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说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汉武帝“幸”了霍去病,这个“幸”是什么意思?

菜头会飞


汉武帝“幸”霍去病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靠每个人各自的见解了。但是,我们不妨把当时相关的史料,放在一起类比一下,也许会让各位大吃一惊,真相竟然果真如此!

由于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为了满足各位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我们还是尝试用史料,用事实来说话,分析一番。

先来看《汉书·佞幸传·韩嫣传》的记载,汉武帝还是胶东王的时候,“嫣与上学书相爱”。嗯,读书的时候武帝和韩嫣两人“相爱”了,这里的相爱,就是相互喜爱的意思。

等到武帝被立为太子了,“愈益亲嫣”。

郑重说明一下,韩嫣,“嫣”字虽然从女子旁,但此人却是一名实实在在的男子。

等到武帝继位,“嫣常与上共卧起”。划重点,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时间久了,总会有人不满,“嫣侍,出入永巷不禁,以奸闻皇太后”。以“奸”闻太后,韩嫣被人告发了。这句要翻译成白话文颇有点难度,但是跟大家理解的那个“奸”的意思是一致的,后面有太史公司马迁的证词可为佐证。这个稍后再说。

总之,韩嫣因为这件事,被太后赐死,武帝没能阻止。

自然,孤证不立,还有其他的证据。

韩嫣死了,“嫣弟说,亦爱幸”。汉武帝的问题,此时已经昭然于天下了。

刘备也经常和关羽、张飞还有赵云同塌而眠,也没人说刘备有问题。只能说武帝的睡法有点特殊。

当然,除了韩嫣、韩说两兄弟,还有其他人的事迹可以用来佐证。

武帝的“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可不是玩虚的。

我们继续寻找蛛丝马迹。

《汉书·佞幸传·李延年传》中记载,“延年坐法腐刑”,腐刑就不用多说了,就是“欲练神功,挥刀”之后的状态,确认李延年是可以修炼《葵花宝典》的。李延年有个妹妹嫁给了武帝为妃,而李延年又善于音乐诗赋,因此李延年得到了武帝的宠幸。延年“佩二千石印绶,而与上卧起,其爱幸埒韩嫣”。刚挂了一个韩嫣,这又和李延年睡到一起去了,而且其“爱”还甚过韩嫣。

感觉吧,武帝带起了一股宫廷潮流,“延年弟季与中人乱”,这里的中人就是宦官。李延年的弟弟跟宦官的事情,已经可以非常的确定,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到这里,在武帝一朝,“幸”字的意思已经非常确定了。武帝“幸”女子,基本上无歧义。武帝“幸”某地,也比较清晰,去某个地方。而武帝“幸”某位大臣,其实也比较清晰,只要没有进“佞幸传”的,那个“幸”其实就是信任的意思。

但是,卫青和霍去病在《汉书·佞幸传》中被特别提及了,“是后,宠臣大氐外戚之家也。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史官是非常有骨气的,这么安排必有深意。

类比韩嫣兄弟、李延年兄弟的事迹,卫青和霍去病得到的“爱幸”是什么,很明显么。除了韩嫣是武帝的同学发小之外,李延年、卫青、霍去病均为外戚。汉武帝之后多让外戚“侍中”,这基本上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

如果说《汉书》中的记载,还比较隐晦,那么太史公所写的《史记》就是针针见血,直指要害了。

《史记·佞幸列传》开篇就说明“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划重点,“色媚”,不用多解释了吧。要给太史公一百个赞,太史公被称为华夏第一史官,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且《史记》可是被汉朝廷认可的,如果记录的汉朝廷的事情是假的,早就被更正了。

看看《史记·佞幸传》就知道了,太史公说此类事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了。“昔以色幸者多矣”,这是太史公写的《史记》原文。汉高祖有籍孺,汉惠帝有闳孺,太史公记载“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而文帝时,有邓通,“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太史公还专门解释了最初“郎侍中”的作用,“郎侍中皆冠口口(生僻字显示不出来,一种鸟的羽毛),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卫青 、霍去病皆做过此官。

太史公在“佞幸传”中所写之人,全是以“色”而得上宠之人。正是按照这个标准卫青、霍去病也被太史公列在了“佞幸”之中,李延年、李延年弟、卫青、霍去病,皆“贵幸”。只是呢,卫青、霍去病“颇用材能自进”,所以,太史公专门在“佞幸传”之外,又另外为卫青、霍去病立了传。

后世史官对“佞幸”的定义有变,更多指奸恶之人。所以,才让后人觉得卫青、霍去病被太史公列入“佞幸传”很不可思议,因为两人毕竟皆为大汉忠臣、功臣,并非大奸大恶之人。

也正因如此,才更加坐实了汉武帝“幸”卫青、霍去病的“幸”,和“幸”后宫嫔妃的“幸”,就是同一个意思。

鉴于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所以,本文所有原始资料皆出自正史《史记》、《汉书》,如有兴趣,不妨读一下其中《佞幸传》的原文,自然是别有一番情景。

大家好奇心得到满足了,一个赞,给一个鼓励,揭示更多历史上的秘密给大家。


奕天读历史


史书上记载,卫青给汉武帝那啥过屁股,因为汉武帝得了痔疮,古人治痔疮的方法里有这样一种方法,不断的舔痔疮,把痔核舔掉。卫青的这种做法,令汉武帝以后的很多人不齿,大才子苏东坡就在他的文章里揶揄过卫青。

那么霍去病被汉武帝“幸”,我猜测有可能就包括这种治病。被因缘际会或者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汉武帝和霍去病关系不正常,谣言。

其实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那么卫青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呢,因为是卫青的外甥的关系,也跟汉武帝有了一层亲戚关系。

既然是亲戚,又是臣子,给亲人汉武帝舔菊花治病,其实是没什么可说的。

古代二十四孝里有个人,为了检查父母的病情,亲自去尝父母的大便,被人认为是大孝子,卫青霍去病跟他比算不了多恶心。

那在古代,“幸”这个字,在帝王那里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臣子来说,就是宠爱的意思,信任,宠信。没有那些龌龊的东西。

当然,对于妃子,女性,也许有时候有那个意思。

《史记》记载,蔺相如也曾“幸”于赵王,能说蔺相如也跟赵王关系不正常吗?当然不能。

后来人不读书啊,特别是现代人,对古书半知半解,甚至无知无解,就乱相信别人瞎说的那些捕风捉影的谣言,实在悲哀!


西堤君


汉武帝是一个双性恋帝王,他既喜欢漂亮的女人,也喜欢帅气的小鲜肉,男女通吃的帝王。汉武帝从小就有一个男宠叫韩焉,他们同睡一床,韩焉可以不受约束进出后宫,陪伴汉武帝,韩焉后来不知自重,惹怒了太后,被太后赐死。

史记里说霍去病十八岁,汉武帝“幸”了霍去病,这里的“幸”指的是宠幸,信任。用我们现在人的语言表达,就是汉武帝睡了霍去病,之后霍去病官运才会步步高升。卫子夫的亲弟弟卫青同样也是如此,和汉武帝有裤带关系,才会被重用。霍去病和卫青都是非常有实才的悍将,在汉武帝的宠幸下,他们两人官运亨通,步步高升,成为汉朝勇猛的悍将,也成就汉武帝的宏图霸业,他们之间的故事传颂千年,成为一代帝王传说。


时事百晓生


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好一圈著名的庞杂的亲戚部落。

汉武帝还不是汉武帝的时候,他的大姐叫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当然家里也是奴仆成群,其中有个姓卫的女奴仆,跟一个叫郑季的小吏不停的偷情,生了三男二女一群私生子。卫青是其中的一个,当然自小便是奴才。

汉武帝四岁的时候,有一次躺在平阳公主的怀里,徜徉道:我要是娶了陈阿娇,就给她盖一座黄金的房子,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来历。其实,陈阿娇是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也是政治婚姻,估计没有爱情,也没有子嗣。

汉武帝有一次到平阳公主家做客,平阳公主把家里有姿色的婢女都在汉武帝面前展示了一遍,汉武帝不为所动,直到卫青的三姐卫子夫出场,汉武帝突然一见钟情(后来汉武帝对好多女人一见钟情过,最著名的是倾国倾城的李夫人),于是废了陈阿娇,立卫子夫为皇后,卫青成了小舅子。

卫青二姐叫卫少儿,遗传了她妈妈的本领,与一位姓霍的偷情,有了霍去病,姓霍的后来娶了妻子生了霍光。霍去病要不是有个皇帝的姨夫,一生估计也会很凄凉。

话说平阳公主后来守寡了,平阳公主在列侯里选男人,众人异口同词推荐了卫青,平阳公主对于昔日的家奴如今的大将军假装犹豫,于是汉武帝特赐卫青大将军与平阳公主为夫。小舅子成了姐夫。

汉武帝组建了卫青军团与霍去病军团,十年间把匈奴的三十万人马斩杀了二十万,差不多快解决了匈奴之患。飞将军李广与后来牧羊的苏武的父亲苏建都是卫青手下的将领。

卫青一生忠诚汉武帝(后来汉武帝重用的是霍去病),四十五岁病死,霍去病23岁被匈奴下毒而亡,李广被汉武帝或者卫青设计侮辱自杀,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汉武帝驾崩后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死后被灭族。

汉武帝接受西汉帝位时是在“文景之治”后,刚好处在西汉国力最鼎盛的时代,汉武帝有的是文采武功,但是不停地穷兵黩武终究让西汉从此衰落也被后世批评,当然他自己也有一篇“轮台诏”算是自我批评。

晚年无奈还是选择了和亲。

不知道你有没有答案。



一般明月


哈哈,这个问题我一定要来答一下,因为我之前和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吵过。

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有一个章节《史记·佞幸列传》。

这里都有哪些人呢?

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卫青和霍去病。

这里面,如果抛开卫青与霍去病,那么剩下的都是100%皇帝男宠。

而且在《史记·佞幸列传》里,“贵幸”这个词一共出现了三次。

“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

“延年佩二千石印,号协声律。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也。”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除了最后卫青与霍去病这段,其他两个“贵幸”和“与上卧起”紧紧挨在一起。

司马迁想说什么,我觉得已经很明显了。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卫青霍去病传》里也专门提了一句:“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出处,关于这个“幸”字,有很多解释,但是可诡异的是班固在《汉书》里特意把“幸”字删掉了:

“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为什么班固要特意把“幸”字删掉呢?大家自己去琢磨吧。

好了,回过头,我们看看“幸”到底是什么意思——

《玉篇》:幸,御所親愛也。《前漢·佞幸傳》:但以媚貴幸。

那御又是什么意思?《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飮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

到了这一步,有人会说,你胡说,如果司马迁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古代没人看出来?就你一个聪明人?

谁说古人没有看出来?

古人早就看出司马迁的意思了。

同为二十四史的《南齐书》里,作者特意把韩嫣和霍去病放在一块说,而且《南齐书·幸臣列传》里除了霍去病,其他也都是100%确定的皇帝的男宠:

《南齐书·幸臣列传》里,作者把霍去病与韩嫣并列,其中的意思可谓不言自明。“有天象,必有人事焉。幸臣一星,列于帝座。经礼立教,亦著近臣之服。亲幸之义,其来已久。爰自衰周,侯伯专命,桓、文霸主,至于战国,宠用近习,不乏于时矣。汉文幸邓通,虽钱遍天下,位止郎中。孝武韩嫣、霍去病,遂至侍中大司马。迄于魏、晋,世任权重,才位稍爽,而信幸唯均。”

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贵幸”究竟是不是那个意思?

大家知道,名词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不一样的含义,比如今天流行的“老公”,大家都知道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但是在明清,“老公”这是指的“太监”,不能拿着今天“老公”的词意来说明在明清,老公也是丈夫的意思,那样的话就要闹大笑话了。

那么,“贵幸”至少在西晋的时候,依然是那个意思。

我们来看《晋书》相关章节:

《晋书·王雅传》“帝每置酒宴集,雅未至,不先举觞,其见重如此。然任遇有过其才,时人被以佞幸之目。帝起清暑殿于后宫,开北上阁,出华林园,与美人张氏同游止,惟雅与焉。”

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司马迁在这里用“幸”这个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


兰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确实写过:“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这句话里面的“幸”字让很多人产生猜测和联想,总揣测是不是霍去病,18岁的时候就成了汉武帝的“男宠”了呢?



这句暧昧的话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也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那时候汉武帝确实有这个爱好,所以让人很容易往上面去想。


特别是我们现代人,对<strong>这个爱好可不认同。如果坐实这句话,就会对霍去病的英雄形象大打了折扣。


那么,这个“幸”在这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在同期的《朝鲜列传》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记载:“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这句话也就是说,左将军在宫中天子面前像许多名将一样,特别有能力得到重用,这里面并没有一点点暗射左将军是天子“男宠”的意思。左将军又与霍去病是同一时代的人物,那么这个“幸“”的意思应该也是相同的。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已做出了解释:“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这句话也就是在说卫青、霍去病因为是外戚关系得到了特别的信认和重用,外戚也就是汉武帝娘家那边的人,他们只有凭借自己的本领才会不断的得到进取和提升。司马迁在这里很清楚的说明了卫青霍去病是靠自己的本领得到皇上的信任和喜欢的。霍去病既是汉武帝娘家那边的亲戚,汉武帝甚至准备把女儿嫁给霍去病,那么这个霍去病是汉武帝“男宠”的猜测也就更自然地不攻而破了。



汉武帝喜欢重用外戚,并会创造出许多有利条件给外戚,让他们有机会崭露头角,成为自己的得力干将,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卫青,霍去病就是这样被汉武帝启用,本人又尽心竭力,皇帝也给机会,所以才成就了他们的青史留名。


所以现在的我们真的不要再去纠结这个“幸”字与霍去病是个什么样的意义了,卫青、霍去病确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们武功、能力超群,为汉室的江山巩固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有书君觉得我们永远要记住的是铁血名将霍去病“不破匈奴誓不还”的慷慨与豪迈,你说是吗?!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靠谱的办法,当然是看司马迁本人是怎么使用这个“幸”字的。

粗略统计了一下,史记中“幸”字大概有如下用法:

1.表示某事做成是某人的幸运。

(张)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2.表示一种希冀。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3.皇帝专用语,表示驾临某地。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4.宠爱——由于古汉语的弹性,这个词可以做动词,表达宠爱:

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

可以做动词,表达被宠爱:

已而管夫人、赵子兒先幸汉王。

也可以做形容词,表达被宠爱的状态:

穨当孽孙韩嫣,贵幸,名富显于当世。

需要说明的是,做“宠爱”讲时,这个词不仅可以用于皇帝的宠爱,其他人也可以用。皇族也可以用,别人也可以用。只是在用法上,只要用到了“幸”,似乎就隐含着一种以上对下,双方地位不对等的意思。

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

张汤是一介臣子,而也可以用这个“幸”字。

然后从这个意思,还可以引申出一个用法,专指生命的大和谐……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

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

这用法似乎就是皇帝专属了……

题目中提到的记载是这样的:

大将军姐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显然,这个“幸”是上面的释义4。很多人据此以为,既然“幸”了,显然二人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男男关系。确实是这样吗?

其实非也。虽然说是“宠爱”,但这种宠爱却不一定是男宠那种关系。对此,在史记中我们可以找出不少反证。

  • 例如:

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

这位“左将军”名叫荀彘,在史记中记载不多,后来征朝鲜是,因为争功误事,被砍了脑袋。这似乎看不出是一个男宠。那么被贴上“幸”的标签的,也未必就是男宠。

尤其是,这句话的结构,和上面《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提到霍去病那句话的结构,简直一模一样。这也可从侧面说明霍去病并非男宠。

  • 再有例子: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既没有证据说始皇是同性恋,也没有理由始皇如果是同性恋,非要去找一个狱卒——身为皇帝,找什么样的人找不到?“狱吏得亲幸”怎么想都不是因为某种不可言说的关系,那么“幸”所指的,也未必就是男宠。

  • 还有一个有力例子:

主父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

这是说主父偃“贵幸”,当此之时,他有多大了呢?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主父偃自结发以来,游学四十余年,年纪至少六十往上。如果这把年纪刘彻都能“幸”的下去……莫非汉武帝爱大叔?

可见此处“贵幸”绝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推而广之,说“幸”,也不能代表这两人之间有特殊关系。

总结:这个“幸”字,只能说明霍去病受到宠爱,其余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北门猿


古文字的“幸”字,从“犬”从“矢”,大概是会意字,但现在还没破解是什么意思。但从《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来看,“幸”字的本义是“吉利,逃避了凶事”,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侥幸”“幸运”的意思,其微妙意思更近于“侥幸”。

《左传》里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意思是,如果是贤良的人当领导,管理整个国家,则那个国家里就没有侥幸的老百姓。也就是说,老百姓不不干活,别想侥幸致富;干了坏事,别想侥幸逃脱,是一定会被法律制裁的。这样的话,老百姓都会谨慎,勤勤恳恳,不敢犯错,国家才会蒸蒸日上。但《史记》里说:“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这个“幸”字,不能理解为“吉利,逃避了凶事”。因为霍去病并没有做坏事,谈不上侥幸避开祸患。如果说他“侥幸”得到汉武帝宠信,则说得过去。但“侥幸”现在是个贬义词,而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所以最好理解为“幸运”。

霍去病十八岁,就被汉武帝提拔为侍中,这确实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幸运”,你理解为“侥幸”,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会本能觉得没有“幸运”贴切。也有人认为,这个“幸”是被动用法,是“被宠幸”的意思,也通顺。古书里“幸”字常常有“被宠幸”的意思。为什么?因为词义引申,从“侥幸”的意思,很容易引申出了“喜悦”“高兴”“喜欢”“宠爱”等意思。逻辑很简单,一个人做了坏事能够侥幸不受惩罚,肯定是很“幸运”的,从而也是很“高兴”的。很“高兴”的事情,总是“喜欢”经常碰到的。而“喜欢”和“宠爱”,基本上是一回事。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是这样:一个人得到宠爱,肯定是很侥幸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宠爱的。因此,把霍去病的“幸”,理解为“被宠爱、宠幸”的意思,也是很合适的。这句话省略了施事者,汉武帝。霍去病不是被别人宠爱,而是被汉武帝宠爱。

在古代,父母或者其他地位不高的人宠爱,没有太大意义,只有被皇帝宠爱,才是稀罕的事,才能称得上是“幸运”和“侥幸”,所以,后来只要是皇帝对某人甚至某处干了什么,都叫“幸”。皇帝跟某个妃子同了一次房,也叫“幸”了那个妃子;皇帝去了某个地方,也叫“幸”了某处。这些意思,都是从“幸”的本义“侥幸”“幸运”引申出来的。


用户4130325716


相信有些人听到“幸”这个字和“皇帝”一词用在一起,眼里面就不自觉的蹦出了皇帝宠幸妃子之意,这就有点被一叶障目了。下面来谈谈“幸”这个字。

“幸”之本义

其实每个字都是其本义,本义不一定就是现在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那个的意思。“幸”这个字本义是什么?《说文》:幸,吉而免凶也。所以说“幸”字本来就是突然的逢凶化吉,可以解为侥幸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

原文: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不结合上下文就来解义,那样解出来的义就不一定准确的。“幸”这个字经过时间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只有侥幸的意思了。

下面来说说为什么有人会看到“皇帝”和“幸”字结合在一起就立马联想到皇帝宠幸妃子,因为“幸”字发展到了汉朝,意思已经很“丰富”了,已经有了皇帝亲临之意。皇帝亲临再作“专一性”解读,就有了皇帝宠幸妃子的意思。



了解了“幸”字的一些意思之后,我们再来解读《史记》中的这段话,就知道是说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汉武帝亲自见了霍去病,并且汉武帝还封其为天子侍中。

《史记》中的“幸”字不仅仅是皇帝亲临的意思,还有期望之意,如“...冀幸君之一悟...”;还有感到幸运之意,如“...将军幸教...”。这些意思的解读就得根据上下文来具体解读了。


淡看天上月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大致可以理解为“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年方18,受到汉武帝的宠幸,成为了他的侍中。”

受到汉武帝宠幸,这没什么疑问。但是”宠幸”和”宠幸”的意思真的不一样。


同样在《史记》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有一段话“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这是大太监缪贤举荐蔺相如时,说的蔺相如劝自己的一段话。这里的“幸”,就是不带色彩的宠幸。


但是汉朝不一样,汉朝好男风。司马迁特地开辟了《佞幸列传》的,而且开诚布公地提到“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这意思就是专门有男的以男色伺候皇帝。汉武帝就有两个被点名的,一个是韩嫣,一个是李延年。但是汉武帝的男宠绝对不止他们两个。

另外”侍中”虽然在汉朝只是一个可以随意出入宫禁,管理杂务的皇帝侍从。但是在汉武帝一朝,玩出了花样。

《齐职仪》里记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也就是说18岁的霍去病当了汉武帝的侍中,要负责汉武帝的车马出行,衣服穿着、各种器物等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壶(亵器虎子)。


有人要问了,这不是太监干的活吗?干嘛要一个18岁眉清目秀的小男生去做呢?炒米对此也表示非常有疑问。

但是说明了一点,霍去病18岁那年,就成了汉武帝不避讳的近臣了,霍去病可以随意出入汉武帝的后宫,在汉武帝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否已经上来搭把手。

汉武帝非常喜欢年轻漂亮的男孩子,还有一个佐证。

那就是金日磾(匈奴王子,投降后被收到宫里,后来还成了托孤大臣),他有个儿子,因为混血,所以长得非常漂亮,深受汉武帝喜欢,就成了汉武帝的“弄儿”(供人狎弄的童子)。


这个弄儿荒唐得很,当着金日磾的面,搂着汉武帝的脖子各种暧昧,金日磾大为光火,要揍他,汉武帝急忙阻止,让他不要生自己“弄儿”的气。因为”弄儿”可以随时出入汉武帝后宫,所以搞大了好几个宫女的肚子,金日磾一怒之下,将自己的儿子给杀了。汉武帝知道后,伤心了很久。

所以“脏唐烂汉”,在汉武帝时期的“幸”字,和其他的“幸”字真的不一样。但是用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对卫青和霍去病的评价,”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不管卫青和霍去病曾经是汉武帝男宠,这事是真的,还是司马迁刻意诋毁?但是他们都是大汉的英雄,他们的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