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蒙古灭宋后曾计划杀光汉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这一决定,保存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真的是这样吗?

秋天的红叶882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问题本身就非常扯淡。

蒙古灭宋是1279年崖山海战,此时灭宋的已经是元朝而不是蒙古汗国,而耶律楚材早在1244年就与世长辞了,你说耶律楚材阻止蒙古杀光汉人的计划,耶律楚材的棺材板可能真的会按不住。

不过抛去这些可笑的低级谬误,在耶律楚材在位时期,确实多次劝谏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减少屠城次数,极大地保护了被征服地的人身财产。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耶律楚材没有经历元朝灭宋的历史变故,但确实对保全南宋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先有部名叫《止杀令》的电影,讲述的是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时,中原地区全真教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与成吉思汗会见,并劝谏成吉思汗减少杀戮的故事。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杀人”,剧中的耶律楚材也持相同看法。

作为正儿八经的契丹人,与金国世仇的耶律楚材选择了同样与金国不共戴天的蒙古作为服务对象,成为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尤其是窝阔台的“社稷之臣”。

作为不世出的伟大帝王,成吉思汗扭转了蒙古千百年来一盘散沙的状况,建立了空前强大的草原帝国,而后成吉思汗开始向周边区域迅速扩张,逐步建立起了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由于蒙古人总数较少,巅峰时期军队数量不过20多万,这使得蒙古军队对世界的征服出现了诸多难题,比如如何保证后方安全。在成吉思汗看来,在征服地屠城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而且空出的农田还可以作为蒙古人跑马圈地的牧场。

成吉思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过程中,对西夏进行了空前惨烈的屠杀,党项人几乎被灭族,西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而在世仇金国方面,蒙古同样没有心慈手软,到1234年蒙古彻底灭金,金国被杀、逃亡加上隐匿人口的损失占到蒙金战争前金国总人口的89%!也就是说,金国在数十年的蒙金战争中损失人口超过4000万!

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但这不足以成为耶律楚材劝谏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止杀”的动机和成功的理由,因为怜悯之心打动不了他们。他们关心的,是这些地区能不能长牧草,进而能不能把马儿养得膘肥体壮。

不过耶律楚材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告诉当时的大汗窝阔台,如果按照汉法征税,能够年收入“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万石”。

蒙古自崛起开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陆上,虽然抢了不少财宝,但如果能躺着收钱,谁不乐意?至于牧场,北方大草原随便跑。

所以耶律楚材的劝谏起了作用,动心的窝阔台不再要求杀光中原汉人,而是要求他们交税供养自己。

自古以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留下了汉人的命,就等于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根,这一点,耶律楚材居功至伟。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杀汉人不代表窝阔台就愿意潜心汉化,事实上窝阔台不仅对汉化不感冒,反而非常反感,这一点在历代蒙古皇帝当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耶律楚材意在保护汉人,一来杀戮本身就是损寿伤德的事,纵然对金国有仇,也不至于拿杀光无辜百姓的方式泄愤;二来则是可以预防大规模疾病的产生,蒙古人少,行军又快,所以基本是管杀不管埋,大量细菌导致传染病丛生,这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灾难,欧洲的黑死病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蒙古人想得明显没那么复杂,既然不杀鸡改吃鸡蛋了,就一定要让鸡多下蛋,所以他们把耶律楚材的目的理解为敛财手段,这一点是耶律楚材没有想到的,也是耶律楚材一人之力无法阻挡的。

因为此时的蒙古,已经消灭金国,开始面临蒙汉文明的激烈碰撞,在窝阔台对汉化始终不感冒的情况下,耶律楚材注定是势单力薄的,所以耶律楚材被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庞大的蒙古贵族集团从来没有拿汉人的生命当回事,但他们逐渐在躺着挣钱的快感中无法自拔,并且悟出了“细水长流”的道理,所以蒙古在灭金后,屠城次数明显减少。

在1259年钓鱼城之战中,蒙古大汗蒙哥被南宋砲石重伤,临死前嘱咐手下他日破城一定将钓鱼城屠戮殆尽,不过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并未遵从蒙哥的意思在钓鱼城屠城。

此时的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没有真正汉化,但他任用汉族管理,采用汉人律法,开始真正向中原王朝转变。而当忽必烈统一全国,虽然对汉化有所抵制,但屠城几乎绝迹了。

不过最终促使忽必烈真正放弃屠城政策的,也有南宋军民誓死抵抗的作用。正是因为南宋的誓死抵抗,才让蒙古人意识到,汉人不仅杀不完,而且不会屈服,所以才会选择更加温和的统治方式。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蒙古大军是历史上最为残暴的一支军队,他们一路烧杀掠夺,犹如地狱出来的魔鬼一样令世人恐惧。蒙古大军在征服亚欧各国的路上,前后累计屠杀军民2亿人左右,其中仅仅忽必烈就在中国屠杀超过1800万人;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的1274年,人口仅有887万。蒙古在攻灭金国后,就计划将金国的汉人全部杀光,再将他们的土地全部改造成草原;这时耶律楚才站了出来,他劝窝阔台大汗不要杀汉人,因为汉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劳力与税赋。耶律楚材在阻制蒙古军杀汉人方面确实居功至伟,比起长春真人丘处机劝铁木真的颁布止杀令要实际有用得多。

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他出生时辽国已经灭亡,他在金国长大,家族也为金国服务,由于是贵族出生,因此他学习了不少汉族的儒学文化。耶律楚材在他父亲六十岁时才出生,其父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春秋左氏传》中有"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之语, 于是给儿子起名为"楚材"。蒙古灭了大金国后, 耶律楚材进入蒙古官场,受到成吉思汗与窝阔台大汗的器重与重用。窝阔台汗三年,耶律楚材成为中书令,也就是宰相,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 、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等政治主张。正是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蒙古皇族渐渐汉化,保存了汉文化。

蒙古大军规定:凡是进攻敌人的城镇,只要对方进行抵抗,一旦攻克,不问老幼、贫富、逆顺,除工匠外,大部分杀戮,少数妇女和儿童成为奴隶。蒙古军还以车轮为限,高于车轮的敌方男性会全部被诛杀,塔塔尔部、西夏国都被蒙古军推行了车轮斩。蒙古军十分喜欢屠城,因为屠城后蒙古士兵可以将城内的财产全部据为已有:蒙古军灭了花剌子模后,对国都进行屠杀,约一百万人被杀;蒙古军攻占中都后,对中都进行了一个月的大屠杀,死者一百万余人。第一次西征的五万蒙古军平均每人斩杀24名百姓,死者上百万;蒙古攻灭西夏后,将西夏党项人杀得几乎族灭。

元朝建立后,由于耶律楚材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元朝没对汉人的进行种族屠杀,但是大屠杀依然十分多。元惠宗时,宰相伯颜被封为秦王,他十分的排汉,对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压迫政策,他曾主张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幸运的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元惠宗没有答应伯颜这一要求。元惠宗与脱脱合力扳倒了伯颜,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意图中兴大元。当时天灾不断,百姓不断的起兵反抗元朝,红巾军就是当时反元的主力。后来朱元璋兴兵灭了元朝,并给元惠宗了一个谥号元顺帝;朱元璋总结元朝失败的经验,并没有对蒙古人进行种族屠杀,只要是愿意归顺明朝的蒙古人都是大明的国民,与汉民享有一样的权利与义务。


大秦铁鹰剑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真事,不是胡说。

《元史》卷三十九记载:元惠宗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

翻译一下,也就是元惠帝时期,元朝丞相蔑儿吉·伯颜向皇帝建议,杀光张、王、刘、李、赵共5个姓氏的汉人。

其中,张、王、李是汉族三大姓,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二十几。将他们杀光了,汉族人口等于锐减了接近三分之一。而刘和赵都是汉族的前皇族姓氏,杀光他们可以根除皇族血统。

而当时汉族人口占元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等于将元朝相当一部分人口自行屠杀了。

好在,元惠帝虽昏庸,还是没有同意。

这种将本国一个民族杀死三分之一(近1500万)的做法,简直是惊世骇俗。

另一种说法,元惠帝从小受汉文化教育,对汉文化很欣赏,尤其喜欢写诗。

让他杀光汉人,从内心深处有些下不了手。


伯颜这厮是个武人出生,大字不识几个,对汉人和文人极为轻视、歧视。

也许这是一种极度自卑感转为傲气,伯颜的行为并不稀奇,很多蒙古人都是这样。

《庚申外史》记载了伯颜的一件事:(后至元元年)伯颜奏曰:“陛下有太子,休教读汉儿人书,汉儿人读书好生欺负人。往时我行有把马者,久不见,问之,曰:‘往应举未回。’我不想科举都是这等人得了。”遂罢今年二月礼部科举。

简单来说,就是伯颜不允许太子去读汉人的书,认为汉人的书只是用来鄙视欺负蒙古人的,把科举考试都停止了。

这是虽然没有成功,但伯颜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权臣,又是元朝核心人物,竟然能够提出如此荒谬的建议,可见很多蒙古贵族对于当时汉人的态度。

他们根本就没把汉人(尤其是汉人文人),当做人看。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对于蒙古人和色目还是比较宽容的,没有进行屠杀。

元惠帝被朱元璋赶到蒙古大漠后,朱曾经写信招降他,愿意封他为王。

很会写诗的元惠帝写了一首《答明主》作为回答,婉拒这个封赏,但却体现了他对汉文化的喜爱和崇拜:

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萨沙


耶律楚才是一个汉化较深的契丹人,但是却效忠于成吉思汗的旗下,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蒙古军队组成中,就有大量汉人或者汉化较深的契丹人,这些人员的存在,使得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更加有利的指挥系统。

蒙古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吉思汗这种高效的指挥系统,说直白点就是合理的将武将权力收回,然后再分别让合适的人去做。

在灭亡金国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就是蒙古军队野战无敌,但是攻城战还是要熟悉攻城的步兵来完成。

而蒙古和金国的步兵,几乎都是汉人部队,也就是一些占领区的汉人,或者投降的汉人。

这些汉人军队,大多都是因为忍受不了宋朝官场的腐败,以及宋朝社会,对行伍之人极为鄙夷。

宋朝重文轻武,让这些士兵,甘愿去敌国从事行伍,以获取高额的军饷。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为何宋朝军队战斗力不行。

当时南宋一个士兵的军饷,大约是一个月十两银子,但是金国普遍可以给出四十两一人,弓箭手更多。

如此相比之下,相信很容易就能做出抉择,毕竟谁给的钱多,自然有人愿意去卖命。

何况在宋朝当兵,真的是社会地位地下,就连画舫妓寨,都不愿意接待武将。

那么单单从这一点来看,蒙古军队是否举行过屠杀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中亚怎么做,在江南自然就怎么做。

但是蒙古军队绝对没有搞什么灭族政策,否则的话蒙古也入主不了中原,因为没有汉人文化和汉人的支持,谁也不能在这片大地长治久安。

且汉人士兵们,不会同意蒙古军队犯下这样的暴行,一旦蒙古军队如此,他们势必会造反。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蒙古人在灭亡金国之前,已经主动汉化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学习汉人的一些文化和制度。

从根本上来说,蒙古军队灭亡南宋之后,其大致选择了保留原有的制度和文化,并没有强行让汉人接受他们那一套,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行不通,不可能的存在。

不过蒙古人确实没有学透,或者说在很多地方没有处理经验,例如元朝成立之后,就一直没能将贵族权力限制。

还有就是元朝没有遏制世族力量,这导致了蒙古贵族大肆敛财,使得百姓疾苦而国家贫困。

终于元朝还是在贵族们的骄奢下灭亡,翻阅元朝短短的史书,就能发现元朝皇帝也是想要有一番作为。

只可惜他们只能马上打天下,又怎能马上治天下呢?


小司马迁论史


蒙元帝国在历史上曾经两度想要杀光汉人可是最终都没有实施,其中一次就是在元太宗窝阔台灭金战争时期,当时有许多蒙古大臣认为汉人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就劝窝阔台在灭金的时候把中原汉族都杀掉,把中原地区的良田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好在当时窝阔台的宰相中书令耶律楚材为此大声急呼,向窝阔台说明了保留汉人可以获得赋税和兵员等诸多好处,这才让窝阔台没有听从那些蒙古大臣的建议,中原汉人也因此逃过了一场灭族的浩劫,不过原本金国境内各族人口加起来有5000多万人,而金朝灭亡的时候境内人口锐减到不足1000万人损失了80%以上的人口。


所以说如果没有耶律楚材积极活动阻止部分蒙古大臣想要灭绝中原汉人的阴谋的话,以当时情况来看中原汉人确实有被灭绝的危险,这样看来耶律楚材确实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耶律楚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其对汉人有很深的认同感。

熟悉历史的人一听耶律楚材这名字就知道他是契丹族而且是辽国皇族后裔,事实上耶律楚材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而契丹族在历史上就汉化很深自认是中国人,后来民族主体也融入了汉民族之中被蒙元帝国视为了中原汉人。



作为辽国皇族后裔的耶律楚材更是自小就接受了汉文化教育,而且他的祖先也在同样汉化很深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出任高官,因此耶律楚材已经把汉人视为了自己的同胞了,这也就难怪他要设法利用自己的权力保护汉人了,并且积极在蒙元帝国推行汉化思想。

也正是在耶律楚材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促成了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这个原本在辽国和金国统治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最终没有脱离我们而去,而直到现在大部分都蒙古族同胞以及蒙元帝国的正宗继承人黄金家族的察哈尔部依然属于中国的一份子,只不过由于沙俄和苏联的侵略活动使得有部分蒙古族同胞遗憾的脱离了我们而去!


执斧传播开天名


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耶律楚材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即公元1190年,死于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三年,这一年是宋理宗淳祐四年即公元1244年。


乃马真后之后还有海迷失后、贵由汗、蒙哥汗,直到公元1260年,最终决策攻灭南宋的忽必烈才登上汗位,而南宋都城临安是南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也即公元1276年的事,此时耶律楚材已去世32年之久。按照一般的说法,南宋灭亡于宋少帝祥兴二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即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此时耶律楚材已去世35年了。简单说,南宋灭亡时耶律楚材早就是个死去30多年的“古人”,他怎么能从坟墓里爬出来阻止蒙古“灭宋后计划杀光汉人”?

崖山海战


成吉思汗时代的东线战略是“联宋攻金”,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成吉思汗去世后九年、耶律楚材去世前十年的1234年,此后因为金已灭亡,南宋又轻率地单方面主动罔顾和约,发动了旨在收复三京(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即商丘)的“端平入洛”,导致蒙古和南宋关系破裂。

端平入洛


即便如此,在窝阔台、乃马真后和贵由汗统治期间,蒙古的主攻方向是西征,并没有把南宋当成重点进攻方向,大规模的、以臣服南宋为目的的南征,要等到耶律楚材死后的蒙哥汗时代才开始,而明确以“灭宋”为目的,则更要等到忽必烈击溃争位的阿里不哥,将蒙古政治中心从草原上的和林搬到金莲川,再一步步搬到元上都和元大都之后,这时耶律楚材连骨头都烂差不多了——既然耶律楚材生前蒙古尚没有灭宋的计划,他劝阻个甚呢?

蒙古西征


元世祖曾一度倾向汉化,重用汉族官员,但在中统三年(1262年)汉族高官李璮、王文统谋反事件后转而猜忌、排斥汉人和汉化,灭宋前后也推行了一系列对汉人的歧视性政策,但并没有什么“杀光汉人”的既定政策——因为蒙古人太少,汉人太多,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元代最疯狂的排斥汉人政策,是元顺帝时丞相伯颜提出的“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主张,时间在元顺帝元统三年到至元六年,也即公元1335-1340年期间,这个政策同样完全做不到,只能把天下搞得大乱,即便昏聩如元顺帝也不敢听从,最终伯颜自己反倒被贬官致死。且不说最激进的“伯颜排汉”也还没到“杀光全部汉人”这样疯狂的地步,即便有这么一说,此时也已经到了元朝统治的最后期,按1335年算耶律楚材也已经死去89年之久了。


陶短房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 )契丹族人,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重臣。这说明有能力的异族人在蒙古国中一样受到重用的,也可见成吉思汗求才若渴的心情。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那么成吉思汗也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这样才保留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至于有人建议灭汉人以及去掉汉文化时,其实成吉思汗也深知汉民族是一个庞大族群,也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来的。因此人是灭不完的,文化根本上灭不了的。而当时的蒙古族人才有区区的几百万人口,要统治若大的一个国家关键是如何去统治这些族群为己所用。这样并且接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奴化了汉族人。且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就是元代的历史,后来因此也被汉人推翻了。那么耶律楚材在当时的元代可以说是个汉族通或宋国通之类的人物,也并非完全有此人才保住汉文化与汉人的。因为人口稀少的蒙古人也知道,横扫统一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没有汉人的辅佐与参与是很难成事的。个人理解后认为,耶律楚材促进了汉蒙文化上的交流与同化,但说因此人而保住中华文化与汉民族这也未必太夸大了!要知道自秦汉后,汉民族的统一性与凝聚力已是十分根深蒂固了,也因此元朝灭宋用了97年!同理后来的满族人也是如此的,他们为了坐稳江山也不得使用中华文化与拓展中华文明,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嚁月


有人说蒙古灭宋后曾计划杀光汉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这一决定,保存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虽然耶律楚材确实极力反对过一些蒙古大臣杀光汉人的建议,但却完全不是问题主干里所说的那回事。因为耶律楚材是蒙古帝国时期的宰相,而蒙古帝国其实比南宋更早消失。灭亡南宋的其实是后继的元朝,而且是在耶律楚材去世35年之后。但是耶律楚材确实极大地减少了蒙古后来在中原地区所发动战争造成的伤亡,而且也是促成蒙古从一个征服王朝转变成元朝这个中原王朝的关键人物。


耶律楚材阻止屠杀

应该说耶律楚材确实在历史上对蒙古军队转变政策,减少屠杀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这里还是要说,网上的一些相关传言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首先关于耶律楚材阻止蒙古贵族建议杀光汉人,其实是发生在铁木真在位时期,而此时的蒙古连金朝都还没灭亡,距离南宋灭亡至少还有50年之久。所以把这事说成是发生在元灭宋之后,因此如果政策一旦执行,会事关整个汉民族的生死存亡其实是关公战秦琼了。

辽宁锦州的耶律楚材汉装塑像

其次,提出杀光汉人建议的人叫别迭,这个人是蒙古贵族无疑,但在《元史》里并无传记,而且史料里关于他还做过什么事记载也很少,所以其实可以肯定在当时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人,最多恐怕也只是个普通的谋臣,或者是家族有些地位而已。这样的人提出一些极端的建议也不算奇怪,因为他们其实就像现代西方有些国家的极端政党一样,很多时候就是凭借一些出位的言论博取眼珠,只是当时他们要博取的是铁木真的关注。所以这样的言论真正被采纳的可能性极小。当然这并不是说耶律楚材对于这种建议给予针锋相对的反驳没有意义,耶律楚材的反驳对于减少蒙古征服时期的杀戮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只是还到不了拯救汉民族这种高度。

蒙金战争最后时期的形势

而且其实耶律楚材制止蒙古军队屠杀还不止铁木真时那一次。其实他功劳更大的一次是在铁木真死后,窝阔台在位时期。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围困金朝首都汴京(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遭到了金朝军民的激烈抵抗,蒙军伤亡很大。因此在公元1233年2月26日蒙军最终攻破汴京时,主导攻城的速不台曾上奏窝阔台,表示准备屠城。但在此时,耶律楚材再次站了出来,表示:

将士暴露凡数十年,所争者地土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

这意思就是说咱们的将士和金国打了几十年仗,争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如果争到的土地上没有了人民,那还有什么用呢?最终窝阔台采纳了耶律楚材的意见,使蒙军在占领汴京之后只是处决了完颜皇室相关的人员,而没有屠城,而且在此之后蒙军也渐渐终止了对于抵抗的城市在城破之后就屠城的惯例,这也使后来元朝建立之后,灭亡南宋的战争相对来说残酷性降低了不少。

当然即使是这样,把蒙古军队渐渐终止屠城的做法完全归功于耶律楚材还是比较片面的。因为即使在铁木真时代,来自山东的道士丘处机就曾远赴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地区,面见铁木真,劝他敬天爱民,减少屠杀。而在此前后,在铁木真西征期间被委托经略华北的蒙古大将木华黎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蒙古人以劫掠屠杀为主的政策,转而大力收降金朝境内的汉人地方武装,招降了包括史天泽、张柔和严实在内的大量金国汉军世侯,这也成为了后来蒙古能够成功灭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蒙古在征战过程中逐渐放弃了屠城的做法,其实是游牧民族在进入农业文明区域之后,逐步文明化的一个渐进过程,因为在农耕地区,不屠城其实对攻城略地和稳固统治更加有利,而耶律楚材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耶律楚材推进蒙古向元朝的转变

而其实耶律楚材更大的历史作用是大幅度推进了蒙古向元朝的转变。而说到这里,其实首先要说的是耶律楚材的出身。耶律楚材虽然是契丹(辽朝)皇族后裔,但在他出生时,辽朝已经被金朝灭亡了65年,所以其实从耶律楚材祖父那一辈,他们家就已经在金朝为官了。而金朝后期汉化程度相当高,所以到耶律楚材这一辈,其实已经即没有多少契丹人的色彩,又没有被女真人所同化,而是已经高度汉化。

比如耶律楚材的名字里就能体现出他们家的汉化程度有多高。耶律楚材的名字来自于儒家经典《左传》里的典故。在公元1190年耶律楚材出生时,他的父亲耶律履已经六十岁了,而且当时他已经看出金朝的败象,所以他虽然对耶律楚材寄予了厚望,认为他“他日必成伟器”,但却又认定金朝用不了他了。所以就用《左传》里“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给自己的儿子取名耶律楚材。

而后来耶律楚材的命运果然应验了他父亲的预言,他在28岁时就受到了铁木真的召见,并得到其赏识,开始了自己改变蒙古帝国的政治生涯。他开始时作为铁木真身边的谋士,随铁木真西征。在西征过程中多次为铁木真献计,因此地位也不断上升。到铁木真死时,甚至留下遗召说耶律楚材是“天赐吾家“,要求自己的继任者对他委以重任。

福建武夷山的耶律楚材蒙装塑像

而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之后,在公元1231年设立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在当时这个职务基本相当于宰相,之后耶律楚材也开始推行自己的各种改革措施。比如他先做能了窝阔台的兄长察合台的工作,让他带头对窝阔台行跪拜之礼。虽然这样做现在看来有点莫名其妙,但在当时,其实就是在蒙古汗廷引入了初步的中原礼法制度,开始为将蒙古帝国转型成中原王朝做准备。

而在蒙军攻破汴京之后,耶律楚材除了阻止蒙军屠城之外,还多方寻访孔子后裔,找到之后让窝阔台将其封为衍圣公,并修建孔庙。之后耶律楚材又在蒙古帝国举行了科举考试,招募了上千名儒生人才,将他们任命为各级官员。之后他又在蒙古帝国制下的许多地区定赋税,分郡县,籍户口,开始逐步按照中原传统确立各种政治制度。而这些制度,也都在无形中促进了蒙古帝国从草原王国向中原王朝的转型。

耶律楚材促进了蒙古帝国向元朝的转化


虽然在公元1241年窝阔台猝死之后,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撤消了耶律楚材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这也最终导致耶律楚材在3年之后悲愤而死。但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政策其实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许多蒙古贵族的认同,为十几年之后忽必烈迁都汉地,与其它蒙古汗国分道扬镳,建立元朝国号,并自认汉唐继承者,完全按中原王朝的标准建立元朝打下了基础。而在忽必烈执政时期,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也曾出任宰相,对元朝的进一步中原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桃花石杂谈



这个话题说误了,蒙古灭宋后,耶律楚材根本就不在人世了,哪会阻止这一决定。耶律楚材是辅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中兴之臣,给两位帝王提了不少对汗国有利的建议,使蒙古逐步倾向汉儒,也为之后的忽必烈建元打好基础。


而向上面所提的蒙古灭宋之后,那已经是忽必烈64岁所谓1279年的事,而耶律楚材则在1244早已去世,他在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中都时看重此人,曾是金国左右司外郎,成吉思汗念其是大辽太祖九世玄孙,东丹王八世玄孙,其父花甲之年老来得子,看其后必为他国所用,所以就有楚虽有才,晋实用之,取名楚材,号晋卿,此人无学不通,旁及天文,地理,历法,老庄学,算学,医学算大金高人。这一点成吉思汗也看到了,第一次见面看他年纪轻轻,长得长长得满面胡须,就惊呼:“吾图格撒里合。”意思就是长胡子。



所以耶律楚材在忽必烈之前那段时间使蒙古第一次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汉制,当时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也是细心接受和听取,因为他的老父亲早给他叮嘱,耶律楚材是长生天赐给咱家的才人,一定要对待我一样对待他。这就有窝阔台从此也拉开了文治的开始,他认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建立中书省,听从其意见对税赋,军事,政治进行改革,利用汉制。所以耶律楚材在汉化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可却进一步维护了其存在性,使蒙古初入中原不能肆意践踏。尤其是安民税赋,按当地原有办,不破坏其制度,靠近当地军阀,地主,这样从而确立蒙古统治地位。



但也发生不愉快的事,由于入主中原的蒙古人还活在成吉思汗草原时代,仍想用野蛮方式对待中原,其中别迭认为中原汉地没有多大用处,于是向窝阔台提出变汉地为牧场,驱赶汉人的建议,可被就近的耶律楚材给反驳回去,认为这是鲁莽人提出的建议,向话题所说的耶律楚材确实拯救了中华文化的存在,可那只是北方,毕竟蒙古当时没有统治江南,因为宋朝还存在。虽然这是个小例子,可耶律楚材这样做也为蒙古灭宋以后汉治天下起着很大的作用。还有蒙古灭金后,速不台提出将反抗的金开封子民一律处死,耶律楚材当时抵住了他的行为,认为得民心即等于得天下,所以窝阔台最后只向金朝皇族问罪。



而像上题所说蒙古灭宋后提出这样的谬论那是后来发生的事,可统治者并不敢这样做,因为元朝统治核心在中原 ,虽然实行了残酷的等级制度,但也得仪仗广大汉地子民,为他们捞的更大财富,其实元朝皇帝们是知道汉治治天下的重要性,安抚民心,他本身和其他王朝皇帝不无两样,因为他对外颁发的诏书和宫廷礼仪制度彻彻尾尾和汉人皇帝不无两样,所以当时元惠宗就是末代大元皇帝顺帝了驳回伯颜的野蛮建议,对张王李姓的制裁,元朝基本上只是维护统治阶层的一种手段,没有多大突出的负面效应。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说其沿袭元朝建立明朝,并未对元朝弊端多作文章,反而承认其正统性。


龙文说史


这个说法是错的!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的时候只是恩仇必报,并不是嗜杀成性。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国的时候出兵20万人,但是在战争的前半年中,就阵亡了大约五万人。这是因为遭到花剌子模国的顽强抵抗的缘故!所以,为了让部队减少伤亡,成吉思汗下了一道指令,投降者免死顽抗者一律屠城灭种!因此,蒙古军的屠城更多是恐吓的成分在里面,为的是减少被反抗,从理论上看单纯以杀人数目来衡量蒙古人是否残暴并不合理!比如,现在中亚的那些阿拉伯人,就是当时那些顺民的后代。

在成吉思汗死亡前,金国还没被灭,南宋与蒙古还是盟友状态,汉人是帮蒙古人的,蒙古军没理由屠灭汉人。

其次,蒙古灭宋的大部分是由蒙哥与忽必烈兄弟指挥的,这是拖雷系的人物。拖雷由于经常活动在中原地区,长年指挥对金国作战。因此受汉人文化影响严重。他的几个儿子对汉文化也很推崇。比如,忽必烈的幕僚里有百分之八十全是汉人。因此,在忽必烈进攻南宋的时候虽然造成了大量的汉人死亡,却没有说要针对灭亡汉族的任何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