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打算迁都西安,对于明朝,西安、北京、南京哪个更适合做国都?

笑看人生144186695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时候明太祖曾经打算迁都西安,于是派太子去巡视西北,一副说走就走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后来没有迁都成功呢?西安究竟适不适合做明朝的国都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太子一路西去,本是已经成功的拿到了西北的边关防护图,顺便借力打压了秦王朱樉。可是天运不济,太子在巡视西北之后便身染重病重疾而亡了。这件事让本就已经有一些年岁的朱元璋受到了深重的打击,本是一场迁都镇压之行,却让朱元璋失去了自己最看重的儿子。这直接导致迁都的打算告一段落,但并不能说明西安不适合做明朝的都城。(明史的记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不完全)<strong>

题目问的非常好,对于明朝来说西安、北京、南京确实是非常适合定都的三个城市。南京一开始并不是明太祖想要的都城,但由于南京富庶,行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政令上传下达,所以在开国之初朱元璋无奈之下为了先稳定下来,就先把都城定在了南京。

纵观明朝的边境防御图,南京的位置并不是非常有利于国防的掌控,这也就是朱元璋忧心的问题。屯兵在南京周围,边境就会被蛮夷所袭扰,而把军队都调到边防,京城的守卫就会很空虚,更何况当时的沿海地区平原居多,北方游牧民族一旦突破山海关,便会直捣南京都城,任谁是皇帝都会担忧吧。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漕运还是海运,粮食的运力都直线上升,皇帝不用守着江南粮仓定都了。这就出现了天子守国门的策略,北京和西安都是不错的选择。皇帝依仗的军队可以直接摆在都城周围,既抵御了外敌,又防止了内部空虚。

到了朱棣当上皇帝便把国都迁到了北京。在北京修筑了高大的城墙,随时准备守在抵抗侵略的第一线。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对江南和西北的控制力不足,明末陕西各种起义,直接影响了明朝的统治。

在笔者这里认为西安才是最好的明朝定都之处,朱元璋作为一代明君,他的想法有很多可取之处。文章开头就提到了朱元璋曾经想定都西安,并派遣太子前去巡视。作为一座候选都城,西安不仅拥有了完善的水利,便利的交通,还是天下粮钱富庶之地,这不就是人家有的我也有,人家没有的我还有吗?可明朝偏偏就是没有定都西安,可能也有朱元璋心中的一些忧虑吧。

最后西安还有一大优势,就是清朝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力会大大增强,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很有帮助,还可能使明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如果在北京和西安之间选择的话,西安会比北京好一些,朱棣迁都北京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朱棣原来的封地在北京,满清更是就近定都了,不会把国都西迁或者南迁。

综上所诉,按照当时的格局,如果能成功迁都西安也许是很不错的结局。


邓海春


这个问题让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在那个讲究封建迷信的古代,太子朱标去了一趟西安,回来不久就病逝了,这对于朱元璋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

事实上当时的明朝,无论西安、北京、开封还是凤阳,哪个都不适合作为明朝的都城。

虽说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权几乎都不命长,但此时的南京是唯一一个适合作为大明帝国都城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这和明朝自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南向北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明朝的龙兴之地本来就不在北方,这让明朝和其他王朝尤其是大一统王朝有本质的区别。

一般而言,龙兴之地不仅意味着能给开国皇帝带来好运气,更多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出现了大量文可定国,武可安邦的社会精英。他们追随着开国皇帝,从龙兴之地走出,逐渐统一全国,例如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

而到了明朝,开国班底则为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

因为龙兴之地位于南方,这意味着朱元璋一旦将都城迁到北方,就会彻底与龙兴之地告别,也就是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们告别,这对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不利于明朝统治的稳定。

而且我国的地形天然地自北向南倾斜,这意味着自南向北推进的明朝,想要长久地守住北方是非常不现实的。尤其是朱元璋所处的开国时期,北元势力困兽犹斗,不断进攻明朝,明朝在北方与北元势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战场从西北一路延伸到东北。如果朱元璋强行定都北方,势必给明朝的边防带来巨大压力。

虽然关中地区的西安在历史上有多达13个王朝在此定都,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但正因为这么多王朝的建都,使得关中地区的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尤其是因黄土高原和骊山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导致关中地区水源逐渐枯竭。到唐朝时,渭水的深度已经无法保证通航,长安城内的居民用水也无法得到保证。

尤其是唐朝晚期,由于黄巢起义和朱温之祸,长安彻底被毁灭,再也不复往日荣光。

唐朝之后,虽然西安仍然作为西北重镇,但已完全不具备建都条件。

如果朱元璋强行将都城建在西安,虽然安全得到了保证,但却必须从遥远的江南地区向关中运粮,保证这里上百万人口的日常生活。

而在元朝忽必烈时期,京杭大运河已经被大规模改道。重新开凿大运河,对于百废待兴,且以农业税和盐税为主,税收水平低下的明朝而言,是一项难以承受之重。

那么开封是否可以呢?当然也是不可以的。

首先开封交通条件比西安便利太多太多,而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完全是因为开封坐落在大平原之上,这使得开封几乎无险可守。如果明朝实力由盛转衰,蒙古铁蹄就会像靖康之变一样横扫明朝都城。

再者作为有着城摞城奇观的城市,开封地处黄河下游,深受黄河改道之苦,这条母亲河虽然给开封带来了水源,但更多的是无法预测的灾难。地上悬河的出现,更是将开封彻底排除在明朝都城候选名单之外。

而凤阳又如何呢?事实上,他除了是朱元璋的户籍所在地,其他什么都不是。

那么剩下的北京就一定好吗?看起来是这样的,毕竟金朝、元朝和清朝都选择这里为首都,明朝选择这里有何不可?

但问题是,无论金朝、元朝还是清朝,他们在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时,都已经牢牢占据了整个东北地区,控制了蒙古高原地区。

东北和蒙古高原的拥有,使得北京有了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同时又能够对东北和蒙古高原进行有效辐射。

但是明朝呢?作为一个自南向北,统一中原的大一统王朝,明朝对北疆的控制是模糊和微弱的,尤其是对蒙古高原。

一般而言,威胁中原王朝生存的主要威胁就是来自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明朝未能有效控制蒙古高原的情况下,将都城选在北京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就是典型的例证。

在明朝初创的朱元璋时期,明朝对北京周边的控制,只能通过燕王朱棣来实现,而巩固控制的最好方式,就是修筑万里长城。在长城之外就是蒙古势力范围的情况下,北京的战略缓冲空间只有长城以内的几十公里。

虽然在朱元璋执政后期,取得了对北元的决定性胜利。将势力推进到东胜卫、大宁卫、开平卫一线,但距离完全控制蒙古高原依旧任重而道远。而且随着靖难之役以来,东胜卫、大宁卫以及开平卫相继被放弃,明朝的都城北京,成为一座完全没有回旋空间的“一线城市”。

所以即使“天子守国门”听起来多么豪迈,也无法掩盖明朝统治者在都城选取上的失败。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明朝定都北京这回事儿,明朝的北方可能很早就丢弃了,他将和南宋一样成为偏安一隅的半壁王朝。

静夜史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并不全面。众所周知北京确实起到了抵御游牧民族冲击的巨大作用,但明朝最大的问题不是出在北京这里,而是出在从没有认真重视过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问题。

奉行小农经济的明朝统治者,对于蒙古高原的统治始终缺乏耐心,这使得明朝只能以北京为前线,与蒙古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对峙。

再者,正是因为明朝定都北京,才给本就不宽裕的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这种负担在强盛的明朝前期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在国力渐衰的明朝中后期,这种负担就非常要命了。

概括起来,从明朝的长远发展而言,定都北京绝非上策,尤其是朱元璋时期。

定都南京的政权,虽然短命王朝多,但不等于一定会短命,明朝既然能够完成自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奇迹,那么依托江南地区发家的明朝,以南京建立一个享国时间长的王朝也未尝不可。

所以明朝很大,但朱元璋的都城并没有太多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朱元璋并没打算迁都西安,在朱元璋看来,南京比西安、北京更适合做国都。

第一,朱标前往西安,根本不是考察迁都的事,而是收拾二弟朱樉造成的烂摊子。

我们看看《明史》的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秦王樉有罪,召还京师。乙丑,皇太子巡抚陕西”。

显然,是朱樉先在西安出了乱子,皇太子才去西安。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二儿子,一直不老实,在西安搞得乌烟瘴气。秦王府到处牧马,陕西百姓的土地被其践踏。秦王又派人用纸钞强行换取民间的金银,用烂钞强买民间的羊,转手货卖,变相掠夺民间财富。许多军民被逼得卖儿卖女,甚至自杀。

此外,朱樉还霸占别人妻女,越制使用龙衣、龙床,换了别人,十个朱樉也没命了。但朱元璋一向自私地袒护自己的儿子,这次派皇太子朱标去西安,是给朱樉擦屁股,安抚陕西官民,所谓的考察迁都的事,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同年十一月,皇太子朱标回到南京,同时,晋王也被召回南京,朱元璋是要敲打这些儿子们,不要搞得太过分。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病死。其实,就算朱标不死,朱元璋也不会迁都西安,原因很简单,汉唐之后,西安根本就不适合再做都城了。

第二,朱元璋真的想迁都吗?

朱元璋确实对南京不太满意,认为这里宫室狭卑,南京地形破碎。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运气一直相当好,他并没有迁都的强烈需要。所以,在尝试修建中都失败之后,他再没有别的动作。

朱元璋把秦王、晋王、燕王摆到了边境线上,其实已经表明他不会迁都到这些地方。也许他会向北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可以居中策应北边的各个王府。但这个地方也肯定不会是西安,因为西安的位置偏西,不如太原和北平。

朱元璋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而且对儿女格外地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恨不能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妥贴。如果他确定哪个城市比南京更合适,他肯定会有所行动。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起码在朱元璋看来,西安、北平等地的缺点要比南京大得多,都不合适充当都城。而且,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等一大批勋贵被扯入胡惟庸案而被处死,如此非常时期,朱元璋哪有心思去想迁都的事。

第三,朱元璋从来没有考虑过北平,北平成为都城,全因为朱棣。

洪武初期,朱元璋曾经从北平迁出大量人口,他根本就没打过这里的主意,原因很简单,明朝经济的核心在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北平距离这些地区太远了。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大量官员和勋戚也跟着搬往北京,但他们的俸禄还需要自己到南京的官库当中支取,原因是当时的运输能力太弱,国家没有力量从南方把物资运来。直到明宣宗时代都是如此,当时有一位恭顺侯,名叫吴克忠,家里人口很多,请求明宣宗准许他从北京的官库中支取粮食。明宣宗例外开恩,把他做为特例来批准。

北京到南京之间有一道大运河,运输物资尚且如此困难,从南京到西安路途更遥远,难度要大得多。所以朱元璋根本就没打算迁都到西安和北平,他只是说说而已。


于左


首先要先解释下,提问里“朱元璋本打算迁都西安”是怎么回事?

以《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时(1391),早已定都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西北,一路上详细绘制西安地区的关防地图,还跟太子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把坐镇西安的“跋扈王爷”秦王朱樉治得服服帖帖。大有要给明朝都城“搬家”的架势。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回到南京没多久的太子朱标染病身亡。朱元璋伤心欲绝,连呼“今朕年老,精力已倦”。一场本可影响明朝国运的“迁都”行动,就此打住。

而且这个迁都念头,也绝非朱元璋心血来潮。相反从在南京登基起,他就在为“搬家”烧脑。汴梁洛阳甚至老家凤阳,都曾是他意中的大明国都。无奈明朝开国经济惨淡,没钱搬家的朱元璋,只能先发展生产。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国富兵强了,朱元璋也拍板定了新国都西安,却不想太子朱标又过世。痛失爱子的伤悲,彻底浇灭了朱元璋的迁都热情。以他原话说“废兴有数,只能听天”——就在南京将就了,大明未来什么命?看老天爷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南京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竟这么“不待见”南京?这事儿,就得说说明朝建都南京的利弊。

以明朝开国的形势说,建都南京确实是最好的选择:扎根在富庶的东南地区,捏住明朝开国的钱袋子。大明王朝追亡逐北,痛击元朝残余势力,基本就靠东南的钱粮补血。后来明王朝的开国建设,国家对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的投入,更需靠承受重赋的江南买单。也只有定都南京,才能牢牢掌控这场经济振兴。明朝在外有强敌内部经济残破的局面上,仅用三十年就实现富国强兵,工农产值甩开宋元数倍。如此奇迹,正有定都南京的功劳。

但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对于定都南京的风险,朱元璋也是一辈子门清:南京的位置,偏于中国东部,而明王朝的主要国防压力,来自漫长的北部防线。在古代交通条件下,这样的布局,显然不利于国防掌控。更要命的是,南京的正北,基本是无险可守的中原。一旦北部防线被突破,敌人的兵锋就可一线平推,直杀到南京城下。于是朱元璋在位时,就曾不停忧虑:定都在南京,只怕是“折数不久”。


而在朱元璋去世,燕王朱棣悍然发起的靖难之役上,朱元璋的忧虑,真被无情验证:兵力不足且与数十万朝廷大军缠斗三年的朱棣,只靠一招避实击虚,绕开济南直扑南京,就给建文帝朱允炆来了个一箭穿心,奇迹般造反成功登上皇位。虽说这场战争的结局,充满了朱允炆本人各种不作不死的因素。但定都南京的巨大风险,朱棣也是亲身体会。于是登基后力排众议,不惜动用大量民力修河建城,也要把国都迁到北京。

那么北京,真的是适合大明朝的国都吗?

虽说单看明朝灭亡,定都北京显然是个大坑,但首先还要先给北京说句公道话。在朱元璋晚年时,北京,确实非常适合做大明朝的首都。

做出迁都决定的明成祖朱棣,经营北京的思路,也是十分明确:漕运重新开通,从此东南的钱粮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补充北京。北部的九边防线,也成了北京城的拱卫,作为中国政治军事中心的北京城,得以掌握广袤北部国土。这成功的建都设计,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托起了明王朝的盛世。以明朝名臣邱浚的话说:用东南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但是,建都北京想要“无敌于天下”,其实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就是北方边疆的稳定建设,第二,就是东南经济赋税的问题。但从明朝中期起,这两条都成了浮云。北方防线从朱棣时代起,就不停裁撤内缩,漠南的开平大宁等要地尽数放弃,北京城反而成了前线。那“东南之财富”呢?随着明朝土地兼并加剧,江南赋税越发缩水,明王朝的治国成本直线飙升,虽然张居正改革时雄起了一把,但万历亲政后一通瞎糟,又是越发不堪重负。

所以,到了明末风雨飘摇时,才会出现明朝军队武器装备钱粮短缺,国库空空如也的窘迫景象。与其说亡于李自成,不如说活活拖死——被定都北京的巨大财政负担拖死。

那么,明朝真的没有更好的定都选择了吗?其实,朱元璋晚年迁都西安的决定,也恰是深谋远虑。

比起战略位置重要的北京来,西安也丝毫不差,坐拥关中平原优势的西安,国防价值不言而喻。洪武时代对西安的营建,也令西安有完备的城池宫殿。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也有利于中原物资的转运。可以说,北京的定都优势,当时西安都有。北京的最大劣势钱粮问题,关中平原发达的钱粮正可弥补。

更重要的是,看看明末动乱就知道,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恰是以西安为核心的陕西地区的失控。在明朝中后期的多年发展里,东西部经济的差距迅速拉大,陕北陷入严重贫困化,偏偏多年以来,陕北又是明朝国防的重心,有兵没钱的陕北,也就成了动乱的导火索。如果明朝的定都是西安,那明朝势必以巨大力量,投入对陕西地区的治理。明末动乱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降低。

所谓“定都”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国家经济军事政治的方向问题。明朝亡国的大坑,恰恰是在此出现了偏差。其中的教训,不在哪个城市的优劣,而是明朝决策的短视。

参考资料:《天下郡国利病书》、《大学衍义补》、《明史》


我们爱历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定都应天(南京)。其实别看朱元璋在家乡受了不少罪,属于典型的贫农,在家乡的主要经历就是给地主放牛和做扫地僧。但他却是一个家乡情结较重的人,他一开始本来打算定都其家乡临濠(濠州,今安徽凤阳),后来在刘伯温的苦劝下才定都南京,但还是给其家乡弄了个中都的名分,所以后来在1421年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了留都,实际上还有个中都凤阳。

随着明朝对全国的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这时的朱元璋全局观念更加强了,已经有迁都的打算,目标最后锁定在了西安(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西安,1392年,朱标回来后向朱元璋做了详细汇报,父子二人对西安做新的都城都是很满意的,然而就在这一年朱标不幸病逝。长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对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其不得不重新选定接班人,立其孙朱允炆(朱标之子)为皇太孙,这时已经65岁的朱元璋再也没有提迁都之事,把主要经历都用在了对这位新立的接班人朱允炆的培养上了。

先说说南京,从公元300年到公元600年间的这段时间,南京作为三国时的东吴、后来的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的国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然而这六朝都是偏安政权,不是大一统的朝代。南京有长江作为天然的屏障,但是位置有点太靠东南。如果作为大一统的王朝的国都的话,对北方的辐射能力较弱。

再说说北京,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名称,明朝开始称为北京。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奭(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同辈)封在蓟地(蓟国,中国商代到春秋中期存在1000多年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区北,或系黄帝部落之后裔所建),建立了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辽朝时北京是陪都。1153年,先后灭掉辽及北宋的金国把国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迁到了北京(中都大兴府),1214年金朝又迁都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真够能折腾的。元朝时北京(元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交通中心。明朝时,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政治中心。1644年清兵入关后随即迁都北京,后统一全国。

北京为啥重要?就因为它的位置,它位于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核心地带,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地区易守难攻,居高临下。越过燕云十六州后,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华夏先民兴起于黄河流域,对于古代以农耕为主的中原政权来讲,危险并不是来源于南方,而是游牧民族广泛分布的西北、蒙古高原和东北,所以燕云之地自古就为中原政权所控制。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把它割让给了契丹(辽),五代十国之后的北宋终其一朝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明朝建立后将燕云之地才又重新收回。

所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有其合理性。但是笔者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元朝和清朝时,北京作为国都是明智的,比如对于清朝而言,其发源于东北,以北京为国都,可以辐射蒙古高原甚至西北地区,南又可控中原,所以在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后,立马将其作为新的都城,古人并不傻,只不过古代的科技和经济水平没有现代高而已。但是对于明朝而言,迁都北京似乎并不太明智,特别是明朝中后期以后,明朝对于蒙古各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女真控制力减弱,京城在事实上已经处于了边境地区。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京师精锐主力受到瓦剌蒙古也先部的重创,明军二十余万人中死伤居半,明英宗被俘。瓦剌蒙古也先部乘势进攻北京,要不是兵部侍郎于谦力排众议,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打了一场漂亮的北京保卫战,恐怕那时明朝真的就要偏安了。

那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也先部一旦攻破北京,明王朝基本就会偏安呢?因为冷兵器的古代,王朝的军队主力一般会放在都城,对于明朝而言,这时一旦京城沦陷,南方的军队并不是主力,能够自保就不错了,但是再恢复中原就很困难,等蒙古部或者女真在中原立足后就更难恢复。但是如果当时明朝把国都放在西安,然后用重兵把守燕云之地和河套平原,就会很不一样。由于西安远离边境,蒙古部或者女真部突破燕云之地或者从其他地方攻击到西安,以当时明军的实力(明军要强于北宋军队)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在加上各地的明军,对于深入明内陆腹地的蒙古部或者女真部就可形成合围之势。如果明朝迁都西安,明军主力在关中地区,再加上各地的军队,无论蒙古部以及后来的女真部断然不敢贸然深入中原。国都不失,明朝就不会轻易灭亡。

西安(明朝时开始称西安)作为13朝古都,自然有其道理。古代关中渭河平原的富饶只是其一,更在于形胜和地理。关中,北有黄土高原,南有秦岭,西有陇西高地,东有黄河之险以及中条山的阻隔,在险要之地设立关隘,再加上关中之地的富饶和巨大人口,进可攻退可守,俨然一个国中之国,震慑和统御其他各地。战国时的秦国正是以关中地区为基础最后统一了东方六国。如果朱标不死迁都西安或者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迁都西安而不是北京,明朝后来的很多事情估计会很不一样。以上所做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冷兵器的古代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主要是对于明朝迁都问题所做出的分析。现在的很多情况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


十三叔看历史


如果对于朱元璋时代的明朝而言,南京是最适合做国都的。为何?朱元璋取得天下后,所管辖的疆域便开始由东南之地扩张到了全国。当时,元朝人虽然被赶回了草原,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强大的骑兵力量。同时,对明朝来说,此时的东南沿海亦不平静,倭寇内侵开始渐渐成为了国防的另一大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希望天下总是由老朱家的人掌舵。

所以,如果要是长期派遣重兵防守北方,那么很可能会给某些野心家机会,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类似唐朝末期的藩镇。但是如果朱元璋狠下心来将国都迁徙到北京,那么长期陷入战乱的北方地区根本难以供应国家用度,势必要从东南转运,这一点在元朝时便已有先例。但是,当时漕运已经多年不通,若要重新疏通,则明朝暂时无财力支撑。再者,江浙财富为天下最富饶之地,同时朱元璋以南京起家,此地营建了许多颇具规模的殿宇,若重新择地立都,花费不可谓不小。此外,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多为江淮子弟,他们不愿意轻易离开故土。所以,对如何既能守住天下,又能控制天下,朱元璋想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他认为,秦汉唐宋之所以亡国,和没有强有力的宗室支持又莫大的关系。所以,朱元璋选择了一种折中方案,此方案颇类似于西汉初期的郡国制:设国都于东南,封子弟于边疆之地。

  • 明兴,高皇帝以宋为惩,内域削弱边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闰位,于是大封诸子连边陲。北平天险为元故都,以王燕。东历渔阳卢龙,出喜峰包大宁,控葆塞山戎,以王宁。东度渝关,跨辽东西并海,被朝鲜联开原,交市东北诸夷,以王辽。西按古北口,濒于雍河中更上谷云中,巩居庸蔽雁门,以王谷。若代雁门之南太原,其都会也,表里河山,以王晋。逾河而西历延庆韦灵,又逾河北保宁夏倚贺兰,以王庆。兼肴陇之险,周秦都圻之地,牧垌之野,直走金城,以王秦。西渡河,领张掖酒泉诸郡,西尸向嘉峪护西域诸国,以王肃。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险陿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金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其它周、楚、济、潭、鲁、蜀诸王,护卫精卒万六千余人,牧马数千疋,亦皆部兵耀武,并列内郡。

其实,对朱元璋来说,虽然做出类似西汉郡国制的决策,但是随着明朝稳定了政局,国家财用已经远较开国之初富有,所以北边的国防问题还是再一次促使明太祖思考是否在西安、洛阳和北京三地选择一处立都。史书指出其意图在于控制西北,“国朝定鼎金陵,本兴王之地。然江南形势终不能控制西北,故高皇时已有都汴、都关中之意。”为此,朱元璋特意派太子朱标重点巡查此三地。1391年,皇太子朱标巡视回都后,主张定都洛阳。但是,意外发生了!皇太子朱标在巡视归来后,意外地病亡了。于是,失去老太子的朱元璋怕迁都之后会因自己突然病逝,新任皇帝资历不足以震慑新都而引起天下动荡,迁都之意从此作罢。


大福读史


西安是不行的,元末明初时,陕西的气候条件已经不再像汉唐时期那么温暖依人了。而是大陆性气候特征越来越明显,旱涝常发,已经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了。况且唐朝灭亡后,陕西就战乱不止,人口数量和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和中原和江南有了差距。就算迁都,长安也未必能像汉唐时养活那么多人口了。

再一个就是,西安离少数民族政权太近,虽然可以巩固西北边疆,但主要的边患还是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幽云十六州地区才是蒙古人的主攻方向,想天子守国门也得选在边患最严重的地区。北京成为首都后,在抵御蒙古和清朝的进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不是唯一一个备选城市,他最有竞争力的对手是河南的开封或洛阳。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对国家经济的控制上,中原更合适。中原地区本身就是农业发达地区,即使在今天,河南省也是主要商品粮生产大省。供应首都吃饭问题还是没太大压力的,就是河南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不过离江南近,可以再开条运河运粮食。而西安如果粮食不够吃,从江南运粮时间太长,从四川运粮看似近实际要过蜀道,成本更高。

如果西安成为首都,就要在从明朝中期开始经受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比如陕西的华县大地震,震级估计不小于汶川大地震,造成了80万人口的直接死亡,相当于明朝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这还是官方能统计到的数字。连在湖北湖南都震感明显。如果在西安修故宫,皇帝都有可能被砸死。这还没完,往后年年水灾旱灾以及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光赈济首都周围的灾害就够把国库掏空了。所以,明朝末年陕北农民首先起义的,陕西在明末赶上小冰河期,连在海南都有阵阵寒风,农作物更是颗粒无收,陕西重灾区已经是人吃人了。陕西除了难民就是土匪,连土匪够快断炊了。估计那时候连皇帝都想迁都了。


那个虫儿敢作声


个人觉得,明朝最合适的国都应该是西安,但是不应该马上迁都西安,而应该在开国三十年左右迁都,大概在朱元璋晚年就行,而北京,南京对于明朝来说都不合适,虽然西安也有不足,但是相对而言更合适。

南京偏居东南,富庶之地只适合短期国都。

考虑到现实情况,在明朝开国前期,定都南京也是最好的选择。相对于四川、西北、北方,东南是朱元璋的大本营,明朝开国初期,北方不稳,时有动荡,而其他地区都是刚统一的地方,需要融合过渡期,只有把国都定在东南才安稳。

而东南,就只有南京比较合适了,金陵城虎踞龙盘,又有长江天堑,对于沿海,威胁还不大,毕竟十四十五世纪西方殖民国家还没有大规模到达。

北京不适合做国都,尤其是明朝开国初期。

到徐达收复燕云,这个地区已经丢失五百年了,虽然汉文化还在,但是毕竟破坏严重,而且经过战乱,北方民生凋敝,在北京很难统筹调节全国,再加上要从南方运送各种需求,以当时的国力肯定消耗甚重。

另外,安全问题也不得不考虑。元朝虽然败退,但是依旧有实力,尤其是大将王保保,屡次带兵犯境。明朝前期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是打仗这种事难说,瞬息万变,一旦北方有变动,其他各地也会躁动不安。

西安相对于北京、南京,更有优势。

西安位置不错,在关中地区,虽然也是久经战乱,但是千里沃野,修养两年自给自足不是问题。而且,有险可守,进可以取西北,出击北元,退,可以东进中原,再不济撤回江南。



但是,迁都西安还是要等北方彻底平定,国力回升以后,如果明朝建国后便迁都,不仅无利,反而掣肘多多。所以,修养二三十年很重要,等一切妥当,而历史上朱元璋也是这么做的,等自己驾崩后,太子朱标继位,迁都西安,然而天不遂人愿,朱标在考察西安回来后,不幸英年早逝!迁都计划破产。

个人看法,欢迎朋友们评论区补充交流!

【颍州小史官,与你一起畅谈文史野趣,喜欢的别忘记右上角关注哦!】

无笔史官


中国所有大一统的王朝要想长治久安就不可能在南方……北京的位置是众望所归。

一,南方山水相隔,交通不便,表面看南方汉人数量庞大有半壁江山,实则不然,圈地自肥,南方的汉人其实分出6块势力,每个地区都可以独立建国:吴、越、楚、巴蜀、闽越和南越,这些地方各自实力雄厚但是从来没有雄图大略,北上一统天下。

二,北方汉人各地习俗比较接近,燕赵齐鲁徐,晋陕豫甘宁,一旦拿下就是一大块,向东朝鲜半岛,东北女真,正北蒙古,西北回疆,正西吐蕃高原,战略位置远非南方的汉人聚集地可比。

三,汉人自古战斗力普通,秦朝到明朝的近两千年里汉人的土地没有变大,但是边境不断被蚕食,首都放在北京虽然最凶险但是集举国之力修边墙进口攻退可守,眼光格局而言明朝的朱棣其实可以了。



欧亚上空的阿波罗


中国强盛的时代都在西安建都,洛阳、南京、北京很多都不是汉人强盛的时代,也未必是国家强盛的时代。我认为这个是跟国都的选择有关系!

中华文明自诞生之日就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袭扰,而游牧民族的中心地带就在西北,祁连山、极其黄土高原成了天然屏障,倘若国都告急,沃野千里的南国是最大的战略缓冲,南可几千公里,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地势复杂,很多游牧民族,想想也退了。

中华的衰落,就是从平原建都的,平原物产丰盈,生存条件良好,劳作之余,歌舞升平,国都告急,轻则被俘,重则全部活埋,而且没有退守的空间,也没有战斗力。

今天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西方滋扰,最为害怕的是东北亚的失守,就造成了新中国依然建都北京,从长期看还是,笔者不敢妄言!

同意笔者观点就点赞,不同意就留言,我们一起讨论,最好加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