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代明君嗎?

柳育龍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他的父親是明憲宗。朱祐樘的母親紀氏是負責管理宮中藏書的宮女,偶遇憲宗,得到臨幸懷了身孕。

當時比憲宗大17歲的萬貴妃恃寵而驕,殘害懷孕的后妃。紀氏歷盡千難萬險才生下孩子,並輾轉交由憲宗的生母周太后撫養,孩子才勉強逃過一劫。

朱祐樘5歲時,憲宗才知道這個兒子的存在,紀氏因而被萬貴妃派人勒死。十幾年後的1487年,萬貴妃死於肝病,隨之憲宗也駕崩了。18歲的朱祐樘登基,他就是明孝宗。

朱祐樘是難得的明君,甚至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

1、革除弊政,執法有度。

朱祐樘目睹親生母親的慘死,又見萬貴妃在宮中飛揚跋扈,殘害後宮,還有那些得勢的宦官們為非作歹,他不僅過早地成熟,也養成了嫉惡如仇的性格。

他的父親憲宗時期重用宦官和姦佞之徒,朝綱混亂,孝宗接收的就是一個爛攤子,他一上臺就著手革除弊政。

孝宗首先嚴懲了萬貴妃的紅人——宦官梁芳和禮部右侍郎李孜省等人。這些人作惡多端,還有不少奸佞小人充當他們的黨羽。孝宗都一一查辦。對厚顏無恥號稱是萬貴妃侄子的萬安,也進行了罷免。之後,孝宗又開始肅清混入後宮和處廷的奸惡之人。他罷免了管“工資”的官員,清理出冒領俸祿的僧人、藝人等竟高達3000多人。

但是孝宗在清理朝政的過程中,十分注意方法,他只是罷官,並不大開殺戒。而對那些誨淫誨盜、惡行累累的個別人,他才處死。

由於孝宗在整治朝政的過程中,把握分寸,所以改革比較順利。經過一系列的大變革,朝廷和後宮的風氣都逐漸好轉。

2、舉賢任能。

憲宗即位之初,大量起用正直賢德之士。他上任後的第二年,就下詔命人把北京和南京的文武大員、地方守備等人的名單全部抄錄下來,貼到文華殿,凡有變動,隨時更改。他還多次強調,選拔官吏要以實際政績為標準。因此,孝宗身邊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精明能幹的大臣。孝宗對他們非常器重,平時以“先生”稱之。

3、勤政。

孝宗從即位之日起,就下令恢復了廢止50多年的午朝制度,並堅持每天上朝聽政,他執政十幾年從未間斷。一天晚上,他的寢宮失火,孝宗幾乎一夜未眠,第二天起床後就感到精神不濟。他不想去上朝,可又不願違背自己定下的制度,就派心腹宦官去告知群臣,才稍感安心。

4、節儉。

孝宗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力求節儉,減少皇室的開支,也從不大興土木,做勞民傷財之事。

他對皇室宗親的行為也嚴厲約束,不准他們仗勢欺人,危害百姓。對宦官更是嚴加管束,不准他們重蹈前朝宦官亂政的覆轍。所以孝宗時期皇室行為都比較收斂。社會矛盾趨於緩和,人民生活也日漸穩定。

5、體恤百姓疾苦。

孝宗對百姓十分寬厚仁慈,他採取各種措施減輕徭役和賦稅。但是在興修水利、預防災害方面,政績尤為突出。

他繼位的第三年,開封黃河決口,民田被淹,孝宗命戶部官員白昂率領五萬人,去治理黃河,終於遏制了水患。幾年後,又有江蘇的蘇松河河道淤泥堵塞,氾濫成災,孝宗又命工部侍郎徐貫前往治理,歷時3年才竣工。此後,蘇松再無水患,成了著名的魚米之鄉。

有了這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孝宗統治時期,百姓安定,經濟繁榮,史稱“弘治中興”。

6、遵行一夫一妻制。

也許是目睹了生母紀氏悽慘的經歷,以及萬貴妃禍害後宮的令人髮指的行為,孝宗深感後宮嬪妃多有許多的危害,因此,他的後宮只有張皇后一人,在這幾千年封建歷史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或許,人們見慣了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而孝宗則如一股清流,讓人看到了愛情的專一和美好,所以,專情又為孝宗加了不少的分值。

7、知錯就改。

其實世間沒有十全十美之人,孝宗也不是完人,不過他知錯就改,作為一國之君,也是難能可貴的。他執政多年之後也有些懈怠,竟然遊玩了很長時間,有官員勸解,他當時沒有理會,後來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就再也不去隨便遊獵尋歡了。

後來他還以此為例,鼓勵官員們大膽進諫,直言不諱。

孝宗對於自己犯下的錯誤,比如任用內閣大臣劉吉建造了許多的大型監獄,迫害不少正直的大臣;寵信宦官李廣,迷信道教;縱容張皇后的兄弟張鶴麟魚肉百姓等,他都能夠及時醒悟過來,並立即悔改。這些對明朝的政權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可惜由於朱祐樘幼年飽受磨難,所以身體一直不好,在做了18年皇帝后,年僅36歲的孝宗朱祐樘就英年早逝,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明孝宗朱祐樘擁有中國歷史上其他皇帝所沒有的優秀品質,他處事有分寸,尊重人才。他勤政、節儉、愛民,即使做過一些錯事,也能及時改正,也算瑕不掩瑜。因此說,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位明君,實在是實至名歸。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認為,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代明君。無論在歷史學者眼裡,還是在老百姓心中,他的名聲都很好,當之無愧是一代明君。

我們都知道,明朝一共出現了16位皇帝,歷史長達276年。在這麼長的歷史中,上至明太祖朱元璋,下至明思宗重朱由檢,只出現了幾個明君,而明孝宗朱祐樘就是其中之一。

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他出生於1470年,死於1505年,享年35歲。朱佑樘天性善良仁慈,為人寬宏大量,從不輕易處罰大臣。作為一位皇帝,他勤儉節約,為全國人民做出了一個好的示範;他重視司法,廣開言路,從諫如流,一舉扭轉了明朝貪汙腐敗的狀況;他懲治了很多奸佞小人,為朝廷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風氣;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廢除苛法,輕徭薄賦,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弘治中興”。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沉迷聲色,做到了潔身自好,一生只娶了一個老婆,也就是張皇后,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儘管朱佑樘晚年的時候,寵幸宦官,聽信讒言,但是他卻能及時改過自新,糾正自己的錯誤,避免了對國家和人民造成更大的損失。

明朝的內閣首輔曾如是評價朱祐樘: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元哥說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確明君的定義;相信每個人對明君一詞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多數人通俗上的理解是對待百姓好,治國理政,不擅殺官員,不寵幸宦官;明君應該有這個形象。的確這樣的明君很好,但事實上很難找到;因為官僚集團跟天下百姓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體。舉個例子就明白了,北宋王朝給官員那是高官厚祿,還不殺士大夫,北宋官僚集團福利之高,待遇之優厚,他們就會為皇帝歌功頌德;可是老百姓過的很是艱難,時不時的還被外強欺凌,北宋軍隊最擅長的一是逃跑;二是求和;因為軍隊沒有戰鬥力,根本打不過人家。視百姓生命如草芥。北宋爆發了好多次農民起義。要是老百姓活得下去,誰會冒殺頭風險去起義?水滸傳就是這時候的事。北宋對外打不過人家,對內打農民起義軍那是一個血腥鎮壓,打不過就招安,然後送往邊境與外國軍隊打,人員拼光散夥。這就是北宋處理農民起義的辦法。北宋的皇帝扯淡到什麼程度,但他依然給人的印象不是扯淡的王朝,因為官僚集團喜歡呀,史官選擇性記錄,曲筆描述都很正常。把北宋皇帝徽欽二宗亡國都描寫的那麼不重要。所以明朝的明孝宗朱佑樘就有這意思;對於明孝宗跟好的描述全部出自清人編纂的《明史》,這個明史的可信度根本沒有孝宗實錄高,在孝宗實錄裡面根本看不到孝宗的文治武功。他唯一給人映像深刻的就是後宮只有皇后一人。朱佑樘更多的是被官僚集團控制,也就是內閣收集大臣奏章,孝宗批紅,官僚集團去辦。更多的是體現官僚集團的意志,孝宗一做出格的事,大臣們就會拿儒家對明君的定義勸說皇上,一次不聽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所以孝宗一朝根本沒有什麼重大事件,所以我們對這一朝沒什麼印象。可是這些生生被史官寫出來了弘治中興的局面,來造就孝宗明君形象。他老子朱見深的文治武功遠遠高於他,就拿治理荊襄流民的問題,就可以看出朱見深絕對有很高的治國理政的才能。具體不展開說,朱見深是明朝的中興之主是很靠譜的;畢竟做的事在那裡。可是明史生生的把朱見深寫成了是非不分,極度寵幸大姐姐-萬貴妃。還縱容萬貴妃的種種不法行為等等。估計這是明史給後人對憲宗的印象。憲宗不昏聵,後來的孝宗是萬貴妃撫養大的,這個憲宗實錄裡有記載,所以萬貴妃根本不會害朱佑樘的。史官的話是可以顛倒黑白的,只要經得起推敲,也沒有懷疑明史的必要。因為明史跟其他史料記載同一件事卻有不一樣的記載,不質疑都不行。


過去即歷史


“明君”與否,和個人人品關係不大,而主要看這個皇帝的作為。從明孝宗在位時的作為來看,我覺得他稱不上明君,當然,也不能說是昏君,總體而言,中主而已,撐死了就是比一般中主好一點兒的水平吧。下面我們從對外軍事和內政兩個角度談一談。

弘治年間,軍事情況不容樂觀,北方蒙古的小王子、火篩屢屢侵犯邊境,而弘治皇帝束手無策。當時的平江伯陳銳,因為畏懼蒙古的火篩,不敢迎戰,在京城中都流傳著他“平江不飲熱酒,怕火篩”的笑話。弘治皇帝自己也很無奈,他曾問過大臣們,為什麼永樂年間明朝可以縱橫塞外,如今卻不行了。大臣們只好說實話:“今糧草缺乏,軍馬疲弊,將官鮮得其人,軍士玩於法令”。這確實是弘治年間軍隊的真實情況。邊軍都如此,京營就更別提了。其實,弘治皇帝的父親朱見深,在他執政的成化年間,尚有王越等將領能夠鎮守邊方,王越以一介文官之身,“塞上卻虜,身冒矢石功,勝七十餘戰”,可謂於國有大功。而到了弘治年間,不僅軍隊日益腐化,而且再無什麼出色的邊將,短短十幾年的工夫,就差距這麼大,我想,明孝宗作為皇帝,總得負個主要的領導責任吧。

(王越畫像)

國內的內政也沒好到哪兒去,其實弘治皇帝還是有心治國的,為了賑濟杭州的水災,他甚至拿出了內庫的私房錢,但明朝依舊是“各邊啟釁,四方薦災”,我想,可能真是能力不足的緣故。

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被朝廷派到山東闕里祭孔子,一路上看到的民生狀況,簡直是觸目驚心。回來之後,他在自己的奏摺中寫道,當時的北方自天津往南,是“挽舟者無完衣,荷鋤者有菜色”,老百姓生活的十分困苦,山東起義頻發。而南方來的人告訴他,江南、浙東一帶,原本應當是富庶的好地方,如今也“流亡載道”。這種場景,發生在號稱“中興”的弘治年間,實在讓人懷疑,這個中興到底摻了多少水份。

弘治八年之後,明孝宗漸漸懶於政事,經筵一年也舉行不了幾次,和大臣們見面不多,大臣們遞上來的奏疏,往往“稽留數月”,他也懶得看。(和乃父朱見深一樣,他迷上了修煉丹藥,想要求長生。朱見深靠的是李孜省,他靠的就是太監李廣。不過後來李廣因為貪汙事敗)雖然到了晚年,弘治皇帝曾經振作了一回,想要清理朝政,但他很快因病去世,也就不了了之了。

此外,弘治年間對鹽法也作了一次變革,在此之前,商人原本是把糧食運往邊關,然後才能獲得鹽引,可以合法的販賣官鹽。而弘治年間變法之後,商人只要把銀子直接交給朝廷就行了。對於這次鹽法的改變,相關的研究很多,經濟史比較枯燥,此處就不多說,不過綜合各方面研究結果來看,鹽法之變,是弊大於利,影響了邊軍的糧食儲備,不利於明朝的邊防。

於此可見,弘治年間,無論內政還是對外的軍事,都不是很成功的,那麼弘治恐怕也不能說是個“明君”,我只能說,他有心無力,努力想做個好皇帝,但世間的事,不是隻要努力就能完成的啊……


營三千


明朝的皇帝總體來說昏庸的居多,即便是像朱元璋這樣的,也不能說他是好皇帝,不過明孝宗卻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縱觀其短暫的一生,沒做過啥壞事,而且樹立了很多典範。但是由於明孝宗執政的時間比較短,且沒有做出啥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所以他不大為後人所熟悉。

明孝宗也是一個命比較苦的皇帝,他的爸爸就是那個喜歡比自己大18歲的萬妃的明憲宗,孝宗的媽媽是紀氏,在宮中曾經任內藏典守,一次憲宗皇帝路過內庫,看到了紀氏頗有姿色,於是便留宿了一晚,之後紀氏便懷上了孝宗。萬貴妃聽聞此消息後,命人去叫紀氏喝打胎藥,不過由於派去的人不忍心下手,所以孝宗才得以順利誕生。

孝宗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靠方術矇騙明憲宗的方士李孜省還有與他狼狽為奸的太監梁芳,有刷新朝政之意義。緊接著,孝宗就開始整頓吏治,將憲宗朝拿錢不幹事的大臣一一貶斥了,重用了劉健、謝遷、李東陽這樣的賢臣。

在執政方面,孝宗皇帝非常勤政,不但早朝每日必到,還創設了“午朝”制度,這比後來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後來,早午朝制度依然不能滿足處理政務的需要,孝宗還開設了“文華殿議事”制度,增加了與大臣見面接觸、處理政務的機會。

在孝宗朝,黃河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曾經淤塞的蘇松河也得到了重新貫通。

為了加強自身的修養和知識水平,他還重啟了經筵日講制度,這一制度對於皇帝的修養極為重要,但是明朝的皇帝卻不是很重視,因此出了很多的昏君。不過由於過於操勞,加上年輕的時候身體沒有好的成長環境,所以孝宗年僅36歲就去世了。

歷史上許多皇帝活得並不長,年紀也不大,名氣也不大。但是卻是實實在在的好皇帝。比如像宋仁宗、明孝宗。


青年史學家


明孝宗朱祐樘在歷史上留下了良好的聲譽。晚明學者朱國楨說道“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朱祐樘生為皇子遇到個窩囊父皇成化帝,童年遭遇極其悲慘,僥倖從萬貴妃的毒手下撿了一條命,身體孱弱異常。

朱祐樘生性善良、寬容、溫和、仁慈。繼承皇位後勤政愛民、尊重大臣、躬行節儉、不近聲色、與民休息,選賢任能,抑制宦官,罷免驅逐了憲宗朝行屍走肉般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只會阿諛奉承的萬安和號稱“劉棉花”劉吉等無恥無用之徒,重用有“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之名的賢臣王恕、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人,朝政煥然一新,史稱“弘治中興”。

朱祐樘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一生只有張皇后一個妻子,他的身體條件也實在是不允許他貪戀女色。

明朝十六帝只有太祖、成祖二人具備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大有作為。另外比較好比較有作為的只有宣宗、孝宗二人,餘皆不足論,孝宗能力水平處於中等偏上,充其量對腐敗的朝政做些小修小補,朱祐樘身體極孱弱,年僅三十六歲駕崩。


西賊聞之心膽搖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憲宗帝駕崩,太子朱祐樘即位,為明孝宗,又稱弘治皇帝,是明朝一位開明皇帝。即位後的孝宗追諡生母淑妃為孝穆皇太后,並將其墳塋遷至茂陵與父皇合葬,另立奉慈殿祭祀。不久,有太監在桂林查找到太后的留跡。原來當年李唐妹被官兵擄押進京時,曾路經城西牯牛山下古茶庵(今東安路)歇宿,在山下的清泉水池梳洗。朱祐樘聞奏,便下旨將古茶庵改名聖母寺,此泉池命名為聖母池,並責成官府精工修建,並派使臣到桂嶺修建了太后的先人塋,又在桂林市建宗廟紀念自己的瑤族母親。 聖母池口上沿井欄為八面石雕,圖飾吉祥瑞獸,曾有俗名“八卦井”,又因事出皇太后,池的建築似池似井,建築出奇,留下了種種神秘。該池呈井狀,口徑達2. 30米,深7.3米,上下六層,全為條石疊砌,自上而下,分為八面。池腹稍敞,現在井底的水是汙水,根本無法飲用,井壁與常井之壁大異。 明孝宗皇帝是歷史上中國一個比較偉大的皇帝!因為他不但是明朝的中興明君,採取種種措施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賦稅,把本已經衰敗的明朝再度復興起來,而且還是中國歷史唯一一個用實際行動實踐男女平等的皇帝,因為母親的悲慘遭遇讓他深感皇帝擁有三宮六院的危害,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后,從不納宮女,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

夫妻生活

,作為一個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這真的是非同一般。 任賢編輯本段 孝宗在位期間,勤於理政,選用賢臣,當時被任用的徐漙、劉建、李東陽、謝遷、王恕、馬文升等人(包括後來的劉大夏,楊一清),都是正直忠誠的大臣,在弘治一朝發揮了較大作用。孝宗常召閣臣至文華殿,讓大家共議大臣的章奏,寫出批詞後,自己再批改頒發。所以,閣臣李東陽高興地說: “天順以來,30餘年間,皇帝召見大臣,都只問上一二句話,而現在卻是反覆詢問,討論詳明,真是前所未有啊!“弘治十三年(1500年),大學士劉健上奏說,晚朝散歸後,天色已黑,各處送來的文件往往積壓內閣,來不及處理,如有四方災情,各邊報警等事務,就有耽擱的可能。於是,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兩次在平臺召見有關大臣議事。從此出現了“平臺召見”這一新的朝參方式。 待臣編輯本段 孝宗對臣下寬厚平和。早朝的時候,孝宗親御奉天門,大臣們言事,要從左右廊廡人門內面君而奏。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儀,孝宗從不問罪,奏本中有錯字也不糾問,經筵講官失儀,他還寬慰數詞,不使其慌恐。有一年冬天,孝宗夜晚坐在宮內,覺得天氣寒冷,就問左右內臣:“現在官員有在外辦事回家在路途的嗎?”左右回答說:“有。”他又說: “如此凜冽且昏黑,倘廉貧之吏,歸途無燈火為導,奈何?”遂傳下聖旨,命今後遇在京官員夜還,不論職位高低,一律令鋪軍執燈傳送。這些事雖不算大,但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體臣下,也確屬不易了。 勤儉編輯本段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節儉,不近聲色。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鮮使臣盧思慎,曾對朝鮮的國王說: “先皇帝(憲宗)或於用人,間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則銓注登庸一出於正。又性不喜寶玩之物,雖風雪不廢朝會,臨群臣皆以喪服,惟祀天祭用黃袍,臣等慰宴時不奏樂,不設雜戲,勸花置於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張矣。”憲宗生前愛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紅細布裁製的衣,每年要向那裡加派上千匹。而這種織品,用工繁浩,名雖為布,實際卻用細絨織成。孝宗當時還是太子,內侍給他送來新裁製的衣服。他說:“用這種布縫製的衣服,抵得上幾件錦鍛衣服。穿它,太浪費了。”遂謝而不用。他當了皇帝后,下令停止

為皇宮

織造此布。 婚姻編輯本段 孝宗自幼經歷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後廉潔而賢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終其一世身邊只有張皇后一人,再無一個嬪妃。孝宗和張皇后是患難之交,一對恩愛夫妻。兩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臥,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照夕與共。這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古往今來一個特殊的紀錄,也算是朱祐樘作為一代明君的佐證之一。與張皇后育有2子:長子朱厚燳,次子朱厚煒(3歲夭折)。 武功編輯本段 另外,在武功方面,孝宗也有所建樹。他擊敗吐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經營哈密。孝宗還修繕長城,抵禦蒙古。 由於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監亂政的現象,採取了一些發展經濟、挽救危機的治國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出現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清明。史稱其時為“弘治中興”。

華一郎1


明孝宗朱佑樘中國歷史上唯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是一個無嬪妃、無嗜好、無親信的“三無”皇帝,這是一個無專權、無戰亂、無弊政的“三無”時期。然後,一場醫療事故葬送了他的性命,也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前程。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后。在位期間,努力扭轉憲宗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用自己的寬容與勤奮使明王朝得到了一次中興的機會,史稱“弘治中興”。他勤政愛民,滿懷治國之志,卻英年早猝,公元1505年,一代英主朱佑樘病逝於幹清宮,年僅36歲,是年十月葬於泰陵,長子明武宗繼位。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明史》對孝宗的評價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地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紀氏(也有人稱是李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平息後,少女紀氏被俘入宮中,派充到內廷皇上錢庫(皇帝的私房錢)看錢。一次憲宗偶爾經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後,紀氏懷孕。寵冠後宮的萬貴妃知道後,命令一宮女為紀氏墮胎。該宮女心生惻隱,不忍下毒手,便謊報說紀氏是“病痞”,並未懷孕。萬貴妃仍不放心,下令將紀氏貶居冷宮。紀氏是在萬貴妃的陰影下,於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萬貴妃得知後又派門監張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每日用米粉哺養。被萬貴妃排擠廢掉的吳皇后也幫助哺養嬰兒。萬貴妃曾數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養到六歲。

一天,張敏為憲宗梳頭時,憲宗嘆息說:“我眼看就要老了,還沒有兒子。”張敏連忙伏地說:“萬歲已經有兒子了。”憲宗大吃一驚,忙追問究竟,張敏才說出了真情。憲宗皇帝聽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當憲宗皇帝第一次見到自已那因為長期幽禁,胎髮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兒子,不禁淚流滿面。當天召集眾臣,說出真相。次日,頒詔天下,立朱祐樘為皇太子,並封紀氏為淑妃。但隨之紀氏卻在宮中暴亡,門監張敏也吞金自殺。顯然,紀妃與張敏之死皆與萬貴妃的迫害有直接關係。憲宗的母親周太后擔心萬貴妃會對太子下毒手,就親自將孫子抱養在自己的仁壽官內,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宮中。

有一次,萬貴妃請太子去吃飯,周太后叮囑道:“你去之後,千萬不要吃東西。”因此太子赴宴時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稱自己已經飽了。當宮人捧上湯羹時,年幼的太子說:“我懷疑此中有毒。”萬貴妃既驚且怒,嚷道:“這孩才幾歲就如此,他日必加害於我!”此後,她一改對憲宗後宮生活的控制,憲宗在妃嬪中走動不再受限制,妃嬪們有孕也能順利出生,皇子漸漸多起來。萬貴妃想以此要挾皇帝另立儲君,廢掉皇太子的地位。憲宗對萬貴妃一向言聽計從,便有了更換太子之意,朝中眾臣極力反對。而此時泰山一帶突然出現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將引起動亂,憲宗心中恐懼,於是下令不準再議廢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於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

事實上,憲宗留給兒子孝宗的,不僅是一個紊亂的朝政,而且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對於這些情況,孝宗在宮中為皇太子時已經是有所瞭解的。他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員的人事安排上,待到這些問題基本解決之後,他便開始注重於對內憂外患的治理。

由於明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術、房中術進獻皇帝得到寵幸,然後與太監梁芳狼狽為奸禍亂朝政,打擊忠臣,扶植朋黨,是當時朝廷中的第一大害。明孝宗即位之後立即逮捕了兩人,使文武百官額手相慶。接著,孝宗皇帝開始整頓吏制,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鬚拍馬發跡的官員一律撤換,改革首先從內閣開始,罷免了以外戚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同時,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象王恕、懷恩、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於直言被貶的官吏;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賢臣。為于謙建旌功祠,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一新,時稱朝序清寧。

在萬安的被逐罷之前,人們並不十分了解明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個出生於冷宮的一個身份卑賤的宮人之子,後來雖得到憲宗承認,但一直受嫉於萬貴妃,甚至到明成化末年,還有廢立之危。因此,當這個十七歲的青年登極為帝的時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們的擁護之外,恐怕多少還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實在太坎坷了。但是人們很快就不得不對這位年輕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賢的弘治初政,給成化後期混亂的朝廷打了一針興奮劑,使明朝有了中興的希望。

而這位皇帝又出奇地寬和善良,即使對當初迫害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也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溢議罪。這一切都出於一個孝字,孝敬父皇,維持傳統,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後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明孝宗在內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氾濫成災。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由於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卻勤於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皇帝辦理政務。同時,他又重開了經筵侍講,向群臣諮詢治國之道。孝宗還開闢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餘的時間,與內閣共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終於得到了回報,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明孝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對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僅沒有寵妃,而且沒有冊立過一個妃嬪,只是與皇后張氏過著民間恩愛夫妻式的生活。

明孝宗統治的後期,他對佛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由於孝宗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他希望通過佛道之術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因此一些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宦官李廣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龐信。後來李廣畏罪自殺,孝宗以為李廣家中有天書,命人搜尋,卻搜出了李廣貪汙、受賄的帳本,孝宗這才醒悟。李廣事件喚醒了那個沉睡多年的勵精圖治的孝宗皇帝,他開始了生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勤政時期。重新遠佞臣而重用劉大夏、戴珊等賢臣。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歲的孝宗與世長辭。他在彌留之際召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入幹清宮接受顧命,命傳位於皇太子朱厚照,並叮囑諸卿說:“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後給太子朱厚照的最後囑咐是“任用賢臣”。

後世史家給予明孝宗給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力挽危局,清寧朝序,恭儉有制,勤政愛民,為中興明主,其功績不亞於太祖、成祖。在個人品德方面,更勝於太成。

由於先天體弱,明孝宗朱佑樘36歲時病故於幹清宮。尊諡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他的治國思路是很開放的,他不拘泥守舊,敢於否定前任的政策,即他的父親明憲宗的既定政策,大膽撥亂反正。由於明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祐樘詔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將前朝的法王、國師、真人、國子等封號一律革除,處死曾經妖僧繼曉,使文武百官相慶。

在人事安排上,朱祐樘完全來了一次大換血,他對前朝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萬貴妃的弟弟萬喜等人,毫不手軟地做了處理,將內閣首輔萬安罷官,將梁芳下獄,將李孜省流放,同時,罷免右通政任傑侍郎蒯鋼等千餘人。但他並沒有大開殺戒,史家對他的此舉多有稱頌文。

朱祐樘勤謹一生,處處以人為本。他將四品以上官員名單貼在宮內文華殿壁牆上,平時熟記,做到心中有數,意在掌握官員動態,不受矇蔽。他每天上朝聽政,除早朝外,還恢復早已廢棄的晚朝制度,他常披閱奏章到很晚,從來不允許太監代批奏章。有一天,仁壽宮起火,人慌馬亂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沒合一會眼,因此他沒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眾大臣說明原因,向眾臣請假。

在用人準則上,朱祐樘遵從唯賢唯德,大量重用賢才之士,這樣,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他制定了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選調官員主要以政績為主。

待臣下很寬厚,能推心置腹,從未鞭打過大臣,因此,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形同一家人。對臣下寬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時,必派鋪軍執燈傳送,這些事雖不算大,但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體臣下,確屬相當不易了。這樣,一大批以廉潔、勤奮、有事業心、以國為家的賢臣得以有機會施展才幹,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朱祐樘還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每天的早晚朝之外,還每天兩次在平臺召見有關大臣議事,稱為“平臺召見”的朝參新方式。

鑑於前朝宦官專權亂政的教訓,孝宗對宦官嚴加管束,東廠、錦衣衛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職,因而幾任錦衣指揮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寬鬆。這是明中後期其他朝代所罕見的現象。

朱祐樘更正律制,對刑罰運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問刑條例》,1502年,編成《大明會典》,刪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項殘暴的法令。他命內外慎刑獄,任用的執法官吏比較賢明公正。

朱祐樘體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減免地方的賦稅。地方官奏報因災情免賦的要求,他都無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稅糧之外,他還給貧民麥種、牛種。他還禁止宗室、勳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禁止勢力人家侵奪民利。有一次,朱祐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黃河工地上,犒勞治理黃河的劉大夏及河工人員。

明孝宗在內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氾濫成災。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孝宗力求節儉,詔減皇宮的開支與供奉,不大興土木,主張節約費用,緩解人民負擔。他屢次下詔,禁止宗室、勳戚侵佔民田,魚肉百姓;還多次下詔減免一些地方的夏稅、秋稅。這些都十分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正統、成化年間,農民起義不斷,有幾次聲勢還相當大,而弘治一朝卻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詞,不過,與前後幾朝相比,弘治時期的朝政的確算是清明的。

明代歷朝國家賦稅收入,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為高峰。正統年間,由於將江南重賦官田改依民田起科,賦稅收入銳減至二千六百餘萬石。從此以後,景泰、天順、成化始終徘徊於二千五百萬至二千六百萬石之間,而弘治朝卻增至二千七百萬石,成為明中葉賦入高峰。其實這不僅是賦稅的增加,人口也一直在比較穩定地增長,從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戶由9113630戶增至10100279戶,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戶,弘治十七年(1504年)達10508935戶,人口數則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弘治元年(1488年),他採納大臣的建議,開設大小經筵。這一制度是在正統初年制定的,大經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舉行,主要是一種禮儀;小經筵又稱日講,君臣之間不拘禮節,從容問答,是重要的輔政方式。大小經筵制度,在憲宗朝時一度廢置。孝宗開始堅持日講,同時,又在早朝之外,另設午朝,每天兩次視朝,接受百官面陳國事。孝宗勤政圖治的做法,與他父親的怠於朝政形成鮮明的對照。由於孝宗銳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紛紛上言,或痛陳時弊,或廣進方略。馬文升上時政十五事,包括選賢能、禁貪汙、正刑獄、廣儲積、恤士人、節費用、撫四裔、整武備等諸多方面,孝宗無不大為讚賞,一一付諸實施,這對弘治朝興利除弊起了積極的作用。

朱祐樘重視軍事,極力維護國家統一。他在位時期,明軍先後三次收復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復。羽奴思統治國吐魯番地區後,開始與明朝爭奪對哈密地區的控制權。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襲封哈密忠順王,“給金印,冠服”,對新疆的實際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誘罕慎盟,執殺之,復據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貢。明朝識破其詭計,只得獻還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佔哈密,令其尊長牙蘭守護哈密,並不時搶掠沙州等地威脅各衛歸順,為患不已。1497年,明馬文升前往平撫,匯同河西諸衛及諸部落族數千人,襲哈密城,牙蘭等人逃跑,哈密收復。當時朝廷中有人主張放棄哈密,但朱祐樘主張堅決出兵收復哈密,並立即委派馬文升為元帥,大敗吐魯番軍,收復了哈密。

他愛護武將,如馬文升在兵部尚書任上,一次就罷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軍將,得罪了許多人,朱祐樘堅定地支持馬文升整軍,甚至還特地派一些大內侍衛保護馬文升。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團營軍士。對韃靼小王子、火篩的反覆多次入侵,均進行有效打擊,使其敗走。最著名的戰役有:1488年都指揮廖冰擊敗小王子於蘭州。1497年甘肅總兵官劉寧敗小王子於涼州、1500年甘肅參將楊翥敗小王子於黑山、1503年朱暉襲小王子於河套。

朱祐樘奉行和平政策,採取積極防禦抗戰的戰略。特別是韃靼小王子,時戰時和,不時侵擾明境。朱祐樘統治期間,對韃靼小王子、火篩等的多次入侵只是採取抗戰驅趕之策,沒有勞師遠征,沒有深入沙漠主動出攻擊小王子、火篩老巢,更沒有主動對鄰國發動大規模征戰。對此,史家褒貶不一。但其他鄰邦或屬國如安南、暹羅、烏斯藏、琉球、占城、撒馬兒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則不定期來明朝入貢。

正面評價

《明史》評價明孝宗: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這在《明史》多用史筆貶低明朝皇帝中是比較少見的。

李維楨::體貌大臣, 開廣言路, 節用愛人,休息乎無為。近者歌謳而樂之, 遠者竭蹶而趨之。德澤上昭天, 下漏泉。至於今父老稱弘治之盛, 雖漢文、 宋仁, 何以加焉 !

朱國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谷應泰:“人主在襁褓,則有阿姆之臣;稍長,則有戲弄之臣;成人,則有嬖倖之臣;即位,則有面諛之臣。千金之子,性習驕佚,萬乘之尊,求適意快志,惡聞己過,宜也。”

鄧元錫:“聞諸父老言, 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 海內雍安。兆氓益殷熾阜裕,學士爭遊情於三代兩漢之文。洋洋巍巍,斯為盛。語曰:日中必礟,即欲為國家建治平無疆之統, 斯千載一時矣。”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當年明月:“朱祐樘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負面評價

他們四個人不但把弘治比作成、 康、 漢文、 宋仁,而且,對其他史家關於弘治不足之議, 逐一作了辯解。其對弘治的諡美,也無以復加了。談遷本人所說的: “雖壽寧之戚,天下豔之,然寵如竇憲, 尚難泌水之園; 驕即武安, 未請考工之宅。則帝心之端可知矣。 ” 則和他在《國榷》中所引的明代史家之論一樣,將弘治說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皇帝。李、朱、谷、鄧四人及談遷是一般史家,應比官修史書少干預,少避諱,如果說前四位史家生活在明代,顧忌尚多的話,談遷則更多的是明代遺民的心理,為尊者諱,為親者隱。

查繼佐的 《罪惟錄 》 中,對弘治的成就和不足說得就比較明確:“帝業幾於光昌矣。群賢輻輳,任用得宜,暖閣商量,尤堪口法。斥妖淫,闢冗異,停採獻,罷傳升,革倉差,正抽分,種種明斷外,尤莫難於孝穆、 孝肅之別祀,萬貴妃之免議,於肅愍之旌功。所謂情而安之於義,又列闢之所不能忘也。升遐之日,萬姓哀號,豈偶然哉 ! 若夫待外戚過厚,賜予頗濫,冗員尚多,中貴太盛,囗或移心齋醮,紛費囗, 蓋積漸者久,未能遽革也。夫果深有得於《太極》、《 西銘 》諸圖書,即何難騎龍而上仙哉 !”查繼佐儘管也為弘治辯解,但與上述史家不同的是,究竟委婉地指出了弘治的不足。

李夢之在其作品《明帝列傳——弘治帝》一文中指出:評價歷史人物, 必須將其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 看其所作所為是否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是否推動了社會發展, 是否起了進步作用。弘治當然不同於太祖、 太宗的創業, 他是守成之君。

當然,作為封建皇帝, 其政策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統治, 而其政權的基礎是地主階級, 他還要依靠多數地主的支持, 因此, 他的改良,或者說是新政, 只能是修修補補, 而不可能是根本性的變革。再加上他個人性格的因素, 使這些修修補補,也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 作為守成之君, 他已經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六道輪迴220010


明君的標準因時代不同。在明朝時,士大夫普遍認為孝宗是明君,其統治為弘治中興。但在今天我們看來,憲宗皇帝充其量是一個穩妥的守成之君,算不上明君。明朝在孝宗皇帝時期,社會發展開始進入大轉折的時代,即從明初依靠發展小農經濟、追求社會穩定過渡到商品經濟日趨繁榮,社會結構正在變化的階段。孝宗皇帝當然對此一無所知,甚至毫無敏感,只是充分尊重文官集團對具體事務的意見,有條不紊的應對著守成的時局。當然,我們今人不宜苛責古人。但在明朝士大夫看來,孝宗皇帝尊重祖宗法度、聖賢道理,嚴格按照皇帝在幕後、官僚管一線的原則,聽憑文官們擺佈當然是明君。再把他跟他爹一比,他爹君門萬里,大搞傳奉官破壞官僚體制,還一度寵幸汪直大搞恐怖統治,還搞母子戀;再把他跟他兒一比,他兒荒唐無稽,好勇鬥狠,談戀酒色遊戲,任用內外佞臣,完全不符合文官集團的價值觀。自然孝宗皇帝就是明君、中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