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反逼宮設局,老十三所說的“耳目”到底指誰?

青燈問史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八王爺廉親王允禩組織的利用關外的鐵帽子王通過“恢復八王議政”來進行“兵柬”的逼宮事件,是這部電視劇當中最後的一個劇情高潮。

圍繞著“逼宮”和“反逼宮”,雍正和廉親王允禩進行了一場決定命運的鬥爭,也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宮鬥”大戰。

廉親王允禩之所以下決心以“逼宮”來把雍正趕下臺,是他對當時局勢的判斷的結果。雍正的一系列“新政”在朝野上下,滿漢之間都遭到了非常強烈的反對和牴觸,一時間雍正快要變成“孤家寡人”了。這樣的背景下,雍正不得不“變相赦免”了和他拼死對著幹的清流領袖李紱。

這種局面,讓廉親王允禩得出了一個結論:雍正已經“民心盡失”,只要他順勢推上一把,雍正就必然倒臺,按照他的說法,他們此次逼宮已經有了九成把握,剩下的一成就是天意了。

在廉親王允禩的整個計劃當中的,有兩個人是整個計劃能否成功的關鍵,一個是九門提督隆科多,另一個就是雍正的三阿哥弘時,並且允禩已經買通了隆科多,併成功的忽悠弘時加盟其中,看起來允禩這一次似乎是“勝券在握”。

但是,廉親王胤禩還是沒有真正的看清他的四哥雍正,對他四哥的敏銳的判斷和應對的果斷和擔當明顯估計不足。

實際上,當弘時在他的皇阿瑪雍正面前拐彎抹角的提出“招關外鐵帽子王進京協助整頓旗務”的建議的時候,雍正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是誰給你出的這個主意?

這其實反映出了雍正開始對弘時產生了警覺,他警覺的依據,就是不相信這個基本上不參與朝廷政務,並且也沒什麼學問見識的弘時,會有這麼深刻的見地,這一定是有人指點,他心中深信不疑的指點之人就是廉親王允禩。

在弘時否認了有人指點之後,雍正對於弘時的建議,並沒有否定,只是含糊的說“再想想”。

雍正是一個在長達十幾年的“九子奪嫡”鬥爭當中成長起來的皇帝,他的心思很敏捷也很深重。過了不久,他就去找了身患重病正在家裡養病的鐵桿兄弟十三阿哥胤祥,他們只談了一件事: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逼宮”。

對於招關外的鐵帽子王進京協助整頓旗務,雍正告訴胤祥:倒不是整頓旗務非這些鐵帽子王不可,只是覺得讓他們進京,給他們說清楚推行新政對江山社稷的根本好處,爭取關外鐵帽子王對新政的支持。

雍正準備“將計就計”。

這基本上就算是拉開了“逼宮”和“反逼宮”的序幕,廉親王允禩要利用鐵帽子王逼宮,雍正要爭取鐵帽子王的支持。

十三阿哥怡親王胤祥很明確的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聯絡關外鐵帽子王的是廉親王允禩,所以這個事讓允禩來辦,他不放心。

這個時候,雍正表達了自己必須要解決老八的問題的決心:是膿包早晚要擠了它!

胤祥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讓弘時……跟著老八去辦,一來讓他們歷練歷練,另外,也算是有個“耳目”。

胤祥似乎刻意迴避了一個人的名字。

單從這段對話來看,胤祥是想把弘時當做耳目,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無論是雍正還是胤祥對弘時的信任,都是非常有限的,讓弘時當耳目,恐怕兩個人都不放心。

如果仔細分析在這個問題上雍正和胤祥兩個人的對話,可以看到兩個人對於“誰來當這個耳目”還是有一些默契的。

胤祥提出讓弘時跟著老八去辦理關外鐵帽子王進京事宜的時候,說的是“讓他們可以歷練,也可以有個耳目”,這個“他們”肯定不僅僅是指弘時一個人,應該還有別人。

雍正可以出來辦差的兒子也就是弘時,弘曆,弘晝三個,在胤祥提出這個“他們”的時候,雍正連忙告訴胤祥:我不想讓弘曆攪進這個事,我想讓他出去躲躲,到李衛那裡去“體察民情”。

雍正是想告訴胤祥:後事我已經處理完了,弘曆作為“儲君”到李衛那裡一方面防止京城出現“不測”而被一網打盡,另一方面也是給弘曆“扭轉局面”的機會。因為李衛幾乎就是雍正的“乾兒子”。

這樣下來,那個可以當耳目的人,就非弘晝莫屬。並且弘晝作為“耳目”並非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看似與世無爭的弘晝,當耳目的時間應該是不短了,而且他是十三阿哥胤祥親自安插的“耳目”。

首先,旗人們暗地裡買了朝廷分給自己的地,抵抗新政這件事,是弘晝告訴他的皇阿瑪雍正的,這也是弘時提出招關外鐵帽子王進京整頓旗務的由頭。問題是,幾乎不問政事的弘晝為什麼會這麼關心“旗務”了?難道是“一時興起”?

第二,從雍正和胤祥的對話當中,弘晝這個名字,兩個人都刻意迴避了,胤祥迴避的原因只能是他不願意讓雍正知道弘晝這個耳目是“為他服務的”,畢竟弘晝是皇子。

而雍正不提弘晝,是變相告訴胤祥,你安排弘晝當“耳目”的事,我很清楚,算是默認了。所以他只是強調:不能把弘曆牽扯進去。

第三,當弘時和弘晝到豐臺大營問候鐵帽子王,並利用弘晝“誤傳聖旨”之後,弘晝認為這件事有很大的問題,但是,他並沒有向雍正彙報,而是直接告訴了十三阿哥胤祥,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弘晝害怕擔責任,因為這件事最終還是要被雍正追責的,早說比晚說要主動的多。

找胤祥彙報,只能說明弘晝這個耳目,是胤祥安排的。他只向胤祥負責。而在他的皇阿瑪那裡,他是堅決的保持“與世無爭,當個好兒子”的立場的,該說的他說,不該說的他堅決不說。

弘晝算不算一個成功的“潛伏者”呢?


步武堂


很多人對《雍正王朝》逼宮一段有很深刻的分析,大部分人都認為,八爺黨逼宮亂政早在雍正與十三爺預料之中,並做好了反逼宮的準備,坐等老八一黨入圈套,以坐實他們的罪證,把這個一直以來使邪力打橫炮的“膿包”給擠掉。

的確,精彩的逼宮戲其實早被雍正老十三所察覺,也許他們不知道最後是以逼宮的形式出現,但是防備工作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掌握之中,這其中的兵權問題首當其衝,絕不會輕易為人所掌握。

這場反逼宮的佈局是從弘時受到老八的蠱惑,跑到雍正面前要為他分憂開始的,並提出整頓旗務開始的。

雍正顯然很警覺,問道:這話是誰教你說的?

弘時有備而去,雍正叫他去整又說整不好,其實是欲擒故縱,看雍正下一步的態度。雍正考慮到他的話有些道理,才找到老十三商量。弘時的表現出乎雍正和老十三預料,已經感覺到老八在背後的動作了,於是,開始了反逼宮的佈局。

而要從中掌握弘時及老八與關外旗主王爺們的陰謀,就必須要有人隨時向雍正既老十三彙報情況。老十三說出“有個耳目”,這個耳目指的是誰?

要知道,這個耳目不能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密探,他必須要能參加或者參與老八他們的行動,更重要的是,不能被弘時,老八及旗主王爺們發現。一旦被發現,就會有殺身之禍。所以,老十三所說的這個耳目,不僅身份職位要高,而且不容易察覺,要讓這場戲最終能完美收官。

而在這段,我們突然看見了一個身影,突然間變得傻乎乎的人,完全沒有之後的靈透感,這個人是誰?對,正如你所想,皇五子弘晝。

身在皇家長在皇室,從小對書倒背如流,善於自保,靈透無比的弘晝為什麼在這期間完全像是一位什麼都不上心的小學生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作為皇子,他對朝政的變化有著比弘時更敏銳的嗅覺,他也感受到弘時請命定有問題,於是,為了躲避是非,裝出一副小可伶,最好希望自己別捲進去。所以,他對雍正說,他能力不如弘曆,想事不如弘時,他只有一副好身板兒,就指望著將皇阿瑪的病轉移到自己身上,以表孝心。

但是這次,當弘時提出要為皇阿瑪分憂的時候,弘晝翹邊的時候,雍正顯然沒有同意的意思,他拉過弘晝,對他說,你不能光有好身板,也要為朝廷分憂。聰明透頂的弘晝立刻感覺到雍正的意思,在此關鍵時刻,作為那麼有孝心的皇子,暗地裡擔起任務是他應盡的孝心之一。

隨後,儘管老十三說讓弘時和老八他們去整頓旗務,但是我們卻看見了弘晝的身影(劇本原作中老十三是建議弘時弘晝和老八一起去,但是拍出來的時候,老十三隻說了弘時和老八,沒有說弘晝,這更加斷定弘晝就是雍正和老十三的“耳目”。)

能夠騙過弘時不算什麼本事,但是能夠騙過八爺胤祀,弘晝也算是有本事的一個人。儘管老八後來說過,三兄弟靈透無過弘晝,但是這一次,老八卻被他的傻乎勁兒騙了,也不能不說是天命如此。

估計老八認為弘晝雖然靈透,無心政治,不願意攪入是非,所以才有這幅傻乎乎的勁兒,所以也沒有放在心上。在豐臺大營的時候,老八故意偷換概念,將整頓旗務說成連同旗營兵務一塊兒整,弘時順帶假傳聖旨,還要弘晝作證說是雍正的意思,這麼大的事兒,再糊塗的弘晝也能分辨出來,何況他本來就十分聰明靈透,但是他卻作了這個證。這說明,他並不是真糊塗,而是在忽悠弘時和老八呢。

回去的路上,弘晝才提出他的看法,為什麼他要在這個時候提出來,因為作為弘時的兄弟,他也許帶著雍正的旨意,試探弘時,並希望弘時不要陷得太深。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弘時完全沒有意識到。

第二天的朝會就是逼宮的開始,弘晝本可以不參加。但是他卻在路上攔住了老十三,告訴了他豐臺大營的事,並隨後入宮參加朝會,在朝會上,他支支吾吾的表現卻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老十三去豐臺大營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頭天老八和旗主王爺們到豐臺大營的時候,幾個提督一同表示沒有十三爺和皇帝的旨意是不會聽命的,弘時的傳話也很簡單,按照一般的程序,應該是統統跪下,跪聽上諭或者接聖旨,然而,當天弘時和老八隻是嘴上一說,沒有拿出聖旨或者傳達任何正式口諭。

豐臺大營其實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控制之下,老十三跑去豐臺大營並不是要奪回兵權,而是將那幾個旗主王爺帶來的可能擾亂兵營的參將實施逮捕。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旗主王爺帶來的兵只有四千,相比於豐臺大營上萬的兵力就是小菜一碟。

弘晝一路傻傻的表演忽悠了所有的王爺貝勒,充當了雍正和十三爺的耳目,在反逼宮的佈局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弘晝,反逼宮會不會有這麼成功,還真的很難說。


青燈問史


炒米以為《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宮”的時候,不存在雍正和老十三允祥所謂的“反逼宮設局”。拿結果推導過程來解讀合理性,則必然不合理。解讀根據劇情走,老十三提到的所謂耳目,應該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時。

弘時提出幫忙整理旗務的時候,大背景是胤祥已經生病,雍正自己忙得不可開交;弘曆已經被派到江南處理因為新政引起的麻煩。


此刻兒子弘時提出幫忙整頓旗務,對於雍正來說本來事此間暖心的事,畢竟兒子長大了懂得替父皇分憂了。

但是由於此前弘時並沒有處理過政務,而且上來就提整理旗務這樣的大事。這讓雍正不禁警覺。但是警覺的並非是懷疑這是允禩在背後的動作,而是警覺的是弘時“有意識”開始跟弘曆爭儲。弘時背後必定也有一個智囊團。

於是下意識問道:“這話是誰教你說的?”這句話反應了雍正對弘時本人才乾的認識,也反應出了對其背後勢力的擔憂。

但是當雍正故意讓弘時去做得時候,弘時卻又虛晃一槍,說自己辦不好。這說明弘時也在觀察雍正反應,當雍正表現出懷疑的態度,弘時就開始採取避嫌的方式。之所以雍正看不上弘時,從這個“短兵相接”種就可以看出一斑。但是這個自作聰明的舉動也騙過了雍正,雍正認為弘時仍然不成熟,只是受背後那幫“謀士”的慫恿,避嫌的方式運用仍缺火候。


雍正去找老十三商議此事的時候,老十三允祥提出讓弘時和八哥一起去辦這事。言下之意,因為辦理旗務涉及不到兵權,所以可以放權給權給允禩去辦,讓弘時一起去辦,弘時有心幫忙,但經驗不足,一來可惜學習,二來可以充當耳目。畢竟弘時是雍正的兒子,主觀理論上更傾向於雍正。但凡允禩有點出格舉動,他還是要顧及一下弘時也在場的。

實際上由於胤禩長期未接觸過兵權,此刻雍正對胤禩的警惕正在放鬆。於是也同意了這個方案。

但是弘時背後事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弘時的心是虛的,因為“八王逼宮”的整個計劃中,有一個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假託聖旨讓鐵帽子王爺們接管京外兩營的兵權。


弘時在這個關鍵點上,給自己留了條後路,表現出自己未必能勝任,於是弘晝就被雍正派給他一起去,這樣萬一逼宮失敗,“假傳聖旨”的責任就扣在了弘晝的頭上,自己就擺脫干係了。

但是也正是弘時在這個點上留給自己的後路,拯救了雍正,弘晝先是對那件事情產生了疑問,讓旗主王爺協辦旗務,並不等於接管兩營。於是他向弘時求證。


然而弘時的表現再一次,讓弘晝意識到這是個陰謀,而且弘時和允禩他們是一夥的。弘時因為任務完成,所以心情出奇放鬆。他甚至有點辛災樂禍的口氣,反問弘晝的時候,讓弘晝明白這就是弘時的一個圈套,涉及兵權,必然有大陰謀。

畢竟弘晝也是聰明人,他在豐臺大營,聽的真真的,京外兩營只聽命於除了皇上的聖旨,就是十三爺的手諭。要發生事情就在今天,此刻雍正就算立馬發佈聖旨,怕聖旨也是難以出紫禁城。他知道能解決問題的核心人物,就是尚未進宮的十三爺允祥。於是,弘晝就在宮門外等允祥,但是,弘晝又擔心自己的猜測是錯的,於是顧左右而言他,把旗主王爺已經掌握京外兩營的兵權的消息告訴胤祥。



胤祥也是從這個時候對弘晝刮目相待,判斷處弘晝沒有“奪嫡”的心思,是可以凡事多留點心,多體貼雍正的。也是此刻開始重點懷疑起弘時來了的。

在八王逼宮的現場,弘晝捱了雍正一記耳光,也洗脫了自己的嫌隙;而弘時是撇得越乾淨,結果越證明了他和允禩洗脫不淨的嫌隙。因為這件事情弘時個弘晝全程都參與了,雍正對他們的懷疑是一樣的,而弘晝因為及時透露了消息給允祥,使得允祥力挽狂瀾,因此他也得到了胤祥的力證清白。而弘時似乎什麼事都沒做,什麼錯都沒犯,但是這恰恰說明了弘時就是因為清楚結局和後果的可能性,才可以規避每一種牽扯到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允祥臨終前,向雍正袒露出了自己內心的擔憂。而允祥的判斷從哪裡來?不言而喻!



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是我本人很喜歡的一部劇,很高興也有很多人關注。很多人說雍正登基有貓膩,各種流言紛紛,我個人感覺,雍正登基是天意,也是他自己綜合實力的體現,自古成王敗寇。雍正之所以有這麼多流言蜚語,其中最大的助攻是黨爭,這些流言蜚語也是八爺黨的人宣揚出來的。


雍正被反逼宮,也是八爺黨在背後設的局,八爺在幕後掌舵,利用弘時想做皇帝,卻無太大謀略,同時又心狠手辣這一特點,同時利用眾人對雍正苛政這點大做文章,企圖扭轉乾坤,豈不知這個局裡有一個很大的漏洞,那便是弘晝。



老十三說的耳目,最大的肯定是弘晝,裝傻充愣,欲拒還迎,一步步將八爺黨引入陷阱x,又恰到好處地對十三爺和皇上進行提醒,一舉終結了八爺黨。剩下的耳目便是八爺黨籠絡的文武大臣裡的一些親信。


Shirley西蘭花


對於反逼宮設局這樣的說法,本人不能完全苟同。我個人覺得,八爺胤禩逼宮,並不是雍正的釣魚執法,而是雍正意料之外的情況。但即便是在豐臺大營和京城九門都被胤禩控制的情況下,雍正其實依然有翻盤的機會。



不過,這不是這個問題的重點,重點是,所謂的“耳目”是誰?

很顯然,這個“耳目”是弘時。

當時的情形是,雍正打算整頓旗務,但老十三胤祥病重,弘曆在外辦差,朝中無人可用。此時弘時恰好提出整頓旗務的建議,雍正就此試探他,問他能不能把這差事接下來,弘時卻說怕辦不好。



雍正轉而又去諮詢老十三胤祥,胤祥說可以讓老八胤禩接下這個差事,然後讓弘時協助他去做,一方面歷練一下弘時,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弘時當個耳目,以防止胤禩背地裡搞事情。

可以說,直到這時,雍正其實還沒有看破弘時的心機。他之所以試探弘時,是想看看他有沒有藉此事和弘曆爭寵奪嫡的動機,並沒有考慮到他會和胤禩沆瀣一氣。或許是因為胤禩多年蟄伏,讓雍正和胤祥放鬆了警惕,以為時隔多年,胤禩再無復起的野心,而且整頓旗務也不涉及兵權,所以他們才將這個差事交給胤禩去做,並讓弘時跟著一起,一來歷練,二來也是為了安插個自己人。



但沒想到的是,八爺胤禩竟然能借此事再掀波瀾。他力主讓關外鐵帽子王進京整頓旗務,然後借關外兵馬奪豐臺大營的兵權,弘時也與胤禩配合,幹起了假傳聖旨的勾當。而弘時又把弘晝拽過來一起幹,本意是想找個背鍋俠,可這個舉動卻在無意間幫助雍正找到了一個真正的“耳目”。因為弘晝看出了其中的蹊蹺,在最後時刻將共管豐臺駐軍一事告知了胤祥,最終導致老八胤禩滿盤皆輸。


達摩說


雍正皇帝在歷史上就有血滴子,粘杆處等等特務機構。並不都是空穴來風的。雍正皇帝登基座殿以前?這些特務機構發揮出不少的作用。當歷盡千辛萬苦的愛新覺羅.胤禛如願以償的當上了雍正皇帝,會輕易的放棄掉這些花費巨資培養出來的特務機構嘛?所以說,對於八王逼宮?雍正皇帝早就洞若觀火了。只所以不早發動?為的就是讓他們自己公開的跳出來,這樣一來,雍正皇帝就可以合理合法的收拾掉他們。畢竟愛新覺羅.胤禛所處的環境?是封建帝王專制時代。反對皇帝?屬於十惡不赦的大罪!這樣一來雍正皇帝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給愛新覺羅.胤禩(也就是老八)定罪了。最後又不殺掉他,用以彰顯他愛新覺羅.胤禛的仁慈。


愛看愛思考


自古皇帝都害怕逼宮以及造反,所以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寧可殺錯也不放過,這裡當然包含自己的親兄弟,也包括親骨肉,所以雍正王朝這部劇中,耳目是誰其實可以有多種。

1首先老四防著老八,必然會安插人手在其管理部門作為及時報告行蹤的人。

2生活中也一定會安排服侍老八的人,皇上安排人,就算老八不順眼也得要,所以耳目在這裡也是有的。

3大部分這樣的官員都有幕僚,所以,他身邊的幕僚當中也不缺乏被策反的可能性。

4當然劇中的弘晝有可能比較明顯了,但應該也只是其中的一枚棋子。

5老十三是掌管過軍隊的,但凡逼宮都要有軍隊支持,所以軍隊內應也不會少。

綜上所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皇帝的耳目應該是遍佈各處的。


漂泊小東東


八王逼宮可謂《雍正王朝》中最為驚魂動魄的一場戲,是老八胤禩精心為雍正挖的一個坑,目的就是要架空雍正,獨攬朝綱。

首先,胤禩秘密安排關外八位旗主王爺,以整頓旗務為名帶兵進京,然後通過弘時假傳口諭,與八位旗主王爺控制豐臺大營。再利用隆科多對雍正的不滿,把他拉倒自己麾下。至此,京城內外內外的兵馬都掌控在胤禩的手中。至此,自以為穩操勝券的胤禩才帶領眾人氣勢洶洶找到雍正,以新政損害旗人利益為由,向雍正發難。此時,雍正最感意外莫過於隆科多的反水。



若非十三爺的及時力挽狂瀾,雍正真的要接受城下之盟了。老十三是在聽弘晝說豐臺大營被人接管後,意識到要發生兵變。他臨危不亂,一面派弘晝去雍正那裡傳話,讓雍正先穩住局勢,一面以帶病之軀,趕赴豐臺大營奪回兵權,而後帶兵入城,守城的是隆科多的人馬,十三爺勸他們聽皇帝的,別跟著隆科多一起造反,十三爺有威望,這些當兵自然願意聽他的。到此,城內外的兵馬重新被十三爺掌控,一場巨大的危機就這樣被輕而易舉的化解了。這裡除了十三爺的機智、果敢外,主要是胤禩策劃的這場兵變,不得人心,沒有誰願意為他賣命。



如果說雍正對胤禩的陰謀沒有一點察覺,那你就太小看雍正了。只是他沒有想到來的這麼急,這麼快,更沒想到,自己一直視為心腹的隆科多會臨陣倒戈。這才出現他面對逼宮幾乎崩潰,多次即將暈倒在地。欲使人滅亡,必先是其瘋狂。胤禩對雍正一直陰奉陽違,他在朝內外的羽翼究竟有多少,雍正心裡沒底。胤禩秘密安排八位旗主王爺帶兵進京,這麼重大的事件,雍正絕對心知肚明,他之所以無動於衷,其實就是在撒一張大網,以求把胤禩的黨羽一網打盡。

至於十三爺口中的耳目,應該就是八位旗主王爺中的其中一個,細心的觀眾應該發現:當胤禩與幾個旗主王爺對雍正發起咄咄逼人的攻勢時,有一個王爺顯得不那麼積極,甚至無動於衷,這個王爺就是雍正安排在八爺黨內耳目。可以說胤禩精心策劃的這場逼宮戲,從開始就註定失敗的命運。

當然,八王逼宮是杜撰而來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事。歷朝歷代的皇帝,睡覺時都會睜著一隻眼盯著軍隊,和平時期,八王帶兵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呢!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五皇子弘晝!!《雍正王朝》這部劇,環環緊扣,每個劇中人都是高手,要是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其中的奧妙之處。


弘晝在八王逼宮中做的很好,但後來他又和雍正說~兒臣百無一用!他為什麼要這樣貶低自己呢?其實,他做的並不好,弘晝差點被八王利用奪了雍正皇位,雖然他是無心的,但是如果後來只能通過自損的方式躲過一劫。弘晝徹底明白了一件事,不能干預朝政,這也是他最明智之舉!
歷朝歷代,大凡過多幹預朝政的那些皇子阿哥,有幾個有好結果的?外表荒唐不代表這個人的內心,有時,一個人還是糊塗一些好,特別是在官場,當你認為某個職位的競爭過於強烈,而對手又過於強大,這時就沒必要再去爭了。及時回頭,對誰都是一個好結果!歷史上之所以發生了這麼多爭權奪利的慘案,就是那些人不會審時度勢,人~該服軟的時候,一定要服軟。只要有命在,一切都會慢慢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