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最終還被餓死?

國史春秋


每每論道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總會別有一番感慨。

我們感嘆於那時期英雄們的事蹟,也遺憾於英雄的沒落。今天我們要聊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時曾任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趙庸。

為何他會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最終還被活活餓死呢?接下來,我們跟著有書君一起來揭曉答案。

首先先來了解下這個人。趙武靈王,名庸,是趙肅侯之子。生於約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95年。趙雍於公元前325到公元前299年在位,共26年。

是戰國時期一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那麼,他對趙國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一、粉碎五國聯盟陰謀

公元前326年,趙庸的老爹趙肅侯去世,那時趙庸十五歲。彼時,魏、楚、秦、燕、齊國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對於才十五歲的趙庸來說,父親葬禮上的兇險是他從未遇到過的,一個處理不好,趙國就會被五國聯軍瓜分掉。

首先,他令本國全軍戒嚴,隨時準備戰鬥。從版圖看,韓、宋位於秦、魏、楚、齊這四國間,且能與趙形成品字型結構。故趙庸積極的聯合韓、宋作外援。趙國爭取到這兩個強有力的外援,就能將秦、魏、楚、齊置於多面受敵的被動局面。這樣一來,趙國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來想退敵之策。

武靈王預測到僅僅聯合韓、宋還不能嚇退幾國盟軍。於是,他又給越王送去大量的金銀珠寶,請越國去攻打楚國。先把與趙國土地不接壤的楚國轉移往它的老對手越國那邊,然後楚就無精力搞聯盟。但是,剩餘的四國威脅還是很大,那怎麼辦呢?別急,讓我們繼續跟著有書君一起往下看。

武靈王故伎重施,他派人給樓煩王獻上無數的金銀財寶,請他攻打燕國與中山國。這樓煩王驍勇善戰,一出馬就把燕國和中山國搞定了。去除燕、楚後,魏、秦、齊聯盟對趙、韓、宋聯盟就無絕對的優勢了。

總的來說,武靈王在趙肅侯的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決定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應對措施,擺開決戰的架勢,成功粉碎了魏、楚、秦、燕、齊的陰謀。

二、胡服騎射

對於趙國來說,北方的遊牧騎兵一直是心頭大患。武靈王登基後,通過對胡人騎兵作戰的觀察,他發現了胡人的優勢在於他們的服飾。於是他下令,趙軍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服飾改革很快就見效,趙國騎兵打敗中山國,“闢地千里”,中山國獻馬求和。

隨後武靈王又攻打北方的匈奴,佔領了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大部分地盤,並建立了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趙長城以抵禦胡人。

通過胡服騎射,趙國從沒落走向強盛,成為當時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史家評論,騎射胡服絕對是可以媲美商鞅的變法。

如何來形象的理解胡服騎射這個變法呢,說白了就是靠一件衣服和向對方徵兵,來同化瓦解自己的敵人。

那麼,勇猛英明的武靈王,為何會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最終還被餓死的悲慘地步呢?說到底,無非是聰明人幹了糊塗事,還自以為幹得好。

起始:娶了吳廣之女

英雄難過美人關。每一個為君者大概既愛江山也愛美人,殊不知溫柔鄉英雄冢。話說在公元前310年,即武靈王登基十六年,出遊大陵。

這時的趙國,經過武靈王登基以來的努力拼搏,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據說,有一晚,他夢見一個年少貌美的女子鼓琴而歌。他把對夢中女子的留戀,在酒宴上告訴自己的大臣們,並且還具體地描繪了少女的形象。臺下的官員吳廣聽後,覺得武靈王說的就是自己女兒,於是乎就把其女孟姚獻給了趙武靈王。武靈王非常寵愛孟姚,趙人稱之為吳娃。這孟姚也是集美貌和智慧並存,沒幾年就作了王后生下了公子何,即趙惠文王。

進階:廢太子立幼王

這武靈王對孟姚,平日裡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伺候的異常小心。愛屋及烏,公子何也受寵。加之趙何長得乖巧聰明,趙武靈王越看越喜歡,孟姚又時不時的給他吹枕頭風。於是乎,他就做了一個無法挽回的決定,即廢太子趙章,改立趙何為太子,封趙章於代地,稱為安國君。

不久,武靈王又主動傳位給年幼的太子趙何,自己做起太上皇。他是這樣設想的,自己掌控軍權主外,趙何操持政務主內,內外分權,一能分擔自己的壓力,二能提早鍛鍊趙何管理一國的能力,一箭雙鵰。不得不說,趙武靈王設想的很美好,可,現實是趙何確實太小了難堪大任啊。

終極:一國立兩王

一山不容二虎,一國怎可有兩君呢?武靈王看到勇猛善戰且頗有自己風範的安國君,向他年幼文弱的弟弟趙何下跪行禮時,武靈王又看不下去了。

於是乎,他又想到了新辦法,也是這個新辦法把他推之萬劫不復的地步。

武靈王計劃把趙國的土地一分為二,劃出一份給趙章,然後冊封他為代王。他的得力干將肥義發覺不妙,極力勸阻。武靈王的這一想法讓已死心的趙章看到了希望。可老父王遲遲不見真行動,趙章也是憋屈。

公元前295年,作為父親的武靈王為緩和兩個兒子僵硬的關係,就下令攜二子趙何到沙丘宮巡遊。

趙章與親信商議,決定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把趙何招到宮中議事,除之。不料這事被相國肥義察覺。

於是肥義派人通知公子成和李兌勤王,自己代趙何去趙章宮中。

趙章發現趙何未來,來的是肥義,自知事情已經敗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殺了肥義,反了。可趙章畢竟勢單力薄,他的黨羽被隨後趕到的援軍殺死,自己則倉皇逃往趙武靈王的宮中。

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包圍了行宮,迫使趙武靈王交出趙章,可趙武靈王愛子心切,不交。他心想公子成畢竟是自己的兒子,諒他們也不敢把自己怎樣。

誰料公子成和李兌二人一合計,這趙武靈王事後必定會為趙章報仇,索性繼續包圍行宮,並放話“宮中人後出者夷”。

最後行宮中只剩下趙武靈王一人,身邊不再有人伺候。

最後,趙武靈王被餓得爬樹掏鳥窩。三個月後,孤身一人的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時年45歲,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就此沒落。

回顧趙武靈王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他敢於去舊出新,無愧於改革軍事家的稱號。但是他太過高估自己的,在子女的培育上方法失當。人無完人,不知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且行且惜吧!


有書共讀


春秋戰國時期,有兩位一代雄主被活活餓死,一個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一個就是戰國初第一雄主趙武靈王。但趙武靈王的下場如此之慘,完全是咎由自取。可以說,正式由於趙國在鼎盛時期這場“政變”使得趙國喪失了唯一一次統一天下 機會。


趙武靈王,名趙雍,20歲登基,以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聞名。再有兩個有名的事件就是,秦燕兩國諸侯都是趙武靈王所立了,尤其是趙武靈王受羋月所所託,派兵助其子當上秦王(秦昭襄王)如果趙武靈王地下有知,數十年之後,秦趙長平之戰的就是秦昭襄王主政的時候,不知作何感想。

用最簡單話說,趙武靈王就是一世英名,一時糊塗。沙丘之變不僅使得自己死於非命,而且使趙國就此一蹶不振。趙武靈王的下場應該是自找的,用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來說明此事最恰當不過。趙武靈王原本立長子趙章為太子,但趙武靈王有一個寵妃叫吳娃。並立為王后,二人有一子也就是趙何、應該說趙武靈王對吳娃鍾愛一生,在吳娃去世以後,出於愛屋及烏的意思,斷然廢長立幼,讓趙何當了太子,趙武靈王這一做法遭到了以“宰相”肥義為首的朝臣的強烈反對,一是本身廢長立幼就不對,二是長子趙章無過,三是趙何能力真一般也不如趙章。而當時的君主權力不像後世那麼大。立儲也是公卿一族的大事,但趙武靈王不知道哪根筋搭錯,力排眾議立趙何為太子,而且一步到位,自己退位為“主父”。趙何為當趙王了。趙武靈王之所以這樣做,一是為了堵住公卿的嘴。二是讓趙王何得到鍛鍊。趙王何既然登基,就是趙武靈王失去“生命”的那一天。

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趙武靈王希望自己是“垂簾聽政”但趙王何一旦獲得獲得權力自然不願意失去,而經過四年的觀察,趙武靈王已經意識到,趙王何不是一個有為之君,他這才想起長子趙章的好處,趙武靈王希望將“易主”先是將趙國一分為二,然後再“廢掉”趙王何,已經品嚐到帝王威儀和權力的趙王何自然不會答應,權力是最好的毒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趙武靈王覺得自己拿回自己的王位很容易,但他錯了,權力一旦失去,就永遠失去了。他對長子趙章的“補償”不僅害死了趙章。也害死了自己。

事情的過程與結果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只要知道,趙武靈王長子趙章慘死,而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其子趙王何困在沙丘三個多月,活活餓死。在這件事情上,趙武靈王有三個錯誤。一是不應該廢長立幼。二是不應該提早退位,使得自己喪失最大優勢,三是既然已經退位,趙王何在位,就應該任命。不能再生風波。過於自信害死了自己。而最後意圖分裂國家。實在糊塗了,趙武靈王前期雄霸一時,後期卻昏聵不堪,何以會如此?實在是讓人費解。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趙武靈王,歷史課本大家都會接觸到,一個胡服騎射直接讓,趙國從一個人人都可欺得的弱國,直接一躍成為當時的強國,可謂是一個非常流弊的人,然而就是這樣的人,最後的結局居然是餓死,就讓人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一個結果。

一切的源頭都是一個夢引起的。

說有一天晚上,趙武靈王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在唱歌,他一走進,那女子便消失了。

翌日,趙武靈王在宴會上,向大臣們說了這個夢,並描述了少女的容貌特徵。一個名叫吳廣的大臣聽了大王的描述,感覺這個女子非常像自己的女兒孟姚,便得空將女兒獻給了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一見孟姚,就認出了此人就是夢中的女子。大喜。沒過多久便立孟姚為王后,之後二人又生下一子趙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

九年之後孟姚與世長辭,趙武靈王非常悲痛,愛屋及烏。便不顧大臣的反對,廢了太子趙章,改為趙何為太子。

沒過多久,趙武靈王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自己四十多歲光榮退休,讓年幼的趙何立刻登基,而自己改稱“主父”。


趙武靈王雖然退休的了,但他依舊掌握的朝政,並且他還在這個期間做了兩件大事。

一:他偽裝成外交官出使秦國,給秦人的印象“狀貌甚偉,非人臣之度”

二:親自率兵,消滅了中山國,把中山國融入了趙國版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何的王權逐漸穩固,已經開始不聽從主父的話了。並且朝中大臣已經認同趙何,並且緊密的團結在趙何的領導之下。

此時,趙武靈王的權利已經所剩不多了。此刻他想要回自己的權利。

於是他想到一個餿主意。他立趙章為代王。此目的是要趙何、趙章二王相爭,自己趁機可以收回權利,甚至重新成為趙王。


然而朝中大臣紛紛表示,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種分裂國家的想法,大家都不同意。

不久趙武靈王在沙丘宮養病,趙章便假借主父的令牌,招趙何來商議二王之事,實際沿路埋下伏兵,意欲加害。

相國肥義深知是計,便代君而來。果然被殺了。

事情敗露,趙章只能起兵造反,趙臣李兌及公子成率兵平亂。

趙章兵敗只能逃亡沙丘宮,隨後李兌及公子成率重兵圍困沙丘宮,趙章被誅殺。然而將沙丘宮內的趙武靈王的隨從全部帶出宮外,只留趙武靈王一人在宮中。

之後,重兵圍宮三個月。

趙武靈王餓死。


究其原因簡要概括為三點:

一:廢長立幼,壯年退位。

二:意圖分裂趙國。(立二王)

三:趙章兵敗,不該收留(導致自己被餓死的直接原因)


風吹柳飛揚


趙武靈王之死是自己一系列決策錯誤所致。

首先,他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讓趙國變成了一個畸形成長的軍事機器,戰爭效率空前提高,卻付出了政治效率下降和結構性紊亂的巨大代價:為了減少舊勢力的干擾,他對公子成等公族讓渡了大量政治和經濟權力,並犧牲了人事權,趙國看似轟轟烈烈,但新式軍隊也好,政權機構也罷,卻仍然充斥著公族和貴族等舊人,這在同期六國中是比較落後的,不僅不如秦國,甚至也不如三晉中其它兩國和齊國。如此畸形的人事結構,導致一旦他個人控制力下降,舊勢力就能輕易反撲並掌控全局。

其次,他對這種脆弱的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之缺陷渾如不覺,反倒一次次輕率地“失去位置”:放棄王侯尊號自貶為君,後來更索性放棄君位自稱“主父”,結果兒子惠文王一旦被說服轉向,就可以憑藉如假包換的“真王”權柄,讓“主父”親自訓練的幾十萬雄兵變成無用之物,讓“主父宮”變成不設防。實際上他已經足夠走運了,因為惠文王是幼子,有一個成長過程,攀龍附鳳的舊勢力也需要和他有一定時間的相互試探和磨合,如果當初選定的趙王是年長的章,而後者又有一些野心的話(從章後來意圖奪位可知他的確有野心),也許主父逞能扮使者去秦國“偵查”那趟就回不來了(只需放出個“那使者是趙主父啊”的小道消息,然後再發喪就好了)。

第三,一手建立了這麼個搖搖晃晃的“危樓”後,他居然又玩廢長立幼,廢長立幼本就冒險任性,既然做了就該再狠一下心,照先秦慣例讓老大公子章去外國自謀出路,乃計不及此,讓老大讓位後又生惻隱,打算把代分給他,以趙代兩地從戰國直到秦漢之交的獨特關係,一旦事成趙國勢必一分為二且對掐不息,而他苦心編練的精銳部隊也勢必會自相殘殺消耗殆盡(趙後期精兵以代為多)。事沒辦成卻被兩個兒子及其親信知道,結果雙方都不滿這個“糊塗爹”不說,還不約而同加快了奪權步伐,最終導致兄弟鬩牆的提前白熱化。

第四,事情已經鬧到不可收拾,趙主父卻仍然糊里糊塗地不清楚自己的實力和已經稱王並初嘗生殺予奪滋味、周圍又圍攏了一群逐利者的小兒子,居然讓戰敗的大兒子入宮避難,結果他的庇護不但未能保住大兒子的性命,反倒促使已經勢成騎虎的小兒子及其周圍智囊橫下一條心,索性把事做絕,僅僅把他餓死,也算戰國時尚有周代遺風,若是到南北朝或更晚,那就直接動手了。

簡單說,趙武靈王是個出色的軍事將領(甚至都未必能稱得上出色的統帥),但作為一國之君,政治頭腦基本上是“脫線”狀態的,能夠在老病的年紀才困餓而死,已經可以燒高香了,倘若他的兒子再大些狠些,他的運氣再稍稍差些,以如此任性的做派,或許早就掛了。


陶短房


中國歷史上死於非命的國君大有人在,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庸弱荒淫。但凡事都有例外,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便是便是其中之一,雖然是一代霸主,但卻難逃悲慘的結局。



胡服騎射、雄心勃勃

趙武靈王本名趙雍,公元前326年,其父趙肅侯去世後,趙雍繼位為君。這一年的趙武靈王年僅15歲。

得知趙肅侯去世,魏、楚、秦、燕、齊等五國想著趁火打劫,各自派遣了一萬士兵準備以弔唁為名瓜分趙國。趙武靈王看清形勢後,與韓國、宋國結盟,並且重金賄賂南方越國攻打楚國,五國見年幼的趙武靈王頗有雄才大略,而且國內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於是紛紛撤兵,僅以禮官入趙國弔唁,趙武靈王也因此挽救了趙國的命運。



雖然五國並沒有吞併趙國,但當時的趙國國疲民弱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更悲催的是趙國還處於四戰之地,夾在燕國、韓國之間,還與秦國接壤。當然最慘的情況是要面對林胡、匈奴、樓煩等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看到這種情況後,趙武靈王非常清楚,如果國家軍事力量弱小,亡國便近在眼前。於是懷有雄心壯志的趙雍在穩定國內形勢後開始為趙國的未來做打算。



一次胡人入侵,趙武靈王親自觀察雙方的作戰情況,他發現胡人身穿窄袖短襖,作戰時用騎兵、弓箭非常靈活機動,簡直就是來去如風。於是下定決心改革,讓趙國士兵穿胡服、學騎射。

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之下,趙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逐漸的在強鄰環肆的四戰之地崛起。之後趙武靈王率領著這支騎兵屢次挫敗北方遊牧民族,不僅開闢了北方上千裡的領土,而且還逼迫林胡王貢獻了大量優質的馬匹。




傳位失誤、終遭慘死

消除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後,趙武靈王重整雄心,開始著手消滅臨近的中山國。

當時,趙武靈王為了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攻打中山國上,所以準備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讓兒子負責內政,自己則負責帶兵出征。

趙武靈王有兩任王后,第一任王后是韓國國君的女兒,生育了嫡長子公子章。但韓王后不幸早逝,所以趙武靈王又迎娶了一位夢中女神相似的美女吳娃。



吳娃天生麗質,而且溫柔可人,很快便得到了趙武靈王的寵愛。後來吳娃也為趙武靈王生育了一個兒子,名叫公子何。

本來太子是公子章,但耐不住美人的軟磨硬泡,趙武靈王心裡的天平逐漸倒向了公子何。終於在吳娃病逝之前的懇求下,趙武靈王廢黜了公子章,改立了公子何也王太子。

公元299年,趙武靈王攻打中山國到了緊要的關頭,而且北方遊牧民族也和中山國聯合,意欲反叛趙國。於是趙武靈王傳位於公子何,將內政交給他,並且將自己深為倚重的大臣肥義交給了他。



趙武靈王退位後自稱“主父”,開始帶兵征戰,很快便攻下了中山國,並且收服了北方遊牧民族樓煩。

平定了四周之後,趙武靈王開始重新重視內政。但僅僅三年的時間,公子何已經適應了“王”的生活,將權力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此時的他不僅不願意把到手的權力交出去,而且還在不斷地蠶食趙武靈王手中的權力,就連大臣肥義也倒向了公子何。

此時,趙武靈王又看到了備受打擊的嫡長子公子章,心生憐憫,想著將趙國一分為二,將代地賜給公子章。但此舉遭到公子何的反對。

趙武靈王的建議被拒後,暗示公子章要有所行動,並且以巡視自己的陵寢為由,將兩個兒子叫到了自己的沙丘宮。



公子章和公子何來到沙丘宮之後,公子章假借趙武靈王之命召見公子何。公子何本來想去,結果肥義感覺形勢不對,主動請纓前往。最終肥義被殺,公子何於是起兵圍沙丘宮,殺死了公子章。


公子章被殺後,公子何命人喊話,所有的宮人只要出宮便不殺,於是宮中所有的人紛紛出逃,只留下了趙武靈王一人在偌大的宮殿之中。

為了不揹負弒父的名聲,公子何命人只圍不殺,最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兒子困在沙丘宮三個月後被活活餓死。


我是越關


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是縱橫家搖唇鼓舌的年代,是金戈鐵馬的時代,更是名將縱橫馳騁的時代,反倒是執掌一國權柄的國君被映襯得黯淡無光,但趙武靈王趙雍卻是個例外,他在戰國的舞臺上是一個傳奇,就像天空中最亮的天狼星,耀眼奪目。



趙武靈王重生為秦王嬴政

我一直有一個大膽的想法,秦王嬴政是趙武靈王的重生。

他們死的時候都是五十歲,都死在沙丘宮。

趙武靈王一生英雄傳奇,但是他敗就敗在重情義,敗在“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上,他寵愛美女孟姚,以至廢長立幼,他憐惜長子公子章,以至包庇護短受牽連。

而嬴政好像是專門汲取趙雍的教訓,一生冷酷無情,不立後不立嗣,但國家禍亂也是因此而出。

趙武靈王,從這個諡號可以看出,一個“武”一個“靈”字既褒也貶。

在春秋戰國幾百年間,國君死於非命的很多,楚成王,齊桓公,吳王光,趙武靈王等,都是死於“不臣”之手。但是趙武靈王的死讓人格外惋惜。

英雄難過美人關

趙雍十五歲即位,二十歲娶了韓國女子,生下公子章。據《史記》記載,公子章曾是攻打中山國的中路軍的將領,應該是一名驍勇的猛將。

趙雍三十一歲時,得美人孟姚,遭遇了桃花劫,英雄難過美人關。《史記》記載得了孟姚的趙雍,多年不外出,想必是鋼鐵男兒化作了繞指柔,醉倒在溫柔鄉了。寵愛美女也就算了,可他愣是廢掉太子章,改立安陽君,立孟瑤之子何為太子。

孟姚紅顏早逝,趙雍悲痛可想而知。他做出驚人之舉,扶立幼子為王,即為趙惠文王,自己退居二線,號稱主父,親帥趙軍到北地開疆拓土,一度覬覦秦國關中要塞,假裝使者進入秦地勘察,會見秦昭王。

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兵強馬壯,朝野士氣如虹,如趙武靈王不死,戰國天下的格局,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原想手心手背都是肉

事情的轉機,竟是一次朝會,按理說作為回朝的主父,理應高高在上的接受朝臣的朝拜,可是那次趙雍卻躲在幕後觀摩。他看到長得高大魁梧的公子章,撅著屁股,向年幼的弟弟惠文王行君臣之禮,心中悲憫之心氾濫。

他一度想把趙國一分二,讓公子章做代國國君。趙雍的這個想法當然是犯傻,在戰國的大爭之世,作為“四戰之國”的趙國,一旦一分為二,估計立馬會被他國蠶食,吞併,吃得渣都不剩。

主父的這個想法也因遭到大臣的反對被擱置。但是主父的這個念頭,卻對公子章和公子何產生了不一樣的作用,公子章看到希望,公子何感到不安。


龍游淺水遭蝦戲

公元前295年,主父和惠文王一起到沙丘遊玩,公子章假傳主父旨意,試圖殺掉惠文王。輔政大臣肥義被殺,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到,調集四邑的軍隊前來抵禦變亂。叛變很快遭到鎮壓。公子章逃到主父那求庇護,主父竟收留了他。

當時的趙武靈王應該是自信自己的威望所在,沒有人敢對他怎樣?可惜他錯估了時局。

軍隊斷然包圍主父所在宮室抓捕公子章,考慮到若放過主父肯定會被抄家滅族。公子成和李兌一不做二不休,於是下了一道命令,主父宮中最後出來的滅族,宮人於是爭相逃命。

趙武靈王被困在宮中,沒有食物充飢,只好去掏雛雀充飢,三個多月以後餓死在沙丘宮。主父之死已確定無疑,這才向諸侯發出訃告。

趙武靈王傳奇一生,竟落地這樣的下場,真是讓人扼腕嘆息!


開涮歷史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最終還被餓死?

趙武靈王這個人戎馬一生,曾經為天下人民做過不少的好事,說他是一代英明的君王也一點沒錯。可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最終的下場卻非常的悽慘,晚年不僅要自己去樹上掏鳥窩,還要想辦法捕捉老鼠為食,可即使這樣,他也被活活的餓死了。落得如此可憐的下場,究竟是為什麼?

趙武靈王曾經做過最讓人稱讚的事情就是改革了騎兵,推行胡服騎射。這也是他長期和胡人作戰而積累下來的經驗總結。事實證明,他這一次的改革非常的成功,在之後也幫助他鞏固了江山。



但趙武靈王這個人也有個弱點,那就是容易聽別人的話。也是因為這個弱點才致使他晚年那麼悽慘的下場。最初他是立了公子章為太子,可他後來又寵幸另一個女人,生下了另一個兒子公子何,由於耳根子軟,聽了自己愛妃的話,因此將公子章的太子之位換給了公子何。



可當公子何坐上了位子之後,他又對公子章抱有歉意,希望將天下分成兩部分,這樣一人管一部分,對兩個兒子都挺公平。這件事情公子章當然願意了,可公子何就不幹了。最後公子章在自己父親的支持下對公子何發起了進攻,卻被公子何搶佔先機,最後公子章被殺,而趙武靈王也被自己兒子圈禁起來。公子何下令不給他任何食物,也不為他提供任何的水。被圈禁在一方小小地方的趙武靈王就只能自己去找吃的,最終能吃的都被吃完之後,就這樣被餓死了。


漠外孤舟


古代君王死後的諡號是有講究的,從中可以看出後人對其或褒或貶的評價,趙武靈王這個諡號,既有“武”又有“靈”字,“武”字是開疆破土、崇尚武力之義;而“靈”字,東漢蔡邕在《獨斷》中曾給“靈”字解釋為“亂而不損曰靈”。

這個解釋最為貼切了,趙武靈王一生英名蓋世,最後卻因繼承人之爭被活活餓死,但此番內鬥並未傷及趙國根基,因為他的次子趙惠文王是個賢明君王。



趙武靈王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推行胡服騎射。近代改革家對趙武靈王推崇備至,稱他是改革先驅,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歷史第一人,梁啟超更是稱讚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與胡人長期作戰失敗經驗的總結。趙國傳統戰車反應遲緩,與騎兵作戰非常吃虧。趙武靈王果斷捨棄傳統戰法,大力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成果非常顯著,推行前趙國連中山這種小國都鬥不過,推行之後一舉拔了這根眼中釘肉中刺。



趙武靈王是個多情種,耳根子比較軟。他晚年處理繼承人問題上,犯了大忌諱,這為他的慘死埋下禍根。

趙武靈王第一個王后是韓王之女。趙武靈王比較寵幸她,生兒子章後,愛屋及烏,就封章為太子。不幸的是,韓王之女死的比較早,章跟隨父親四處征戰,功勞卓著。如果趙武靈王沒有遇到吳娃,太子章繼承王位順理成章,毫無爭議。只是偏偏造化弄人。



趙武靈王又娶了吳娃,對其寵愛有加,甚至比韓王之女有過之而不及。吳娃也挺爭氣,也為趙武靈王生了個兒子,取名為何。可能是趙武靈王命中克妻,吳娃也一命嗚呼了,死前別無他願,只願趙武靈王改立公子何為太子。趙武靈王心一軟,就答應了她的請求。這樣,公子章毫無過錯被廢,公子何成為了太子。



除此之外,趙武靈王又有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舉動。他主動讓位給公子何,自稱為主父,只負責軍事,國家治理全權交給公子何。他想法很單純,一個主內,一個主外,軍事鬥爭是他的專長,大業交給兒子後,他可以一門心思搞軍事了。趙武靈王還是過於自信了,他不知道利益可以輕易俘獲親情。

公子章還是比較憋屈的,毫無過錯,因為父親一時喜好,就廢了他。他還算通情達理,雖然心中不滿,但並沒有公開表現出來。但身邊幕僚不願意了,本來公子章繼位後,他們很有希望飛黃騰達的,這下全泡湯了,於是他們不停的在公子章面前煽風點火。公子章心有所動。



趙武靈王也覺得對不起公子章,於是就想將趙國一分為二,分出來一半交給公子章。他覺得提出這樣的要求後,公子何不會拒絕的,因為沒有公子章的退讓,就不會有公子何的太子之位。

但沒想到公子何拒絕了趙武靈王的要求,趙武靈王很是惱火,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影響,就動了收回公子何實權的想法。他又將討封不成的事情告訴了公子章。公子章有趙武靈王支持,信心倍增,決定對公子何採取行動。

在趙武靈王默許下,公子章借父親的兵符宣公子何到宮中議事,準備把公子何一舉拿下。公子何的謀士肥義發覺其中有詐,於是自告奮勇替其前往宮中一探究竟,並再三囑咐如其不歸,定是已經被殺害了,讓公子何通知公子成與李兌過來勤王。



果然不出肥義所料,肥義當場就被殺害了,公子何派李兌帶兵攻入宮中,把公子章及其黨羽一併殺害。但因無人敢擔負弒君惡名,只得將趙武靈王圈禁在宮中,斷水斷食,趙武靈王餓的前胸貼後背,只有吃老鼠掏鳥窩,後來老鼠也被吃光了,趙武靈王就活活餓死了。

真是可悲可嘆可憐!


一半秋色


想必大家都非常羨慕皇帝,也曾無數次的夢想自己當了皇帝,身邊那麼多的美女,爽呆了,其實皇帝是個非常危險的職業,據不完全統計從軒轅黃帝到溥儀,中國出了559個皇帝,在這些稱王稱霸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死於非命,無論是與後宮佳麗們晝夜床震累死在龍踏上,還是從帝王之尊到被絞死、餓死、囚死,其實都是自作孽的制度使然。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卻被活活餓死。

帝王富有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什麼有什麼,怎麼會被餓死呢? 趙武靈王趙雍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前295年,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所實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逐漸強大起來。

當時的漢人服飾普遍是寬衣大袖,作戰效率很低,趙雍要求全國老百姓穿胡人的衣服,練習騎馬射箭,這樣大大的提高了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趙雍率領這支虎狼之師滅掉了中山國,為趙國開拓了疆土,已經成為了北方第一霸主。

趙雍並沒有因此而鬆手,他要幹更大的事,就是南下攻打秦國來增強自己的疆域,他將王位交給自己十一歲的小兒子趙何,讓有豐富經驗的老臣肥義為相國,他自己則從繁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訓練軍隊、攻打秦國上。


趙雍正值盛年主動退位,自稱為主父,易名化妝深入秦國刺探軍情,為進攻秦國做準備,就是這樣的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卻被活活餓死在深宮之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趙武靈王的原配王后韓氏,生了個兒子趙章,是嫡長子,於是趙雍宣佈趙章為太子,就在太子趙章十五歲那年,又娶了個美女吳孟姚做小老婆,這位吳小姐長得是風姿綽約、儀態萬方,趙雍很是寵愛她,並給她起了個“吳娃”的呢稱,第二年吳夢姚生了個兒子趙何,恰好這時候正宮娘娘韓夫人一命歸天了,於是吳夢姚被封為王后,吳王后提出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趙雍是愛屋及烏,滿口答應,就撤銷了長子趙章的太子封號,宣佈還是小娃娃的趙何為太子,並於公元前299年傳位給太子趙何,趙何就是歷史上的趙惠文王,趙雍做起了太上王,自稱主父。

一次主父趙雍看到小兒子趙惠文王趙何接見群臣時,身為哥哥的趙章面北稱臣給弟弟下跪叩頭,心中很是過意不去,於是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封趙章為代王,但是相國肥義激烈反對,沒有辦法分王不成。

趙章得到消息後更增加了對弟弟趙何及相國肥義一夥的憎恨,一場血雨腥風的宮廷政變在所難免。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95年,忙碌了一陣子的趙雍決定帶領全體皇族和大臣們前往都城邯鄲西北60多公里的沙丘去度假,這個沙丘就是現在的河北平鄉,商紂王在那裡建了一座高臺和兩座行宮,趙雍和趙何各住一個行宮,兩個行宮相距三公里左右,被廢黜的前任太子趙章將行營設在兩行宮之間,當晚在真正的行營中,趙章和他的智囊田不禮正在密謀,他們決定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實施他們的叛亂計劃,田不禮的計劃是假傳太上王趙雍的命令,聲稱有緊急事故召喚趙何晉見,趙何必然要經過趙章營地,他們就在營地附近設伏兵截殺趙何,只要趙何一死,趙章就能順理成章奪取王位,這個計劃非常完美。

於是一個假傳太上王的特使前往惠文王趙何的行宮通報說,太上王忽然得了疾病,要面見大王,請大王火速前往,少年國王沒有多想就準備起身前往主父宮中看望,相國肥義卻把他給攔住了,肥義對這件事情有點疑惑,認為主父趙雍身體一向健康,怎麼恰恰在深夜就生病了呢,他就讓趙何待在宮中,自己前去看望,如果這個事情屬實,大王再去看望也不遲,相國肥義又囑咐禁衛軍加強戒備,緊閉宮門。

忠心耿耿的相國肥義和他所帶的護衛不出所料的被趙章的伏兵全部殲滅,等清理戰場時卻沒有發現趙何,田不禮對趙章說消息已經走漏了,現在形勢非常危及,我們現在唯一的生路就是快速進攻趙何的宮殿,只要攻下宮殿,殺死趙何,我們還能成功。

但是現在趙何已經有了準備,禁衛軍誓死守衛王宮,趙章是久攻不下,正在惠文王趙何萬分危急的時候,救兵殺到了,原來趙雍的叔父趙成和大將李兌坐鎮邯鄲,唯恐廢太子趙章有什麼不法舉動,於是就各率一支軍隊趕來沙丘護駕,想不到來的正是時候,正好趕上惡戰,趙章的軍隊被殺得大敗四處逃竄,這時趙章也慌了手腳,不知怎麼辦了,田不禮讓趙章趕快去投奔主父趙雍苦苦哀求他,他能保護你,於是趙章就找趙雍去了;


李兌斬殺了田不禮後沒有找到趙章,他判斷趙章別無他路可逃,只能去投奔太上王趙雍,於是就把趙雍的行宮團團圍住,砸開宮門進宮搜查,趙章被搜出來殺掉,又把宮中其他人都轟了出去,只讓趙雍一個人留在宮裡。

一代英雄趙雍此生第一次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沒有人來幫助他,當他想出宮的時候,宮門已被反鎖,過了幾天後,宮中的糧食都吃盡了,趙雍開始捱餓,在飢餓難忍下,他爬上宮牆向外哀嚎。

據史書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趙雍要求趙成、李兌能放過他,但他倆害怕趙雍今後對他們進行報復,他們為了保全自己,仍然無動於衷,最後趙雍餓得實在沒辦法,就爬上樹找鳥蛋來充飢,又堅持了一個月,終於餓死在空無一人的宮殿之中。一代英雄如此長逝實為可惜。


李兌之流直到三個月之後才打開宮門,可憐太上王趙雍身上的肌肉已被螞蟻和老鼠啃得只剩下一具枯骨,趙惠文王趙何將他安葬在代郡,就是今天的河北蔚縣西南五十公里的地方,現在山西靈丘因趙雍的陵墓而得名。

至於說趙何為何不救自己的生父,有許多說法,其一說趙成和李兌勢力太大,趙何年歲小,不是他們的對手;其二說趙何不知父親趙雍被關,這有點說不過去,兩三個月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其三說趙何是被權力迷了心竅,所以才不去救。


嬌妻愛兒,彪炳的勳業對於趙雍來說不過是一場幻夢,面對王權的誘惑,父子情深、兄弟情義全被拋到腦後,心中剩下的就只有殺戮了。



遺產君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最終還被餓死?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有名的一位君主。小小年紀的趙武靈王就有著自己強大的治國能力。只可惜因為自身的某些因素導致了自己晚年悲慘的生活。

趙武靈王有一位非常寵愛的妃子吳娃,可是吳娃短命,在吳娃彌留之際,趙武靈王答應立吳娃的兒子何為趙王。可是在這之前,趙武靈王還有另外一個兒子章,早年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在朝中和軍中有很高的威望,頗有趙武靈王的風範!可趙武靈王為了一個將死的妃子就廢除了章的地位,太過於感情用事!而且後來自己又後悔了,還想讓公子章當趙王。立一國儲君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這樣變來變去肯定會引發權力爭鬥!果然後來公子章和何針鋒相對,這個時候趙武靈王的另一個以前的決策給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結果!

之後趙武靈王想讓公子章在別處也稱王,便派人向公子何討要這個封號,可是公子何肯定不會同意,這下趙武靈王覺得自己受辱,便想要拿回公子何手中的權力,而公子章在趙武靈王的默許下有了更堅定的奪位之心。兩個兒子之間的爭鬥不可開交,而趙武靈王才是這場內鬥的發起者!

最後公子何率軍把公子章和趙武靈王的軍隊全部消滅,只剩下趙武靈王一人,趙武靈王被小兒子的軍隊團團圍住,無論趙武靈王做什麼,誰也沒有動手,因為都不願意承擔弒君的罪名,最後把趙武靈王囚禁在沙丘宮,斷水斷糧,以至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的吃,圍困三個月以後,一代名君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

趙武靈王有智慧,有權謀,膽子大,所以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他恰恰也慘敗於這種大膽行動上,史稱“沙丘之亂”。如果說瓦解五國聯盟,說明趙武靈王有大智慧的話;那麼深入秦國刺探軍情,表明他不愧是一個孤膽英雄。一兩次的冒險成功,並不代表永遠都能成功。

前幾次的冒險成功了,他自己有些飄飄然起來,後來希望建立更大的功勳,可惜違背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事情就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趙武靈王不光是試驗失敗,還搭上了性命,讓後人惋惜。重溫這段歷史,要讓後來者明白,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性,我們要尊重這個規律,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會陷入滅頂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