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这一句话由此成为了媒体拷问中国教育十几年的素材,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让“钱学森之问”彻底成为舆论的焦点。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然而,钱老的这句话其实有待商榷!民国大师多吗?的确很多,可是我们纵观民国这些大师,其实都是出自名门,都是几十上百年家族底蕴然后用白花花的银子培养出来的!

新中国前文盲率高达90%以上,也就说识字的国人仅3~5千万,可以说这些大师都是精英教育下培养的产物,新中国前,中国的阶层固化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你想想,你一个文盲,有什么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新中国开展扫盲运动

可以拿印度做比较,印度是精英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阶级分化很严重,底层老百姓很苦,印度甚至有8亿人都是文盲,2010年,印度人均接受教育年限为4.4年,中国7.5年。

印度6至14周岁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为85%,但实际的高小(小学的四、五年级)入学率不足60%,辍学率之高,令人惊讶!。而没有足够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问题,就无法完成产业升级,无法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试想,一群连操作说明书、作业培训教材都看不懂的青壮年劳动力,即便其劳动力成本非常的低,事实上又能在制造业内派上多大的用处呢?

像印度曼戈普里工业区,不但缺乏高精尖设备,其机械设备等自产也不多。偶有机械化的车间,其中的许多设备都是转了好几手买来的。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能半自动或手工操作。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贫富差异十分巨大的印度

历时16年,印度才修好一座不足5千米的大桥,印度首艘自造航母—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2002年开始建造,2013年8月12日,才完工仅30%。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反观中国从80年代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使得人口总体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高素质劳动力不断提高,从而带动中国可以快速进行产业升级,甚至在互联网革命之中反超美国!

自高考恢复,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一亿多人,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8.86%,中国的文盲率只有5.28%。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在全球前20家互联网公司里面,美国8家、中国7家,中美两国统治整个互联网产业。而中国移动支付革命的爆发背后,也是一大批高素质劳动力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未来趋势的几大方向: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半导体,

美国具有绝对优势,中国拥有迎头赶上的势头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而在5G领域,中国更是占据着一半的话语权,华为更是全球通信行业的龙头。你可以去美国看看,对于我们扫二维码用支付宝,习惯信用卡的一些美国老年人都不敢置信!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靠的是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支撑,为什么印度没有爆发移动支付革命,就中国,因为中国除了具有庞大的市场,还具备相对应的人才可以完成这些创新!中国如今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备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而这些都是中国四十年来强制实行大众教育的成果!当然,随着教育的普及,中国大众教育应该向优质教育转型!

所以钱学森之问其实不攻自破,另外一点,当代是否真的就没有大师了呢?

不,当代没有的只是供那些“文史小清新”津津乐道的谈资。

资本运作也是影响人们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炒作许多民国大师的,不过是当代书商那只看不见的手。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而且各位要知道,民国的大师都是怎么样出来的,都是家境显赫,名门望族,这些民国大师可以说都是富家子弟。他们是当时社会的上层,而这些人也都只是一小拨人,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的民国大师都沾亲带故!各位可以看看《南渡北归》,里面所提及的民国大师原生家庭背景都是颇为显赫。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都是亲戚


那个时候可谓所有的培养资源、科研经费、师资力量全都砸在这么一小撮人身上,平头老百姓只能搬个凳子看。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让你回到民国,你愿意吗?会永远剥夺了晋升打破阶级的渠道,你愿意吗?(现在高考可以说是可以打破固有阶层的相对公平的渠道,比如余承东,是贫困县孩子,通过读书考取清华最后成功)

其实随着中国不断地产业升级,技术不断革新发展,也给了许多人才不断钻研精修的空间,欧美几百年来的人才累积,中国虽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可是现在中国不缺优秀的科学家,而且优秀的科学家也在不断地增加!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80后年轻科学家陆朝阳,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目前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以量子纠缠研究闻名,被国际科学界誉为量子鬼才,量子纠缠指不同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量子态都可以相互关联的现象。他曾实现过八光子纠缠的世界纪录,还提交过使用了十光子纠缠的成果,令世界为之震惊。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2017年,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北京大学“80后”教授许晨阳获得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许晨阳是国内代数几何方向的领军数学家。他是1981年出生于重庆的学霸,2003年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80后科学家朱嘉,打造出一颗纳米黑金,解决了低成本海水淡化难题。在美国做研究的时候,朱嘉在纳米材料和太阳能转换方面的研究就处于国际前沿,2013年他辞去百万美元高薪的工作职位,带着一家人回国。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发现双层石墨烯在错开一定的角度之后,就能够变成超导体的90后科学家曹原,攻克百年难题,荣登《自然》杂志2018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首。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因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80后女科学家颜宁!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还有着发展和使用单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成像技术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术,用以研究体外及活细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组装过程领域拥有诺奖级成就的庄小威!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中国长六火箭研制团队成员大多是“80后”、“90后”,平均年龄只有34.5岁;国防科技方面,鲁军勇研究员不到40岁,已分别是两型重大装备总师和副总师,在特种直线电机、脉冲储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在某前沿领域的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还有让中国核潜艇技术超越美国的马伟明团队里的王东、肖飞、龚耘、张晓等都是年轻人,在中国航母、核潜艇领域可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你能说中国没有培养出杰出的科学家,人才吗?是,你要说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的确没有,这样千年一遇的伟大巨人即使是欧美也难找一两个,可是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随着国力的提升,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积累,中国正在不断涌现更多的科学家。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现在虽然没有所谓的“大师”,但是大师级的研究一点不少啊。关键是媒体不懂啊!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什么是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

我要是跟你讲在实际材料中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学的重大科学目标之一,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和获得者霍尔丹列为拓扑物质领域近二十年来最重要的实验发现,而发现者是清华大学的薛其坤,这项发现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家一等奖。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则在对肺癌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还有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在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而这是我国科学家最先提出的这一原创性概念,已经吸引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个国际团队进入了这一领域研究。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中间是唐本忠

但是媒体不懂啊,而且干巴巴地和你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领域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你觉得有爆点,有流量吗!

没有爆点没有流量,追求曝光度的媒体会发吗?,不知道所以你就傻傻地在这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了。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相当一部分媒体的目的永远都是为了流量,为了噱头!因为这是他们生存之根本!

中国某著名科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当今中国科研界最大的悲哀就是科研工作者兢兢业业地做出顶尖的成果,拿着勉强温饱的工资,还被不负责任的无良媒体和无知无畏的围观群众指指点点。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著名科学家闻立时倒在了讲台上


当然,和欧美比起来,中国的确很有差距,可是你要想想,欧美教育发展了多少年,中国教育又发展了多少年呢?

中国大众教育已经发展日趋成熟,而正在不断向优质教育转变。说白了,“钱学森之问”就是媒体拿来炒作获取流量的素材,如果报道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你觉得会有这个更吸睛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舞台,“钱学森之问”将会不攻自破!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中国从不缺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