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墓挖出14塊墓誌,專家:千古名相,皇帝因他之死輟朝3日!

14塊墓誌都刻著2字,專家看後急忙重挖,墓主與包拯歐陽修齊名!

考古是一項文化工作,乾的事看似和盜賊相同,然則實際大相徑庭差之千里。考古二字最早出現於北宋時期的社會,但那時候考古二字的背後含義並不是現在的考古,而是指對傳世的青銅器、石刻等文物的蒐集整理,這在《考古圖》一書中有記載。

河南古墓挖出14塊墓誌,專家:千古名相,皇帝因他之死輟朝3日!

近現代考古則與那時候不同了,區別很大。現在的考古會涉及開挖古墓,但這開挖卻是被動型開挖,非考古工作人員的意願,而是因工程或是盜賊而暴露的古墓搶救性行為。現在的考古,就是對於墓中隨葬品以及墓葬中其他信息進行整理,而好對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研究,還原真正的社會文化背景等。比如河南這座古墓葬群的出土,就對於還原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及文化背景有著深刻的意義。

河南古墓挖出14塊墓誌,專家:千古名相,皇帝因他之死輟朝3日!

這墓的出土十分偶然,因文物工作隊在配合城市基建勘探,從而在地下發現了這座家族墓群,距今已有1000年的歷史。這墓葬群有11座宋代墓,雖然已遭盜墓賊毒手,但有遺漏的墓誌足足14塊。專家只好帶回去這墓誌研究,卻發現這墓誌上都刻有2字:富化。

河南古墓挖出14塊墓誌,專家:千古名相,皇帝因他之死輟朝3日!

眾所周知,墓誌是在墓中存放的石刻,上書一般為死者的傳記。如若逝者生前在德行、政績、功業上大有作為,自然也會在墓誌上大作文章,如果學問、持家、技藝有作為,也會在墓誌上記載下來。這墓誌其實相當於一個人的生平履歷,算作一份檔案。所以用墓誌不僅可以瞭解逝者的身份,也可以間接瞭解生活的背景,或可彌補地方誌乃至國史的不足。

河南古墓挖出14塊墓誌,專家:千古名相,皇帝因他之死輟朝3日!

而這墓誌上刻著的“富化”二字,就是墓主人的身份,這表明這是北宋的千古名相富弼家族墓群。果然,專家看了急忙重新挖,在原先的墓葬之下,發現了一座大墓。這墓不同於以往考古工作中發現的古墓,而是穹隆頂磚室墓形,極其罕見,或者說這是中原第一次發現。在穹隆頂上還有大型壁畫,十分珍貴。而墓的槨室也是罕見的封閉性石槨,墓室為三層,從上而下每層約2米高,上部兩層磚砌,下層直壁,最頂曾收縮成券,為穹隆頂。

河南古墓挖出14塊墓誌,專家:千古名相,皇帝因他之死輟朝3日!

在14塊墓誌中有一塊最大的墓誌,是中原迄今為止最大的墓誌,也是記載最為翔實的墓誌。上面足足有7000字,記載了這位墓主生平。這墓主是宋仁宗時期的名相富弼,他死後皇帝悲慼還為他輟朝3日!在《資治通鑑》中有富弼此人,他與歐陽修、包拯齊名,同為“四真”。墓誌不僅記載了富弼曾參與“澶淵之盟”等業績,還記載富弼當時生活的北宋經濟、政治、以及文化。

河南古墓挖出14塊墓誌,專家:千古名相,皇帝因他之死輟朝3日!

婉清觀點:7000字的墓誌銘,其實相當於一篇中型論文,所以其間的記載已足夠翔實。單單從富弼的生活以及生平業績,既能窺探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還可摸清楚北宋的文化背景,不僅對於研究北宋的政治、經濟還是研究喪葬文化都是足夠的歷史資料。雖然或許不及《清明上河圖》直觀看到社會風貌,但從文字中也是有幫助的,大家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