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見長的百度為什麼在雲計算上落後於阿里?

dj小周


是份額落後、起步更晚而已!百度的雲計算技術絕對很強,可以說單論技術百度國內最強沒有之一,並且可以說無對手。

百度一戰成名:春晚微信崩了、淘寶崩了,沒有任何實戰場景的百度硬生生扛住了春晚,捍衛了百度的技術尊嚴

大家知道去年阿里春晚紅包為什麼崩掉了嗎?

因為春晚紅包流量洪峰是雙十一的11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為雙十一已經是行業的技術極限,結果阿里在當年雙十一的基礎上進行三倍擴容,最終還是沒能扛住春晚紅包的流量洪峰,直接就崩掉了。


12306、天貓雙十一、春晚紅包,可以說是中國IT互聯網界最大的技術難題,其中12306和春晚紅包是業內最大的挑戰。

第一年微信春晚紅包崩了一個小時、第二年阿里春晚紅包崩了四十多分鐘,阿里騰訊連續宕機三年,但今年百度硬生生扛住了。就用戶場景來說,微信有10億用戶,就算幾年前也有數億日活,天貓雙十一峰值年年都在錘鍊阿里雲,但是百度沒有任何一個這樣的實戰場景。

春晚流量洪峰到底有多難?

可能很多同學要說,不就是服務器不夠麼,加服務器不就解決了?


要是技術的問題就是多堆幾臺服務器那問題就真的簡單了!

儘管百度方面已經提前給各大手機廠商提前打招呼了,很可能連帶下載百度系全民小視頻、好看視頻等眾多百度系產品最終可能會導致廠商應用商店扛不住,可是到了春晚當天,Apple Store崩掉了,華為應用商店崩掉了連帶華為賬戶體系崩掉了,小米商店也崩掉了。就算是阿里經歷過雙十一的洗禮,依然沒能扛住流量洪峰。

這一次春晚紅包活動可以說百度為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示範了一下:什麼才叫真正的技術!

並且據說當年騰訊、阿里的春晚紅包團隊戰前準備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是百度這一次僅僅只有三個周不到的時間。這是百度App和Feed團隊、搜索、富媒體等50多個部門近千名工程師協作完成的。

如何應對高併發?如何合理降級?如何接口合理?如何處理重啟與過載保護?如何進行有效的物理擴容?單賬號連續請求與多賬號同時請求,如何保障高併發下的數據安全?


一次春晚的挑戰,可以看出百度在底層技術架構方面該有多強。網上有人說,主會場業務層是鳥哥的yaf(鳥哥當年也是百度的架構師),PHP+hhvm處理業務層,底層是C/C++,大前端的流量調度是Golang,視頻存儲走CDN異地多活。

目前還沒問到百度的朋友關於這次春晚的具體技術,但是肯定在底層架構是C/C++,並且這次百度採用了小程序來實現很好的保證了用戶體驗,不得不說百度的技術實力沒得黑。

因此百度雲的技術不會差,只是因為早期沒有做太多到雲計算這塊。百度更多的把資源投入到了人工智能領域,並且百度在AI領域成績斐然,尤其是在無人駕駛、自然語言處理都是全球領先。


EmacserVimer


眾所周知百度和阿里是兩個不同的企業,大家也是術業有專攻,雖然之前大家都不看好,但隨著近幾年雲計算行業的飛速發展,這一塊也是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分上一杯羹。

可這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你想接手就能接手的。這麼來說吧,這就好比打遊戲。紅色方阿里雲、藍色方百度雲。

從兩邊陣容來看:

阿里涉足雲計算是從2009年開始的,而百度是從2015年正式開放運營百度雲,進入的時間明顯就晚了很多。

輸出方面:

2014年,阿里雲曾幫助用戶抵禦全球互聯網史上最大的DDoS攻擊,峰值流量達到每秒453.8Gb。在Sort Benchmark 2015,阿里雲利用自研的分佈式計算平臺ODPS,377秒完成100TB數據排序,刷新了Apache Spark 1406秒的世界紀錄,堪稱實力輸出。

而百度雲起步比較晚,加速優化只是理論上的加速,而實際上用戶看到的並非加速,甚至會出現更慢的現象,很多朋友對接了百度雲加速,而實際上是關閉的。在輸出方面,百度雲吃了起步晚的虧。

市場份額:

阿里雲成功抓住了第一波的紅利期。從一些第三方的數據來看,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已經在47%,城市大腦、政務雲、工業互聯網等等,阿里雲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上,不斷滾雪球,拉大了優勢。

團戰見分曉:

歸結原因,百度離市場太遠,離技術太近。


觀察新能源


其實評論裡挺多答題主都說的非常全面了,我這裡就補充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個號稱擅長技術的人卻在雲計算這個“技術含量”極高的項目上遠遠落後於阿里,我覺得這不僅僅是技術實力上落後的問題,在戰略上、遠見上應該都沒跟上節奏。

阿里在國內的雲計算發展是獨一檔的

不管百度如何鼓吹自己的技術,無法否認的是,在雲計算上,現在阿里的雲計算阿里雲是國內獨一檔的。不僅是百度比不上,我覺得其他的雲廠商都很難短時間內比得上。

1.國內市場份額領先一大截

最新的數據顯示,在國內雲市場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阿里雲還是佔據了將近一半的份額,並且增速驚人。要知道,無論國內國外,雲市場只會變得越來越集中,向頭部玩家靠攏,這個時候,排在前面的人將越來越難超越。

2.全球雲市場“3A”,一舉一動都受到關注

說發展,肯定還要提一提影響力。起碼說,現在國際上提到雲計算,能跟巨頭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並列的中國雲只有阿里雲,在份額上三家排名全球前三,並稱為“3A”,在增速上,阿里雲發展得很快,華爾街也好、畢馬威也好,都在關注中國雲計算、科技的崛起,今年年初,畢馬威還評了阿里一個“全球最具創新顛覆力企業”,意思就是,大家最害怕顛覆自己公司的企業就是阿里巴巴。

3.自主研發飛天系統,在起點上和上限上就高了太多

大家可能也不太清楚,雲計算這個東西說白了,技術含量高,投入資金大,回報週期長。所以一般國內雲廠商都會用美國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研發的OpenStack來做雲,基於人家的核心技術再進行自己雲的搭建,這種做法能夠最快速度地盈利。但是,核心技術在人家手裡,發展就受限於人,你的未來業務發展卻總是要看人家做的好不好,說自己不會受影響,自己客戶不會受印象絕對是謊話。畢竟今年中美關係放在那裡呢,誰現在敢把身家性命放在別人手裡。

但是,阿里人家就不一樣了。一開始,他們做雲計算就比大部分人早。2008年,國內甚至還不知道“雲計算”是啥的時候,阿里就在琢磨要做中國人自己的雲。這種有遠見的戰略事實上,從一開始就領先了其他雲太多步。隨著中國第一套自研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雲系統飛天的誕生,阿里雲基於自己超強的技術可以發展出了無限可能性。當別的雲廠商被技術所苦惱的時候,事實上阿里雲已經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做業務創新。

說完了阿里雲的長處,我認為還是要說說百度和阿里在戰略上的差異。

這是2010年深圳IT峰會,主持人問BAT三位掌門人,怎麼看待雲計算,三位的回答。我感覺這個已經非常明顯了。

一個公司佔據一個行業的老大,肯定是有遠見和決心去做這件事情的。

換句話說,當時的百度看雲計算不起,現在的雲計算百度你高攀不起。

百度自身的發展也同樣限制著雲計算未來的更進一步

雲計算只是百度的一個業務,一個業務發展得好不好多多少少還是會受到整個公司發展情況的影響的,特別是當你的整個公司大到一定規模時,各自板塊的影響就變大了。

現在國內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上,阿里和騰訊獨一檔,百度不僅排不上第三,已經遠遠落在後面了。拿最新的市值來說,阿里是31050億人民幣排第2,百度是5607億人民幣,排在15名。這個差距已經不是百度all in 人工智能可以追上的了,更別提,要向阿里做技術那樣直接向達摩院投1000個億這種大手筆了,百度現在做不了。

整個公司的發展狀況已經沒法讓百度這麼做了,所以在雲計算上,百度和阿里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好了,差不多就這樣了,希望大家可以在評論裡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雲裡一隻魚


題主好。

雲計算領域可能大眾不為熟悉,我先班門弄斧科普一下國內雲計算市場的格局吧。

阿里雲2009年就殺入雲計算領域,現在國內市場,阿里雲佔領了半壁江山。毫無意外的,上榜了雲產業獨角獸。

後面的是騰訊雲,2013年正式商用,第二卻不是屈居,差距還是挺大的。

說完基本格局,我們再說回題主說到的問題,為什麼百度做雲不如阿里雲?

先說題目中的技術。

不錯,百度某些產品的確很牛逼,比如搜索這一塊國內可能沒有公司可以超越,畢竟百度在搜索領域深耕了多年;百度的地圖可能也已經僅次谷歌了。但是,搜索牛、地圖牛不代表所有技術都牛。好比現在百度說的最熱鬧的人工智能,好像也沒有什麼實際落地的產品?佈局上最看重的無人駕駛,商業化道路還很遠呢。

比較起來,阿里雲的技術絕對是實打實的了。

母體阿里巴巴集團電商大促帶來的極大的場景機遇,瞬間脈衝流量超過了全球傳統軟巨頭的技術極限。於是,有了阿里雲下決心做的飛天,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將數百萬臺服務器“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公共的計算能力。

沒錯,國內唯一的自主可控的雲操作系統。

2017年雙11中,每秒32.5萬筆交易,這一結果建立在阿里雲構建的全球最大規模混合雲之上。這樣的商業場景,別的雲計算公司可是無法嘗試、挑戰的。只有阿里雲能搞定。

同時,阿里雲的人工智能產品也更落地產業,天合光能通過阿里雲ET工業大腦A品率已經提升了7%;杭州城市大腦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恩,比無人駕駛要來的紮實。

不僅如此,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百度做產品,動作總是慢人一拍:有了谷歌眼鏡,再有了BaiDuEye;智能自行車火了以後也才有了Dubike。先發制人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啦。


雲計算也是一樣的道理,搶的先機才有制勝機會。

回想2010年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就BAT就“雲計算”激辯過這個話題。當時,李彥宏認為雲計算其實就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而馬雲卻說,雲計算是阿里找到的一個新的礦產。

阿里雲成立於2009年,是中國最早投入到雲計算基礎技術研發的企業。成功搶跑也換來了巨大的先發優勢,百度雲呢,2015年才開始開放運營。實在是有點晚。


再者,做人工智能、雲計算人才、投入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從2013年初李彥宏創辦百度研究院以來,百度曾經聚集了一大批AI技術大牛。可如今呢,陸奇離開百度、吳恩達離開百度、餘凱宣佈離職…可以說百度的門客走的不少了。


這邊,阿里就不一樣了。

2017年,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成立“以科技創新世界”的達摩院,未來3年內將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人才、投入技術、開拓未來。不懂技術的馬雲,比任何都支持技術、珍惜人才。

多位技術大牛入職阿里,構成了阿里的最強大腦。今年,世界頂級量子大牛馬里奧·塞格德宣佈加盟達摩院,可以說幫助阿里叩響終極計算之門。


阿里在技術方面的投入也是領先的。數據顯示(都是來自公開資料的,財報),阿里2017技術投入為170億元人民幣!你敢信?遠遠超過了百度的101.5億、騰訊118億。


種種看來,阿里雲不是第一,誰是?百度加油!


BAT侃大山


百度缺點兩個品質,第一,遠見,第二,堅持。

第一點,百度缺遠見。百度遠不如阿里看的遠,阿里戰略佈局高了百度許多個等級,百度很多時候,是跟著阿里做。但是技術性的東西,百度並沒有跟著阿里做。外賣,視頻,互聯網金融放貸業務,都跟著阿里做,但是支付跟不上阿里,因為要技術研究,網絡放貸倒是跟上了,百度視頻是不怎樣的,百度做外賣也是不失敗的,唯有云計算不跟做,沒聽過百度熱情跟隨阿里雲,雲計算是一種新技術,不像外賣燒錢就可以鋪開,對於雲計算,就算國內的排名,也沒看到百度雲。選擇了非技術類的其他賺快錢業務的拓展,而這種需要做技術的活,百度那麼上心。

第二點,百度缺堅持。百度的核心技術,搜索,雖然比國內其他搜索好了多個檔次,但是相對於谷歌,差距還是很大的,谷歌退出大陸市場後,百度並沒有趁機下功夫加強搜索業務,反而開始放鬆,利用搜索的平臺,以賺快錢為核心任務,而不是追求搜索做的更完美。缺堅持。缺少堅持走技術路線的決心。包括後來做自動駕駛,熱情洋溢鼓搗了還不到一年,現在也沒聽說有新突破,這公司內部似乎有人不想往高難技術發展,而是想著這輩子時間不長,應該利用打下來的江山,儘量賺錢落袋為安,這些人對百度的決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導致搜索業務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如何超越谷歌,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研究的長遠發展項目,得不到重視,那些可以賺快錢的業務,反而被重視。

從瞭解到百度也做高利息的放貸之後,對百度的打分,從原來80分直接落到30分。不好看它。徹底毀了。

當然,國內現在搜索還是百度最好用。這個還是要感謝百度。


西格瑪的化學


百度重技術,雲計算是一項技術,但並不能因此得出百度就要在雲計算領域領先,照這個說法,百度應該在所有的技術領域都遙遙領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大數據、雲計算這個概念早些年就火了,但是更風炒作概念是一回事,紮紮實實投入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比人人都網絡安全很重要,卻沒有多少公司願意耗時耗力耗費金錢去投入是一樣的道理。

阿里巴巴很早就把大數據升級為集團的重要戰略,當時頂住了很多壓力,因為需要投入的資源太大了,而且短時間內看不到投資回報。

阿里的做法,一方面是領導層決策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能也源自資深業務的需要,畢竟淘寶天貓以及支付寶之類的無一不需要雲計算的支撐,這些數據不能完全交給別人,與其受制於人,不如自己支撐。

反過來,淘寶天貓等產生的大量用戶數據,又可以讓阿里的大數據和雲計算更加豐富,畢竟要提升雲計算能力沒有海量數據支撐是做不到的。

前些天馬雲在阿里達摩院成立的演講中說光是一個雙11需要處理的數據和雲計算能力就超過很多人的想象,所以阿里巴巴還需要成立達摩院,進行更深度的技術研究和創新。

此外,阿里還是第一家把數據分析職位部門化、職級化和規範化的互聯網公司,併產出了很多數據分析方法論特別是電商行業的方法論,下邊是網傳的阿里數據分析師職級和要求,阿里對雲計算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反觀百度,儘管也有一定的大數據和雲計算需求,但這些年的搜索量增長不大,移動方面業務也沒有出現微信、淘寶這樣數量級的產品,所以需求不是那麼迫切,再加上急於在移動互聯網佔據一席之地,所以花了大價錢去買應用分發,去買團購,無暇顧及雲計算這一塊。

等到現在發力AI了,才感覺到了雲計算的重要性,所以起步晚了些,在我的印象中,騰訊雲都發展得要比百度雲要好得多。

以上。


望月的博客


潘亂寫了兩篇很有名的文章,《騰訊沒有夢想》、《百度沒有文化》,在後文中,潘亂提到了百度做雲計算的前因後果,以及雲計算落後的原因,分析的很詳細了。

總結起來,就是三點:


1、智能手機時期,先端後雲,做手機失敗,沒能通過智能手機切入雲戰略

當時百度還設計了先端後雲三步走的移動·雲戰略:第一階段端上的百度·易平臺;第二階段形成雲生態系統;第三個階段雲和端整合做百度雲操作系統。

這套戰略看上去很靠譜,如果成功了,百度絕對不會是如今的地位。但是,由於百度仍舊固守PC端搜索的方法論體系,依然固執地做搜索,忽略了移動互聯網時期的用戶需求和產品發展動向。

百度做手機也不在行,被同時期的小米,魅族等等壓的一點水花沒有。不過,BAT做手機都不在行。


2、管理層沒有遠見

百度CEO李彥宏沒能看到雲計算的未來,在8年前沒能早早佈局雲計算,反而讓對手們一個個趕了先,導致如今局面艱難。

早在2001年,劉栓林跟公司提及過要做企業級的雲計算,百度是面向C端用戶的企業,李彥宏不想切入涉及企業的服務,加上投資回報期長,公司不願意投入。百度的公有云直到15年時候才姍姍來遲。

雲計算的市場份額和用戶早就被對手搶佔了,技術方面,自身當年是領先的,但對手在雲計算領域研究了8年,百度技術再好,也比不過人家經驗充足,百度也因此錯過了。

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李彥宏認為雲計算概念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雲當即反駁稱阿里巴巴對雲計算充滿信心,“我最怕的是老酒裝新瓶的東西,你看不清他在玩什麼,突然爆發出來最可怕。客戶需要雲計算,如果我們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


3、核心技術人員流失

阿里雲最早bug頻出,技術不高,別說外界了,就是在阿里內部,對阿里雲計算也有頗多質疑,罵聲一片。是馬雲頂住壓力,堅定支持雲計算部門。

後來是最早提議百度做雲計算的劉栓林,之後離開百度去了阿里,幫助阿里雲做成了網絡基礎服務。

最初阿里雲的架構體系跟百度的服務體系如出一轍。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雲計算日益成為新興的產業,前景看好。亞馬遜是全球目前最大的雲計算巨頭,2016年亞馬遜雲計算部門AWS營收達到122億美元,運營利潤為31億美元,該業務也成為亞馬遜的最大利潤來源。而在國內,雲計算市場領先者則是阿里,而非以技術見長的百度。

為什麼技術具有優勢的百度反而落後於阿里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

1、百度整體技術有優勢,但不代表在雲計算上就一定比阿里等對手更強。正如提問所說的那樣,百度的技術能力在BAT乃至國內互聯網行業中都是有一定的優勢。不過阿里和騰訊在技術也非弱者,而且近年來阿里和騰訊開始在技術研發上加大投資,逐漸縮小了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反超了百度。在雲計算上,百度技術可能已經落後於阿里。

2、退一步說,即便技術佔優勢,也不代表就推出好的產品。百度的強項是技術,短板則是營銷和產品。我們都知道,從技術到產品的進化,是一個非常艱鉅的跳躍。產品團隊的重要性,可能在某些時候比技術還要重要。百度近年來幾乎沒有推出重磅優秀產品,和他們缺乏優秀的市場、產品團隊息息相關。

3、阿里在雲計算上擁有先發優勢。雲計算巨頭多誕生在電商行業,並非偶然。由於自身龐大電商業務的需要,亞馬遜率先接觸到雲計算,並在內部富餘產能的情況下前瞻性地對外推出產品。阿里也迅速跟進,效仿亞馬遜擴大現有產能,推出雲計算產品搶佔國內市場。相比傳統的互聯網企業,電商巨頭擁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發優勢,並率先達到規模經濟,以更穩定的服務和較低的價格佔領更大的市場。

現在,雲計算成為各大互聯網企業的戰略業務,電商之外的巨頭也開始重視。國外的亞馬遜受到了谷歌、微軟等的挑戰,而阿里在國內也迎來了百度、騰訊等重量級對手。規模經濟並非越大越好,只要其他對手達到規模經濟,就有機會向領先者發起強力挑戰。百度在雲計算上仍有趕超阿里的機會,不過還是那句話:光有技術並不代表能推出優秀的產品,優秀的產品沒有相應的市場營銷也不見得能佔領市場。


螞蟻蟲


百度雲落後於阿里雲,是落後在推廣銷售方面,即市場佔有的份額上,不是技術上,而市場佔有多少,主要不是技術,而是營銷水準,顯然,阿里雲在營銷方面,確實要好於百度雲——我只是猜想,近些年百度連遭輿論危機,是否也影響到了百度雲的推廣。另外我還猜想,阿里雲市場做得好,是否也和它擁有數百萬中小店家等企業的直接關係戶有關,阿里雲可以直接推銷給那些淘寶天貓裡需要雲的電商企業,這個數量非常龐大,而百度沒有這個企業客戶關係網。

當然,只是個人猜想,沒有什麼依據的。


久卓子60


百度在雲計算上落後於阿里主要還是戰略佈局上失誤。自從在搜索引擎上取得巨大成功後,百度的贏利模式就集中於網絡廣告,在爭奪互聯網入口方面,除了百度搜索和百度地圖取得區大成功外,視頻領域意外敗給騰迅,內容領域輸給頭條,進軍電商、金融、外賣做個四不象,百度空有技術,在技術迭代上時時領先,在商業戰略佈局卻步步落後,出牌順序不對,一副好牌也給打砸了。

今年百度才全面推進百度雲,全方位進軍Al產業,並開放智能平臺,不能不說是加快百度大數據雲計算發展的好招,但面對阿里雲、AWS、騰訊雲、蘋果公司、中國電信這樣的數據巨頭,百度要搶戰大數據、雲計算的共公市場已是心有餘力而不足。百度未來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主要面向其Al業務應用系統的後臺支持上,做底層系統平臺才是百度的強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