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如何评价南唐后主李煜?

雾都开膛手JACK


谈到南唐,我们就会自然的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那个卓尔不群、风度翩翩的天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

近代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很多人也很好奇,这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才子,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他主政的南唐,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后迁都南昌。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南唐的前身,是十国之一的杨吴政权,杨吴政权所控制的江淮地区,自中唐以后,就是唐代最为富庶、最为安宁、最为物阜民丰、物华天宝的地方。

可以说,谁控制了江淮地区,谁就掌握了天下的命运。

而从杨吴政权到南唐的第一位皇帝先主李昪统治时期,一直奉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于是,在五代十国整个中原地区战火频仍,政权更迭,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时候,江淮地区仍然是一片和平、富庶、繁荣、欣欣向上的景象。

不仅如此,南唐先主李昪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君主:他设太学,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重视教育事业,而且大力的吸引来自中原和其他地区的学者、文人、手工业者,在他的治理下,南唐成为当时中国版图上最富有活力也最吸引人的一片沃土。

有"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的美誉。但好景不长,李昪去世后,他的儿子李璟继承了王位,他就是李煜的父亲,南唐中主。

李煜的文采风流,是继承他父亲的。虽然李璟的词水平不如他的儿子,但他也留下了诸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这样的名句。后世也对他的文学造诣有很高的评价。《词史》对李璟的词有这样的评价:"言辞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

李璟是一个非常喜欢文学,也很会写词的君主,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志大才疏、心比天高、能比纸薄的平庸之人。在李璟在位的时候,南唐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在北方,石敬瑭建立的后晋被辽国攻灭,中原大乱,刘知远建立的后汉两年而亡,继后汉而建的后周也是国内四处动乱。

这个时候,南唐完全有机会,也有这个本钱,北上中原,建立一翻更大的事业。但南唐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李璟的本质是一个小生意人,他贪图一些小便宜,然后吃大亏。或者说这个人没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能力,但却有着不切实际的理想。

在李璟统治时期,南唐开始了连年的征战,但他征战的对象不是中原,而是南唐身边的三个难兄难弟:闽国、楚国和吴越。表面上看,这些战争给南唐带来了好处,南唐消灭了闽国和楚国,得到了一些土地。

但事实上,南唐输的非常惨。无论闽国还是楚国,南唐都是趁他们内乱而入的,在消灭了他们之后,也没办法对他们的统治区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至于吴越,南唐不但没有打赢,还彻底的和吴越成了仇人。但李璟却觉得自己武功盖世,打出了极好的成绩,于是,他开始做梦去问鼎中原了。

之前,中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李璟不抓住机会。现在,中原的后周皇帝,是后周世宗柴荣,五代第一名君。结果,他就遭到了后周的痛击,南唐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而且李璟被迫向后周称臣,去掉自己的皇位而称国主。

他被迫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南昌,以躲避后周大军的锋芒。处理国事,李璟一塌糊涂,处理家事,李璟也一样一地鸡毛。他特别信任自己的弟弟李景遂,却很轻视自己很有才能的儿子李弘冀。

最后,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发生了火并,两个人玉石俱焚了。他只好把皇位传给了李煜,这个性格和他一样懦弱、优柔寡断,对辞赋的热爱远远超过对治国理政兴趣的儿子。

于是,亡国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李璟留给李煜的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烂的烂摊子,而李煜在荒废国事,痴心文学上又超过了他父亲,南唐的国运怎么能不"一江春水向东流"呢?


煮酒君


天才的词人,庸才的帝王。

李煜,这个名字被我们所熟知,大概也是因那首广为人知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奠定了李煜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但是这首词也断送他的性命。公元978年,李煜在写下这首词之后,宋太宗认为李煜有复国之心,就派人把他毒死,时年四十二岁。

李煜剧照

假如给李煜一个选择的机会,我想他是不愿意出身在帝王家的,特别是五代十国的帝王家。因为他本身就不愿当皇帝,他只想写词。可是,天不随人愿。公元959年,太子弘冀病逝,李璟立李煜为太子。公元961年,李景去世,李煜登基为帝。


李煜剧照

李煜本只是个词人,喜欢诗情,喜欢画意。他哪里会治理国家?

在李煜登基为帝的前一年,赵匡胤经“陈桥事变”登基为帝,建立北宋。然后开始他的统一战争。李煜本就是个词人,他的眼里没有江山,只有词人。为了避免灭亡,李煜登基之后,便尊宋,自称“江南国主”,之后便继续沉浸在自己的风花雪夜之中,大周后小周后的凄美爱情故事流传万古。



李煜剧照

李煜这样终究难逃灭国,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大宋灭南唐。李煜被移送开封,太平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亡,时年四十二岁。

李煜作为一个词作家显然成就是巨大的,他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花间派等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等人的影响,语音轻快明朗,尤其亡国以后的作品总是透露着淡淡的忧愁,含义深沉,在五代十国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作为一个帝王,他是不合格的,亡国之君必定要接受历史的评判,南唐在他这么一个性格懦弱的词人手上必将走向灭亡。

命运就是这么奇怪,他不想也不该当帝王却当了帝王,如果只是一个词人,他或许可以平安的度过一生,但是他是个帝王,是个亡国之君。当他写下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李煜剧照


风雨奕生局


我本人非常喜欢李煜的诗,唯美伤感感觉在自己悲伤的时候读他的诗另有一番风味。同时我不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帝王,首先他没有昏庸无道延误国事,时局让他当上了亡国祖。


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值班光政殿,咨问国事,每至深夜。

可见他并没有不理朝政,但是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有个无能的爹还让他做了这个背锅侠,谁让李煜一出生就是帝王之相,据说他丰额骈齿、一目双瞳。先来说说他爹李璟是怎么把国家败了的。

首先这个李璟是个好战的主,而且专门趁火打劫。接连消灭皆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从这点上来看他就犯了错。从那时的局势看他理应协助这两个国家的某一位继承人登基然后合作一起抗击后周。但是李璟明显是个吃软怕硬的主,欺负弱小国家,遇到北宋就成了个软柿子,称臣不说还苦了百姓。

可以说李璟有点像清政府,为啥这么说?因为他和后周打仗的时候割了不少土地,还失了气节,由于李璟的璟字与后周信祖(郭璟)同名于是改名为李景。还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愿意年年纳税,以兄长之礼侍奉,都说道这份上了这个后周皇帝还不答应。

1.进献犒劳周军的牛五百头、酒二千石、金银罗绮数千,请求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周,以此请求撤兵。周世宗不答复,分兵袭击攻下扬州、泰州。2.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经为周所得,李璟于是献出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五月,李璟下令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时为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这和清朝的清政府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等败家的爹如何让本来就没有治国之才的李煜给他收拾烂摊子?况且李煜登基后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改朝换代,北宋一统江山。李煜真是生不逢时,还要个坑儿子的爹留了个残破的国家给他。因此李煜时期所做诗无不是抒发他的无奈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李煜感慨国破山河不在,已卧病不起的他悲愁不已恨不得随着这一江春水而去。我想他要不是身在帝王之家定能过一个潇洒欢快的人生。

李煜执政期间惜才爱才,直至南唐亡国的开宝八年二月,李煜还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经济方面由于有个奢侈无度的爹,导致李煜后期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于是李煜想出了个妙招:诏令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取消李璟时设置的诸路屯田使,将各郡屯田划归州县管辖,将屯田所获租税的十分之一作为官员俸禄。不仅减轻了百姓的压力还让官员俸禄正常发放。军事方面表面对宋称臣,暗中缮甲募兵,潜为备战。而且书信给吴越希望他能联唐伐宋,无疑李煜还是有很有策略的君主,但是他有一个拉仇恨值爆表的败家爹得罪了不少国家。以当时这个局面不会与他合作。

总的说来李煜亡国有这些原因:其最大原因有个败家爹这个毋庸置疑了,就算败家爹割地赔款,奢侈无度。李煜还是守了这个残破不堪的国家十余年,实属不易。还有当时的时局注定了北宋会统一中原,南唐又怎么会逃过一劫呢?

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也写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

即使在被俘的日子里,他仍然心系国家,在遗憾和悲痛中死去。更可耻的是还要背上一个亡国之君的臭名,作为他的诗迷,有义务为他翻案。


尼采讲历史


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写下的这句话,让我不合时宜的想起了李煜:他只剩下回忆的时候,已经不单单是无聊,而是无尽的痛苦。

历史上所有的帝王之中,文采斐然的屈指可数,虽然有的留下了几首诗文,也不过是为了点缀他的丰功伟业。汉太祖的“大风起兮”也好,唐太宗的“疾风知劲草”也罢,永远是后人为了证明那至高无上的皇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的一个理由。

而有的帝王,明明是个文人,却偏偏卷进了政治漩涡,最终死于非命,李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李煜,初名重光,号钟隐。史书上记载他“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由此可知李煜的形象非但不是美男子,甚至有些丑陋,“丰额骈齿”就是大额头牙齿错乱,“重瞳子”用今天的医学解释就是“对子眼”。

他天资聪颖,“善属文,工书画”,而且“经究六经文,旁宗百氏”,对佛学和音律造诣颇深,是一个非常系统而又全面发展的艺术家。

在十八岁那年,他与后来被称为“大周后”的娥皇成了亲。娥皇不仅外表出众,而且还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和李煜一样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最重要的是她能歌善舞,因此两个人琴瑟合璧。

这样的美好生活持续了十年,娥皇就死了。娥皇死后,李煜非常的伤心,写了很多词悼念娥皇,其中一首是: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这首词言词浅近,笔调自然,描写了娥皇的容貌、装束、举止以及李煜对她的思念之情。

李煜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六子,他上面有五个哥哥,除了四个夭折之外,被立为太子的李从冀在毒死叔父李景遂也离奇死亡,于是皇位好像从天上落到了他的头上。

父辈及长兄之间的残酷斗争深刻影响了李煜,他不想重蹈覆辙,在对待家人上表现出了真诚和仁爱。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他的弟弟李从善朝贡宋朝,被赵匡胤扣留在汴京。他得到弟弟被扣留的消息之后,上表请求赵匡胤让他弟弟李从善回国,结果赵匡胤不许。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用文字寄托哀思,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词中描写的离愁别恨,正是他内心对亲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第一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交锋

李煜父亲李璟为南唐国君的时候,南唐已经成为宋的附属国,去掉了帝号。等到李璟去世之后,李煜希望父亲能以皇帝的身份安葬,史书中写道:

从嘉嗣立,以丧归金陵,遣使入朝,愿复景帝号,太 祖皇帝许之,乃谥曰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曰顺陵。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大宋挥兵南下,已经是时间问题,缺少的只是一个出兵的理由,赵匡胤在等待时机,李煜在拖延时间。

为了让大宋没有理由南下,赵匡胤的任何要求李煜都满足他:他不断向宋进贡,甚至有一年就进贡了三次之多;他去掉唐的国号,称江南国主;国内的官员等级也依次降级,中书门下省改为左右内士府,诸王改称国公。

即便如此,赵匡胤还是下旨召李煜亲自到汴京朝拜,李煜以自己生病为理由没有前往。逮到机会的赵匡胤,终于挥师南下。

以南唐当时的国力,即便李煜是一位颇具政治才干的君主,也不可能挽救此刻的颓势,何况是李煜这样只会舞文弄墨的艺术天才?

这并不是为李煜开脱,而是形势使然,但是他本人的行为也是不可原谅,后来他自己也承认了错误,“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大宋派出曹翰、潘美、刘遇等将领带水军向南唐进发。到了这个时候,李煜一面备战,一面还在幻象着用进贡换取和平,正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李煜的请和注定是徒劳的。

宋军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很快攻打到了金陵。李煜命陈大雅突围召朱令赟率领大军与宋军交锋。这是李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下命令和宋军交锋,结果朱令赟战死,金陵城被攻陷。

李煜没有勇气选择死亡,于是选择了投降,这一年他四十岁。软弱的李煜虽然输掉了江山,却让他的词作熠熠生辉,尽管让他自己选择的话,他依然选择前者。

投降之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呢?他的破阵子是他那时心情的完美诠释: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国家不幸诗家幸

李煜阶下囚的生活在被俘之后就开始了,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上升了很大的一个台阶。

天堂和地狱的对比,是他后期词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也是促成他作品风格大幅度改变的重要原因。一个人经过大起大落之后,总会写下自己最真诚的感受,何况是一个天才?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愁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是李煜对故国眷恋之情的一种体现,字里行间写的都是曾经的美好,可惜这些情景都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中越美好,显示越是渗透出孤寂艰难的意味。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恨能到什么程度?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此刻的李煜虽然被封为右千牛卫违命侯,可是活动的范围仅仅他的居所,赵匡胤不杀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而像动物一样豢养人,比杀了更加难受。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的词以直抒胸臆著称,这首也不例外。梦回故国,一觉醒来已经泪流满面,悲痛至极却是无可奈何,最后归结成人生入梦,此种心酸最能打动人。陈廷焯评价说: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尾声

李煜入宋的时候已经四十岁,死时四十二岁,短短两年,对于他而言,却好似过了很久很久。赵宋王朝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动,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之中登上了皇帝宝座。赵光义不仅文韬武略比不上赵匡胤,就算是心胸也是差了一大截。

赵光义进一步缩小了李煜的活动范围,并且经常派南唐投降的大臣徐铉探听李煜的动向。李煜见到旧臣不说话,只是失声痛哭,悲伤之情令人动容。

在李煜四十二岁生日的那天,他写下了传世名作虞美人,并且让歌姬演唱数次,泣下数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赵光义听到了这首词之后大怒,让自己的弟弟赵廷美赐李煜药酒,李煜服毒之后,毒发身亡。

最后用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先生点评李后主的话结束本文:"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诗书君


作为“千古词帝”,李煜为后世的宋词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功不可没!

就治国方略而言,笔者个人观点——并非李煜软弱无能,国富民强是他的业绩,但在当时就军事实力而言,后周(柴荣)、北宋(赵匡胤,赵光义)的实力确实太强大了,完全碾压了南唐,李煜及其父(中主李璟)只是穷尽了一切可能想偏安一隅,苟延残喘,所以很多时候乱了方寸。

国都不在了,家和人还有什么可吝惜的呢?!所以,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幽禁中,后主李煜的词风陡然性变,反映了一个男人的真性情,当然更多的是抚今追昔的怅然若失以及国仇家恨!

想必李煜当时既不想死又厌倦了苟活,所以才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心底呐喊!




诗瘦与诗寿


李煜,在文学界他确实很了不起,说实话!如果按照一个文人的角度去评价的话!他确实能排第一,但为什么一个有着无上才华的君主,又能亲手葬送自己的江山呢?

所以很多时候,文人过于怯弱,只想很安静的去度过余生,但说句实话,在过去以武为尊的年代,谁会去给你文解的机会?

问君能有几多愁?可想而知,强者为王,你在怎么愁都是多余的,而恰好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个真正文武兼备的贤明君主,杯酒释兵权,我想在历史中,也是最霸气,而不伤合气的一个人了!

不过李煜能败给赵匡胤这样的对手,我觉得此身应该也是无恨的,当然了,要说无恨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我觉得如果江山交给他,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民藏俱乐部


南唐李后主李煜才华横溢、天真而率直,正因为他是个富三代,有钱有地位又从小得到最好的教育,在女人堆里长大,所以他没有那些烦恼与忧愁;也正是他高贵的身份和才华,使所谓的伶工提升,他的词优美考究、情素真实、感人肺腑!由此引发社会及士大夫的追捧!他可能确实不太适合做帝王,但我认为,如果他要不是个帝王、不是那么衣食无忧、不是在女人堆里被宠着长大,他的情商可能会大打折扣!他的诗词和地位同样重要!如果不是后来被北宋捋去,他的心情的微妙变化,他的心里变化可能也不一样,也由此缺少了些许作品里的或忧或愁或悔的味道,那样的话,他留下的作品也就不会这么完美、完整!当然了,也可能就没有以后那么多喜闻乐见的宋词了,起码不会那样快速地在宋朝兴起吧!


清风1442317


李煜——一个被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

不管对诗词感不感兴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应该听说过读过背诵过,这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词作者就是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一位被做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江苏徐州人。他多才多艺,才思敏捷,工书画,精音律。北宋书法四家“苏黄米蔡之”黄山谷称其“笔力不减柳诚恳”。李煜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南唐书》说他的“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评价很高。当然,在李煜各项艺术成就中,又以词的成就最高,可谓“诗家天子”,“一代词帝”。

作为帝王,他是不合格的,一谈到李后主,你也许会想到陈后主,“胭脂井”故事的主人公,南北朝时陈后主,“城外韩擒虎,楼上张丽华”,全无心肝的陈叔宝。你又会想到三国时蜀后主,不论他是真傻还是装憨,名言“此间乐,不思蜀”流传至今成为笑谈。三位后主既都是亡国之君,就有历代末代皇帝共同之处,比如耽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骄奢淫逸,不务正业,“亲小人,远贤臣”。听不得忠臣的诤言直言,不想听真话实话,直到把敢于直言的忠臣杀掉。比如李煜就听不得潘佑李平等人的劝谏,又被身边的奸佞之臣徐鉉张洎的怂恿,杀了潘佑李平,这种自毁长城的昏庸之举,加速了南唐被宋所灭

的步伐,李煜被俘虏,囚禁于开封,被封为“违命候”,史称李后主,只能忍辱苟且偷生,在愁和恨中聊度日月,最终被宋太宗的牵机药毒杀。

苦难出诗人,国家不幸诗家幸。国被灭,身被囚,却激起了后主的创作高潮。以南唐亡国为界,李煜前期作品无非是风花雪月,宫廷宴乐艳情欢笑,或“为赋新诗强说愁”“无故寻仇觅恨”之作,艺术成就远远比不上后期作品。后期词作,内容多是“愁,恨,伤,郁”,以国破家亡为题材,抒发从帝王到囚徒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认为李煜的词成就在温庭筠韦庄之上.。

另外,李煜驾驭语言的本领十分高超,比如写愁,除了本文开篇那首外,大家熟知的还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说一般滋味在心头”,用这些十分平常的字却组成了素雅的语言,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诗人却将它具体化形象化,把愁比作一种滋味,什么滋味呢?是国破家亡,是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是悔是恨,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

李煜之后,把愁和江水联系起来的诗词多了起来。比如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載不动,许多愁”,和李煜的“问君你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不免流于雕琢。

李煜,不是称职的皇帝,无愧于一代词宗。


六朝金粉古都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其政治上的作为可说是败绩!可作为一代词人,他留给后人的是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留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震撼,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字本身的意义……

作为千古词帝,李煜的人生悲剧,从他出生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注定他同南唐这个小国的历史命运就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从中主李璟开始,南唐就受到强邻后周的时时胁迫,不过,在颤颤巍巍中,中主李璟总算是把皇权的宝座顺利的交接到了儿子李煜的手中,可惜,恶梦并未解除!来自北方强邻的胁迫压力是较之于前更为强大的北宋!最终,公元975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违命侯’!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成就了后主李煜对人生泣血疼痛之下刻骨椎心的深切感悟……也成就了后主李煜能够登上词作艺术巅峰的辉煌……灿烂……让我们去从后主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去体会他对人生的凄美情怀……


云卷云舒152754837


作为一个文学家,文艺青年李煜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辉煌的,他与终结他皇位的赵宋家族赵二家的傻儿子宋徽宗,堪称中国皇帝里面在文艺史上的“双壁”。

干错了职业的皇帝


其实喜欢搞文艺工作的、比如像答主这样自诩文艺青年的人,都有一个通病,略清高的同时又极其缺乏政治眼观。历史上出名的文人里面,真得很难找出几个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物来。除非这个人不但精与文艺,还兼思想哲学。


李煜明显没有认真研究过哲学社会学,而且他主要的兴趣和天分全部都集中在了诗词上面。而且一般能有大作为、出得了优秀诗词作品的诗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感比较细腻,也比较敏感,充满了忧郁气质的同时,又有点放浪形骸。(这种情况俗称”文青病“)

而诗人的这些气质,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却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应该摒弃的。(不要跟我提本朝太祖,在我看来太祖的诗词文学成就并不是太高,而且太祖也不是皇帝。)

皇帝怎么能三天两头就忧郁呢?而且皇帝也不应该把精力琢磨在“遣词造句”,烦恼一句诗词要怎么写才妙的这样的事情上去。

李煜其实是一个选错了职业,屁股做错了位置的人、皇帝这个职业真的不适合他,但很遗憾,皇帝这个职业,除非是死或者被废、没有改行的机会。

李煜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其实是捡了个大便宜。南唐唐元宗李璟,也就是李煜他老爹是个神人。当年李璟他老爹李昪(南唐开国皇帝)死的时候,太子李璟也不知道咋想的,要把皇位让给他弟弟李景遂,但遭到了群臣反对,于是退而求其次,给李景遂封了皇太弟、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太弟。(赵二赵光义不算,毕竟赵匡胤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确定要立赵光义为皇太弟。)

本来这样也算不错,兄终弟及也算是桩美谈、但显然酷爱文学的李璟没有考虑自己儿子的意见、特别是他还有一个比较能干的儿子,也就是长子李弘冀。李弘冀这个人确实很有能力,特别是军事才能很不错,如果他当了皇帝,估计南唐还能抵赵宋一段时间,可问题是他老爹估计是受文艺作品影响比较深,三观没有朝着皇帝这个职业的方向发展,一直都没有什么心思换个继承人。

老爹不靠谱,李弘冀只能靠自己,于是凭借军功,李弘冀在军中威望很高,并且取得了很多次胜利,在声望上已经压过了他叔叔李景遂。李弘冀依靠手下人不断在老爹面前吹风,虽然一直没有成功,但被架在火上烤的李景遂很是无奈,奏请回自己的封国。而在李景遂没有回封国的之前,南唐与吴越爆发了战争,整场战争中唯有李弘冀立功,最后李璟只得立李弘冀为太子。

事情到了这里,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可神人李弘冀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立了太子,还要给人家李景遂封个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大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你看看,当年李世民封的职位,他一个不拉下的封给了自己的弟弟,真的是兄弟情深啊。

可问题是不是谁都能当得起天策上将军这个职位的呀,特别是在李景遂放弃了争夺皇位的情况下,于是毫无悬念的,李景遂在回封国的途中,被李弘冀给毒杀了。

本来这种事情发生在皇权争夺中也很正常,可是李弘冀派去搞暗杀的人手脚不干净,居然让他老爹给查出来了,于是毫无意外地李弘冀被撸掉了太子。可怜李弘冀太子的位置还没有焐热,一年时间不到就被撸掉,而更离奇的是,这家伙居然在次年死掉了,据说是看到叔叔的鬼魂,被吓死的....

两个继承人都死了,李璟也是心力憔悴,没过两年也死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李璟生前看起来还不错的李煜,所以李煜就这样当上皇帝。

李煜这个皇帝当的真的很烂,当了十年皇帝没什么建树、当赵匡胤灭到南汉的时候,就乖乖去掉了“唐”这个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最后过了两年,抵抗都不带抵抗的,就直接投降了。

想来他的那首《破阵子》、就是这位亡国皇帝最后的心声了。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不得不说,这首词写得真的很赞!

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一代词人

说道中国古代的词人、李煜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如果他不是皇帝,想来他的成就会更高,或者说今天的名声会更好。


作为宋词里一个重要的流派”婉约派“,李煜对北宋的”婉约派“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上承温庭筠,又受他老爹李璟、和当时著名词人冯延巳的影响,在词作上面风格鲜明、用情真挚,词作十分出彩。

单以其文学的一面来看 ,李煜绝对称得上词作大家,怎么也能跟北宋几个婉约派大家相提并论,比如”自是白衣卿相“的柳永、”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欧阳修、”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晏殊、”两情若是久长时“的秦观、以及”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李清照、”一一风荷举“的周邦彦。

想来李煜的词,与这些婉约派大佬也是能比上一比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也是极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