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中兵仙韓信與霸王項羽有過幾次交手,勝負如何?

劉文靜


楚漢戰爭中兵仙韓信與霸王項羽一共交手幾次,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至今也沒有個明確的說法。

爭論的焦點主要有二個,方城不妨羅列出來供大家討論。

爭論1:韓信到底參沒參加彭城之戰。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依韓信計東出陳倉,平定三秦。轉年2月,劉邦率軍出關,收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戰敗投降。

同年4月,劉邦率五路諸侯軍,共計56萬人馬,分三路進攻彭城,由此拉開了彭城之戰的序幕。

奇怪的是,在漢軍這一系列的輝煌戰跡中,始終不見數月前剛剛被授予大將軍的韓信身影,讓人好生納悶。細觀史料,無論是《史記》、《漢書》、還是《資治通鑑》,對韓信這段時間在幹嘛?都沒有記載。

因此韓信有沒有參加彭城之戰,始終是個迷。

方城個人認為韓信沒有參加彭城之戰,不知大家是否認可。

爭論2:京索之戰中的韓信,是兵仙韓信,還是韓王信。

劉邦兵敗彭城後,為了阻擊楚軍追擊,在楚地留下了三支人馬遲滯楚軍,自己則先是退到下邑與大舅哥呂澤會合。經過短暫的休整後,一面收攏敗軍,一面向西退守滎陽,與先期敗退到那裡的諸軍相會。

此時蕭何盡發關中老幼男丁到滎陽,漢軍復振,在京索之間打敗了楚軍。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記.淮陰侯列傳》

至此,消失快一年的韓信終於露面,率軍在京、索之間,對楚軍先頭部隊展開了一場阻擊戰,最終擊敗了楚軍,將漢軍防線穩固在了滎陽的東面。

爭議來了,司馬遷在此所說的韓信是指兵仙韓信,還是那個也叫韓信的韓王信,他會不會記錯?

兵仙韓信的能力毋庸置疑,但韓王信的勇猛也值得一提。

此人身長八尺五寸,比霸王項羽還高出三寸,在當時有記載的武將中身高第一,屬於身高力不虧的狠角色。況且史書明確記載韓王信從頭到尾參加了彭城之戰,其韓國封地據滎陽很近,做為韓王的他,收擾敗軍,調集新軍理應比兵仙韓信更快捷、更高效。

因此勇猛有力,善長騎射的韓王信與史料記載參加京索之戰的灌嬰、靳歙的漢軍騎兵部隊會師,在京索之間打敗楚軍的先鋒騎兵更為合理。

還有一點也可以佐證,就是劉邦率軍攻擊彭城時,史料記載帶去的將領有曹參、灌嬰、樊噲、周勃、靳歙、傅寬、夏侯嬰、韓王信、呂澤等人,可以說是精銳盡出。

而此時關中並末徹底平定,雍王章邯還一直佔據著廢丘與漢軍相持。章邯在秦未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劉邦在精銳盡出關中的情況下,理應留一名漢軍主將來鉗制這位秦未名將,那麼韓信留下來對付章邯的可能性最大。

因此韓信十有八九沒有參加京索之戰,司馬遷張冠李戴的可能性很大。

綜上所述,兵仙韓信平生與霸王項羽交手只有一次,那就是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雖然是名將對決,但勝負已定。

垓下之戰發生時,天下四分之三皆歸劉邦。意氣風發的韓信,親率漢軍各路人馬60萬,兵強馬壯,戰將如雲。彭越、英布、曹參、灌嬰、樊噲、周勃、王陵、劉賈、盧綰、靳歙、呂澤、傅寬、紫武等漢軍名將悉數登場。

韓信擺出六陣之法,二天的時間便將飢寒交迫的10萬楚軍碾壓的七零八落,最後只剩下2萬餘人據壘堅守。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無奈之下率800名精騎突出重圍,等逃到了東城,還剩下百餘騎。

結果被灌嬰所率的5000漢軍騎兵在東城團團包圍,項羽無奈之下拔劍自刎。

最終兵仙韓信,戰勝了素有“千古無二之稱”的霸王項羽,打贏了一場沒有懸念的終極之戰。


方城闕


就史書記載而言,韓信總計與項羽交手一次,且以失敗告終。而就整個楚漢戰爭而言,正面戰場主要由劉邦本人負責,敵後戰場才是韓信的主戰場。換言之,楚漢之爭之所以能夠取勝,關鍵就在於劉邦與韓信二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團結合作。不然,但就韓信的水準而言,並不具備打敗項羽的實力。

一:劉邦的敵後武工隊——戰略大師韓信

自韓信登壇拜將以來,他就與劉邦成了極為默契的合作伙伴,首先,在漢軍兵出三秦之初,漢室集團就已經確定了雙線作戰的戰略規劃。而隨著戰事的發展,當項羽被劉邦牽制在滎陽的時候,饒有戰略意識的韓信隨即提出以滎陽為據點,“開闢第二戰場”以由北向南的方式對項羽進行合圍,並最終聚而殲之的戰略。而此一戰略也得到了劉邦的大力支持。而這也就是為何,在滎陽之圍開始之後,我們見到的韓信就一直在攻拔趙、魏,陷沒燕、齊的原因。因為一旦北方四國被滅,那漢室集團就相當於完全具有了中原地區,然後在此基礎上“以北打南”,這對於當時尚且欠發達的南方長江流於而言,項羽的優勢自然也就消失殆盡了。

而也正是因為這種天然的南北差距,古中國就鮮少有能夠北伐成功的原因。或許,這也就是為何項羽在垓下突圍成功之後,依然不願意渡過烏江,捲土重來的原因吧。換言之,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擊潰項羽。並不在於他有多得人心,因為,相對於項羽而言,他並不見得有好多少,甚至比項羽更加卑劣無恥。

但天下的天平之所以最終傾斜在劉邦這邊,關鍵還是他佔據了當時的兩大糧倉,四川和關中。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這也是劉邦為何每次一敗塗地之後就能迅速捲土重來的原因。就此一點而言,項羽是出於天然劣勢的。

二:垓下之戰,統帥者是劉邦而非韓信,韓信不過是前鋒罷了

公元前202年,在“北線計劃”得以實現之後,已然奄有北方中原之地的劉邦卻依然不能將項羽一舉滅之,但楚軍的困局已然顯現,故此,在楚漢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劉邦和項羽都各退一步,簽訂所謂的“鴻溝協定”,中分天下,各自為王。

但就在楚軍的疲敝之師卷旗南歸之際,背信棄義的劉邦又趁機發動攻勢,將“暮歸懈怠”的楚軍圍困在垓下。當此之際,面對已然是甕中之鱉的楚軍,出於對昔日僱主“棄自己而不用”的憤怒,作為整個楚漢戰爭的佈局者的韓信自然迫不及待的希望用事實證明項羽的眼光有問題。可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此時有眾三十餘萬的韓信,卻依然不能將百戰殘兵的楚軍怎麼樣。

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這是一段被記錄在高祖本紀中的話,而根據材料所言,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此次合圍項羽的殲滅戰是有劉邦統一指揮的,因為劉邦處在了“中軍主帥”的位置,而始終負責“第二戰線”的韓信則退居二線,充當了前鋒的作用。

2、在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對戰十萬左右楚軍的時候,曾經百戰百勝的韓信軍卻還不是項羽的對手,不僅如此,數倍於敵的韓信甚至連與楚軍對峙的機會都沒有。

3、在韓信軍敗退之後,剛剛戰勝的楚軍隨即遭遇孔、費二將軍的狙擊,戰鬥打的很慘烈,楚軍形勢略差。而在得到二將軍的襄助之後,剛剛敗退的韓信才有殺了一個“回馬槍”,最終會同諸軍,一起擊潰楚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當韓信正面應對項羽的時候,即便他有所謂的“兵仙”之稱,但卻依然不是“千古無二”的楚霸王的對手。

三: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巧勁”都將不堪一擊

時至而今,我依然覺得,在楚漢之爭中,項羽的失敗,實非戰之罪也。他只是恰好處在了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這樣一個時代的風口上,而在天下大勢的衝擊之下,即便是“力能扛鼎”的霸王,最終也只能乖乖的向命運低頭。

換言之,棄韓信而不用,棄陳平而不用,都不能算作項羽失敗的根源,項羽的失敗在於分封天下的時候,將當時天下的膏腴之地都給了劉邦,這種資敵以糧的做法才是導致他失敗的根源。其他諸如,張良、陳平、韓信等人,任他機巧百變,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都將灰飛煙滅、不堪一擊。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兩次,雙方各有一次勝利。

歷史上明確記載韓信與項羽交鋒的是垓下之戰,但是我認為彭城之戰韓信也參加了。《史記》關於彭城之戰期間韓信的蹤跡沒有絲毫的文字的記載,感覺就像消失了一樣,但是結合當時的情況,韓信應該在劉邦的軍營中,我的理由有四:

第一、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定了東出之計之後,史書記載劉邦對韓信是言聽計從。那麼在劉邦風頭正盛的時候,沒有理由不將韓信帶在身邊。

第二、韓信後來對劉邦說他的統兵能力只有十萬人的水平,而當時統帥54萬大軍,從某種意義上講,超越了劉邦的能力極限,所以號令這樣的軍隊需要韓信這樣的統帥。

第三、韓信這段時間沒有事情可做,而彭城之戰失敗之後,劉邦又立即命令他攻擊魏國,所以說韓信在劉邦身邊的可能性大。

第四、韓信單獨作戰的時候一般會帶曹參、樊噲等人,但是彭城之戰的時候,這些人都參加了,所以可以認為韓信沒有單獨執行任務,那麼韓信就應該和劉邦在一起。

故而我認為韓信是參加了彭城之戰,而後來為什麼在記錄彭城之戰的時候刻意淡化韓信呢,可能是出於太史公對韓信的偏愛。

韓信參加的彭城之戰中,項羽率領3萬騎兵,使用大規模騎兵兵團單獨作戰,是項羽一項軍事理念超前的體現,這也超乎了韓信、張良等人的意料,最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後一3萬打敗漢軍54萬。

韓信與項羽的第二次較少,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戰,當時項羽統帥10萬楚軍,被韓信率領的40萬大軍逼迫到該下,然後韓信對楚軍圍而不剿,而是採用攻心為上的戰術,四面楚歌,致使項羽的軍隊失去鬥志。

在軍心渙散下,項羽知道大勢已去,趁著夜色,帶領800精騎逃走,最後被逼的烏江自刎。

從項羽和韓信的交鋒來看,兩人一勝一負。項羽強在軍事理念超前,激發軍隊戰鬥力強,所以項羽多能以少勝多;韓信強在戰略高明,強在謀劃,所以韓信能通過開闢第二戰場使漢軍力量超過楚軍。二人都是不得多的的軍事天才,可謂一時瑜亮。


帝國烽火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床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垓下被圍,硬拼70萬漢軍

楚漢相爭時期,一共出現了兩位軍事天才,這些是後人們最後樂道的事情,千百年來也 一直爭論不休,正史記載垓下被圍,是他們僅的一次交手。

垓下之戰是項羽和整個以劉邦為首的諸侯集團交戰,當然這裡面也有韓信,但是要明白的是,漢軍70萬大軍不是劉邦一人的,功勞也不是韓信一人的,還有英布,彭越這幾位大將,他們一共組成70萬大軍。 西楚霸王帶領著10萬楚軍,硬剛70萬大軍,首先韓信帶領著30萬漢軍為先鋒和項羽交戰,韓信的兵力是項羽的三倍,但是韓信敗退,歷史上記載的是韓信詐敗,為了引項羽深入,但是也不攻自破,韓信既然有能力帶領30萬大軍打贏項羽那麼為何要詐敗,而且對手是西楚霸王,韓信詐敗帶來的損失只會更加慘重。

所以這歷史上記載的交手,韓信根本就打不過項羽,因為韓信後面還有皇帝,項羽後面沒有援軍,韓信還有70萬漢軍撐腰,還有九江王英布 大將彭越,所以韓信可以敗,但是為了大漢名譽也只能說是詐敗。

項羽在十面埋伏仍能全身而退這就是霸王的實力,從這裡也可看出他們之前的勝負。

彭城擊潰56萬諸侯聯軍誰是大將軍

在歷史上明確的只有一次記載,但是彭城之戰也透露出許多秘密。

彭城之戰是因為項羽在齊國平叛,劉邦帶領著天下諸侯以為義帝發喪之名討伐項羽,天下諸侯響應,組成了56萬諸侯大軍,沒有什麼機會比現在更重要。

項羽勒死懷王就是發出稱帝的信號,諸侯們為了自保當然要反抗項羽,於是56萬大軍進攻項羽首都彭城,項羽大軍遠在齊國自然不能回來救援,於是彭城被劉邦大軍牢牢佔據。

韓信是劉邦封的大將軍,也可說是韓信在帶領著漢軍,但是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大將軍是誰,那麼歷史又在隱瞞什麼。

56六萬大軍是由諸侯組成的,劉邦又是諸侯的頭領,所以說56萬諸侯大軍的首領就是劉邦,那麼韓信是劉邦的大將軍,同時這樣看來韓信也是56萬聯軍的大將軍,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仍然能夠推理出來。 但是項羽只帶領了5萬人馬,從小路上趕了回來,霸王為什麼要走小路,因為在他回來的必經之路上已經埋伏了兵馬,劉邦知道,諸侯也知道,大將軍更知道,所以彭城之戰是準備好了,他們已經準備好了項羽的到來。

但是使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項羽太過於勇猛,半日時間諸侯聯軍瓦解,人們都說是因為劉邦大意輕敵,但是歷史劉邦也評價過項羽,他知道項羽的厲害,所以這這理由是行不通的,

就算劉邦大意輕敵,那麼大將軍韓信呢,他早已埋下伏兵不就是為了和項羽一戰嗎?

所以從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項羽和韓信的水平,勝負自然已有分曉。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有史料明確記載的戰役就只有一次,就是項羽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嚴格的說來也不能算是韓信和項羽兩個人單獨帶兵決戰,其實是一場諸侯聯軍圍攻項羽的戰役,由韓信擔任總指揮。

有說法認為彭城之戰的時候,韓信也在漢軍中,姑且不管是真是假,但即使韓信當時在軍中,他也沒有指揮權,所以彭城之戰不能算韓信項羽的交鋒。其他的就都是項羽手下將領和韓信的交鋒了


風嬙遙度天際


楚漢戰爭打了5年,最後以項羽敗北而落下序幕,其中項羽與韓信本來是一個戰營的人,但是,韓信在楚國陣營得不到重用,然後被蕭何推薦到漢營,在楚漢之爭的六次大戰中,其中三秦大戰是韓信主導的,著名的成語,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就是韓信在三秦大戰的策略,奪回漢中。

其實項羽與韓信並沒有什麼戰爭交集,因為當時劉邦指令韓信北伐,自己與項羽直接面對,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是垓下之戰,韓信平定齊國後,與楚過上將龍且大戰,水淹楚國20萬大軍,由於當時楚國的軍隊已經強弩之末了,在垓下之戰中,項羽疲於奔命,軍隊彈盡糧絕,韓信,英布,彭越合力之下才把項羽圍住,最後項羽自殺!

論起兩位的軍事才能和帶兵打仗,還是項羽更勝一籌吧!因為項羽打仗經驗比韓信豐富,帶兵能力更強!


醜哥歷史


有歷史記載,淮陰侯列傳中傳記韓信一生的過程,真正與項羽直接交戰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垓下決戰。在這以前韓信沒有直接與項羽交戰,但是韓信大將軍與楚軍有過交手,這樣的戰鬥都是戰術性的被動與直接的交戰,如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從彭城戰敗潰退後韓信收集潰散的人馬在滎陽與劉邦會合,在京縣摧垮與抵擋住楚軍,使楚軍不能西進。

再後來韓信致力於整個戰爭的北方戰略,奇蹟般攻克趙國,長途奔襲,智奪趙軍營壘,把趙國徹底摧毀。東擊代國,北收燕國,把北方一線收歸漢王的勢力範圍。然後揮師渡過黃河,欺騙性的打敗齊國軍隊。直接面對的是楚軍將領龍且的軍隊。韓信利用濰水奇襲,楚軍兵分兩段,前後不能救援,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龍且大敗,一代名將就這樣消失在韓信的偉略之中。到了這個時候儘管項羽已經害怕韓信的能力,不可避免,韓信與項羽交手的時刻已經逼近。戰略性的決戰在公元前202年在漢王的統帥下,多路軍隊包圍了垓下的楚軍,韓信設下重重埋伏,項羽無處可逃,身死東城,或曰烏江自刎。

楚漢戰爭中為什麼韓信與項羽直接交戰的戰例很少?可以說韓信也是懼怕項羽的能力。韓信年少時持劍隨項梁,項梁戰敗身死後又屬項羽,做郎中,韓信屢次向項羽獻策,項羽始終沒有采納韓信的計策,於是韓信脫離了楚軍,歸順了漢王劉邦,劉邦在蕭何的鼎力舉薦下任用韓信為大將軍,開啟了韓信軍略上的國士無雙,應該說韓信的軍事能力也是從戰爭中學到戰爭,一步步走來,才有了後來的與項羽爭勝負的能力,只一戰而擊潰項王,也是最後的一戰,項王自刎。再後來軍略見長,政治見短的淮陰侯韓信竟昏庸的被蕭何與呂后聯手殺掉。嗚呼!能耐人都死在能耐上!


楊柳青青春之聲


論武功韓信手無縛雞之力,談不上是項羽的對手,而用兵則項羽不是韓信的對手,可惜可嘆,項羽存婦人之仁,間或又剛愎自用,終不聽一冠三傑啞父范增之言,必當敗於韓信之手,還自怨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莊宇長春子


韓信勝。不過,韓信只是作為軍事主官,後勤、外交、士氣沒讓他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