可以看出,当时的魏国上下,对外夷是很看重的。基本上就是蛮夷稍稍冒个头,立即就会调大军进行打击,不让蛮夷做大做强。



说完了曹魏,再说蜀汉和东吴。

蜀汉的外族压力主要是南中蛮夷。当年刘备兵败夷陵时,南蛮三郡叛乱。后来诸葛亮花了一个秋天平定了叛乱,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说,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当时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越嶲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都不服从成都的号令。

诸葛亮忙于北伐,对南蛮以安抚为主。结果就导致南蛮多是半独立,或者事实上就是独立的状态。就拿前面提到的越嶲郡,当时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

后来诸葛亮死后,蜀汉认为不能继续放任南蛮不管了,便于公元235 年,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平定南中蛮夷的行动中。

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到了240 年,蜀汉庲降都督马忠派遣大将张嶷带兵杀向越嶲,汉军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死伤惨重。三年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越嶲蛮邛都县。

随后,张嶷又对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进行绞杀,(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并在当地设置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他发现兵不够用,又向中央申请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等部队。将南中蛮夷杀的服服帖帖,不敢对蜀汉再起二心。

但是,蜀汉南征政策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到了姜维任大将军时期,蜀汉的所有兵力均被调往北线,于是对南中的蛮夷也就渐渐放松了军事打压。



不过总体而言,一直到蜀汉灭亡。蜀汉在南中都是一种高压政策,蛮夷对蜀汉的态度比较谦恭,不敢造次。

相比于蜀汉,东吴的外敌主要是交趾郡南部的林邑国。另外东吴内部的山越人、武陵郡的蛮夷、交趾郡的土著士族,也都是东吴的中央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

具体怎么打压的,就不细说了。总之结果就是山越人基本被降服,武陵蛮时叛时降,交趾的士族也是时叛时降,一直到西晋灭东吴时,吴主孙皓仍然在对交趾用兵。(正好让西晋逮了一个吴国兵力空虚的机会)


Mer8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外族大面积入侵是有的,只是汉人能够对付。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当时外族实力不够强大。

强悍的匈奴帝国已经被大汉打垮,北匈奴几乎被消灭,南匈奴分为若干部落和汉人杂居,实力较弱,成不了气候。

剩下实力最强的就是鲜卑人,但当时也是一盘散沙,分为无数部落,散居在东北和今天内蒙古、山西等地区以及蒙古高原。

这些部落互不统领,甚至互相攻杀,没有统一的领袖。

在三国时期,鲜卑实力最强的是蛮王柯比能,他试图统一鲜卑。

然而,曹魏随便派了个刺客将柯比能干掉,鲜卑统一步伐瞬间被打断,又开始了常年的分散混战。其实,直到五胡乱华时期,鲜卑人仍然分裂成很多部落,即便是北魏拓跋部统一北方,也是439年的事情了,是三国之后一百多年。

其余的氐族、羌族实力不强,分散为无数部落,至于羯族还是个小小的部落,属于匈奴人的奴隶。

至于乌桓之流更是内讧严重,被曹操攻击以后分化瓦解,自我毁灭,最终民族都消亡了。

北方外族实力强大,尚且如此,南方就更别说了。

山越民族实力不强,又是农耕民族,离不开自己的地盘,起不了大风浪。

南蛮孟获之流乌合之众,被诸葛亮带几万人就打垮了。

总体来说,三国时期不存在类似于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种很强大又统一的敌人。

第二,三国时期的汉军可不是弱鸡

三国前后的汉军,战斗力颇为强悍,尤其对外更厉害。

三国的很多名将,其实都是在征讨外族中出名的。

比如公孙瓒打乌桓,董卓打羌人,马腾马超打羌人和氐人,陆逊打山越,曹操儿子曹彰

打鲜卑等等。

汉军在三国时期的部队,都处于常年征战中,弱的军队早就完蛋了。

生存下来的汉军,基本都是可以打硬仗的。

所以,实战中汉军战斗力比少数民族还要强得多。多次对于少数民族的征讨,汉军出兵少则几千,多则不过几万,几乎百战百胜,少有败仗。

以强悍的鲜卑为例,被曹操不断攻打,最终强悍部落纷纷北逃,衰弱部落只能投降。

第三,三国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正确

刘备、曹操、孙权都是善于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政治家。

他们的策略几乎都是一样,武力征讨为辅助,主要依靠政治和外交的瓦解、离间、分化。

以打孟获为例,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消灭孟获的主力,而是将其连续击溃,被迫接受安抚,不敢公然反叛而已。

同时,诸葛亮离间南蛮各部落,让他们互相仇杀抢地盘,无力和蜀汉作对。

所以,诸葛亮打垮孟获以后的几十年,南蛮虽还是不断骚扰南中地区,但没有大规模的反叛。


萨沙


诚邀如题。窃以为三国中原内战时外族难以入侵的原因是,三国军事力量强大!

其实三国时期也发生过外入侵,只不过很快被平定了而已,最出名的当属南蛮孟获,三国杀里面不是有张卡片叫南蛮入侵嘛,说的就是位于蜀汉南中的蛮王孟获叛乱并入侵蜀汉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的故事。然而叛乱很快就被蜀汉诸葛亮平定了。三国时期东吴内部的山越等异族也时不时给孙权找点麻烦,袭击丹阳郡和吴郡,到最后背陆逊派大军平定。曹操更是厉害,打袁绍时搂草打兔子干掉看乌桓,把当时的匈奴单于吓得双手奉还蔡文姬。总得来说,三国哪怕中原分裂,各国还是能够吊打周围的少数民族。


究其原因,大概是三国由于连年征战所培养的巨大军事实力。魏蜀吴三国皆有带甲精兵十万,对周围异族有些强大的军事压力,周围异族自然不能侵入华夏。实际上,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就是西晋内战,耗尽了汉人所有的力量,五胡这才乘机发难。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因为,汉末时期,汉民族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有着压倒性的军事优势。

汉末至三国虽然纷乱不堪,人口锐减,但常年征战却锻造出强悍的军事力量。汉末群雄都是靠军事起家的,没几把刷子的早被干掉了。因此,别说是魏蜀吴三国,就是东汉末年的随便一个割据势力,对付周边的部落还是绰绰有余的。

比如公孙瓒,别看他连袁绍都打不过,但人家很早就威震塞外了。

当年,张纯引乌桓首领丘力居叛乱,攻占北平、辽西一带城池。公孙瓒率领精骑三千讨伐叛乱,连战连胜,致使张纯、丘力居打败。此后,公孙瓒率部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征战,每有外敌来袭,公孙瓒便如同追击自己仇人似的拼命厮杀,追逐数里。

从此,乌桓等北方部落都害怕公孙瓒之勇猛,再不敢来进犯。而公孙瓒常也因此打出了威名,人称“白马将军”。然而,公孙瓒这样的势力,在汉末群雄中还算不上第一梯队。比起曹操、袁绍、董卓这些大诸侯,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汉军战斗力的强悍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周边部落没有形成强大的联盟势力。

自汉匈百年战争最终以大汉的彻底胜利,匈奴的西迁结束后。汉帝国周边就再没有形成像样的威胁了。匈奴瓦解后,部分匈奴部落内迁归顺汉朝,接受朝廷的封赐;而过去仆从于匈奴的其他游牧部落也都独立开来发展。这些匈奴部落和匈奴别部,不像过去匈奴那样是一个统一的草原联盟帝国,而是彼此独立的势力。因此,无法单独对强大的汉朝形成威胁。这也是为什么汉朝也强亡的原因所在。


这些部落在汉末至西晋期间,不断的内迁,并开始与汉人交融,吸收和学习汉族文化,不断壮大起来。最后在西晋汉族势力式微之际,纷纷开始入主中原,就是后来的五胡乱华。

而之所以在汉末及三国时期,没有出现大规模入侵的现象,其实不过是这些松散的部落都没有发展起来,而汉族势力尚且存在强悍战力,使得他们根本没机会也没能力发动入侵。


这些历史要读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从黄巾起义之后,汉末就呈现混乱局面,各种事情突发而来,先是董卓乱政,引发的一系列诸侯讨伐战,紧接着就是各路诸侯纷纷割据混战,初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再后来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大战,可以说汉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纷争不断的乱世,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原因很简单。

我们都知道汉末三国最后被司马炎一统,成立的西晋王朝,但是这是一无是处,毫无作为的朝代,更让人气愤就是司马家族内乱,史称“八王之乱”,导致极大的消耗了西晋实力,从而被胡人趁虚而入,入主中原,掀起华夏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五胡乱华”,西晋王朝也被胡人所灭。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问,当初汉末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乱之时,胡人为何没有趁虚南下,那么的好机会,怎么就放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外族实力尚且不足。

汉末三国混战时期,外族的实力尚且不足,无论是人口,还是武器设备,都处于发展阶段。在汉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汉王朝严重打击,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族,基本是内部分裂,混乱不堪,没有形成统一的战斗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较分散,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武器方面,由于汉族与外族的融合还没有开始,外族缺乏重要的铁材,导致武器设备都很落后。

第二:对外族一直强硬,以及打击力度大

汉末三国虽然各自为政,之间也有大战,但是对待外族却是一直的强硬,曹操北抗匈奴,孙权灭百越,刘备西抗羌戎,基本上算是统一战线,对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魏蜀吴三国不遗余力的打击。无论是西北地区羌人,鲜卑人的叛乱,中央政府都会派人血腥镇压,震慑胡人。汉末的张奂、公孙瓒、董卓等,曹操时期的田豫、牵招、梁习等屡破乌桓、鲜卑等外族,对外战争中,少数民族在曹魏手中一直没有讨到便宜。除此之外,曹魏名将毌丘俭两次出兵讨伐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

第三:曹魏和西晋初期势大,外族无人能敌

曹操在一统北伐之后,就大力发展经济,对内屯田,重视农业,兴修水利,于此同时,对外意图消灭蜀汉和东吴。在经历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有作为的皇帝之后,曹魏的实力可以达到了巅峰。曾多次派名将,镇守北疆,征代郡乌桓、斩骨进、破轲比能,阻挡了胡人的南下和骚扰。到了司马氏夺权,司马家族亦也是人才辈出,哪怕是在西晋发生秦凉之变,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发起的反抗晋王朝的战争,最终还是被晋将马隆所败,旋即为叛徒所杀。基本在整个乱世,外族的侵扰,实在无胜算。

在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很有杀伤力。


白齐光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混战程度跟战国时代一样,你看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也没有外族敢入侵华夏,同样的道理魏蜀吴三国都是军事强国,外族想要入侵难于登天!曹操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统一了北方,且主动出击蛮夷,把他们打服了,北方的外族不敢南下牧马劫掠!只要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不敢南下侵汉,汉朝内斗就无后顾之忧!


曹操击败袁绍后,袁家两公子逃到蛮族,意图借助外族的力量反攻曹孟德。于是曹孟德主动出击乌桓,跨千里流沙,深入不毛之地,出其不意的击败乌桓大军,威震匈奴,让异族民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曹孟德听闻大汉才女蔡文姬被匈奴掳掠,于是不吝重金将蔡文姬赎回汉地,重新给她安顿家室!曹孟德北击乌桓,威震匈奴的战绩让他把大秦蒙恬将军引为知音,在庆功宴上孟德说自己的理想是死后墓碑上写着:汉故征西大将军丞相曹操之墓。可见曹孟德还是认为战胜外族是他最值得炫耀的功绩!


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丞相也是不遗余力南征蛮族,七次擒拿蛮族首领孟获,最终使得孟获真心归附大汉,不再有异心产生。另外蜀汉政权还多次击败羌兵,五虎上将的马超对于团结羌人起了重要的作用。东吴政权对于百越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有效控制了百越之地的反叛情势。史书记载东吴大将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据考证,这个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从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


国恒以弱亡,独汉恒以强亡!东汉灭亡前军事力量依然十分强大,魏蜀吴三国对外族的战争都是胜多败少,大汉余威让匈奴不敢生出异心!鲜卑、羌、氏、羯等外族力量还很弱小,不足以撼动魏国;高句丽才发展起来,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与决心!因此三国虽然混战多年,但是外族依然打不进来!


大秦铁鹰剑士


其实也有的,比如我们经常提起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这就是外族入侵。只是被打的比较惨。

简而言之,就是外族根本打不过,三国不打他们就是烧了高香了,别说外族入侵他们三个了。

我们说外族入侵,主要还是指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北方是谁的地盘?曹操的啊,曹魏是三国里最有实力的一位。手里几十万大军,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可不是和平时期领空饷的。曹操又有那么多的谋士和将军,所以外族打不过曹操。

我们来看一下曹操对外战争中典型的一次。

曹操远征乌桓

早期整个北方还不完全是曹操的天下的时候,袁熙袁尚两个小老哥被曹操打败,逃到了乌桓。而乌桓一开始是轻视曹操的,不仅收留了两个人,还赏了一些金银。曹操一直以来都想收拾一下大后方,然后再南下与蜀汉和东吴作战。乌桓整好给了曹操一个机会。

于是曹操接机狠狠地教训了一把乌桓。我们来看一下战绩。曹操带了一大批的能臣猛将,其中谋臣就有辅佐他的郭嘉,武将有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牵招等名将,这是带的人。

战绩:大获全胜!俘虏胡、汉士兵20多万人。自此以后,北方再也没有能对曹魏构成威胁的力量了。

此外,曹魏对外族作战还有内黄之战,匡亭之战,平阳之战,武威之战等三十多场战争,只有楼烦之战这一场失败,可以说是战绩辉煌。可以说,曹魏在对外族作战上是强硬的,以半壁江山威震四夷,打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威风。

这让外族怎么玩?拿什么入侵?所以没有可能的。就像有人问:为什么近代中国军阀混战的时候,没有外国入侵呢?很简单,中国一打内战,立马就变成了尚武的民族,战争的各种潜力都被激发出来了,外族打不过。


历史一尘埃


从黄巾起义后,汉末进入了乱的时代。董卓之后就是诸侯讨伐,慢慢的群雄逐鹿中原,逐渐出现了三国鼎立,再往后就是这三国之间的“恩恩怨怨”了。汉末似乎一直没有消停过,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外族没有大规模入侵?

司马家统一了汉末三国,但成立的这个西晋几乎就没啥大的作为,不仅如此,司马家内乱消耗实力,结果胡人趁机入侵,得以入主中原。随后开始了黑暗的“五胡乱华”的篇章。

为何汉末大乱时胡人没有南下?

首先:当时外族没有充足的实力。

外族在那时武器(缺乏重要的铁材)以及人口都在发展期。初期和中期的汉朝严重打击外族,致使外族同样混乱。鲜卑或是匈奴,内部也面临着分裂,战斗力无法统一;羯人、氐人、羌人也是一盘散沙,他们各自为政。

其次:对外族打击力度大,态度强硬。

曹操抗击匈奴,百越被孙权灭掉,孙权灭百越,刘备西对付羌戎,在对付外族这方面,基本属于统一战线的状态基本上算是统一战线,不遗余力地打击外族入侵者。

第三:初期的西晋和曹魏势大,外族鲜有能够与之匹敌的

一统北伐后的曹操对外当然是想干掉东吴和蜀汉,对内则重视农业发展,也很重视水利的兴修。在经历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有作为的皇帝之后,曹魏的实力可以达到了巅峰。曾多次派名将,镇守北疆,很好地防御了胡人南下。到了司马家,那人才也是不曾少过,即使到了西晋,鲜卑战争反抗晋王朝,晋将马隆依旧将其打败。


时光不留痕Time


问题中所谓的“外族”,指的应该是中原以外的周边族群,对中原来说,具有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的周边族群主要就是北方民族,包括漠北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比如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回鹘、后来的蒙古等等)和东北森林中的渔猎民族(比如鲜卑、契丹、女真、满洲等等)。
看起来三国时代,中原内部混战,而北方民族却并未趁机大举南下,趁中原内乱之机,一举平定中原,按理说一个军阀混战的中原,更容易被“外族”欺侮,但事实上却是三国虽然内部打得一团糟,但北方的外族却没有南下,好像有点奇怪?
其实何止三国,同样是内部打得乱其八糟的五代十国也是如此,反倒是中原王朝统一起来,繁荣起来了之后,反倒会出现严重的北方民族入侵的威胁,比如汉、唐、宋都面临北方民族的强大压力,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北方民族的经济形态以游牧、渔猎为主,有利于短期的征战,而不利于综合实力的积累,这样他们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所需的资源是不够的,换句话说,北方民族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依靠自己内部力量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依托于更大的平台,就必须得面向中原(稍次一点,也至少得面向西域)。
北方民族的真正强大,依赖于从中原获取各种物资和资源的能力,比如当年匈奴的强大,依靠的是对汉朝边境资源的掠夺以及“和亲”等手段获得的收入,从而维系内部的团结和稳定,然而三国、五代这种时候,中原自己打得稀烂,资源严重匮乏,北方民族对中原的掠夺就很有限,就不足以获得建立一个强大政权的资源。
因此,当中原混乱之时,北方民族就很难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强权,他内部常常分化为许多部族相争的分散状态,自然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中原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是对中原来说,外族入侵的前提恰恰是中原的持续稳定和繁荣,因为中原的持续稳定和繁荣是北方民族形成游牧军事帝国的前提,而这个前提又是中原遭遇大规模外族入侵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