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精確定位"得失談

【每月4、14、24日更新】

在很多父母眼中,填報高考志願的第一原則就是分數線。達到了哪個分數線,就報對應的學校或專業。而且這個分數最好一點也不要浪費,否則就會覺得吃虧。

因此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你現在只需要專心複習,不要想志願的事。如果高考成績過不了分數線,現在想再多都是白搭!"

所以有些孩子會想:"考夠分數線就行,多了沒用。學什麼專業也無所謂,拿到成績再想也來得及。"

抱著這樣的想法,填報高考志願就成了一道"精算題"。目標就是分數效能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高考志願

然而,有些孩子上了大學後會逐漸發現,填報志願時被忽略的"興趣、擅長與意願"變得對自己越來越重要,甚至後悔當時為什麼不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而向父母妥協。當他們終於決定用行動實現自己的夢想時,就出現了以下兩個典型案例。

在高考中超常發揮的周浩,名列青海省理科第五名。這本是意外之喜,卻給他的命運帶來了巨大波折。

從小就喜歡拆卸機械的他,本想報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老師和父母卻都認為這樣高的分數不報考清華北大簡直就是浪費。萬般無奈下的妥協,卻使他一直不能適應北大生命科學專業的學習。毫無興趣的專業和純理論的課程,都讓他痛苦不堪。

經過兩年的掙扎,周浩終於在北京工業技師學院,開始了新的人生。已經成為學院最優秀學生的他說:"我毫不後悔自己後來的選擇,而且很慶幸。每個人只要在適合自己、自己感興趣的崗位上工作,都會很強大的!"

曾想報考北大中文系的女孩劉丁寧,高考奪得遼寧省狀元。在家長關於歷練、全額獎學金、和教學環境的引導下,她選擇了香港大學。 但是內心的落寞和遺憾還是讓她退了學,重新參加高考,並在第二年再次奪得狀元后如願以償。

在別人眼中,他們的高考志願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學校知名、專業熱門,高考分數也與錄取分數高度匹配。然而事情的發展兜兜轉轉,最終卻仍然回到了他們最初為自己規劃的道路。

說起來,他們所走的彎路實在可惜。雖然父母認為自己的建議讓孩子得到了最大利益,然而時間證明,孩子因此失去了更多時間和更好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當時的精確定位讓孩子得到更多,還是失去更多呢?

高考志願

想清楚這個道理,下面的問題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尋找自己的目標學校和專業。

小沙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雖然最好大學和最熱門專業的大門都向她敞開,但她仍然對高考志願的填報非常謹慎。

她認為這關係到一個人未來幾十年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很大的事情,需要長時間準備。她說:"很多人在高考填志願前一個星期才想,這就很糟糕!"

小沙所在的中學有以"聚焦志趣、激發潛能"為宗旨的創新素養培育計劃,很多同學都同她一樣,進入高中後就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專業或職業。

對於自己的專業,小沙很長時間都沒有明確的想法。因為沒有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和方向,所以她通過各種嘗試辨別感受,通過查找資料收集信息,然後用"排除法"做最後的決定。

以下是小沙的思考過程

生物專業:我所在的科技班,要求每個學生做一個科研課題。她當時選擇了生物課題,但做了之後發現不是很喜歡,就決定將來不學生物。

純理科:我初中時學過奧數,也得了很多獎,但純粹是為了考上好高中,為了達成目標而去做的。雖然學得不錯,但並不喜歡。

經濟類:很奇怪,我從小就不喜歡經濟。後來看了一些相關文章,發現經濟學理論都是基於一個基本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人。這是我特別不喜歡的一個假設,因為沒人是純理性的。我不是說經濟學沒有價值,但這不是我的思維方式。另外,我在清華大學網站上查了這個專業的課程,有些課我看著就不想學,感覺是一種負擔。

心理學:我高中時接觸過心理學,不是很感興趣,也不太適合我。雖然我有很強的意識想與人交往,也願意參加社會工作,但從本質上來講,我不是一個特別外向的人。我跟別人打交道也很開心,但不會主動去做這件事情。

律師:我不喜歡吵架和辯論。

醫學:我不喜歡西醫,對中醫比較感興趣,但中醫院校錄取分數太低。

工程類:我不喜歡冷冰冰的機器。

小沙說:"雖然我從高中就開始考慮這件事,但真正決定還是在準備填報志願時。"她最終選擇建築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從小就一直保持的對繪畫和藝術的喜愛。同時,建築是科學、人文與藝術的結合,這與她各科均衡的特點也非常匹配。

通過小沙選擇專業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對自己興趣和強弱勢的瞭解以及對自己未來的審慎態度絕對超乎父母的想象。父母還要明白:孩子的路將來只能他自己走,也必須他自己走。這也是不能將分數作為填報高考志願最重要依據的深層次原因。

因此,在選擇學校和專業的問題上,父母可以給孩子建議和指導,但絕對不能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甚至代替他做決定。也不能引導孩子過分看重分數線,而輕視或忽略自己的興趣與擅長。

另外,對於愛好較少的孩子,父母還要創造機會,多帶他走向社會,幫他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從而降低誤選專業和學校造成的機會成本。

高考志願

那麼,做好了前期準備,父母如何指導和配合孩子做好高考志願填報工作呢?

1、讓孩子預先列出兩個清單:喜歡的專業與課程和不喜歡的專業與課程

這兩個清單是後續專業篩選的基礎,一定要由孩子主導完成。如果其中摻入了過多父母的意見,之後工作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最終的決策也會與孩子的意願相距甚遠。

2、提前借近年的《普通高等學校填報志願指南》

由於每年變化不大,其中的學校和專業明細都可以作為切實依據。需要注意的是:當拿到當年的《指南》後,父母一定要特別關注目標學校和專業的變化。

3、根據以上兩個清單,在《指南》中篩選出專業和學校的備選名單

這個步驟由於工作量較大,可以由父母輔助完成。同時注意不要按自己的意願劃定領域,而要儘可能擴大範圍,讓孩子的選擇面更寬。

4、通過查詢大學官網或直接向大學諮詢,獲取相關專業的課程明細

由於歷史沿革和院系管理等原因,一些專業名稱會令人產生歧義。如果沒有仔細瞭解,就會出現孩子入學後才發現專業方向與自己的預想偏差極大的情況。而提前瞭解專業課程明細,就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5、將備選名單中的學校和專業按錄取分數排序

通過前幾個步驟的篩選,父母可以根據往年的錄取分數,將這些大學和專業從高到低進行排序。這個範圍可以比孩子成績的震盪範圍更寬一些,以適應孩子後期成績的變化。

6、根據孩子的成績,分層次確定初步志願表

這個步驟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志願填報,一定要讓孩子主導。在排序和取捨中,父母可以參與意見,但決定權必須掌握在孩子手裡。這樣做不僅因為它關係到孩子未來的職業和發展方向,更能讓孩子明確自己的目標,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特別提示:

一個金融專業畢業的孩子向媽媽訴苦:"每天都要加班到十二點以後,早上九點還要準點上班。長期如此,身體實在撐不住。"媽媽特別心疼女兒,卻不知道怎麼幫她。

其實,很多看起來收入很高的工作,加班都是常事,很多年輕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價。這是很多行外人不瞭解,更沒有親身感受,而又確實存在的事實。

因此,沒有十全十美的專業,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高考報志願時,父母不必過多考慮就業和收入,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興趣和擅長。只要未來從事的工作是他喜歡的,即使專業再偏,他也能開創出自己的天地;即使起點工資再低,他也能走出他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