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崇祯皇帝上台后,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内部不稳,朝政腐败,外有后金的步步紧逼,辽东大片土地沦丧,内忧外患不断侵蚀帝国大厦。

崇祯皇帝企图力挽狂澜,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怎可耐,大明帝国窟窿太多,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如何增加财政?

无非是开源节流。

但是,在开源节流问题上,崇祯皇帝做的并不好,最终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把大明江山摧毁。

开源上的失败

崇祯皇帝上台后,迅速铲除魏忠贤,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是,崇祯皇帝却大量启用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但是,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这使得明朝财政更加拮据。

东林党人极力反对对富人和商人加税,甚至减税,为解决财政问题,得不到势力庞大的东林党支持的崇祯皇帝,只能向普通农民增加赋税,甚至提前征收赋税。

农民能有几个钱?本就受剥削严重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大量破产,形成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民。

都到这个时候了,东林党人却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继续极力阻挠,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由于东林党人的极力阻挠崇祯皇帝对大地主、商人富人的征税,对贫苦农民则是涸泽而渔,崇祯皇帝开源上很难实现有效财政增加,甚至源头更少。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明朝三大蛀虫的消耗

明朝后期财政困难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明朝的三大“蛀虫”更加膨胀臃肿,消耗了大量的朝廷财政开支。

是哪三大蛀虫?

分别是朱家的各地藩王子孙,腐化变质的驿站系统,皇家太监系统。这三大蛀虫到明朝后期已经长大成型,消耗大量朝廷财政,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大蛀虫是何等的累赘。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最大蛀虫:宗藩100多万人的消耗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小时候缺衣少粮的生活让他记忆尤深,为了不让后世子孙们忍饥挨饿,朱元璋给予藩王们丰厚的俸禄和赏赐。

《明史》:“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朝皇子封亲王,亲王嫡子继承,其他诸子封为郡王;郡王嫡子继承,其他诸子封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朱元璋给予子孙的俸禄非常多,朱元璋规定:亲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公主及驸马2000石,郡主及仪宾800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

这还是洪武二十八年减少俸禄之后的数据。

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对这些人仍然有俸禄。嘉靖时期,月支米六石,万历时期减至二石或一石。

整个明朝,共封了八十七位亲王,而各王府又先后封有924位郡王,郡王之下的各级子孙,更是几何式增长,多的吓人,到了明朝后期,朱元璋的这些子子孙孙达100多万,每年消耗巨大,朱氏子孙成为明朝最大蛀虫。

这些宗藩们的俸禄除了正常的财政支出外,还有各种临时补贴,比如婚丧、建造宫殿、节假日等等,最后大明朝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比如河南,嘉靖后期,缴纳的粮食为84万3千石,但禄米达到192万石,明朝朝廷还得倒贴钱。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根据《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记载,万历初年财政支出为1850余万两白银,而宗藩俸禄开支就达到了550多万两,占到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达30%。

就是这样,各地藩王们还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特利,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

比如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

一边是藩王开支越来越大,一边是不少税权划归各地王府,国家正常税收锐减,皇族和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蛀虫二:规模庞大的太监集团

明朝是有名的太监专权王朝,太监专权,主要从朱棣时期开始。因为朱棣时期出现了几个有能力的太监,贡献突出,为之后太监掌权埋下了伏笔。

比如大名鼎鼎的郑和,被称为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功勋卓著;再比如太监阮安,负责设计和监造了明朝北京皇宫。

《明史·宦官传·阮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命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制,工部奉行而已。正统时,重建三殿,治杨村河,并有功。景泰中,治张秋河,道卒,囊无十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像郑和这样的有能力并且正直,也不是所有皇帝都像朱棣这样驾驭能力很强。当皇帝势弱,太监奸佞之时,就会出现太监专权、祸乱朝纲的情况。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比如王振,刘瑾,比如魏忠贤,都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奸宦之人,造成大量正义耿直的大臣惨遭破害,直接影响大明国运。

随着明朝的发展,贫苦农民越来越多,为了养家糊口,很多贫民忍痛自宫,送到皇宫当太监。

明朝太监的数量,更是不断攀升。永乐年间太监达到了3千多人,到了明朝末期,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7万多人。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这些太监由于大多是底层贫困人家出身,相对而言素质也比较低,从小的贫困更是让他们贪婪,越是到明朝后期,太监的质量越低。

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时,原来充满皇宫、数量达7万多人的太监,却只有一个太监陪同崇祯皇帝自缢,不可谓不悲凉。

数量庞大的太监集团,对明朝的发展贡献有限,无功受禄,同明朝末年的百万皇族子孙一样,成为大明王朝的蛀虫。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蛀虫三:臃肿“变质”的驿站系统

明朝的驿站功能更加完善,除了正常的信息传达枢纽作用,还有着“招待所”的作用,可以给朝廷公差和官员提供食宿,甚至还提供“差旅费”。

《明会典》记载说:“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随着朝廷日益腐败,驿站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很多官员外出没有公差,也会住驿站,在驿站大肆挥霍,并勒索银两。正德年间,就发生了多起太监到各地驿站勒索银两、捆打驿官的情况。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驿站常备有骡马牲畜,以陕西驿站为例,西安驿常备马27匹,驴10头,牛若干,还有其他的大小车辆等。

每个驿站配备的马匹提供精细草料和粮食,朱元璋时期每匹马每年供给80石粮食,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竟然达到了422石!而当时的一顷耕地产出粮食却只有7石

明朝后期马匹的粮食需求量为什么猛涨到422石?因为这些多出的粮食都被驿站工作人员贪污了。

这些遍布全国的驿站,每年花费大量的财政,成为明朝后期主要的负担之一。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不给活路”的节流措施

面对严重的财政问题,“开源”阻力重重,于是崇祯皇帝便展开了“节流”措施。

太监是服务皇家的人员,崇祯皇帝自然不愿意大量裁撤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从宗藩那里节流更是困难重重,一边是祖制的限制,一边是宗藩们的极力反对。

前两者都涉及到皇家的利益,唯有剩下的驿站看似和皇族无关,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裁撤驿站。

明朝历史上对驿站进行裁撤的并不只是崇祯一人,为什么崇祯皇帝对驿站的裁撤,直接造成大明帝国的灭亡?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因为崇祯皇帝的裁撤,太过“一刀切”,直接剥夺了原驿站工作人员的“铁饭碗”,不给活路式的暴力裁员,直接把他们逼反。

明朝历史上,早在嘉靖皇帝时期,朝廷就曾把全国的驿站规模裁减掉30%~50%,把节省下来的部分钱粮充当军费。

张居正掌握大权时,同样缩减了驿站开支达30%以上。不过,和嘉靖帝不同的是,张居正并没有进行硬性指标式的一刀切裁撤,而是着重对驿站乱象进行了整治。

张居正通过法办违规官员,严惩在驿站大肆挥霍的官员,每年为朝廷节省了近百万两白银。但是,驿站乱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张居正死后,驿站乱象再次上演。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上台后,明朝驿站更加腐朽,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让崇祯皇帝更加的功利,崇祯皇帝急不可耐的推行改革,迫切的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同于嘉靖皇帝的徐徐渐进,也不同于对驿站乱象的治理,崇祯皇帝对驿站进行了“一刀切”的裁撤,在几个月内,直接裁撤了全国60%的驿站。

短期内,大量的驿站工作人员失业,朝廷既没有对下岗人员进行安置,更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政府引导,这些下岗人员一下子失去了活路。

仅以陕西省为例,当时陕西省大约有4万人左右的驿站工作人员,崇祯皇帝的裁撤,直接导致2万多人的失业(当时山西人口总共600多万)。

失去工作的驿站人员,既没有土地,也没有职业技能,只能落草为寇,否则死路一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参加起义大军。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不同于普通的农民和流民,这些原来的驿卒,更了解明朝的军队和官府情况,而且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起义大军战斗力陡然提升,明朝再难以镇压。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只可惜崇祯皇帝都没动他们,而是选择了对驿站动手。

急于求成的裁撤,不给活路的一刀切,最终导致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轰然倒塌,崇祯皇帝自己也落了个煤山自缢的下场。


明朝三大蛀虫,一个7万多人,一个100多万人,崇祯只动第3,明亡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随手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参考文献:

《明史》,

《中国通史》,

《明史纪事本末》,

《明代驿站考》,

《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

《明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