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如何理解“群体”心理?

钓鱼岛争端为何会引发游行群众砸日本车?股民为何总是一窝蜂地追涨杀跌?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为何网络暴力频频出现?这些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导致的,群体为何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弄清楚群体心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这些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就是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著作,也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如今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自1895年问世以来,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1895年,刚好处在法国大革命结束一百年,第二次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候。可以说,这本书出现在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

《乌合之众》是大众心理学的入门经典,之所以能影响世界120年之久,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失去个性,从而引发一系列无意识、非理性的行为。《乌合之众》问世后的一百年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纪大战和众多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一不再验证着勒庞的预言。

《乌合之众》:如何理解“群体”心理?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生于1841年。他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研究群体心理的第一人。勒庞的生平比较有趣,他早年跟鲁迅先生一样也是学医的,拿了医学博士后开始周游世界,40多岁才转向社会心理学研究,虽然被官方学术圈排斥,但他作为独立研究者却取得了卓著的声名。让他名声大噪的,就是这本《乌合之众》。

我们正进入一个群体的时代

每当发生一些大动荡、大变革,比如罗马帝国的灭亡、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一些表面的现象和原因:政权更迭、内忧外患等等。而在这些表面的后面,其实是民族思想的变革。

《乌合之众》:如何理解“群体”心理?

真正的历史大变革,不是改朝换代,谁主沉浮,而是文明的重建,是人们思想、信仰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革有方面的因素:一是给文明提供土壤的宗教、政治、社会信仰的崩溃;二是科学和工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种新的观念让民众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力量,并让他们逐渐意识到为自己的权益发言。

历史早已进入群体的时代,人们正在进入的亦是群体的时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人的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革时,民众想要的达到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比如:他们要求更高的薪酬、更少的工作时间、在选举中有话语权等越来越多的权利。

群体不善于推理,又缺乏远见,但却有很强的行动能力,而且群体也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力量多么强大。这就决定了,群体总是文明的摧毁者。

想要让群体服从,需要投其所好,知道他们最在意的是什么,才能拿出相应的策略去诱惑他们。比方说,如果政府想要增加一项税收,那么最好的做法,不是一次性征收看起来数额较大的税款,而是应该选择比较隐秘的收税方式,比如日常消费品中极小数额的税金,才是群体最容易接受的,因为这种方法不会干扰到群体的消费习惯。从根本上讲,是因群体缺乏远见。

历史上所有的伟人,帝国的缔造者,宗教的创立者,杰出的政治家,他们无一不是优秀的社会心理学家,只不过他们都是自学成才。拿破仑了解自己国民的群体心理,所以能在法国大革命中所向披靡,最终加冕称帝,而因为对其他种族群体心理的无知,也导致在他征战西班牙和俄罗斯时一败涂地。

可见,单从实用性来说,掌握了群体心理大有必要。而且对群体心理有所了解,在研究历史时,也能有一种全新的视角。

“群体”是什么?

“群体”表面上的意思,是不同的个体的聚合,也就是人的集合体,不管这些个体属于哪个民族,从事什么职业,性别是男是女。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只有当那些,拥有共同愿望和明确目标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形成群体。

比如,广场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虽然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但他们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群体心理,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属于勒庞所认为的“群体”。但当广场上突然有人大喊“抓坏人了,有人抢孩子了”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广场上的人们瞬间都变成了正义之士,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抓住坏人,找到被抢的孩子。这时,这些人就成了勒庞眼中的“群体”。

群体,未必一定要在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地点,只要形成共同的群体心理,不管是否碰面,甚至有可能群体中的个人相互之间并不认识,但他们仍然可以成为一个群体。他们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群体心理,使得群体像细胞重组后生成新的生命体一样,让群体中的个人,会做出单独个体时不会有的行为。但这种现象也是暂时的。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法国公民像疯了一样变得血腥又残暴,杀死不计其数贵族和僧侣,但革命过后,他们又变成了温和的好公民。他们摧毁旧的文明,重建了新的文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又会逐渐稳定下来。

勒庞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法国大革命刚刚过去一百年的时候,他在研究群体时,也主要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参照。在勒庞看来,当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当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力量的时候,他们的力量是可怕的。只有那些掌握群体心理,把握群体性格特点的人,才能利用、引导这股强大的力量。比如拿破仑,比如希特勒。

4、群体有哪些特征

群体主要有以下这么四个特征:

第一,易冲动、善变、野蛮。当个人进入群体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不再受大脑的理性控制,而是由受到的外部刺激决定;群体既可以当残忍的刽子手,又可以如勇士般英勇就义;群体如此善变,决定了他们的难以控制性;而且人数上的优势,会让群体意识到他们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唤醒他们疯狂的念头,做出在个体时不会做的烧杀抢掠等极端的举动。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的普通市民,几天之内残忍虐杀了监狱里的1500多名贵族、神职人员,甚至连十二三岁的孩子都不放过。而这些刽子手们,却不过是一些在平日里遵纪守法、老实本分的家庭主妇、小店伙计等等。

《乌合之众》:如何理解“群体”心理?

第二,易受暗示,智力下降。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受暗示,他们完全失去了个人情感、意志、判断力,就像被催眠了一样,可以被催眠者随意控制,对暗示者言听计从。个体聚合成群体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特征,毕竟一个百人加起来也未必比爱因斯坦更聪明。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网络暴力,而网络暴力,正是乌合之众的情绪宣泄。陈凯歌导演的一部电影,《搜索》,讲述的便是一个刚刚得知自己患了重病的年轻女子,因为伤心难过,没有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被新闻曝光后遭到网友谩骂、人肉搜索,最终导致女子自杀的故事。当事情被曝光,当第一个人开始指责这个女子的时候,所有人的责骂都铺天盖地地聚焦到了她的身上,没有人愿意去思考背后是否有隐情,他们也不在乎。

《乌合之众》:如何理解“群体”心理?

第三,感情极简单、夸张。当个体有厌恶、不满的情绪时,不会带来什么巨大的影响,但当群体的情绪有风吹草动时,这种情绪就会十倍百倍的放大,轻微的生气,就会变成勃然大怒,而随之带来的行动,也会变得狂暴而剧烈。群体的情感总是容易走极端,要么极其高尚,要么无比低俗。群体最容易做出极端恶劣的勾当,但如果群体的领袖有巧妙的领导能力,那么这种极为简单又夸张的感情所带来的,就是奉献精神。

第四,偏执、专横。群体只会接受那些强加给他们的、绝对的、坚定的观念。一旦他们决定信奉某种思想和信念,那么结果只能是:要么全盘接受视它为真理,要么一概否定看它为谬论。能够收服群体的领袖,必定雷厉风行、手段强硬;相反,群体对温和的人和策略则往往不屑一顾。比方说,在拿破仑的铁腕政策下,法国群众对他言听计从,他的威慑力足以让百姓奉若神明。

领袖如何让群体的力量发挥作用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当从个体聚集成群体后,都会本能地想要被一个领袖所带领。领袖常常是意志坚定的人,因为群体缺少这种品质。虽然领袖有可能是贪图个人利益者,但如果他们懂得如何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撩拨群体狂热的信念,那么终将能利用这股狂热的力量。

假如想在短期内迅速让群体激动、兴奋起来,让他们马上付诸于一个行动,比如烧毁宫殿、守住要塞。领袖可以使用三种手段:断言法、重复法、感染法。

直截了当、简洁有力的号召最能激发群体的激情。不断地重复,会使某种想法和观念在群体心中生根发芽。“重复”的魔力,在广告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希特勒,就是成功运用这两种手段的很好例证。来看看他的某段演讲词吧:“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团结起来!为一个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战!我们为人人有工作而战!为那些奴役我们的人滚出德国人的土地而战!为我们不需要整天喊着抗议而战!为我们的尊严而战!为我们的诺言而战!”

《乌合之众》:如何理解“群体”心理?

而在群体中,情绪又很容易相互传染,比如当羊圈中的几只羊开始惊慌时,这种惊慌会很快传染给整个羊群。有时即便身处异地,传染的影响力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落幕后,它所提倡的民主自由的思想却迅速在欧洲、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很快,欧洲各地也相继爆发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而在拉丁美洲,也纷纷掀起了独立运动。

领袖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名望”。名望常常涉及两种感情:赞赏和畏惧。让人又敬又怕,才可以成为领袖。名望分为两大类:先天的,和个人的。先天名望是天生的,比如从祖上继承来的伯爵位份,以及巨额的财富。而个人的名望与先天名望大相径庭,可以说是一种自带的气场,这种气场,能够让不论在高位或低位的,一看到他,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臣服。一个体型彪悍的将军对巴黎要调来的,因某个滑稽事件得到将军头衔的人嗤之以鼻,但当他雄赳赳气昂昂,带着佩剑出现在那人面前的时候,却瞬间安静了下来。因为他面对的那个小个子,让他不自觉地感到敬畏。那个小个子魔鬼将军,就是拿破仑。凡和拿破仑接触过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体验。

领袖带来名望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成功。一场精彩的演说固然重要,但一场胜仗更能坚固群体的追捧。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在这本书里面,勒庞主要研究了个体进入群体后所形成的群体心理。在勒庞看来,个体一旦进入群体,就变得无意识、失去理性,群体善变、冲动、偏执、智力水平地下,群体只有毁灭文明的力量。勒庞看待群体,无疑是悲观者的视角。

虽然《乌合之众》缺乏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而且勒庞的观点也有些偏执,但它之所以一版再版,是因为这本书对“群体”精确的判断,打开了研究群体心理的这块空白。《乌合之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发现了问题,而如何解决,就要看当下和后世的人们了。

虽然勒庞一再强调群体的残暴、非理性,但正如勒庞在书中所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点时,便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那么谁又能断定,群体不会在不断地尝试中最终走向正途,文明终将是群体的落脚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