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到底去沒去日本?

0今天也要加油呀0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前日,看了央視電影頻道的《貓妖傳》,觸發了我那點懷古情懷了,這裡拋開電影技術本身不談,回顧一下當年的歷史,順便談談楊玉環在馬嵬兵變之時到底是死了沒有。

楊玉環之死恐怕是歷史文人一個極為感興趣的話題了。電影裡重點刻畫出白居易寫長恨歌的複雜心理,不光是白居易,電影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暗藏不願意接受貴妃就這樣死去,那個貓妖更是如此。

<strong>馬嵬到底發生了什麼?

其實歷史上的馬嵬之變是一場觸及唐王朝的一場兵變,《辭海》中提到馬嵬兵變,是這樣解釋的:“唐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西奔成都,縊死楊貴妃於此。”其實這個解釋並不完整。其實馬嵬兵變的目的主要是清君側,針對只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那這位國舅爺到底該不該殺呢?

玄宗如此信任楊國忠,讓楊國忠與李林甫聯手打擊舊世族,主要是為了牽制李林甫的專權。後拜御史大夫,領吏部。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後,代李林甫為右相兼文部尚書、集賢院大學士、監修國史、崇元館大學士、太清太微宮使、並身兼四十餘職,封魏國公,徙封衛,冊拜司空。執政期間,曾兩次發動了征討南詔的戰爭,天寶十年(751年)陣亡六萬人,結果被打敗,南詔投附吐蕃,天寶十三年(754年)六月,楊國忠又命令李宓攻打南詔,結果又遭慘敗。兩度出兵折損近20萬人。戰爭必定是勞民傷財的買賣,敗仗更讓人怨聲載道。

實際上,楊國忠是滿朝文武最早發現安祿山會造反的,但是沒人相信他,他不遺餘力地打擊安祿山,他認為安祿山必反,並剝奪其權力,導致安祿山決定提前叛變。在那個歷史時間點來看,這樣成天嚷嚷其實並不能緩消弭漢胡之間的民族矛盾,更招致國家族群破裂。

果然,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以誅殺楊國忠為名爆發了安史之亂。潼關本來天險足恃,而楊國忠逼迫守將哥舒翰出戰,進退失措。同年六月,潼關遂陷,哥舒被俘,長安危殆。唐玄宗欲禪讓太子,楊國忠大恐,又遊說玄宗逃往四川;在逃往四川的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途中,將士疲憊飢餓,拒絕繼續前進,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鼓動士兵,大將軍陳玄禮說:“今日天下崩離、陛下震盪,難道不是楊國忠侵害、剝削民眾,導致朝野怨恨,才這樣子的嗎?如果不殺他以謝天下,怎麼塞阻四海人心的怨憤呢?”於是請殺楊家兄弟,楊國忠逃進西門內,諸軍士蜂擁而入,爭相亂刀砍死。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兒子楊晞等試圖逃跑,也被斬殺。而我們的主角楊玉環怎麼樣了呢?唐玄宗言一開始還是挺仗義,所罪在楊國忠禍國殃民,然而貴妃一介女流自然無罪,應當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描述。

丙辰,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會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次馬嵬,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楊氏死。

好了,這些都是正史上的記載,比如《舊唐書》、《新唐書》與《通鑑》等正史與正典,以及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蹟》等也皆認為玄宗在安史之亂中逃亡時被叛軍所迫,絞死楊貴妃。

<strong>日本傳說

但是民間卻有多個傳說楊貴妃並沒有死,其中最為傳奇的是日本民間和學術界的一種看法: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楊貴妃美貌,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親信護送南逃,揚帆出海,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藤原刷雄護送,於日本久谷町久津上岸,當時的日本皇室仿擬唐朝,對唐朝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當時的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並把她許配給藤原刷雄為妻。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後病逝於京都,享年六十八歲。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2002年在一次採訪中也說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最有意思的是山口家族實際上,早在1986年春,就有日本山口家族的人攜帶一本康熙29年(1690年)修的楊氏宗譜到中國來尋祖認根。且在1998年2月,山口家族重入三門縣沙柳鎮溪頭楊《石林楊氏宗譜》,正式認祖歸宗。

其實,楊貴妃去日本這個這個傳說根本不成立,傳說中的救命恩人陳玄禮、高力士都是當時兵變的策動人,以殺楊家而後快的一群犯上作亂的暴徒,怎麼可能又會導演這樣一出不合情理,風險極高的悲喜劇呢?

那為什麼民間很多人不相信楊貴妃在兵變的時候就已經死了呢?我想,其中原因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裡“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一句鬧的,說玄宗皇上在平叛之後想給楊貴妃重新安葬,結果卻不見楊貴妃屍骨。這一描寫給了更多人的無限遐想,實際上舊新唐書,記最初楊貴妃安葬於驛西道側。唐玄宗自蜀地回到長安後,派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於是便停止了。唐玄宗又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當初安葬時以紫褥包裹屍體,再葬時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呈獻給玄宗,玄宗視之悽惋,於是命人畫貴妃的畫像於別殿,朝夕視之。

唏噓哀哉,其實我認為這些傳說的出現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世人不願意接受這樣一位絕代美人,一個弱女子就在這樣在男人決定的戰爭中香消玉殞,讓這位美人更多的活在更多的傳說之中,因為她已經是盛唐的一個符號,這些傳說只是人們一種對盛唐的美好願望罷了。

好了,喜歡這個答案就點贊、轉發、關注吧!

謝謝!


知行鏘鏘


說道日本對於中國歷史上必識的兩大人物。

一是孔子,二則是楊貴妃。

日本甚至將楊貴妃封神。

據統計日本人心目中的世界歷史三大美女之一,除了楊貴妃另外兩位則是埃及的豔后克麗奧佩特拉、以及日本平安時代的小野小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這兩位的地位,由此可見楊貴妃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

而據歷史資料講楊貴妃當時是唐玄宗最為寵愛的一位。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直攻入長安。

唐玄宗不得已帶上親信棄城而逃。

經過多日亡命逃亡,後方追兵緊追不捨,一路艱難困苦就不必多說。

手下將士疲憊不堪,怨言四起。在這種搖搖欲墜的局面下。

太子李亨突然帶兵譁變,當場殺死宰相楊國忠,緊接著便要殺死楊貴妃。

要美人就要放棄江山,唐玄宗難以抉擇,他也楊貴妃是無辜的。

但是,此刻如果不殺楊貴妃,軍心必定大亂,不光會失去江山,而且連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難保。唐玄宗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下令賜死楊貴妃。

在此之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恨歌》。

《長恨歌》記錄了馬嵬坡兵變的歷史,正因如此,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愛情故事才能一直流傳了到了現在。

但是到了現代,人民不禁一位皇帝,九五之尊,難道真的會憋屈到讓自己最寵愛的人在自己面前被勒死?

而就在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公開稱自己是楊玉環的後代,

一個可以說在20世紀初日本最當紅的女星之一,

竟以是中國楊家的後代為榮。

而歷史上也的確有一種說法說是軍中主帥陳玄禮不忍殺死她,便和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

而因為檢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自己,由此輕易的瞞天過海而。

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最後從江蘇的揚州市揚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

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早期在研究《長恨歌》、《長恨歌傳》的質疑文章時便提出過楊貴妃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有可能漂流到了日本。

白居易寫《長恨歌》中有一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其意在專家的解讀中有可能來暗示楊貴妃逃往了海上仙山。

何謂仙山?海上有蓬萊等三座仙山是中國道教所著。

但是在日本的文學中,蓬萊山是指日本。

而當時的年代,白居易的詩詞在日本可謂封神,與日本外交使密切的白居易又怎麼會不知道日本的文化呢?

白居易有位狂熱粉絲紫式部,

寫下了一本書,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源氏物語》。

書中對白居易推崇備至。

而這本書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的地位。可見白居易當時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日本供奉楊貴妃墓的日本古寺二尊院的長老慧學和尚曾經這樣記述說:“天寶十五年七月,唐玄宗愛妃楊玉環,乘空櫨舟與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後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於廟後。”天寶15年,換算來說就是公元756年。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楊貴妃那口口相傳的美貌,生死成謎的故事,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也為中日文化交流創造了一個膾炙人口的佳話。

雖沒有確鑿證據,但我個人還是願意相信楊貴妃並沒有死在馬嵬坡。


北冥有娛其娛無窮


楊貴妃去日本是民間傳說。

為什麼百姓盛傳楊貴妃沒死呢?

可以從側面來說明,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是深入人心的。都是紅顏禍水,人們不是巴不得楊貴妃死去,而是寧願相信她去了日本,說明人們對於美好的東西還是有追求的。這也反映出人能對於安史之亂的真實態度,並不是因為楊貴妃的原因。

從歷史條件看,楊貴妃逃去日本的可能性很小。

唐開元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歷時八年之久,終於被打敗。在叛軍兵臨長安城下的時候,唐玄宗逃亡蜀地。在馬嵬驛被迫賜死楊貴妃。


因為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朝廷是沒有防備的。楊玉環也不會想到做好逃亡準備。在唐玄宗倉惶逃跑的過程中也是準備不足的。行至馬嵬驛時,護駕軍士砍殺了禍國殃民的楊國忠,並要求唐玄宗立即處決楊貴妃。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貴妃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也正是因為史料記載不清,不確切,所以導致傳說更多。

為什麼日本會有楊貴妃墓?

這個問題也不難理解。因為當時有很多日本的使者,留學生留學僧在長安,聽到見到楊貴妃的可能性很大。返回日本後又加以誇張描述出來,很有可能就變形了。就像馬可波羅來華這個事情與馬可波羅行記這本書一樣。

無論是徐福東渡扶桑還是楊貴妃逃往日本,都說明日本文化與中華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收到了漢字文化圈的影響。


亮說史話


公元755年,安祿山范陽起兵造反,按照很多造反的劇本,開始時比較順利的劇情,安祿山大軍很快進展到潼關,長安岌岌可危,當時在位的唐玄宗李隆基一看只能顛了,帶著大臣及楊貴妃就跑。(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到了馬嵬坡一帶,陳玄禮為首的衛隊突然發難,好說歹說這安祿山之禍是因為楊貴妃點的火藥念,安祿山與楊國忠有矛盾,楊國忠與楊貴妃是表兄妹,古代的表兄妹,在關係上可能都有點亂,安祿山與楊貴妃也是曖昧不清的關係,倆人起矛盾倒也正常。

但這是葷段子的解釋,要真說到安祿山與楊國忠的矛盾,主要還是因為楊國忠藉助表妹楊貴妃得寵把持朝政,擋了同樣野心勃勃安祿山的道,最終倆人翻臉,安祿山造反打的旗號就是殺楊國忠,清君側。


楊國忠恃別人的寵而驕,陳玄禮這些人與楊國忠多少也有點矛盾,因此就覺得要借安祿山的東風除掉這個尸位素餐無德無能的楊國忠,但楊國忠的靠山是楊貴妃,要是隻弄死楊國忠,楊貴妃面子上過掛不住不說,早晚得找他們尋仇。

只能把楊國忠、楊貴妃一鍋燴了,這同行相輕相殺,一般斷不可能留活路,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既然已經逼到要死要活的份上了,陳玄禮等人不可能給楊貴妃留活路。

把日本的楊貴妃是誰?誰知道了,總而言之當年的日本人對於唐朝,那膜拜的是五體投地,保不齊他們就製造出一個他們心目中得楊貴妃,然後在廟堂裡供起來,後來的人再以訛傳訛,誰也說不清的事情,還不怎麼說都有一部分人信了!


歷史三日談


這真是美人不死,災禍不已。

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右傾″,導致"安史之亂"。叛軍己破潼關,快速逼進長安。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十二日早晨,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和楊貴妃的三個姐姐,高力士及其他幾個貼身宦官宮女,在陳玄禮率領的禁軍護送下逃往四川。 長安失守的消息傳來,這一行人正好在馬嵬坡(今陝西興平西)歇腳休息,跟隨西行的士兵又飢又渴。本來在長安過著幸福的日子,現在落到這個地步,心中又氣又恨。對楊家人切齒痛恨。這時,跟著逃亡的吐蓄使者向楊國忠訴說沒吃的。將士們乘機高喊,宰相和胡人串通謀反。一齊向楊國忠射箭,把宰相射死了,楊貴妃的三個姐姐也被殺死。士兵們又包國了玄宗休息的地方。唐玄宗一聽外面人聲鼎沸,忙問什麼事?身邊人說楊國忠造反,已經被殺了。


唐玄宗柱著柺杖出來勸將士們,讓他們回去休息。但沒一個人聽他的。唐玄宗問陳玄禮怎麼辦?陳玄禮說,貴妃娘娘不能再在皇上身邊。其他幾個大臣也力主殺了楊貴妃,要不都得死。唐玄宗明白了,過了好久才說這事他自己處理。於是高力士勒死了楊貴妃。 從以上的敘述裡可以看出事變的嚴重性。如果唐玄宗不殺楊貴妃,那麼就有三種可能,一,士兵們自己動手把楊貴妃殺掉;二,士兵們散去,沒人護送;三,士兵們造反,殺完這群西行的人,然後散去。陳玄禮一看就只剩下楊貴妃,這就是對立的焦點。只有楊貴妃死了,才能化解這場危機。這是在痤的都明白的問題。唐玄宗當時不能殺陳玄禮,事後也不能殺陳玄禮。因為陳玄禮是社稷之臣,不僅僅是忠臣了。


照上面敘述來看,楊妃如果不死,則被調包。唐玄宗說自己處理。怎麼個處理法?帝王的女人,不是外人隨便看的。更別說外面的士兵了。那就找個"替身"吧。這非常可能。如果是這樣,楊妃就活下來,走得越遠越好。

唐宗玄敢冒這個險嗎?這可是兵變,一句話不對付,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這是要惦量輕重的。唐玄宗不敢這麼幹。

白居易是唐人,寫了《長恨歌》。愛情之外,記載的史實,楊貴妃是死在馬嵬坡的。去沒去日本就不言而喻了。


劉一千五


亞洲第1個超級巨星——山口百惠,強調身上流著自己的中國血統,並曾經展示1本家譜,上面顯示她最初的老祖母是楊玉環——中國人熟知的“楊貴妃”。

難道當年的楊貴妃沒死在馬嵬坡,而是瞞天過海來到日本?現在的日本列島上,還保存著所謂的“貴妃墓”,百姓還常常去祭奠……

更有不少日本文人來添油加醋,比如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裡記載,“楊貴妃死後就葬在久津的二尊院”。文中還提到當地供奉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兩座立像,是唐玄宗派人送到日本給楊貴妃的,現在它們都是日本重點保護文物。

公元775年,唐玄宗的盛世走到盡頭,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叛軍攻下潼關之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倉皇西逃,結果逃亡隊伍剛到達陝西的馬嵬坡,隨行的護衛軍就發生騷亂。

將士們對外戚楊家深感不滿,他們持刀殺死楊國忠父子後,請求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以免留下禍患。唐玄宗被迫答應,讓楊貴妃就地吊死馬嵬坡,形勢之下美人凋謝。

傳聞,唐玄宗回長安後,曾經秘密派人改葬閻貴妃。但是,差人回報說,墓中沒有貴妃之遺憾,只帶回貴妃生前的香囊。而在民間則有更多的說法……

民間的說法雖多,但多數大同小異,可以歸納為3大類,如下:

1、楊貴妃流落民間:這個說法流傳比較早,唐朝當年就已經風傳,後人考證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就影射出楊貴妃未死之信息。

2、楊貴妃東渡日本:情節大體是大將陳玄禮不忍殺害楊貴妃,就與高力士合謀讓侍女代替上吊,而楊貴妃則有陳玄禮的親信護送除去,大約在今天上海附近出海去了日本。

3、楊貴妃必死馬嵬坡:這個觀點認為將士對楊家有滅門之仇,肯定會派人查驗楊貴妃的屍體,如果沒死就不會罷休,因此楊貴妃一定要死。

馬嵬坡事變後,人們對“楊貴妃的生死”爭論不休,你認為她有可能到日本嗎?歡迎記下你的觀點……


子屠龍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我最瞭解這段歷史也最有發言權!


企鵝號1757220879


百度科學之說:楊玉環之死有四種,即被迫自縊、死於佛堂、死於亂軍和吞金而死。本人認為,死是肯定,一種傳說逃到日本,那是一種美好的民間願望,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那些監督楊玉環處死的監軍都是些“假洋鬼子”。


趕往春天的路上


當時兵荒馬亂,羽林軍謀反,羽林軍指揮官陳玄禮與太子合謀,逼宮,清君側。

太子想清君,太子都年紀很大了,向來與節度使郭子儀關係密切,這才有後來自行稱帝。陳玄禮只打算逼死楊家兄妹幾人,就是清君側,沒打算清君。

就那場面,不驗明正身,羽林軍官兵不會善罷甘休。

去日本是不可能的。

日本人仰慕大唐,日本歷史段子手們自己編個段子,意淫而已。


一江春水5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