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考古學術界不承認夏朝?

周明燕


考古學界並沒有不承認承認夏朝(的存在)。

大家主要糾結的地方在於:先商文明能不能稱作夏朝。

這兩句話看似沒什麼不同,但是內在差別很大:

前者是根本否認了商以前文明的存在,後者是在承認先商文明存在的前提下,懷疑這段時期能否被稱作夏朝。懷疑的理由如下——

1、夏是後世文獻的說法,尚未發現當時存在“夏”字(商代甲骨文沒“夏”字)的證據,因而不能輕易命名;

2、先商文明雖然存在,但是這個文明是否達到了歷史分期所要求的王朝或初級國家階段的程度。

這兩個懷疑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我們不能單純以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代)以後的文獻史料作為實證,這不符合史學研究對客觀性的要求。

畢竟,商朝的研究能夠根據甲骨文、金文等同時代的文字資料展開,沒有道理夏朝要依靠晚期的歷史文獻去證實其存在。

事實上,以前有個“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因為它預設了先商文明就是夏朝的立場,故而遭到詬病。

總而言之,夏朝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的表述應該是“考古發現還沒有證明夏朝”。

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古代文獻,記錄了五帝的傳說,及第一個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兒子啟所建立的。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之後的夏王世系,兼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

「帝啟-子帝太康-弟中康-子帝相-子帝少康-子帝予-子帝槐-子帝芒-子帝洩-子帝不降-弟帝扃-子帝廑-帝不降之子孔甲-子帝皋-子帝發立-子帝履癸。」

帝履癸,既是夏桀,為商湯所取代。夏朝滅亡。



但以考古學的角度,確認一個王朝的存在,不能簡單憑藉後世史書的記錄,必須有客觀的物質存在,即文物和遺蹟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時代的文字。

曾經也被懷疑是否存在的殷商王朝,因為河南安陽殷墟的發現,而被證實。隨著大量甲骨文的研究與破譯,與《史記》的記錄基本吻合。同樣西周歷史的認定,也是基於青銅器銘文和史書文獻的比對。

一些觀點判定“二里頭遺址”既是夏朝的晚期都城,更有提出“陶寺遺址”是堯都的論斷。但都缺乏完整的證據鏈,假定推論的成分居多。或者說,用發現去對號入座史書,卻還不能構成自證的完整邏輯。兩處遺址的“更古老文字”發現也是缺失的。

目前對於1959年5月發現的“二里頭”的描述,比較客觀的是:“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佈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的證據等。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也因而有‘最早的中國’之稱。” 但這些“最早”並不等於夏。

2017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覆河南省《關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項目選址的請示》中,特別強調:“原則同意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涉及二里頭遺址建設控制地帶的選址方案。我局建議該遺址博物館名稱中不含夏都”。這是一種嚴謹的態度。

此外,上世紀末,有關部門曾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其中對於“夏代”的目標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雖然急匆匆的公佈了研究成果,但並未被社會所認可。

直到今天,我們去尋找“夏”的路還很遠!

圖:天津博物館的一件青銅爵,沒有標明來歷,但說是與二里頭一個時代。曾經存疑。再去天博,無意中蹭聽到講解員小姐姐說是很多年前從廢品收購站挽救回來的……



幾葦渡


主要因為夏朝目前沒有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證實。

中國的古人偏信文獻資料,只要文獻有記載,就盲目相信。《史記》開篇是《五帝本紀》,於是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至於其他的實物證據,毫不關心。但西方學術傳入後,情況發生變化。西方人什麼都講究證據,你說有五帝,可以,拿出證據來。紙上的不算,因為民間傳說也可能記載在紙上。要成為信史,必須要有實物證據。西方人相信春秋戰國,不是因為書上記載了孔子,還有《左傳》,而是因為地下出土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的器物,各種文字材料,兵器,禮器,城池遺址,墓葬,鎧甲,村莊遺存,數不勝數,由不得你不信。西方人相信周代,也因為有金文、各種禮器、城郭遺址等等,可以和文獻記載相對,於是不得不相信。

西方人起先並不相信有商代,因為曾經沒有發現可以確證為商代的文字、器具、城郭遺址,但在1899年在古書上記載的殷墟發現甲骨文之後,一夜之間完全改變了。甲骨文記載的商代帝王世系,和《史記》的記載幾乎一模一樣,殷墟也正是《史記》所說的,商代最後幾個王移居的地方,在那之後,關於商代的遺存發現層出不窮,於是商代的存在才成為無需懷疑的事情。

西方人至今不相信有夏代,主要是還沒發現確切的可稱為是夏代的遺址,也沒發現夏代的文字。但我個人很相信夏朝的存在,因為《史記》把夏代的帝王世系也記載得特別詳細,我相信是難以編造的,總有一天,夏代會被考古證實。


用戶4130325716


誠邀,如題。夏朝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史書記載其為大禹治水後建立,傳世500年後被西方的成湯所滅。夏朝的神秘之處不僅在於時間遙遠,還在於其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遂於華夏文明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那麼為什麼考古學術界不承認夏朝呢?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史書記載堪稱混亂

對於夏朝文明的記載,史書本就不多,當然這也有可能與始皇帝焚書坑儒,先秦史籍被損失殆盡有關。實際上現存的描寫夏朝的古籍只有《山海經》《竹書紀年》等聊聊幾本,不但量不多,而且質還不好。舉個例子,按照《山海經》的描述,夏朝的統治地域應該遠達海外,而且《山海經》本身的可靠性也有待質疑,史學界自然不會以此為根據。

其二:缺乏考古證據

和夏朝一樣,本來史學界也對商朝的歷史表示懷疑,因為考古學≠歷史學,考古學需要實物加以佐證,而商以前朝並沒有確鑿的實物遺存被髮掘出來,後來直到甲骨文的大量面世以及殷墟,婦好墓,後母戊大方鼎等文明成果的出土,商朝才被史學界認可,所以夏朝的存在與否,還要等待更多的考古證據的出現才能證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納悶了,從小到大我們都以“華夏兒女”自稱,並引以為豪。

從小就背誦朝代是:“夏、商、秦.......”現在居然有這樣的說法,一個朝代平白無古給說沒了?

原因是至今都沒有找到可以支撐夏朝存在的確鑿考古證據。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1899年清末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辭中也沒有提及夏朝之事,甚至連“夏”這個字都沒有出現過。

而出土的二里頭文化又不能確切證明是夏朝的,這就使得夏朝只能存疑,既不能證偽,也不能證實。

實物沒有被文字所記錄,或者有文字記錄的東西找不到相關實物,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即便是昨天發生的案件,要同時找到目擊者(證言)和實物證據相合尚且不容易,更何況相隔幾千年的古代。

從小到大我知道的夏朝是這樣子的: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

是華夏文明的起源,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古代文獻,記錄了五帝的傳說,及第一個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兒子啟所建立的。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這二里頭文化以及更早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毫無疑問都是中華文明的正源,就像許宏先生說的一樣“肇始於二里頭文化。

以祖先崇拜為內核,重王權而把宗教置於適當位置的中原禮樂文明……在嚴酷的社會競爭和人與自然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最終成為華夏文明的主體”。

在考古界與歷史學界,國內外學者都有很多學術研究和說法。國內學者普通認為二里頭文化接近於夏。國外學者沒有證據就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說來說去,所有的說法都源自於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

以考古界的角度,要確認一個王朝的存在,不能簡單憑藉後世史書的記錄,必須有客觀的物質存在,即文物和遺蹟發現。

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時代的文字。

也有可能是周文化呢?也就是說他們也不能確定這是夏文化遺蹟。

這就象現在的人要用身份證才能證明自己是誰是一個道理。

沒有身份證的人我們總不能認為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吧。

或者明明是張三,就因為沒有身份證就認定是李四呢。

同理,明明的夏時代的文物,就因為沒有文字證明,就認為不是,雖然遺蹟就放在那裡,也不能斷定就是夏文化,或是周文化。

但不能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雖然說這個考古學是個非常嚴謹的問題,但沒有發現,或者找不到文字證明,就不能說史料記載是杜撰的。

那為什麼別的朝代出土文物都與史料記載是吻合的呢?

偏偏要杜撰出一個夏朝呢?按常理這是講不通的。

相信《史記》的記載還是有據可尋的,不是憑空多出一個朝代的。

再說,夏距今都不五千年了,地殼運動都不知多少回了,要找出這麼久遠的年代物證、文字證明那真的是大海撈針。

從二里頭開始考古到現在幾十年間,發掘面積還不到十分之一,大量的文物和遺址仍然深埋地下。

我國的各種古文獻和民間傳說中,夏朝的記載並不少見。

夏朝存在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虛構的可能性。相信,隨著新的考古文物的出現,會還夏朝一個確定的說法。


有書共讀


您好,個人認為題目假設的說法是不嚴謹的。目前對於夏朝的歷史,無論是考古界和我國民間,還存在比較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夏朝是西周人偽造出來的,有人認為夏朝在古代可能有其它名稱,還有人認為夏朝社會發展程度較低,不能稱之為朝代。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國際考古界目前堅持的觀點,中華文明史以商朝為開端,距今3600多年。這種理論的基礎,在於國際上通用的文明三要素:城市,青銅器和文字。

以夏朝的考古為例,目前夏朝時期存在城市是中外考古界的共識,例如陝西神木的石峁古城400多萬平方米,疑似“堯帝都城”的陶寺古城300萬平方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300完平方米,這些夏朝時期古城的巨大規模,從側面反映了夏朝形成國家的條件。



夏朝的存在青銅器就不用證明了。距今5千年前的甘肅馬家窯遺址,就出土了青銅器。距今4200年的陶寺遺址,就出現了製作精良的青銅齒輪。夏朝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非常豐富,不僅有青銅鼎等禮器,還有青銅爵等生活實用器。



目前,對於夏朝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文字上,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課題。在距今8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河南賈湖遺址就發現了十多個甲骨刻符,雖然不屬於文字,但證明漢字已經開始起源。至商朝甲骨文出現為止,中間的文字發展階段長達5000年,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商朝甲骨文處於成熟期,它之前的夏朝存在文字的可能性非常高。另外,考古學家在陶寺遺址和二里頭遺址,已經發現了幾十個字符,因為數量少,是否屬於夏朝文字還有待研究。



個人認為,對於夏朝的考古研究不能過於急切,更不能隨意下定論。從二里頭開始考古到現在幾十年間,發掘面積還不到十分之一,大量的文物和遺址仍然深埋地下。我國的各種古文獻和民間傳說中,夏朝的記載並不少見。夏朝世系年表雖有3種以上,但卻大同小異。這些都證明,夏朝存在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虛構的可能性。我相信,隨著新的考古成果不斷出現,支持夏朝存在觀點的人會越來越多。


文史琅琊閣


不是說承不承認的問題,而是說並沒有特別明確的證據,有“夏朝”這樣一種朝代。

很多時候講的是實物的證據,所謂實物就是相對於書本上的記載而言,夏的概念來源於文獻,它和周口店,半坡這樣的遺蹟概念不是同一個東西,因此不存在考古上的問題,只存在歷史學家們承不承認的問題。


現在的情況是,大多數國內學者認為,二里頭遺蹟中的考古上的證據和可以和夏朝的那些文獻記載相匹配。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國外的學者和國內一些學者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


中國的歷史悠久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對夏朝的存在有爭議,不認同夏朝是一個國家,重新問題在於,因為夏朝的文字青銅器尚未出土,如果這些東西沒有出土的話,歷史學家就沒有辦法證明這是一個“文明”,而只能說這是一個部落或者說部族。



歡迎評論區討論~~


青年史學家


由於國外學者不承認中國有夏朝。國內學者近期紛紛發表文章、視頻,引經據典意圖說服國內外專家學者夏朝或者說夏墟所在地。四川學者從三星堆遺址角度,證明夏都在三星堆。河南學者以二里頭青銅文化較長,斷定二里頭是夏都。陝西發現石峁遺址,認為這是夏朝都城。山西學者認為陶寺文化更象夏都遺址。青海學者則從山海經崑崙墟傳說,證明夏墟(都)在青海。另有夏都國外說,一是在埃及,二是在伊拉克蘇美爾說,三是在中亞里海瑤池說,四是哈拉帕文明夏朝說。究竟怎樣認定夏都或夏文明呢?國際通行一,是要有成熟文字。二,是要有管理,禮儀階層。三,要有相對集中建築物遺址。四,要有青銅器。另外就夏都而言還要符合殷商之前時間特徵。根據北宋邵雍的紀年表,夏朝為公元前2214年至公元前1766年。青海沒有相應遺址,最先否定。陶寺遺址不被國內外認可。石峁遺址缺之青銅、文字系統不符合夏朝特徵。三星堆遺址年代只能是商中期。二里頭遺址普通年代為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720年,到不了夏,只能定商早期都城。國內蹤影全無後。我們再到國外尋找,先到中亞,中亞目前沒有發現相應遺蹟,不能考證。再到兩河流域蘇美爾,據巴比倫和以色列記載,公元前2200年左右,兩河流域蘇美爾邦國已全部變成廢墟,閃族人在此建立國家巴比倫。巴比倫建國時間和夏朝基本一致,但是雅利安白種人創立的,各方面都不可能是夏朝。埃及和蘇美爾分離最早,也建立了輝煌文明,但他們建築系統,象形文字系統,冶金工藝,墓葬形制,已和蘇美爾及殷商文化大相徑庭。



另外學者把埃及豔后比喻西王母,和〈穆天子傳〉時間不吻合,倆人相差近900歲。如果是亞述帝國女王那麼她和周天子年齡相仿,且亞述帝國也有瑤池。最後剩下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建立時間為公元前2214年至公元前1766年,這個起止時間與〈史記〉記載夏朝470年基本吻合,更與北宋理學家邵雍〈皇極經世書〉推演的夏、商始止年代一致。哈拉帕文明載體印章文字與水書吻合,與甲骨文有前後承繼關係。在都城佈局上,都有內外城牆和神廟。這和北京城結構一樣。農業畜牧業吻合,青銅器、玉文化吻合,曆法紀年吻合,六藝及圍棋吻合,喪葬形制吻合等上百種一致。


由於哈拉帕與新疆只有崑崙山相隔,新疆紅旗拉甫及附近兩個山口是古代絲綢之路南線,通往喀拉崑崙山南側的障口,數千年來南疆與哈拉帕的必經之路。
他和〈山海經〉、〈詩經〉、〈淮南子〉記載:“崑崙墟”,“崑崙聖山”,“祖神上下崑崙山”,“赫赫我祖來自崑崙”等吻合。他於〈周天子傳〉記載吻合。中華民國第一首國歌,歌詞:“華胄來至崑崙巔……”。綜上所論,夏朝就是哈拉帕文明。


柴墟子孫


因為考古無法證實“夏朝”存在。“夏朝”是個歷史學概念,而就算只是“夏”考古也無法證實。目前在時空上最接近夏的考古遺址是二里頭,但即使是社科院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先生,也對二里頭定性為“有條件的不可知論”,即“主張沒有甲骨文一類當時的自證性文書資料出土,不可能解決都邑的族屬和王朝歸屬問題”。

具體來說,二里頭遺址一般認為進入了文明社會,並且是“最早的中國”。時間大約是前1900年—1600年,地點在今天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與文獻中記載的夏朝在時間、空間有較大重合,而且二里頭文明和殷墟文明一脈相承。以上種種證據都指向二里頭遺址極可能是文獻中的夏朝。然而,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出土文字自證。儘管遺址一直在那裡,但你不知道他姓誰。二里頭遺址儘管可能是夏朝,但並不能排除是商朝,事實上許宏先生和最早主持發掘二里頭遺址的徐旭生先生從考古遺存都偏向認為是商文化。

至於“夏朝”的歷史記載,主要來自周代文獻,連商代甲骨文都沒有“夏”字。儘管我們不能斷言夏朝不存在,但至少可以說夏朝是存疑的,夏朝是傳說中的時代,待發掘證實的。我們瞭解的夏朝,是周人、漢人眼中的夏朝。但是周人、漢人眼中的夏朝,已經越過了商周一千多年,我們絕對不能武斷把其當做史實,而應當慎重對待,首先作為思想史材料使用。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表述有問題。是不是應該表述為為什麼考古界沒有能力找到夏朝。本來是他們的能力問題,這倒好,倒過來了。沒能力還成了一種權力。輿論界需要重新理理邏輯。

很奇怪,同樣的一幫歷史書學者,一種書呆子。他們對記錄周代之後歷史的文字深信不疑。甚至憑藉著書上的幾行字他就敢斷定沒有純正的漢族了。然而史書、詩歌、儒家經典都存在著關於夏,甚至更早的堯舜記錄。他就生生不承認。我很難理解這幫人的邏輯。按理說夏是一個朝代,它存不存在是不容易出錯的。而記錄漢民族純不純,那別說看書的人,就是記錄的人也沒有能力完全搞得清楚。按理說,對於書呆子來說既然書裡記錄了,而且周代還有專屬諸侯國。哪應該是反過來由懷疑者去證明它不存在,而不是讓已經有眾多證據的一方去再找證據。這好像才符合邏輯。就像我懷疑張獻忠屠川不可信。那我至少能從邏輯上找到疑點,張獻忠自己毀壞自己依託的人口太荒唐,得有合理解釋才行。反而滿清更有屠川動機,四川也存在祭奠張獻忠的現象。能舉出一二,才有資格懷疑,對不對。啥理由都沒有就敢說自己的文明不存在,這跟畜生有什麼區別。胳膊肘放哪都不知道。張口閉口國際上,老外們不放屁了,你還活不活?

按目前對夏代文化的認識,就是發現了遺址,你也沒能力分辨。三星堆最大可能是虞舜,至少我能證明它與帝舜大禹存在聯繫,文化非常明顯。帝舜大禹體系在古代被分配了看這個功能,所以三星堆有突出眼睛的器物。他們就是戴猶太小帽,你不認識這個文化,你當然解讀不了了。夏朝早期最大可能性在陝北延安、寧夏和甘肅。你只盯著中原,自然搞不清。因為大洪水後,人們長時期不願意進入低矮平原區。

我連夏后氏的最純正後代都找到了,臺灣原住民尤其阿里山鄒族還保留父黃母白特點。還將夏后氏最重要的那個甲骨文後字作為族徽。臺灣原住民歷史上只有小米,小米是北方作物。你都猜到他們是在北方上的船,漂到了臺灣島。夏侯這個姓氏,不就是夏后氏了。西域大夏阿富汗以及樓蘭這些全部都對應了夏的存在。大夏明顯與其白種聯姻對象有關,夏后氏後來就演變成了樓姓。月氏哈薩克也的確是夏人的自稱海薩。

證據多得數不清,只是主流學者不掌握而已。掌握的又沒有話語權。說了也沒人重視,就醬紫。最後,我想說,輿論討論也好,歷史研究也好,邏輯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