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深度好文)


做人,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深度好文)


明天的錢可以預支來享受,明天的煩惱不必預支來折磨自己。

01

有一則寓言故事,特別有意思:

從前,有一個人要用斧子,可是他自己家裡卻沒有。

於是,他打算向鄰居借斧子,可是又擔心鄰居不肯借給他。

於是他在前往鄰居家的路上一直在胡思亂想:

“如果他說自己正在用怎麼辦?”

“要是他說找不到怎麼辦?”

“如果他不肯借給我怎麼辦?”

這個人後來越想越多:

“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他為什麼不肯借給我?”

“假如他向我借東西,我一定會很高興地借給他。”

“這個人真是太小氣了!哼!”

最後,這個人越想越生氣,等到敲開鄰居的門後,他說的不是“請把你的斧子借給我用一下好嗎?”,而是張嘴說道:“呸!留著你的破斧子吧,有什麼了不起的,我才不借呢!”

說完,他就氣呼呼地走掉了。

02

認知理論有個觀點:影響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解釋和聯想。

“翻譯”成一句我們經常引用的俗語,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很多事,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我們自己胡思亂想出來的。

比如契訶夫的小說《小公務員之死》描寫的情形,就是一個典型。

小公務員在劇院裡不慎將唾沫濺到了前排的將軍身上,唯恐對方覺得自己是在故意冒犯,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

弄得那位本來毫不在意的將軍大發雷霆,那位小公務員也因此嚇得一命嗚呼。


做人,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深度好文)



03

客觀地說,對一件事情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加以放大,並引發心理上的擔心,這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

但如果這樣的心理經常發生並且過於強烈,總是用自己的想象去揣測未來的事情,弄得自己精神上疲憊不堪,甚至因此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則是一種病態,需要進行調整。

04

明天的煩惱會不會來,不外乎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根本不會來,那麼,我們今天的擔心就是純粹多餘的,完全沒有必要;二是一定會來,而既然非來不可,我們擔心又有何用?不如不去想它,先讓今天有一個好心情再說。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想借斧子就開口去借,把唾沫濺到了別人身上就禮貌地道歉。

至於能不能借到斧子,會不會得到將軍的原諒,那並非自己能夠決定,只要順其自然即可。


做人,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深度好文)



05

做人,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深度好文)


06

據說,我們擔心的煩惱有99%都不會出現,只會存在於我們的想象當中。

既然如此,我們天天受這些不會出現的煩惱煎熬,實在是不明智。

明天的錢可以預支來享受,明天的煩惱不必預支來折磨自己。

對著鏡子裡的自己笑笑,放下眼前的擔心,打開窗戶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和朋友聊會兒微信,坐下來寫篇文章,你會發現生活原來是這樣的風輕雲淡,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