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那些傷害你的人,都是你培養起來的


你知道嗎?那些傷害你的人,都是你培養起來的

Karl Albert Buehr【美】

1

講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我的來訪者,瑩,某高校大四學生。今天,她一進諮詢室就哭喪著臉,告訴我:“我和一個好朋友最近關係很差,明明付出了很多,也為對方做了很多讓步,結果,還是把關係搞砸了。”我詢問原委,瑩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瑩買了一輛滑板車,非常喜歡。舍友A看見了對她說:“瑩,滑板車看起來好炫酷,你可以教我嗎?”瑩很開心,耐心地教給了舍友A, 很快地舍友A 學會了,偶爾跟瑩借滑板車玩。

後來,舍友A 對瑩說:“總借你的也不太好,要不我自己買一個吧。”

瑩說:“你也不寬裕,都到月底了,就先玩兒我的吧!”

舍友A很感動,覺得瑩人好,好說話,所以常常騎著瑩的滑板車出去玩,玩著玩著,竟也習慣了,每次要用直接騎了就走,也懶得再跟瑩詢問申請,覺得反正瑩人那麼好,肯定會答應的。

慢慢地,瑩開始有點不高興了,因為當自己發現要用滑板車的時候,舍友A早騎走了,自己很不方便。但習慣已經養成,舍友A已經習慣了隨用隨拿,瑩也不好說什麼,怕損害了自己在A面前友好大度的形象。


你知道嗎?那些傷害你的人,都是你培養起來的


2

再後來,隔壁舍友B來借滑板車,還沒等瑩說話,舍友A開口了:“你拿去吧,瑩那麼好,肯定沒問題的。”

瑩心裡憋屈,開始覺得受傷,覺得舍友A替自己做主的態度讓自己非常不開心,卻又不好說什麼,“人好”的標籤已經貼上了,總不能自己撕下來吧。於是,瑩強忍著委屈,還是把滑板車借給了舍友B,自己暗自傷心去了。

終於有一天,瑩鼓起勇氣跟舍友A說:“下一次,你拿滑板車的時候麻煩跟我打個招呼。”因為壓抑了太久,說話的語氣也不是太好。

舍友A先是一驚,覺得一向善良沒脾氣的瑩這樣對自己說話,是不是倆人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從此不再跟瑩借滑板車。

瑩並非不想要這個朋友,不過是覺得對方過度不關注自己的感受,卻因此倆人之間生出了不大不小的嫌隙。

就這樣,倆人本來很好的友誼因為小小滑板車出了問題。


你知道嗎?那些傷害你的人,都是你培養起來的

3

這是一個經典的邀請別人傷害自己的例子。

很顯然,瑩錯過了最好的與舍友A溝通的時機。如果在舍友第一次不取自拿的時候,瑩就表明立場,說:“下次拿滑板車的時候記得跟我打個招呼,不然我用的時候找不到還挺著急的。” 舍友A會更容易接受,也並不覺得不妥。

錯就錯在瑩並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立場,告訴對方自己的邊界在哪裡,而導致了對方一步步侵蝕自己的邊界而不自知。

所以,很多傷害,並非對方有意,而是你邀請來的。人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這個事實,也會表示尊重並不去侵犯,但若你刻意裝好人,違心的“模糊”了自己的邊界,就怪不得對方了。

當然,人際交往的邊界並非一成不變,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環境中,出於適應環境的需求,適度地調整著自己的邊界。只要這種調整可以自我權衡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像瑩,明明已經超出了自己的邊界,出於害怕舍友覺得自己“不夠好說話”的需求,違心的做著並非本意的表態,結果往往就比較糟糕。

社會心理學家S.朱拉德說:“這種人雖然是出於獲得他人承認的需要,但實際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認,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認。”

不僅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從不同的原生家庭中走出,生活在不同的標準和框架中,對邊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溝通就成了重中之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並引導對方尊重自己的邊界,還真的是一門藝術。

作者:若杉,心理諮詢師,已出版作品《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個人公眾號:若杉生活(Rosan_lif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