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否通過教育扼殺了孩子對生活的熱情?

陳多斌


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是否通過教育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生活的熱情?首先這樣的表述有點以偏概全,教育對人所起的積極作用是遠大於消極作用的。美國的杜威說:“生活即教育”,孔子把教育和人口、財富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日前,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這是財政部負責人首次明確表示,“4%目標”達成。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拿六分之一的財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天經地義而且不能含糊的。但錯誤的或者說不當的教育方式確實會影響孩子對未來生活的熱情。比如,三觀不正的家庭,如何能培養出心理健全的孩子?採取高壓管制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怎能培養出獨立有主見的孩子?從事教育行業很多年,其中接觸過許多的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家庭,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在注重學習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學習問題就不需要操心;父母手機不離手,懶惰粗暴的管教孩子,學生的學習就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說,真正使孩子失去生活熱情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對孩子產生著影響。要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吧。


臭爸爸育兒分享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會扼殺孩子對生活的熱情,這個教育不僅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

我覺得教育首先必須有個情感的環境,把情感作為依託,如果教育沒有情感,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都是冷冰冰的,對社會也是漠不關心的。

其實教育需要有個可以“對話”的環境,孩子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想法給父母、給老師。這條通道必須是順暢的。如果教育沒有“對話”的環境,那麼孩子的想法你將無從而知,思想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沒有思想教育那肯定也是會扼殺孩子對生活的熱情的。

還有一點教育一定是樂觀與悲觀的結合體,不能盲目悲觀也不能盲目樂觀。再往細裡說就要講到感恩教育、分享教育等等了,一個都不能或缺。

如果你在教育中沒有遵從以上幾點,那麼不妨審視下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看看他對生活的熱情有多少,然後因勢利導加以改正。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就源於對生活的激情。


棉媽sky


咱先來分析一下問題:

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方方面面。每個領域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對孩子就是很好的促進,怎麼會限制甚至是扼殺孩子的成長呢

家庭教育包括:愛和責任的教育,行為規範的教育,還有道德品質的教育

學校教育包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核心是智育也就是學科教育

社會教育包羅萬象不做定義。

問題:出在父母沒有做好自己的不分還搶學校的活兒,最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原因:

1. 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長在家裡不管規矩,給予不了足夠的愛,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沒有堅韌的意志品質。面對學校教育,無法自律,不夠勇敢,無法面對學習任務的困難。

2. 家長搶學校教育。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家長肩負了學科教育的責任。家長缺乏基本的教學技能,對知識也一知半解,輔導作業過程中,講的講不明白,聽的聽不懂。家庭矛盾升級,傷害親子關係,孩子學習沒提升,反而情感還受到傷害

結果就變成了“家長教育”限制或者扼殺孩子的未來。

解決方案:

1.家長對孩子用愛和尊重來對待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同時做好行為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做人有底線。建立起良好的意志品質。學習內容的事情,1+1等於幾交給學校,學校搞不明白,請老師教,自己別插手。各司其職,基本上家庭矛盾就會降級。愛和尊重的環境能夠營造

2.學校教育解決學習的問題,有不會的鼓勵孩子問老師。孩子不敢問老師的只要原因是你自己該管規矩的的時候總拿老師嚇唬孩子,孩子自然會怕老師。老師又不是老虎,孩子為啥還怕。都是家長把矛盾轉移了。


花生書包


太不可以了。

對於任何人來說,對於生活的熱情和熱愛是人生的原動力也是幸福的源泉。從學業上來講,可能有學霸和普通學生,但是生活中的熱情可以讓人有意向把平凡的生活過得有幸福感。這是啥都比不上的。




語文老師的出國英語


父母通過教育告訴孩子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們這兒


這個問題有點坳,不過意思還是清楚的。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生活的態度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這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不管孩子做了什麼,做的對或是錯,都不應該去一味的呵斥,而是去肯定,包容,教導。因為他(她)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你的態度只能讓他對生活畏手畏腳,從而對生活失去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