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这类杀菌剂,药到病除

三唑类杀菌剂在化学结构上共同特点是主链上含有羟基 (酮基 )、取代苯基和 1,2,4-三唑基团化合物。三唑类杀菌剂为全球杀菌剂类别中品种最多的一个大类,国内推广使用的有20多种。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具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内吸性治疗型杀菌剂。多年应用表明,尚未发现病原菌产生抗性。预计未来三唑类杀菌剂仍将为作物保护的主力军。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这类杀菌剂,药到病除

1.作用机理

三唑类杀菌剂它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目的。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是以几丁质和葡萄糖为骨架,里面填充着来源于细胞膜分泌的各种多糖类和糖蛋白类物质。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而三唑类杀菌剂就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因此防治真菌性病害效果好,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作物病害无效。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这类杀菌剂,药到病除

2.主要特点

(1)杀菌范围广:三唑类杀菌剂的抑菌特点是在植物体内抑制病菌的正常发育,使菌丝生长、孢子的形成受阻。因此,此类杀菌剂对几乎所有的真菌性病害有效,但对卵菌类病原菌无效,因卵菌类病菌的菌丝体无隔膜,不能使它受抑制。

(2)内吸性好: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喷施在作物上,一般经2小时,作物吸收的药量已能抑制白粉病菌的生长。植物的根能吸收三唑酮、三唑醇等并向上传导到地上部分,利用这一特点,三唑类药剂常用作种衣剂。

(3)传导性好:叶面喷施后,可从已受药部位向叶尖端输导,叶鞘受药,并能向叶部输导。但是叶尖受药向下输导则很少。输导仅限于在同一张叶片,不能转移到其他叶片。

(4)持效期长:三唑类药剂一般叶面喷施,持效期可达15~20天,种子处理后植株持效期达60天,土壤药剂处理,其持效期可高达100天,因此三唑类药剂常作种衣剂或穴施、灌根用药。

(5)调节生长:三唑类药剂除对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多效唑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这类杀菌剂,药到病除

3.主要品种

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品种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氰菌唑、丙环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醚唑、羟菌唑、环菌唑、氟环唑、环丙唑醇、叶菌唑、腈菌唑、粉唑醇、三唑醇、四氟醚唑、氟喹醇、戊菌唑、种菌唑、腈苯唑、灭菌唑、联苯三唑醇、硅氟唑、糠菌唑、酰胺唑等。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这类杀菌剂,药到病除

4.防治对象

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具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除对鞭毛菌亚门中的卵菌纲无活性外,对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的病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黑痘病、穗轴褐枯病、白腐病、炭疽病、房枯病高效。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这类杀菌剂,药到病除

5.使用技术

(1)使用时期: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过早使用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三唑类杀菌剂不能在作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作物分蘖之前或阔叶作物花芽分化之前,在这一阶段使用对作物生长会带来不利影响。如造成作物顶端生长缓慢,使作物植株的节间缩短等。

(2)防治病害范围: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有不同。如丙环唑主要用于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叶霉病等;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及各种斑点病等,特别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好;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治效果好,它的持效期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因此间隔时间需在10天以上;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很好的复配性能,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不但可以扩大防治范围,还能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苯甲丙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它们之间混配施用杀菌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