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攻陈仓,韩信和诸葛亮结果却不一样,为什么?

爱车E族3


从个人能力角度来说,韩信胜于诸葛亮;从国家团队来说,蜀汉不比刘邦的汉,曹魏远强于雍王军。



第一,个人能力角度。

韩信是杰出的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被誉为兵仙,战必胜,攻必克,尤其攻陈仓,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

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与韩信相比并不是特别强,诸葛亮作为蜀汉数一数二的大人物,更多的是计谋和治理能力,诸葛亮治军可以,但过于谨慎,步步为营,属于聪明人的笨方法,如果自己实力有压倒性优势可以这样,但是旗鼓相当甚至别人更强的时候就很难有大的效果。



第二,国家团队的不同。

  • 先看进攻一方。

刘邦当时在军事上有韩信,谋臣有张良萧何,可谓人才济济,在家上曾经进入咸阳后的举动,很得民心;

而诸葛亮则总揽一切,既要考虑国家的治理和后方情况,又要指挥前方战事,难以专心领军,考虑的多了,就会过于谨慎,难以出奇制胜。



  • 再看防守一方。
当时的雍王章邯,关中三王并立,雍王的实力并不强,而此时的项羽献身齐地不能自拔,得不到外援,再加上因为投降造成秦人士卒被项羽坑杀,秦人怨恨章邯;

而此时的曹魏已经统一北方多年,内部人才济济,国家正在恢复,国力正在上升,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援前线,百姓也因为刚刚结束战乱安定下来,不愿再起征战,诸葛亮相对并不是得民心的一方。



综上所述,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同,结果也自然不同了。


津城沐雨



同样是攻打陈仓,为什么韩信胜了,而诸葛亮败了?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战争格局不同,兵力情况、先天条件都不同,结果自然就不同了;


韩信的陈仓之战,如果让诸葛亮去指挥,能不能顺利拿下,我们不得而知,主要还是要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如何?不好胡乱猜测;但是!诸葛亮的陈仓之战,如果让韩信来指挥,我敢肯定,结果不会有太多的意外,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韩信之所以能胜,是因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年刘邦受封蜀地后,为了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扩张的意图,故意令部下将途中栈道全部烧毁;之后便修养身息,待养成气士,再与项羽决战;实力足备后的刘邦,开始迈出与项羽争雄的步伐,而这陈仓之地,正是他踏出蜀地的必经之地;陈仓不但易守难攻,还有大秦猛将章邯驻守,当时的刘邦,想要正面攻取陈仓打赢章邯,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时刻韩信献上一计,在“栈道”上做文章,表面上让樊哙大张旗鼓的抢修栈道,并扬言要在一个月内完工,借此麻痹陈仓守将章邯;这样一来,章邯的目光,就全集中在“栈道”这里了,哪里会料到韩信的精锐部队偷袭;



诸葛亮的陈仓之战则大不相同,在他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真就意识到了,来年诸葛亮必定会攻打陈仓;所以第一次北伐战争刚结束,曹真就马上调遣了部将郝昭、王生二人,去陈仓布防,等待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而且当时的诸葛亮,并不具备像韩信那样,能够大张旗鼓吸引陈仓守将的先决条件,只能与之正面对敌;正面对敌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不管是韩信,还是诸葛亮,都不能改变的结局;何况当时的陈仓战局中,还有另一只队伍介入其中,曹真的王者之师,不可能给诸葛亮喘息的机会!!!



爱尚文史


原因很简单,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人的所面对的情况和目的不一样,诸葛亮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魏军,而不是攻克陈仓,自然结果不一样。

韩信出陈仓是为了和三秦王争夺关中,此时项羽正忙于平定齐地之乱,无暇顾及关中,汉军的对手仅仅是三秦王的部队而已。而且章邯等害死二十万秦军,在关中的统治并不稳固,韩信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部队走出汉中,一旦出来野战他根本不在乎三秦王的大军,所以他采用疑兵之计,以修栈道为名吸引章邯的注意力,实际上带兵暗渡无人把守的陈仓,然后一举击溃来援的章邯,继而夺取了关中。

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以后,在当年冬天就匆匆再次北伐对陈仓发起进攻,这次北伐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很多:

一、出陈仓下一步的行动显然是进攻长安,否则围攻这样一座军事城市毫无意义。然而蜀军和魏军之间的实力差距远远超过了汉军和秦军之间的差距,刚刚失败的蜀军并没有实力在关中平原和魏军决战,这也是诸葛亮第一次选择在祁山发起进攻的原因。此时距离第一次北伐不到一年时间,蜀魏之间实力不会有太多改变,诸葛亮自然不会冒险进攻长安。

二、这次北伐的兵力很可能比第一次北伐时更少。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亲自带五万大军救援关中,而这次却只出动三万大军去救援陈仓,显然诸葛亮这次出动的规模要比第一次北伐还要小,如果诸葛亮真的要攻长安,又怎么可能只带这么点部队前来。

三、诸葛亮围攻陈仓仅仅二十多天就粮尽退兵,让赶来救援陈仓的张郃扑了个空,显然物资准备也不足。所以这次北伐诸葛亮也根本没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综合来看,诸葛亮此次出陈仓北伐,目的显然并不在于夺取关中,仅仅是一次规模小、时间短的袭扰作战。结合当时魏军的动向,就不难理解诸葛亮的用意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以后,东吴在石亭大败魏军,然而魏国并不打算就此善罢甘休,

司马懿在荆州整顿水师,打算顺沔水入长江讨伐吴国,魏明帝命张郃督关中各军前往荆州协助司马懿,只是因为冬天水浅,所以暂时没有展开进攻。

三国鼎立,,蜀吴任何一国都不是魏国的对手,两国必须联手才可能战胜魏国,在魏军可能进攻东吴的情况下,东吴很可能会要求蜀汉出兵救援,而诸葛亮也不可能坐视不理。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调动魏军,减轻东吴面对的压力。

果然在蜀军发起北伐以后,魏明帝匆匆调张郃回来,命他率三万大军赶去救援陈仓,对东吴的攻势戛然而止。进攻陈仓既然不过是诸葛亮的一次牵制魏军的攻势,那么围而不克也就很正常了,毕竟以当时的攻城技术,要攻克一座城池必然要付出重大代价。诸葛亮不过是为了减轻东吴的军事压力而已,自然不会让蜀军全力进攻。


不沉的经远


刘邦打下咸阳,一改贪财好色的德行,封了秦王宫,与关中老百姓“约法三章”,其时这时也未必收买了人心,可不久就来了个神助攻,项羽来啦!项羽进咸阳,杀了投降的子婴,纵兵抢了秦宫和咸阳城,而后拉上几百车金银珠宝和美女,回彭城衣锦还乡去了。雍凉关中地区,封了章邯等三个旧秦降将,为三秦,而把起码应封秦王的刘备打发到了汉中一偶之地,为汉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时关中百姓才觉得刘邦之好!战争从来离不开民心,章邯等虽是老秦将,但投降者从来被人看不起,三秦要涨自己的实力,只得自己招兵买马,收粮养兵,这都得靠老百姓支持,章邯等并没能快速成长。

刘邦见项羽主力撤离,在汉中登坛拜将,韩信将兵,定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迷惑三秦人马,错判汉军进军方向,偷袭陈仓成功,关中人民箪食壶浆欢迎刘邦的汉军进驻秦地。所以不要仅看到军事上的成功,同时也要看到政治上的成功。

陈仓道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并且利于大军通行,所以韩信才要瞒过章邯。在刘邦汉军进攻之时,天下初定,并无战事,章邯并没有充分的准备。蜀魏对立时,双方敌对。特别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魏军加强了准备,在陈仓道建了防御城寨,并由名将郝昭驻守,常驻人马到不多,仅一千多兵力。

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准备并不充分,是在得知陆逊发动石亭之战时仓促起兵的,想利用魏之大军往石亭救援而直取陈仓,却在陈仓城寨下严重受阻,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一是魏军准备充分且有名将把守,战术得当。二是蜀军准备不足,无持久战力。三是石亭战事结束,魏军回援,战机己失,不得不撤回汉中。





净月暖阳


在古代,陈仓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陈仓是扼守汉中进入关中的屏障。韩信和诸葛亮都曾率汉军攻打陈仓,然而战果却截然不同。韩信轻松袭击取得陈仓汉军顺利进入关中拉开楚汉争霸的序幕,诸葛亮七八万大军却攻不下2000人守卫的陈仓,最终断粮撤退。

第一:韩信采取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作战方式,在行动上成功迷惑了敌人。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而诸葛亮攻打陈仓前没有像第一次北伐那样进行战略欺骗,致使曹魏一开始就注意到陈仓,至少在物资军械方面支援了陈仓。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成功进行了战略佯动让赵云出斜谷吸引大量魏军,自己率领主力出祁山,成功在战略上欺骗了曹魏。

第二:雍王章邯没有想到汉军会偷袭陈仓。之前进入汉中刘邦烧掉了栈道,麻痹了天下诸侯。

而魏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以祁山之败为戒,以后一定从陈仓兵,于是让将军郝昭、王生驻守陈仓,修建城池。

第三:章邯的部队才经过组建没多久,战斗力相对来说较差,守城将领能力可能不行。

而曹魏军队早已身经百战,守将郝昭的更是魏国名将,在河西平乱时就立下赫赫战功


网络回答


首先攻陈仓的是刘邦不是韩信。

其次刘邦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天下,而诸葛亮面对的是占据天下七分的曹氏集团。

最后刘邦和诸葛亮的基本盘都是巴蜀,但刘邦的对手是只有关中1/3的章邯,力量对比是刘邦占优。

刘邦从故道袭击陈仓,久攻不下,刘邦正打算撤退,揭者赵衍(汉中人)献计从另一条小道率奇兵绕过城池袭击陈仓后方,再配合的大部队夹击拿下了陈仓城。

此外还有巴人范目率领的少数民族的山地兵助战。

【《史记·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韩王信,末代韩王庶孙)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须昌(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后为河闲守,陈豨反,诛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户。】

【《华阳国志·巴志·总叙》:“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

孙子曰:以正合,以奇胜。此战就是此理论的经典应用。

至于诸葛亮的失败,单纯是整体实力不行。


az2777


韩信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陈仓,而诸葛亮却不能成功。以下是我的几个观点:

一,战场地理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楚汉时期,蜀地地理条件恶劣,当时除了有一天栈道可走,还有一天水路。这条就是古汉水的一条支流,过蜀地,经广元南充等地最后进入长江,水流量很大,有运粮运兵的能力。

楚汉战争时期,汉军大张旗鼓的修栈道,韩信率领大军从这条不起眼的水路出发,大军迅速沿古汉水北上,成功偷袭了陈仓,为刘邦出地争天下创造了条件。

在诸葛亮时期,古汉水早在公元前186年由于大地震使水量充沛的古汉水河道变成了潺潺细流,大船走不了,兵粮没法运输了。本来蜀地就地理够恶劣了,就这么一条天然生命线就此消失了。如果韩信处于诸葛亮那种条件,纵使韩信用兵如神,如果出不了蜀地也是白搭。

二,诸葛亮和韩信的角色不一样

韩信是一个单纯的大将军,而诸葛亮不仅要有大将军的职能,还要处理国内的政务,操心粮草问题等。

韩信是刘邦任命的大将军,他的任务很清楚打败项羽。刘邦手下人才济济,人人分工明确,管理后勤的有萧何,韩信根本不用担心粮草问题,他只要用心打仗就可以了。


诸葛亮不仅要统帅大军,还要处理日常政务,“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诸葛亮的任务可不只是北伐,兴复汉室,他还要处理国内各种事情,最重要的是他还要操心粮草。诸葛亮几次失败都是因为粮草断绝,不得不放弃北伐。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韩信强诸葛亮弱。诸葛亮是生不逢时,能力没有问题,不然蜀国早就灭亡了,还不是诸葛亮撑着在。诸葛亮出兵被处处掣肘,能力再强的人也会施展不开。


人饮水思源人


同样是陈仓,两个结局。韩信的陈仓奠定了大汉王朝统一天下的序幕,诸葛亮的陈仓败退蜗居西南一隅。

从军事,地理等角度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原因。我想从两个人的性格角度分析成败。

韩信,善于用兵,有胆识,善奇谋。纵观韩信一生,诡道战略统兵无一不精,堪称奇才。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勇,胆。

诸葛亮,内政外交,稳重细致。自初出茅庐开始,到五丈原,事无巨细,鞠躬尽瘁。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稳,细。所谓诸葛从来不弄险就是如此。

一勇一稳,注定了战争的结局不同,性格决定的战略战术,即使把二人换位,诸葛亮也一样不会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下出奇兵的。




猫眼星松


韩信是少有的军事名家,一生干的都是开疆拓土,谋略过人。

诸葛亮这人鞠躬尽瘁是真的,治理国家是真的,善于发明创造是真的,善于治军也是真的。

但这个治军,并不是用兵,不是计谋。

在诸葛亮数次北伐中,魏、吴两国对诸葛亮的用兵是有评价的,大都是谨小慎微、遇事不决、奇谋为寡之类的。

这说明诸葛亮带兵可以,纪律可以,组织能力可以,政治工作可以,但带兵杀敌的临阵决断能力和军事冒险及奇谋能力是相对欠缺的,或者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用的是堂堂正正之师,打得是堂堂正正之战,靠的是治国、政治、和兵员能力。

至于电视上那几个演义的计谋如“空城计”之类,是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

《三国演义》是一本取材于历史的小说,一本知名度、流传度很高的小说,但它依然不是历史。


遇见珷公子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们知道,韩信打仗有一个特点,喜欢用谋略。不管自己劣势还是优势,都要用谋略削弱对手一番,加强自己一番,这就是韩信用兵特点,能打硬仗,也能打碾压战。

而诸葛亮一生谨慎,用兵也谨慎,都是堂堂正正用兵,对诡道奇道一向看不上的,但是蜀国也是三国里面最弱的,所以……,他北伐不成功并不奇怪了,你要让他想出什么奇计拿下陈仓,不是难为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