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祭甲申——明亡之后的一点感慨

 

与郭文豪的文章撞名,实非我意。只不过明亡于1644甲申年,避无可避。郭文豪学贯东西、才高万丈;人品学识,尽皆不世奇才;素有铮铮铁骨之美誉。我辈后人唯有仰视而已,难循其万一。故此文非向郭文豪致敬,不过略作感发,聊做消遣而已。无奈郭文豪的《甲申三百年祭》名气甚大,专美于前,只得名为再祭,以作区分。

明亡历来是个大课题,业余水平,写不了太专业。还是那句话,聊做消遣而已。

明亡有许多说法,一说明亡于天启;一说明亡于万历;一说明亡于嘉靖,等等。观点虽乱,有一点是一致的。无人说明亡于崇祯。历来多有批评崇祯刚愎自用、多疑少决等缺点,却无人把明亡的大黑锅扣在崇祯头上,最多扣一两个小黑锅,大黑锅都留给了崇祯几个前任。因为崇祯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烂的不能再烂,他老人家拆东墙补西墙,辛辛苦苦十七年,最后还是上吊了。怪,只能怪摊子太烂。其实崇祯还是有很多次机会力挽狂澜的,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这个容后再说,不然写起来没完没了了。

再祭甲申——明亡之后的一点感慨

大明全舆图

毕竟摊子太烂,还是主要原因。

这个烂摊子可以说嘉靖、万历、天启几个人瞎胡搞留下的,也不算很错。不过因为明史是清朝编写的,不怎么靠得住。比如万历罢工多年,批评声不绝于耳。后来郭文豪联合另几位铮铮铁骨的大师如吴晗等人,据此上书,说万历是背离人民的统治者,挖了万历的定陵。而实际上,万历只是不上朝,并不是不管事。要不然万历三大征全打赢了,你当是白给的吗?三大征打光了张居正十年的积蓄不假,但是内乱外敌,哪个政府能忍?不打也得打,不然等不到崇祯,万历就得收摊了。

再祭甲申——明亡之后的一点感慨

再祭甲申——明亡之后的一点感慨

万历皇帝的骨架

这个烂摊子,归根结底,其实是朱元璋留下来的。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雄才大略,那是不必说的。但是朱元璋小时候吃苦的印象太深,养成了他过于鸡贼的性格。结果就是朱元璋因一家之利,损害了一国之本。比如朱元璋给各级官员定的工资十分低,正一品月俸才87石。七品的知县才7石。要知道知县这7石粮食不是给自己的,除了妻儿老小,还有县衙里一干人等,全是靠这7石吃饭。那怎么可能够,据说刚开国时,物价低,老朱经过精心的计算,刚刚够。但是后来通货膨胀,这点儿俸禄也就塞塞牙缝。无奈当官儿的只好收黑钱了。官员手里掌握地方实权,弄点儿钱其实再容易不过了。朱元璋是省了俸禄,可苦了老百姓。官员的灰色收入没有定律,肯定是大捞特捞,而且形成了潜规则,不说严嵩刘瑾这些贪官,就是千古流芳的张居正,徐阶,也没一个屁股干净的。潜规则流毒至今,老朱逃不了干系。但是老朱虽然对官员扣,对自己的龙子龙孙那是大方的不得了。别说直系子孙了,就是招赘过来的驸马爷,年俸禄也有两千石。朱姓的子孙更不必说,生下来就养着。皇族不能出来工作,更不能进朝廷。就这么白白养着,那皇族天天闲着没事干,就可着劲的造小人玩儿。反正生一个朝廷养一个。弘治年间,山西地区的官员向皇帝汇报了一个奇怪的消息:分封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请求朝廷审查他的子孙数目,因为他实在是记不清楚了。弘治皇帝感到很差异,自己有多少子孙都分不清,这人也太低能了。不过等他看了数字以后他发觉自己错了。原来截止这一年,这位王爷已经有了94个子女,163个 孙子,510个曾孙子。再加上他们的正式妻子,庆成王府中的正式皇族就有1000多位,这样庞大的数字,也难怪他记不住。庆成王一家的问题,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在位时期,封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到山西为王,但是到了嘉靖时期,有封爵在身的皇族成员已经高达1800多人。 河南开封的周王一家,到了万历时期,已经发展到了5000多人。查询明朝玉牒档案上正式收录的人数发现:洪武时期58人,永乐时期127人,嘉靖时期增至 19611人,到了万历时期已经发展到8万多人。这些人不用工作就有固定的收入,为了防止他们造反,朝廷也不会让他们工作。这些人整天无事可干,那能干嘛……于是皇族人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而皇族们的俸禄直接来自各地的财政收入,各地的财政要倒霉了。山西地区每年的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地区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皇室的是192万石。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彻底崩溃。而且亲王们私吞良田,正大光明的逃税。平时还凑合,后来万历三大征什么的战事不断,国家缺钱,这钱哪儿来?朱家子孙是不出的,只好接着压榨底层民众。比如著名的福王朱常洵,深受万历皇帝的宠爱,王府里金钱百万,河南大旱,流民四起。朱常洵却抠门一毛钱都不出。经过洛阳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于贼手!人心向背,可想而知。后来福王被煮了,我特别理解。也特别解气。这么一进一出,明代底层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于是乎流民不断,给李自成送上无数的兵源。整个明代的财政,就毁在老朱一个人手里。

吴思先生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血酬定律。朱家子孙得到的这些待遇,其实就是老朱抛头颅洒热血赶跑蒙古鞑子所得到的血酬。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合理的。但是这个血酬不能这么无限期的增长下去,因为整个国家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有人吃白食,就肯定从另一些人嘴里夺食。当夺食超出了血酬的极限的时候,那结果只有彻底崩盘。华盛顿那会儿肯定没有血酬定律这个概念的,但是他很聪明的把打天下和坐天下彻底分开,也就基本上避开了这个兴亡定律。

烂摊子是老朱留下来的,那么直接推手是谁呢?答案是那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党。明亡于万历也好,嘉靖也好,天启也好。最终的答案是明亡于东林党。一般人认为,天启年间,阉贼魏忠贤把持朝政,造成了明代人才断层,祸害无穷。然而魏忠贤时期,辽东的军饷还发的下去,魏忠贤挂了之后,朝廷到处缺钱,军饷断断续续,直到最后彻底断饷。明朝很明显是穷死的,老百姓吃不上饭,只好造反。当兵的呢,当兵的也吃不上饭。都饿着。但是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已经很发达了,为什么这么穷?很简单,因为没有商业税。东林党时期,浙江一年的茶税才20两银子。发达的商业没有给朝廷带来应有的收入。为什么?因为江南士人,大地主大财主,大部分都是东林党人。朝廷收商税,那就逮着皇帝使劲喷。嘴里全是为国为民,爱国爱家,实际上一点税都不想出。所谓的爱国,也只是个幌子而已。自古以来,爱国主义都是流氓无赖的最佳庇护所。清军入关后,爱国喊的响亮的东林党人大部分都投降了清军,成为后来修明史的主力。所以明史里东林党名声甚好。五四时烧了赵家楼的爱国学生梅思平,在抗战爆发后也一早就投降日军了。魏忠贤在的时候,尚能压住这帮喷子,收来钱。魏忠贤死后,朝政彻底被东林党把持,却搞的民不聊生。朝廷到处缺钱,收税却紧着最底层最穷的农民收,商人基本上不交税。这种劫贫济富的奇葩税收体制,也就天朝才有。

崇祯皇帝上吊之前,找人重新收拾了魏忠贤的遗骨收殓了起来,不是没原因的。

再祭甲申——明亡之后的一点感慨

所以明亡,在开国时就是定局,东林党当了一把推手,最后导致清军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头发不留头。把中华民族里仅存的血性也给阉割掉了,这个悲剧,至今无解。

再祭甲申——明亡之后的一点感慨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