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山東經濟總量排第三,萊蕪併入省會濟南後,省內各地市的經濟總量都上了2000億級別,據初步數據看,排在前五的城市,均在5000億以上。最少的日照都達到了2202億,最多的青島達到12001億,處於領先地位,山東的 地市在經濟上呈“百花齊放”之勢,這是為何?乃為地理之因也。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山東的首府不太好選

用心觀察地圖,會發現山東的地理很有意思,主要的山脈丘陵在省域中央,而與河北、河南、江蘇交接的地方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這裡河流故道眾多,河網密佈;再者,山東乃為半島,海陸兼備,無論是陸權時代,還是海權時代,山東的地理都是優勢。但這樣的地理狀況,會有個棘手的問題。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歷史以來,無論是郡縣,還是府州,其中心首府一般都會優先選擇域內的中間部分,即地理中心的定位來選擇首府,山東省中間為山丘,而邊緣為平原,是人口稠密,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山東一旦整合成一個整體區域,遇到的棘手問題就是選擇哪裡作為首府,才能最好、最簡單、最有效地統管全域,因為無論選擇哪一部分作為首府,避免不了顧此失彼。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濟南最終被看中

山脈丘陵、平原和河網分割,山東大體上被分為三個部分,先秦時期,這三個部分對應著齊國和魯國,還有叫做東萊的地方,齊國故都為臨淄,魯國為曲阜,而東萊還算是夷部落。到了大一統時代,山東這一帶也沒成為一個整體,仍然被劃分為若干和州郡;金時,山東及蘇北一帶劃為山東西路和山東東路,首府分別為東平府和益都府,這還是受地理的影響。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元朝,山東屬於中書省,到了明朝,山東統合成了整體(讓人想不明白的是遼東也被劃入了山東),如果按地理中心定位來選擇首府,那麼山東的首府可能會跑到山丘中去,這不是一個好選擇,但布政使司治所(就是省會)終究還是要選擇出來,明朝人最後看中的就是濟南府,因此濟南作為省會的歷史要從明朝算起。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明朝選擇濟南作為山東的省會,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大運河與黃河相交處,水道複雜,黃河水患頻發,今天的聊城、菏澤和濟寧在古時深受其害,濟南離黃泛區較遠,與大運河不遠不近的距離,免於水患的同時,也更為方便地管理大運河的經濟動脈,爭奪其帶來的利益。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明遷都北京後,濟南所在的魯西北地區被重視,以濟南為首府,可以極大得到京兆區的重視和王朝給予的便利;山東相比也是有野心的,那時候山東、河北與河南一帶的華北平原已經成為良田區域,在陸權時代把濟南作為首府,不僅可以把山東的影響力往北邊和西邊推進,也可以爭到黃河的控制權,給山東帶來利益。

膠東鋒芒畢露

鴉片戰爭之後,國門逐漸被打開,古老的東方大國的海洋經濟被西方列強不友好地開啟,列強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及資本產業配套,港口條件良好的膠東沿海崛起,青島和煙臺鋒芒畢露,經濟潛力被釋放,在經濟上把省會壓住了,在城市之間激烈的競爭中,濟南長期落於青島的下風。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濟南的省會地位不會變

對於一個經濟大省來說,省內有多個經濟重心,不是什麼壞事,更為均衡的經濟,比兩極分化要好很多。其實在我國曆史上,區域中心的選擇,也不是隻看經濟表現,否則上海就不只是魔都了,再看鄭州和西安,經濟總量排在15名開外,也成了國家中心城市。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在山東,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是十分重視濟南的,清末時清政府對濟南寄予抵禦膠東列強影響力的厚望;到了民國時代,濟南的省會地位沒有動搖過,新中國是如此,在未來更是如此,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在整個山東的地域認同上,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被山丘改變的山東,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經濟表現不強勢何妨,“山東濟南,中國青島”又如何,濟南在山東的行政中心地位、文化認同中心位置、公路和鐵路中心作用,是不會被替代的,濟南的省會地位改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