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宗族祠堂是否比北方多?為什麼?

用戶54988624483


我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我可以肯定的說,南方的宗族祠堂肯定比北方多。不信請到我們湛江來,帶你去農村看看。除了各種大宗小宗,還有各種公祠。有的顯赫的祖先,從湛江開始開枝散葉,子孫後代總人數高達20多萬人,宗祠更是分佈在廣東、海南、廣西各地,甚至在東南亞也有。

其實廣東這邊的宗祠,最早也是源自中原。就像我的祖先,雖然族譜上記載著是南宋末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而來。但福建莆田也是個中轉站而已,最早大家應該是在山西和河南一帶。我的母語雷州話屬於閩南語系,而閩南語又被稱為河洛話,意思是黃河洛水一帶的語言。所以宗祠這樣的傳統文化,總的來說,是源自於中原的古漢族文化。

那麼為什麼現在北方的宗祠沒有南方的多呢?準確的說,為什麼沒有廣東和福建的多?我覺得有四個原因。一是北方是古代和近現代戰場的主要地點,宗祠建築被破壞的比較多。二是北方人的性格比較開放,對傳統的東西看的開,對外來的文化接受快。三是在一些運動中,北方的宗祠毀壞得更嚴重一些。四是北方人的流動性較大,到外地定居之後,將家鄉的傳統習俗看的比較淡。

其實我認為,宗祠在某種意義上是有積極的作用,比如讓同宗同族的人凝聚力更強,資源更加互惠。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以強欺弱、重男輕女,或是以姓氏來劃分小團體等,不利於整個區域的和諧團結。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宗祠文化也需要得到提升和改進。比如用法律來解決宗族間的矛盾越來越普及。而珠三角一帶的有些宗祠,新生女孩開始進入族譜,也可以參加點燈活動。在湛江,女性在農村地位也越來越高,女孩也可以參與村裡的各種宗族活動,學習成績好的還會成為宗族的驕傲,並給予嘉獎。我想這也應該是進步的體現吧。


湛江縱橫哥


北宋時,由河南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理學,其間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 其有言:“君子將建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續族譜為效法子孫”,“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強調了興造宗族祠堂的重要和建祠堂的規矩,祠堂及其衍生的文化隨之而起。

南方祠堂比北方多,有以下原因:

1.朱熹是古徽州婺源人,祠堂倡導是在南宋長江以南範圍,此時北方為金、遼控制。 因為朱熹在家鄉講學並付以實踐,所以當地人以理學正宗,“非朱子傳義不敢言,非朱子《家禮》不敢行。”朱熹在《儀禮釋宮》等對儒學經典的註解闡釋中,關於必須建祠堂祭祖的論述,推動著徽州及其江南宗族勢力營建祠堂的熱潮。

2.建造祠堂需要經濟實力。明清以來,南方以徽商為代表"富庶甲於天下",現在徽州地區遺留下來佔地千平各姓氏祠堂就有38座,許多都被列入了國保和省保。

3.宗族祠堂不僅要求做得多,做得廣,做得大,還要求做得“絕”,除了有徽商經濟基礎的強力支撐外,南方以徽派為代表的建築藝術日臻成熟,也為祠堂的技術建設提供了可能。

4.江南地區文化發達,在以科舉選拔人才的古時,他們"先拔頭籌""進士及第""位列三甲"甚至"連中三元",祠堂也成了他們"榮光耀祖"和激勵族人的地方。

5.古時北方平原地區兵燹頻發,祠堂很容易毀壞,而南方相對平靜,有的地方山地阻塞,易於保護。

6.續譜、修始祖墳和建祠堂為南方家族三要務,出資出力是一位孝子賢孫的基本素質,這些都在家規族訓中有明文規定。

7.南方沿海地區自古有下南洋謀生的習慣,宗祠文化為他們海外抱團和回家祭祖提供了方便。











汪叔華


為什麼南方人的宗族觀念強於北方?

中華封建文化的傳統之一,便是家族祭奠祖先的儀式,儀式禮節冗雜,由族長率領,男女分組,莊嚴肅穆而且隆重。在三十多年前,這類儀式在鄉鎮十分興盛,因為以前的城鎮中總有一些大姓家祠堂,祠堂裡擺放著祖先的排位,有的還寫著祖先的多少代孫,比如孔子、岳飛等等。當然,也有一些為歷史名人專門建造的祠堂,如溫州江心嶼的文天祥文公祠,揚州梅花嶺的史可法史公祠,紀念叔虞的唐初晉祠、成都的武侯祠等。

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家祠當屬孔廟,規模甚至超過諸多帝王,全國最大的歷代祭祖活動,一個是祭黃帝陵,另一個就是祭孔廟。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原先的家祠先後改建成學校、糧倉。但是民間的家族觀念還是根深蒂固,在有些鎮子上,年節祭祖的香火仍不絕如縷。

由祭祖家祠不得不提到宗族勢力,宗族勢力至今在中國各地的農村仍然影響深遠,當然,由於很多宗族勢力橫行霸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逐漸被瓦解,形成散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宗教、小宗族、外來勢力宗族等仍然活躍在臺面上,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宗族勢力的消失,並沒有給基層帶來理論上的美好。反之,其他勢力的進入,讓基層問題更加複雜化。從社會輿論對此的矛盾與糾結可見一斑。比如某地某教為所欲為、某地XX幫肆無忌憚等等。

不過,當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南方地區的宗族勢力、宗族觀念強於北方,尤其是莆田一帶,這是什麼原因呢?

為什麼南方人的宗族觀念強於北方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宗族勢力,有些甚至延續了幾百年,宗族,顧名思義,都是一些有血緣關係的人,聚集起來成為了一個大家族。以宗族勢力為代表,地方分治也由來已久,與中央集權更是矛盾綿延數千年。

不過進入現代,北方的宗族勢力已經幾乎消失,也沒有人重視,但是在南方就不一樣了。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封建皇朝的影響。自古以來,建立首都的地區基本都位於北方,從咸陽、長安到開封、北京,皇帝為了維繫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對北方傳統宗族進行拆分,比較著名的就是”義門陳氏“的大分家和”大槐樹移民。而南方宋朝以後才逐漸發展,山高皇帝遠,就算要管制也不是很方便,所以相對宗族勢力比較強,家族觀念也比較強。

2、少數民族的入侵。少數民族一般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宗族觀點比較弱,入駐北方之後,不斷衝擊漢文化,而由於戰亂,北人南遷,在南方組團,導致進一步分化。

3、商業文化的影響。南方唐朝以後商業發達,尤其是潮汕地區。歷史上,潮汕宗族這一“產品”的出現與興旺,與商業息息相關。唐朝以來,潮汕憑藉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海上貿易門戶,到了明朝初年,東南沿海出現了海盜。著名的海盜組織——林鳳海賊團,全盛時期有三百條船,逾四萬人,1574年,他們甚至打下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菲律賓總督府,堂而皇之安營紮寨。

潮汕人飽受海盜之害。1552年,潮州有95萬人。隨後二十年間海盜大舉入侵。1574年,潮州人口暴降至71.25萬。普通面對成群結隊的海盜毫無還手之力。想要自保,唯有團結。這之中,以宗族為單位的防務收效甚大。1630年,潮汕地區的人口又重新達到95萬,在人如草芥的亂世中,年均增長率竟有5.2‰。憑宗族庇護倖存下來的潮汕人,自然牢記團結宗族這一最要緊的生存策略。

二十世紀中葉,族權成了“ 壓迫人民的四大權力體系之一”。宗族被當作“一種地方勢力、富人的工具、迷信和封建習俗的陣地以及反抗權威的勢力”。潮汕遭遇打擊,但是在80年代迅速復甦,潮汕宗族再度繁榮。

潮汕的華僑資源極其豐富。1911年時就有294萬潮汕人在異國經商,建國前部分宗族約有2/5的成員在海外生活。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潮汕地區的允許了潮籍僑胞與故土宗族的“重修舊好”。在九十年代的民間掀起了復修族譜、再建宗祠的熱潮。

於是乎,宗族繼續繁衍。


原野論道


在古代,一般情況下,北方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很多國都都在北方,朝代的更迭,導致北方戰爭相對頻繁,再加上游牧民族和漢人不斷的交戰,戰場都在北方,無數珍稀的建築都被破壞了,這裡邊就包括很多宗祠,而南方多數都山川河流作為天塹,戰爭相對來說要少很多。

再加上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人口大遷徙,戰爭和災荒,都讓北方人源源不斷地趕往南方,能帶著自己的家人走就已經很不錯了,宗祠肯定是帶不走了。經歷了戰亂之後,很多人會選擇在南方建立宗祠,鼓勵後代不要忘本。


長風破浪c1


我老公是南方人,結婚時要去祠堂拜,過年拜年也要去,祠堂是聚集一個家族血脈像靈魂一樣的地方。老公村裡,每個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我覺得挺好,讓每一個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知道自己的宗譜家系。我是北方人,我們那裡的一大家族人,常常體現在無形中觀念中,有了紅白喜事聚在一起,其他時候感覺和鄰居是一樣的。


蓮蓬小屋


南方人大多由北方遷徙而來,離鄉背井後思念故土的心更切,為了祭祖,南方人多以宗族修建祠堂。而北方人覺得自己打祖宗起就生活在當地,祭祖只需在家中設立靈牌即可,所以多以區域為單位設祠堂。故北方的祠堂比南方少很多。





撫州古村


大多數南方漢人來來北方,他們的祖先在北方各省,建立祠堂是為了思念故鄉,使他們的後知道他們來自何方,不忘祖宗,延續他們的子孫後代,使他們的後代發揚光大。北方人的祖先就在本地,多數人能知道自己的祖墳,埋了幾代人,不需建立祠堂。


珍惜友愛1


北方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從哪個方向過來的胡人,有姓氏,也是攀龍附鳳取的,不然就百家姓挑一個來用,南方人有姓都可以追溯到秦以前各個諸侯國的國名,大多數國家被滅,老百姓就用國名做姓氏一直延續下去,帶到南方!


需要我刀一流180


南方多為客家人,族群都住一起,特別是土樓文化。


閆保勝Bostonyan


身為一個北方人在北方確實沒見到過太多的祠堂!因為北方人現在越來越淡化了尋根問祖這方面的事情,反而是南方很注重一年一度,或者對祖先的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